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懷念我們的老爸老媽 ! (前輩是戰(zhàn)友,后代一家親)

王錦華

<h1><b> 目錄</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 一、六十二軍及軍領導簡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二、一八四師及師領導簡介</i></b></p><p class="ql-block"><b><i> 三、一八五師及師領導簡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四、一八六師及師領導簡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五、</i></b><b><i>六十二軍文工團簡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六、警衛(wèi)三團大事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 七、六十二軍前輩影像</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 八、結束語</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簡介</b></p><p class="ql-block"> (一)太岳軍區(qū):1940年1月,“晉西事變”后,為鞏固太岳區(qū),加強該地區(qū)的軍事力量,八路軍第386旅集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岳區(qū),配合決死第1縱隊予進攻張家店之閻軍以嚴重打擊,鞏固了太岳區(qū)根據地。6月,根據北方局黎城會議決定,成立太岳軍區(qū),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兼軍區(qū)領導機關,對外稱太岳縱隊。</p><p class="ql-block">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太岳軍區(qū)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太岳軍區(qū)的延續(xù)。</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qū)成立后,太岳軍區(qū)隸屬晉冀魯豫軍區(qū)建制。王新亭任司令員,聶真任政治委員,孫定國任副司令員,裴孟飛任副政治委員,鄧仕俊任參謀長,桂紹彬任政治部主任。轄第1、第2、第3、第4、第5軍分區(qū)。10月,參加上黨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 12月1日,晉冀魯豫軍區(qū)根據中央軍委擬調第4縱隊赴東北作戰(zhàn)的預先號令,由太岳軍區(qū)部隊組建第8縱隊,轄第(22(第4縱隊第11旅改稱)、第23、第24旅。12月5日,中央軍委決定,第4縱隊不調往東北,仍留太岳軍區(qū)。12月13日,太岳軍區(qū)根據晉冀魯豫軍區(qū)的命令,將原5個軍分區(qū)重新劃分為4個軍分區(qū),撤消第2軍分區(qū),將第3、第5軍分區(qū)依次改稱第2、第3軍分區(qū),第1、第4軍分區(qū)番號不變。</p><p class="ql-block"> 12月下旬,晉冀魯豫軍區(qū)報經中共中央批準,第4、第8縱隊合并為第4縱隊,撤消第8縱隊番號。所轄第23、第24旅劃歸太岳軍區(qū)建制,第22旅恢復第11旅番號,歸建第4縱隊。至此,太岳軍區(qū)下轄:第1軍分區(qū),劉聚奎任司令員,劉植巖任政治委員;第2軍分區(qū),張祖諒任司令員,劉尚志任政治委員;第3軍分區(qū),王墉任司令員,柴澤民任政治委員;第4軍分區(qū),郭慶祥任司令員,薛迅任政治委員;第23旅,黃定基任旅長,車敏瞧任政治委員;第24旅,劉金軒任旅長,李耀任政治委員。</p><p class="ql-block"> 1946年1月,太岳軍區(qū)將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qū)依次改稱第18、第19、第20、第21軍分區(qū)。1月底,晉冀魯豫軍區(qū)決定,將太岳軍區(qū)第23旅劃歸晉冀魯豫軍區(qū)第4縱隊建制,改稱第12旅。3月,恢復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qū)番號。6月,第4縱隊第12旅劃歸太行軍區(qū)建制,改稱太行軍區(qū)獨立旅。8月至11月,該軍區(qū)先后參加了同蒲路戰(zhàn)役和呂梁戰(zhàn)役。11月23日,晉冀魯豫軍區(qū)決定,太行軍區(qū)獨立旅劃歸太岳軍區(qū)建制,改稱太岳軍區(qū)第12旅。</p><p class="ql-block"> 1947年1月27日,中央軍委決定,太岳軍區(qū)地12旅改稱太岳軍區(qū)第23旅。2月,太岳軍區(qū)又以第1軍分區(qū)新編第7團、第2軍分區(qū)警衛(wèi)團、第4軍分區(qū)獨立第5團組成第22旅。5月15日,太岳軍區(qū)第24旅劃歸晉冀魯豫軍區(qū)第4縱隊指揮,并改稱第12旅。7月2日,晉冀魯豫軍區(qū)決定,組建晉冀魯豫軍區(qū)第8縱隊。28日,以太岳軍區(qū)機關一部與第22、第23旅合編組成第8縱隊,并以第2軍分區(qū)第40團、第3軍分區(qū)第49團、第4軍分區(qū)第59團重建第24旅,歸第8縱隊建制。9月2日,太岳軍區(qū)第5軍分區(qū)成立,郭慶祥任司令員,劉道安任政治委員。是年,該軍區(qū)先后參加了汾孝戰(zhàn)役、晉南攻勢和鄉(xiāng)寧、聞夏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由太岳軍區(qū)機關一部組成太岳軍區(qū)前方指揮所。5月,華北軍區(qū)成立后,太岳軍區(qū)劃歸華北軍區(qū)建制(為二級軍區(qū))。劉忠任司令員,王鶴峰任政治委員,方升普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顧大川任副政治委員,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軍分區(qū),李聚奎任司令員,劉植巖任政治委員;第2軍分區(qū),涂則生任司令員,劉尚志任政治委員;第3軍分區(qū),李志明任政治委員;第4軍分區(qū),衛(wèi)恒任政治委員;第5軍分區(qū),郭慶祥任司令員,劉道安任政治委員。同時,將晉冀魯豫軍區(qū)第8縱隊亦劃歸華北軍區(qū)建制。3月26日,中原軍區(qū)決定,將太岳軍區(qū)第5軍分區(qū)劃歸豫西軍區(qū)建制,并改稱第1軍分區(qū)。7月2日,華北軍區(qū)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以太岳軍區(qū)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qū)的10個團和太岳軍區(qū)前方指揮所組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轄第43、第44、第45旅,歸華北軍區(qū)第1兵團建制。</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太岳軍區(qū)改稱太岳警備司令部。同時,太岳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劃歸呂梁軍區(qū)建制,另將第4軍分區(qū)改為第3軍分區(qū)。12月2日,又將太岳警備司令部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太岳軍區(qū),調整為三級軍區(qū),將所轄第1、第2、第3軍分區(qū)依次改稱岳北、岳南、王屋軍分區(qū)。13日,華北軍區(qū)命令,太岳軍區(qū)組建俘(補)訓第9旅,歸華北軍區(qū)補訓兵團建制。</p><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太岳軍區(qū)并入山西省軍區(qū),太岳軍區(qū)番號撤銷。</p><p class="ql-block"> (二) 華北軍區(qū):1948年5月21日,根據中共中央5月9日 的決定,為適應解放戰(zhàn) 爭由戰(zhàn)略防御轉入戰(zhàn)略進 攻的需要,晉察冀軍區(qū)與晉冀魯豫軍區(qū)合并組成 華北軍區(qū)。 聶榮臻任 司令員,薄一波任政治委員,徐向前任第 一副司令員,滕代遠任第二副司令員,蕭克任第三副 司令員,趙爾陸任參謀 長(后唐延杰),羅瑞卿任政治部 主任,王世英任副參謀長,蔡樹藩任政治部副 主任(后張南生、張致祥)。所屬 野 戰(zhàn)部隊(即華北野戰(zhàn)軍)編為2個兵團:第1兵團由晉冀魯豫軍區(qū)部隊組成,徐向前兼任 司令員和政治委員,轄第8、第13 、第15縱隊;第2兵團由晉察冀野戰(zhàn)軍組成,楊得志任司令員,羅瑞卿 任第一政治委員,楊成武任第 二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第6縱隊。</p><p class="ql-block"> 1955年2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決定,華北軍區(qū)改稱北京軍區(qū)。</p><p class="ql-block"> (三)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他的前身是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該縱隊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太岳軍區(qū)所屬的部分武裝力量。</p><p class="ql-block"> 1940年6月,太岳軍區(qū)成立,由八路軍第386旅兼,屬八路軍第129師建制。</p><p class="ql-block"> 1949年3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于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15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隸屬第18兵團建制。劉忠任軍長、袁子欽任政治委員、方升普任副軍長、熊奎任參謀長、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原轄第43旅改稱第184師,林彬任師長,梁文英任政治委員,第44旅改稱第185師,涂則生任師長,孔俊彪任政治委員;第45旅改稱第186師,蒲大義任師長,胡立聲任政治委員。</p><p class="ql-block"> 1950年7月始,部隊進行整編。第186師第556、第557團和第185師第553團調歸16軍建制,參加抗美援朝。8月,軍獨立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qū)獨立第1師,歸川西軍區(qū)領導。1951年2月,第184師第550團、第551團和第185師第554團撥歸第10軍建制。1952年5月,第184師第552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第21團,第185師第555團和第186師第558團分別改編為西南軍區(qū)獨立第7、第8團。1952年7月,第62軍軍部改編為西康軍區(qū),第62軍番號撤銷。</p><p class="ql-block"> 1941年8月,新成立的八路軍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qū)。1943年3月,晉豫聯防區(qū)并入太岳軍區(qū)。軍區(qū)部隊先后參加了沁源圍困戰(zhàn)、濟垣戰(zhàn)役、豫北戰(zhàn)役等作戰(zhàn),1945年8月,軍區(qū)部隊參加了戰(zhàn)略反攻。1948年5月,華北軍區(qū)成立。原晉冀魯豫軍區(qū)所屬太岳軍區(qū)部隊劃歸華北軍區(qū)直屬。5月至7月,太岳軍區(qū)部隊改編為第15縱隊,列入第1兵團建制。劉忠任司令員,袁子欽任政治委員,方升普任副司令員,熊奎任參謀長。下轄第18、第19、第20軍分區(qū)部隊依次改編為第43、第44、第45旅。10月至次年4月,參加太原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太原戰(zhàn)役結吏后,第62軍隨兵團調歸第一野戰(zhàn)軍(由西北野戰(zhàn)軍改稱)建制,執(zhí)行解放大西北的任務。5月16日,袁子欽調出,魯瑞林接任軍政治委員。6月,部隊由太原沿同蒲路西進,中旬進抵西安。7月,參加扶眉戰(zhàn)役。8月至9月,奉命為第一野戰(zhàn)軍預備隊,調歸該野戰(zhàn)軍第1兵團指揮,參加甘(肅)、青(海)戰(zhàn)役,追殲馬步芳、馬鴻逵所部至青海民和縣(今青海海東地區(qū)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9月23日進至岷縣、漳縣地區(qū),回歸第18兵團建制。10月,國民黨軍起義的第137師改編為西北獨立第1師,歸該軍指揮。11月,第62軍所屬3個師及新編獨立師(由周祥初起義部隊改編)隨兵團調歸第二野戰(zhàn)軍暨西南軍區(qū)建制,執(zhí)行解放貴州、云南、四川的任務。12月初,軍屬各部由駐地分兩路兼程南下,越過秦嶺,翻過岷山,沿途先后解放了武都、臨江、廣漢、郫縣、灌縣等縣城。</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8日,第62軍奉命組建西康軍區(qū)及西昌、雅安、康定等軍分區(qū)。西康軍區(qū)由劉忠任司令員,廖志高任政治委員,方升普任副司令員,魯瑞林任副政治委員,熊奎任參謀長,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軍屬第184師兼西昌軍分區(qū),第185師兼雅安軍分區(qū),第186師分兼康定軍分區(qū)。2月至3月,軍屬各部向西康進軍,先后解放了雅安、康定,配合第14、第15軍發(fā)起西昌戰(zhàn)役,解放了西康全省(今屬四川省一部)。此后,在這個地區(qū)地方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就地展開剿匪和建設西康的工作。 </p><p class="ql-block">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是太岳根據地拉出來的第四支野戰(zhàn)軍,在劉鄧大軍挺進中原之后,較好的完成了保衛(wèi)晉冀魯豫根據地和解放華北、西北、西南的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六十二軍軍領導簡介</b></h1> <h3></h3><h3> 劉忠(1906年-2002年),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xiāng)才溪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上杭縣赤衛(wèi)軍軍需長,紅軍學校排長,紅四軍第三縱隊十九大隊政委,紅一軍團第12師36團政委,第11師33團政委,第二師五團政委,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科科長,軍團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兩萬五千里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大隊長,第六分校校長,晉豫聯防軍司令員兼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政委,太岳軍區(qū)第二軍分區(qū)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qū)386旅旅長,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及開辟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斗爭。</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qū)第四縱隊10旅旅長,第四縱隊參謀長,太岳軍區(qū)司令員,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司令員,第18兵團62軍軍長。</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康軍區(qū)司令員,川西軍區(qū)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務部部長、物質保障部部長、副教育長、副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1955年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2年8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著有《從閩西到京西》、《院校工作回憶》等。</h3><h3><br></h3> <h3></h3><h3> 袁子欽(1909-1968),原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縣白砂區(qū)下洋村(白砂鎮(zhèn)朋新村)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部宣傳員、士兵委員會秘書、第四支隊第十二大隊文書、紅一軍團第11師31團連政委,第10師政治部宣傳股股長,紅五軍團第13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紅五軍團政治部組織干事、黨務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次年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干事、組織科科長、大隊政治處主任,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總校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第六分校政委,太行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太行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晉冀魯豫軍區(qū)第13縱隊副政委,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政委,第十八兵團第60軍政委等職。參加了上黨、平漢、臨汾、晉中、太原等戰(zhàn)役。 </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政委。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軍政委?;貒?,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干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總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秘書長,總政治部干部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拔母铩逼陂g受到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于1968年2月23日在北京含冤去逝。1978年,中共中央舉行追悼會和骨灰安放儀式,為袁子欽同志平反。</h3> <h3></h3><h3> 魯瑞林 1912年10月生,甘肅臨夏人。原名魯瑞麟。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解放軍軍事學院畢業(yè),少將軍銜。1931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紅五軍團十三軍特務團戰(zhàn)士、十三師一團三連副班長、紅軍學校政治營學員。1933年起任紅五軍團十三師一團三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起任十三師三十八團營長,1935年起任十三師三十九團總支委員。參加了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40年6月起任第五軍分區(qū)政治委員。1942年2月起任太行軍區(qū)第四軍分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h3><h3>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5年8月起任太行軍區(qū)第五軍分區(qū)司令員。1947年起任太行軍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1948年起任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十三縱隊副司令員。1949年4月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十二軍政治委員。</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2月至1952年7月在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1954年11月至1955年春任西南軍區(qū)副參謀長。1953年4月至1956年曾兼任中共四川涼山工委指揮部書記。1955年春至1956年7月任昆明軍區(qū)參謀長、軍區(qū)黨委常委。1999年7月14日在廣州逝世。</h3> <h3></h3><h3>  方升普(1915-1981)1915年生,金寨縣人。192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1月參加長征。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方升普任晉冀豫軍區(qū)豫邊支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晉豫游擊支隊政委、八路軍一二九師新編一旅二團團長、一團團長、太行軍區(qū)第七分區(qū)副司令員、八路軍豫西抗日游擊支隊副司令員、隴海支隊司令員,參與指揮李洼、曹村伏擊戰(zhàn)和墨石關、薈萃山奇襲戰(zhàn)等戰(zhàn)斗。</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方升普任中原軍區(qū)第一縱隊一旅副旅長、華東野戰(zhàn)軍第一縱隊獨立師師長、太岳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華北軍區(qū)第十五縱隊副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第六十二軍副軍長等職,率部參加了著名的“七戰(zhàn)七捷”,參加并指揮了魯南、魯中、萊蕪、魯西南、孟良崮、太原、蘭州等重大戰(zhàn)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h3><h3> 新中國成立后,方升普歷任總高級步兵學校第一副教育長兼軍事科學院研究部部長、防空一軍軍長、空一軍軍長、福州軍區(qū)空軍副司令員、蘭州軍區(qū)空軍副司令員,中共陜西省委常委、陜西省革委會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h3><h3>1981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h3> <h3></h3><h3>  高德西(1915-2005),山西省太原市人。1935年參加革命,曾任中共山西省工人工作委員會書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在近三年的白區(qū)秘密工作期間,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績。</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3大隊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大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2團政治主任,縱隊直屬政治部主任,第59團政治委員,晉豫聯防區(qū)第3分區(qū)政治委員,太岳軍區(qū)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長等職。參加開辟太岳軍區(qū)根據地的工作,帶領部隊粉碎了頑固派發(fā)動的晉西事變,在洪洞一帶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zhàn),為 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和建設做出了貢獻?! ?</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 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政治部副主任,第18兵團第62軍政治部主任等職。率部參加了臨汾、晉中、太原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  </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康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干部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委員,國防工業(yè)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部主任等職。積極改進部隊思想政治建設,探索和總結部隊政治工作的特點、規(guī)律及經驗,使部隊政治工作進一步得到規(guī)范。他為軍事科研工作的繁榮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h3><h3> 1955年被授予 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 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h3> <h3>  熊奎(1912-1994),原名熊來福,熊招來。福建省永定縣歧嶺鄉(xiāng)人。歷任西康軍區(qū)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員,中共西康軍區(qū)委員會常委,西康省政府財經委員會委員。</h3><h3>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五師15團連長、代營長,紅一軍團第一師三團參謀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反“圍剿”作戰(zhàn)和二萬五千里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偵察參謀,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2團團長,三支隊支隊長,平西第十一軍分區(qū)司令部參謀長,第七團團長,冀察軍區(qū)第十三軍分區(qū)司令員。參加了平型關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和開辟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斗爭。</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qū)第十五縱隊司令部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第62軍司令部參謀長。參加了太原、石家莊、扶郿等戰(zhàn)役。</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西康軍區(qū)司令部參謀長、副司令員,中共西康軍區(qū)委員會常委,西康省政府財經委員會委員。1954年畢業(yè)于南京軍事學院,后任第14軍副軍長兼參謀長,云南省軍區(qū)副司令員。1994年3月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享年82歲。</h3><h3>  獲得榮譽</h3><h3>  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h3><h3>  1988年授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h3> <h3></h3><h3>  金世柏(1907年—2000年1月30日),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一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交通隊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紅三十一軍政治部組織干事,中共南江、寶興縣委書記,大金川獨立師副師長。參加了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旅政治部民運科科長,太岳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政治委員,三八六旅十八團政治委員,太岳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五十四團政治委員。</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供給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qū)第十五縱隊供給部政治委員,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后勤部政治委員。</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康軍區(qū)后勤部政治委員,西康軍區(qū)參謀長,成都軍區(qū)后勤部政治委員。</h3> <h3>  劉忍(1915—1978)山西省應縣人,革命家。一九三六年入太原軍政訓練班學習,一九三七年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br></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一縱隊二總隊九中隊政治指導員,決死第一縱隊五十九團政治處組織干事,太岳軍區(qū)決死第一縱隊五十九團供給處處長,第一軍分區(qū)供給處處長,第二軍分區(qū)供給處副處長,太岳軍區(qū)供給部經濟處處長。</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供給部副部長,華北軍區(qū)第十五縱隊供給部部長,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供給部部長。</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西康省軍區(qū)后勤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后勤部營房管理處處長,營房機場管理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后勤部副部長、部長。一九六四年晉升為少將軍銜。</h3> <h3>  184師的前身是太岳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3旅,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4師,下設550、551、552三個團。</h3><h3> 550團的前身是40年成立的介休、綿上、沁源三縣游擊隊,抗戰(zhàn)勝利后改編為太岳軍第18軍分區(qū)新編第8團,后改稱太岳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41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3旅127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4師550團。</h3><h3> 551團的前身是38年建立的平遙自衛(wèi)大隊,45年11月擴大為平遙獨立團,后改編為太岳軍第18軍分區(qū)新編第9團,后又改稱太岳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42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3旅128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4師551團。</h3><h3> 552團的前身是第二批平遙縣游擊隊,后改編為太岳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43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3旅129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4師552團。</h3><h3><br></h3><h1><b><font color="#167efb"> 一八四師師領導簡介</font></b></h1> <h3>  林彬(1916~1994),原名熊宗存,家庭出身貧農,金寨縣斑竹園鎮(zhèn)泰山村人。民國19 年(1930 年)4 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民國22 年6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鄂豫皖邊區(qū)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以及黃安、商(城)洪(川)、蘇家埠、潢(川)光(山)等戰(zhàn)役。紅四方面軍西進川陜后,先后任紅三十軍二七○團團委書記、三十軍政治部團委書記、三十軍二六一團二營政治委員。民國23 年11 月,他所在的二六五團在反“六路圍攻”中戰(zhàn)績顯著,被三十軍授予“夜老虎”團的光榮稱號。民國24 年隨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在廣元戰(zhàn)斗中率二營夜襲新鋪灣后山成功,再次負重傷。長征中,任紅四方面軍總衛(wèi)生部特派員,帶后方醫(yī)院部分工作人員擔任總收容隊,收容、安置了大批掉隊的傷病員。曾三過雪山草地,備嘗艱辛。年底,該收容隊擴編為醫(yī)院,他負責醫(yī)院的保衛(wèi)工作。</h3><h3>  民國26 年初,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7 月,調延安摩托學校學習。結業(yè)后,林彬任延安后方供給部汽車隊隊長、指導員,組建和領導了八路軍第一個汽車隊。為接送黨中央、軍委總部和各戰(zhàn)區(qū)領導,接送愛國民主人士和國民黨談判代表,接送八路軍干部和來延安參加抗戰(zhàn)的愛國青年以及運送各種物資器材等,作出了重要貢獻。民國28年任八路軍十八兵站三分站教導員、第二辦事處政治委員,后任軍委經建部政治處主任。民國31 年入中央黨校學習。民國33 年11 月,任新四軍五師四十一團副政委兼政治處主任。民國34 年1 月,奉命率18 人到鄂南開辟抗日根據地,任嘉(魚) 蒲(圻) 臨(湘)中心縣委書記。他廣泛發(fā)動群眾,宣傳抗日救亡,建立人民政權和武裝,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武裝力量發(fā)展到300 多人,打擊了該地區(qū)的日軍和偽軍,爭取了日偽一個縣保安隊起義。</h3><h3>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林彬任中原軍區(qū)第二縱隊十一旅四十五團副團長兼參謀長。民國35 年5 月,任冀中軍區(qū)第七獨立旅二十一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同年8 月,參加了張家口保衛(wèi)戰(zhàn),在攻打徐水的戰(zhàn)斗中,負傷11 處。民國36 年率部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戰(zhàn)役。民國37 年1 月,任華北軍區(qū)第六縱隊十八旅副旅長,率部在口泉殲敵300 多人,繳獲馬車250 余輛。6 月,參加了壽陽縣戰(zhàn)斗,殲滅閻錫山第一師,粉碎了閻(錫山)傅(作義)合謀奪回石家莊的企圖。7 月,參加了保北戰(zhàn)役的北河店等戰(zhàn)斗,十八旅殲敵200 多人,0地完成了縱隊賦予的任務。9 月,任華北軍區(qū)第十五縱隊四十三旅旅長。10 月,參加了太原戰(zhàn)役,率四十三旅奪取太原外圍淖馬要塞,殲敵2000 余人,該旅的一二七團被兵團授予“能攻又能守,天下無敵手”的光榮稱號。民國38 年8 月,任華北軍區(qū)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一八四師師長,率部進軍大西北,參加了扶 眉戰(zhàn)役及追殲馬匪和清除殘匪的戰(zhàn)斗。</h3><h3>  建國后,林彬率一八四師參加了解放大面南的戰(zhàn)役。1950 年1 月,率部參加搶修都江堰工程,提前完成任務,受到賀龍司令員的表揚。3 月,率部參加西昌戰(zhàn)役,殲敵萬余人,遂任西昌軍分區(qū)司令員。1951 年1 月,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次年調任第二坦克學校校長,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為該兵種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技術人才。1955 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并榮獲二級八一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各1 枚。1959 年10 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部副參謀長。1969 年12 月,任裝甲兵副司令員,負責裝甲兵的訓練工作?!拔幕蟾锩逼陂g,林彬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他對林彪反黨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斗爭。</h3><h3>  1983 年5 月至1993 年3 月,林彬先后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會議第六、七屆委員。1988 年,林彬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 年5 月,在北京逝世。</h3> <h3> </h3><h3> 梁文英(1912年—2002年),1932年參加革命,歷任山西新軍青年抗決死隊一縱隊宣傳部部長,62軍184師政委,中共西昌地委書記、行署專員,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國法學會黨組副書記、副會長(正部級)等職。</h3> <h3> 蘇魯(1902—1976),原名蘇達余,湖南省瀏陽縣北盛區(qū)洞陽鄉(xiāng)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六軍第十八師五十二團排長、副連長、連長,第五十三團副營長、營長、代副團長。參加了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三大隊大隊長,特務二隊大隊長,第二十五團團長,參加百團大戰(zhàn),親自帶領三營參加圍殲關家垴號稱精銳的日寇岡崎大隊,并派九連指導員艾培悟帶一個連擔任阻擊,掩護部隊轉移,在大戰(zhàn)中先后進行各種戰(zhàn)斗十五次,勝利完成戰(zhàn)斗任務受到八路軍總部和129師首長的嘉獎。四五年初任太岳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司令員。</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大岳軍區(qū)第十八軍分區(qū)副司令員,華北軍區(qū)第十五縱隊一八四師副師長,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一八四師副師長,在太原戰(zhàn)役中不幸負傷,成為獨臂將軍。</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山西省軍區(qū)長治軍分區(qū)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械部第四九五倉庫庫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h3> <h3> 陳捷弟,1912年8月生,山西浮山人。1933年1月參加革命,193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h3><h3> 歷任犧盟會聞喜縣分會特派員,稷山縣縣長、縣委宣傳部部長、縣游擊支隊支隊長,教導3總隊政治主任,政衛(wèi)第1支隊政治主任,第212旅參謀主任,決死1縱隊參謀,決死第1旅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太岳一分區(qū)情報處副處長,太岳五分區(qū)9支隊參謀長,第55團團長,晉冀魯豫軍區(qū)47團團長,第1兵團15縱隊45旅133團團長,第18兵團62軍186師556團團長,184師副師長,西康省西昌軍分區(qū)副司令,第55師師長,1956年11月任昆明步兵學校校長,1965年11月任貴州省軍區(qū)副司令員,1980年7月任貴州省軍區(qū)顧問。</h3><h3> 1960年授予大校軍銜。1981年4月離休。1988年7月榮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h3><h3> 于2001年12月16日在貴陽逝世,享年90歲。</h3><h3><br></h3> <h3>  徐振旺,1920年12月生,子長縣安定鎮(zhèn)人。1935年夏加入少先隊,9月加入中國共青團,12月參加紅二十八軍。1936年3月隨軍插入晉西北地區(qū),配合十五軍團迅速打通奔赴抗日前線的道路,4月參加圍攻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br></h3><h3> 1937年9月,部隊開赴晉東北抗日前線,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4月任四連副連長,后四連改為七連,任代連長。先后參加粉碎日寇九路圍攻、楊李枝側擊敵人、下北漳尾擊敵人、南山頭牽制敵人、蟠龍南山侯家垴阻擊敵人等戰(zhàn)斗。10月的關家垴殲滅戰(zhàn),日寇遺尸達四百余具,六十多名殘寇逃走。1941年秋,日寇進行“鐵壁合圍”掃蕩,11月,日、偽軍兩百余人進至郭家村設立據點,他所在二營配合當地游擊隊,乘敵立足未穩(wěn)進行突襲,激戰(zhàn)兩小時,斃寇三十五人,我軍僅負傷一人。1942年6月,到太岳區(qū)委黨委黨校學習。1943年3月任沁縣游擊大隊副大隊長,配合根據地的“反掃蕩”,打擊敵人的“蠶食”圖謀,參加了漫水戰(zhàn)斗。</h3><h3> 1946年2月調平遙新編九團任副團長,參加白晉線北段戰(zhàn)役,解放霍縣戰(zhàn)斗,兩渡鎮(zhèn)戰(zhàn)斗。后,該團改編為太岳軍區(qū)第四十二團。4月,四十一、四十二團在金莊、張良、偏城三戰(zhàn)三捷,徹底粉碎了敵人的擴張陰謀,受到軍區(qū)陳庚司令員的通報表揚。5月參加晉南戰(zhàn)役。6月初到平遙保衛(wèi)夏收,戰(zhàn)斗中左胯負傷,后任四十二團團長。10月,四十二團在臥牛坪一帶擊潰進犯沁源山區(qū)企圖搶糧的敵三個師。1948年3月臨汾戰(zhàn)役中,四十二團在堅守四號堡的十八天中,共斃傷敵五百余人。6月初,四十二團奉命沿同蒲線北進,沿途全殲守敵三個連。24日,四十二、四十三團解放張?zhí)m鎮(zhèn),全殲守敵一個營,俘敵三百余名,繳獲甚重。7月2日,四十二團一夜行軍一百七十華里,拂曉趕至董村、沙溝一帶,同堅守董村的四十一團設防,阻止敵三十三軍、九縱隊、十縱隊等部北逃。經激烈戰(zhàn)斗,全部消滅兩個整軍及十縱隊,解放晉中。四十二團共俘敵三千多名,斃傷無數,繳獲大量彈藥物資。</h3><h3> 1948年8月,四十二團編為華北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十五縱隊四十三旅一二八團。10月參加太原外圍戰(zhàn)斗,被縱隊授予勇猛頑強錦旗一面。1949年3月,一二八團改編為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一八四師五五一團。4月參加太原戰(zhàn)役,7月參加扶眉戰(zhàn)役。后,十八兵團歸建二野,參加解放大西南。西南戰(zhàn)役結束后,五五一團進駐灌縣蒲陽鎮(zhèn)。期間,全殲唐式尊部四百余人,殲滅了城周圍及許家場的土匪。</h3><h3> 1950年1月參加搶修灌縣都江堰的“歲修”工程,后任第一八四師參謀長。中共西昌地區(qū)委員會成立后,徐振旺任委員。4月,第一八四師兼西昌軍分區(qū),徐振旺兼任軍分區(qū)參謀長。期間,徹底消滅了國民黨軍隊殘余,建立和發(fā)展了黨的組織和地方政權,消除民族隔閡,團結各族人民共同打擊土匪惡霸。8月中旬,西昌全區(qū)土匪和殘留敵特大暴亂,第一八四師奉命組成剿匪指揮部,任副總指揮,消滅了葛紹武部,打死打傷匪團長(大隊長)騰福祥、杜志軍等以下兩百余人,俘虜一百二十三人,活捉中將守備司令葛世槐。殲滅德昌以“剿共司令”張漢壁為首的九百余匪眾。1951年,第六十二軍一八四師調第十軍建制,徐振旺任副師長兼參謀長。</h3><h3></h3><h3> 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軍銜,獲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56年4月任山東袞州裝甲兵第二坦克預備學校校長。1960年雙晉為大校、正師,1965年被定為行政九級。1968年4月被隔離審查,1970年指定到陜西興平縣生活。1979年8月,裝甲兵黨委對其做了平反結論,予以平反、恢復名譽。1987年2月定為副軍職,1988年4月調整為正軍,8月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h3><h3> 1997年11月12日逝世。</h3> <h3> 時云峰(1917年~1949年),又名時廣廈,伊川縣酒后村,時云峰幼年入本村和樂小學讀書,后又到和樂小學做工友,此間接受地下黨的培養(yǎng)。</h3><h3>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云峰毅然背著父母赴山西,先到薄一波領導的軍政訓練班學習,后被編入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云峰歷任八路軍連隊指導員,解放軍旅政治部主任、184師師政治部主任,參加過百團大戰(zhàn)、沁源縣城收復戰(zhàn)和臨汾、晉中、太原等戰(zhàn)役;1949年4月22日在太原戰(zhàn)役中犧牲,年僅32歲。</h3><h3>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八四師全體指戰(zhàn)員吊念時云峰的挽聯<br></h3><h3>“今日野戰(zhàn),明日野戰(zhàn),部隊正要打出山西,你竟英雄犧牲,夙愿未嘗千古恨;</h3><h3>太原解放,南京解放,捷報馬上傳遍全國,我等艱苦工作,立志誓報血海仇。</h3> <h3>  185師的前身是太岳軍區(qū)第19軍分區(qū),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4旅,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5師,下設553、554、555三個團。</h3><h3> 553團的前身是游擊十支隊,后改編為太岳軍區(qū)第20軍分區(qū)第58團,47年調入太岳軍區(qū)第19軍分區(qū)為第44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4旅130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5師553團。</h3><h3> 554團的前身是由襄陵游擊大隊和臨汾、浮山大隊各一部組建的襄陵獨立團,后改稱太岳軍區(qū)第19軍分區(qū)第45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4旅131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5師554團。</h3><h3> 555團的前身是由46年7月新成立的臨汾、曲沃、浮山、翼城等四個游擊隊組建的太岳軍區(qū)第19軍分區(qū)第46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4旅132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5師555團。</h3><h3><br></h3><h3><br></h3><h1><b><font color="#39b54a"> 一八五師師領導簡介</font></b></h1> <h3></h3><h3>  涂則生(1912-1971),福建省長汀縣涂坊鎮(zhèn)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寧都縣獨立團連長,江西軍區(qū)獨立師副營長、營長,紅一軍團教導營連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二萬五千里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yè)后任八路軍115師343旅晉西獨立支隊營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212旅54團團長、旅參謀長,太岳軍區(qū)汾東游擊支隊副支隊長、軍區(qū)第五軍分區(qū)副司令員。參加了平型關戰(zhàn)斗。</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第十九分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晉冀魯豫軍區(qū)第15縱隊44旅旅長,第十八兵團第62軍185師師長,參加過上黨、太原、臨汾、平津和進軍西北、西南等戰(zhàn)役。</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畢業(yè)后歷任西康軍區(qū)司令部參謀長、軍區(qū)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qū)炮兵司令員,福建省軍區(qū)副司令員等。</h3><h3>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h3><h3>1971年7月19日逝世。</h3> <h3></h3><h3> 孔俊彪(1917-2001),又名孔祥光,福建省寧化縣翠江鎮(zhèn)人。1933年初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歷任紅五軍團第39團戰(zhàn)士、班長、宣傳員、政治處干事、俱樂部主任,紅31軍91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作戰(zhàn)和二萬五千里長征??谷諔?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組織科科長、第769團政治處主任,太行軍區(qū)第八軍分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參加了開辟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和百團大戰(zhàn)、攻打沁陽、焦作等戰(zhàn)斗。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行第八分區(q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qū)13縱39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4旅政委、華北野戰(zhàn)軍第十八兵團62軍185師政委,西康軍區(qū)雅安分區(qū)政委兼地委書記等職,參加了晉中、太原、扶郿、進軍西北等戰(zhàn)役和肅清殘敵匪特的斗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西康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西南軍區(qū)公安部隊政治部主任,第13軍政委,云南省軍區(qū)第二政委,成都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蘭州軍區(qū)副政委等。</h3><h3> 在土地革命時期,曾先后擔任八軍團二十三師政治部宣傳員、紅五軍團三十九團政治處宣傳干事、紅五軍團三十九團俱樂部主任、四方面軍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青年干事、第九十一師政治部宣傳科長。1934年10月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歷經磨難,終于勝利到達陜北。</h3><h3>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青年干事、三八五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七六九團政治處主任、太行軍區(qū)第八軍分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歷任華北軍區(qū)第十三縱隊三十九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一八五師政治委員。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和臨汾、晉中、太原、撫眉等戰(zhàn)役。</h3><h3> 建國后,曾歷任西康軍區(qū)雅安軍分區(qū)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西康省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西南軍區(qū)公安部隊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三軍政治委員。1962年畢業(yè)于高等軍事學院速成系,任云南省軍區(qū)政治委員,1966年任成都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1970年任蘭州軍區(qū)副政治委員。</h3><h3>2001年2月去世,享年84歲。</h3> <h3>  牛明智(1917.07.02—1981.09.14)山西省芮城縣王家窩村人。</h3><h3> 1936年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7年春入國民軍官教導團學習,1937年參加了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山西武鄉(xiāng)縣游擊第3大隊組織工作員、第3大隊政治指導員,山西游擊隊第二中隊政治指導員,決死一縱隊游擊2團1營政治教導員,團政治處直屬干事,八路軍第120師太岳縱隊決死第一旅直屬隊總支書記,八路軍第120師決死第一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科長。參加了百團大戰(zhàn)。</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42團政治委員,華北野戰(zhàn)軍第15縱隊44旅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1950年1月任華北軍區(qū)第18兵團第62軍第185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晉南、臨汾、晉中、太原、西南等戰(zhàn)役。</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月—1951年3月任第18兵團第62軍第185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1年3月—1952年5月任第18兵團第62軍第184師政治委員。1952年5月—1952年7月任第62軍干部部部長。1952年7月—1958年6月任裝甲兵第二坦克學校政治委員。1958年6月—1961年7月任裝甲兵學院政治部主任。1961年7月—1963年11月任裝甲兵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63年11月—1965年8月任裝甲兵學院副政治委員。1965年8月—1969年12月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政治委員。1974年1月—1978年2月任裝甲兵軍政干部學校政治委員。1978年2月—1979年2月任裝甲兵學院政治委員。1979年2月—1981年6月任裝甲兵副政治委員兼裝甲兵學院政治委員。1981年6月—9月任裝甲兵副政治委員。</h3><h3> 1955年9月2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4月晉升為裝甲兵少將軍銜。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1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4歲</h3><h3><br></h3><h3> </h3><h3></h3><h3> </h3><h3> </h3><h3><br></h3> <h3>  尚思光:男,漢族,1914年2月出生,河南省沁陽縣縣城西北鄉(xiāng)義莊村人。1932年4月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經黨組織同意,考入太原軍官教導團學兵隊。1936年9月參加山西犧盟會。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任決死3縱隊9總隊獨立通信分隊長。1938年12月任決死3縱隊后衛(wèi)第1支隊司令部參謀主任,1939年6月至7月間先后任212旅56團副團長,第54團團長。1940年5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學習,9月畢業(yè)后留決死3縱隊司令部工作,在太岳軍區(qū)司令部做軍事訓練工作。1941年調任旅司令部代訓練股長、教導大隊副大隊長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游擊第2支隊長,1945年11月任新9團團長。1948年1月任太岳軍區(qū)第18軍分區(qū)參謀長,同年8月后任第15縱隊43旅參謀長,1949年2月任華北軍區(qū)第18兵團62軍184師參謀長。</h3><h3> 建國后,1950年3月任第185師副師長,兼雅安軍分區(qū)副司令員。1951年2月先后任西南軍區(qū)第二高級步校訓練部第一副部長和西南軍區(qū)司令部工兵處處長。1956年5月調任軍委工程兵第二工程兵學校校長、校黨委副書記。1966年3月任軍委炮兵司令部副參謀長。1975年9月任第二炮兵司令部副參謀長。1983年下半年離職休養(yǎng)。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因病于2012年8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h3><h3><br></h3> <h3>  朱剛(1917年—1998年5月1日),江蘇省太倉縣人,1938年入伍,1938年3月考入陜北洛川抗大一分校,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h3><h3> 歷任文化教員、通信參謀、股長、團參謀長、185師師參謀長、雅安軍分區(qū)參謀長、14軍副參謀長、昆明軍區(qū)空軍指揮所參謀長、副主任、空五軍副軍長等職。</h3><h3> 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5年晉升為空軍大校軍銜。</h3><h3> 1983年 正軍職離職休養(yǎng),因病于1998年5月1日在南京逝世,終年82歲。</h3><h3> </h3><h3> </h3><h3> </h3> <h3> 李培信,山西平定人,1913年出生。1935年在太原鋼廠當工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犧盟會軍官教導團第五團第三營第十二連政治指導員。太原淪陷后,隨部隊開赴晉南與日軍作戰(zhàn)。后因病調地方工作。1947年夏,他返回部隊,任太岳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h3><h3>  李培信,山西平定人,1913年出生。1935年在太原鋼廠當工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犧盟會軍官教導團第五團第三營第十二連政治指導員。太原淪陷后,隨部隊開赴晉南與日軍作戰(zhàn)。后因病調地方工作。1947年夏,他返回部隊,任太岳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   </h3><h3> 1948年8月,根據 中共中央華北局和 華北軍區(qū)的決定,太岳軍區(qū)部隊升編為華北野戰(zhàn)軍第十五縱隊,李培信任第十五縱隊第四十四旅政治委員。針對個別 解放戰(zhàn)士情緒低落的思想實際,他與戰(zhàn)士們談體會、講心得,分析新舊兩種軍隊的區(qū)別,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為了有效教育部隊,他創(chuàng)辦 “火線傳單”,運用墻報、傳單等多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他常說,“會休息就會工作”,要求干部能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自己也常常收集戰(zhàn)士的 典型材料,親自把它編成劇本并參加導演。  </h3><h3>  10月26日,奪取東山四大要塞戰(zhàn)斗同時打響,第十五縱隊擔任攻擊淖馬要塞的任務。李培信與旅長涂則生一直站在前沿指揮。夜幕降臨,戰(zhàn)斗仍十分激烈。突然,敵人打了幾發(fā)照明彈,把陣地照得通明,部隊前進受阻。面對這種情況,他和旅長涂則生一起研究對策,伺機組織新的沖鋒。此時,敵人一發(fā)炮彈落在我主陣地前,李培信當場犧牲。</h3><h3><br></h3><h3>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將李培信烈士的遺骨安葬在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h3> <h3> 186師的前身是太岳軍區(qū)第20軍分區(qū),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5旅,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6師,下設556、557、558三個團。</h3><h3> 556團的前身是太岳軍區(qū)第20軍分區(qū)第47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5旅133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6師556團。</h3><h3> 557團的前身是由48年5月1日以夏縣獨立營和猗氏、稷山、河津獨立營各兩個連等地方部隊組建的太岳軍區(qū)第20軍分區(qū)第48團,48年8月15日改編為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5旅134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6師557團。</h3><h3> 558團的前身是47年11月由孟縣獨立營與濟源新兵大隊合編的太岳軍區(qū)第21軍分區(qū)孟縣獨立團,48年6月補入19分區(qū)洪洞獨立營營部及兩個連后改稱太岳軍區(qū)第21軍分區(qū)第53團,48年8月15日編入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5旅為135團,49年3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6師558團。</h3><h3><br></h3><h1><b><font color="#b04fbb"> 一八六師師領導簡介 </font></b></h1> <h3></h3><h3> 蒲大義(1916—1973),四川省平昌縣人。1916年,蒲大義出生在一個9口之家的貧苦農民家庭。</h3><h3> 他不滿7歲就給地主作放牛娃。稍長,又作長工。1933年春,紅四方面軍在喜神建鄉(xiāng)蘇政權后,他首先參加兒童團,并任兒童團長。同年率領11名兒童團員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蒲大義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并于193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蒲大義任紅31軍93師274團3營營部通訊員。由于作戰(zhàn)勇敢,1934年被調到274團團部當警衛(wèi)班長。1935年被送到紅軍大學學習,畢業(yè)后到紅5軍團任偵察排排長。1936年升任31軍93師274團特務連連長。參軍4年,負傷8次。參加了長征。</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蒲大義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7連1排排長。在神頭嶺戰(zhàn)斗中,指揮全排沖進神頭村,勇猛殺敵,以傷亡5人的代價將日軍趕出了村,獲劉鄧頒發(fā)銀質獎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譽為“蒲大義排”。1938年升任連長,為掩護旅部和彭德懷轉移,率領全連和工兵連堅守陣地,大部分人員犧牲,自己亦受重傷,被彭德懷記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營長,為掩護李達和129師師直機關戰(zhàn)役,率部隊阻擊日軍,戰(zhàn)至最后5人,第10次受傷,與主力失去聯系,仍收集100多人,作戰(zhàn)5天,突圍回到部隊,獲獎章一枚。在抗日戰(zhàn)爭中6次負傷,升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營長,太岳軍區(qū)第2軍分區(qū)30團團長。</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在晉南戰(zhàn)役中第15次負傷,左腿骨被炸斷。后擔任華北軍區(qū)第15縱隊45旅旅長,第18兵團第62軍186師師長。戰(zhàn)爭年代16次負傷,榮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評為二等甲級殘廢軍人。</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86師師長,1952年調任志愿軍第46師師長,1954年升任志愿軍第16軍副軍長。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zhàn)役準備、夏季進攻戰(zhàn)役和金城戰(zhàn)役?;貒?,1955年繼續(xù)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yè)于軍事學院炮兵系,任昆明軍區(qū)炮兵司令員。1962年任昆明軍區(qū)副參謀長。1969年中共中央決定組建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出任副司令員。</h3><h3>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73年4月19日在開會時,蒲大義因心肌梗塞逝世,終年57歲,被授予革命烈士稱號。</h3> <h3> 胡立聲(1917年2月—2010年8月),河南省新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光山縣獨立團1連任勤務員、通訊員。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11月調任紅25軍交通隊通信員,隨部參加長征。經獨樹鎮(zhèn)、庾家河戰(zhàn)斗后參加開辟陜南游擊根據地。1935年隨戴季英到中共西北局手槍班任警衛(wèi)員。翌年初,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王首道警衛(wèi)員,參加東征、西征。山城堡戰(zhàn)斗后,調入紅15軍團教導營學習。</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特派員,129師新1旅政治部保衛(wèi)科科長,豫西專署公安處處長,太岳軍區(qū)第24旅71團政治委員。參加平型關戰(zhàn)斗后,戰(zhàn)斗在豫西抗日根據地。</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太岳軍區(qū)第2軍分區(qū)警備第4團政治委員,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華北野戰(zhàn)軍第62軍185師副師長,第18兵團第62軍186師政治委員。參加了解放沁陽戰(zhàn)斗、上黨戰(zhàn)役、臨汾戰(zhàn)役、晉中戰(zhàn)役、太原戰(zhàn)役、蘭州戰(zhàn)役、成都戰(zhàn)役。之后,率部翻越二郎山、搶奪盧定橋,解放了康定城。同時以一部直插川西,參加了川西剿匪斗爭,生俘匪師長劉鏡生以下1600余人,斃傷150余人。榮獲“名揚川西”、“英勇艱苦”等錦旗,受到兵團通令嘉獎。</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2軍186師師長,第16軍46師任師長兼政治委員,1953年奉命率部參加抗美援朝作戰(zhàn),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6軍46師政治委員,參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陸戰(zhàn)役準備、夏季進攻戰(zhàn)役和金城戰(zhàn)役。1954年回國后,入重慶解放軍速成中學學習3年。1957年任旅大警備區(qū)完備1師政治委員,外長山要塞區(qū)政治委員,經常深入海島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和師長一起抓農副漁業(yè)生產,達到了魚肉蔬菜自給自足。為此,1960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電影《海上南泥灣》,在全軍加以宣傳。1963年到中央黨校學習。翌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yè)部政治部主任, 1975年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冶金部辦公室主任、北京指揮部第二政治委員。</h3><h3>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著有《回顧一八六師在貴州的剿匪斗爭》等。</h3> <h3><h3>  車敏瞧(1912年-2005年),山西省垣曲縣人。1936年參加革命,同年1937年由共青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一級解放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是吉林省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h3><h3> 車敏瞧學名車國寶,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山西民大六分校教務主任,山西五專區(qū)抗日保安隊政治部主任,五專區(qū)武裝科長,決死三縱隊政治部主任,太行第三軍分區(qū)政治部主任,延安黨校三部組教科副科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三旅政治委員,太岳第三軍分區(qū)副政治委員,一八六師政治委員,第十八兵團六十二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抗美援朝上甘嶺戰(zhàn)役時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軍十五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醫(yī)大學政治委員。</h3><h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8年轉業(yè)后,先后任中國中醫(yī)研究院黨委書記,吉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顧問,吉林省第四、五屆政協副主席等職。</h3></h3> <h3>  樊執(zhí)中:男,漢族,1914年8月出生,山西省臨猗縣人。1932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11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h3><h3>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曾在西安做兵運工作。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任陜甘寧獨立師政治部科長,陜甘寧東北軍工作委員會委員,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四大隊區(qū)隊長。</h3><h3>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新四軍第2師4旅教導大隊大隊長,新四軍第2師4旅7團參謀長?!巴钅鲜伦儭焙?,1941年春任新四軍淮南軍區(qū)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副參謀長。1943年入中央馬列主義學院和中央黨校學習。</h3><h3>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年8月任太岳軍區(qū)第3軍軍分區(qū)參謀長,1949年2月任華北軍區(qū)第18兵團第62軍186師參謀長、副師長。</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2月至1982年10月,歷任西康軍區(qū)康定軍分區(qū)首任司令員、政委、軍分區(qū)黨委書記,中共康定地委書記,中共甘孜州委第一書記、軍分區(qū)政委,四川省農業(yè)機械廳副廳長,水利電力廳副廳長,民政廳副廳長、黨組副書記,四川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年離職休養(yǎng)。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95年12月25日在成都逝世。</h3><h3><br></h3> <h3>  原62軍文工團(西康軍區(qū)文工團)的前身是,晉冀魯豫太岳軍區(qū)政治部文工隊,隨著部隊的幾次改編,文工隊也隨之改為華北軍區(qū)十五縱隊文工團,62軍文工團,最后為西康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h3><h3> 62軍文工團( 西康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下設:</h3><h3> 團部,</h3><h3> 一隊(歌、舞、?。?lt;/h3><h3> 二隊(軍樂、管弦樂),</h3><h3> 三隊(京?。?。</h3><h3> 原62軍文工團(西康軍區(qū)文工團)既是宣傳隊,也是戰(zhàn)斗隊,工作隊。擔負了部隊文化教員的任務,協助地方的土改、三、五反運動等工作。在宣傳鼓舞工作中,創(chuàng)作演出了大型歌劇《白毛女》《血淚仇》《劉胡蘭》,小歌劇《董存瑞》,《夫妻識字》等等有一定影響力的劇目和歌曲。</h3><h3> 西康省并入四川省以后,人員分流,一部分團員調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文工團,一部分團員轉業(yè)到地方文化藝術部門和政府其他部門工作。 </h3><h3> 原62軍文工團(西康軍區(qū)文工團)雖已不復存在,但歲月有痕,《逛新城》這首經典老歌仍在廣為傳唱。歌曲同時記載著那個年代,原62軍文工團(西康軍區(qū)文工團)文藝戰(zhàn)士的芳華歲月和光輝的歷程。</h3><h3><br></h3><h1><b> </b></h1> <h3>  一、 警 三 團 簡介</h3><h3> 警三團是1949年8月1日,為了隨賀龍南下執(zhí)行解放大西南的任務,奉命在山西臨汾市成立的。該團是以晉綏軍區(qū)下屬2、3、6分區(qū)及警衛(wèi)營、教導隊。軍區(qū)警衛(wèi)營和綏蒙騎兵支隊的一部分兵力為主加上臨汾征集的大批新兵組建而成。</h3><h3> 警衛(wèi)三團在行軍途中 的主要任務是:保護首腦機關和部隊以及南下工作團所需的給養(yǎng)物資等的安全,并進行保護性的戰(zhàn)斗。經過一個多月的行軍,1950年1月二營先頭部隊到達成都,臨時改為執(zhí)行警備任務。一、三營和團部及兩個直屬連留駐成都、新都執(zhí)行戰(zhàn)備任務,保護成都的北大門。警衛(wèi)三團二營隨62軍一部,向原西康省(今雅安)挺進,沿途接收起義部隊。于1950年1月20日進駐雅安。</h3><h3> 警3團到達雅安后,根據任務需要,原3營調重慶改編警衛(wèi)部隊。1、2營的整體建制和直屬炮連,警通連和部分新兵,于5月15日,整編成為西康公安大隊。團部其余干部轉業(yè)到地方工作。</h3><h3>  1951年8月,為了響應抗美援朝的號召,抽調了部分干部赴朝參戰(zhàn)。同時抽調180多位骨干經短期培訓分別安排到康定、西昌、涼山、雅安地區(qū)和各縣。同時,西康省公安大隊進行第2次整編,由團級改為營級建制。繼續(xù)執(zhí)行警備任務。</h3><h3> 1952年,西康省公安縱隊成立(師級建制),大隊歸縱隊領導,成為直屬警衛(wèi)部隊。</h3><h3> 1954年省公安縱隊奉命撤銷,公安大隊隨之縮編減為一個連。其余人員集體轉業(yè)加強和充實地方工作,主要分布在政法系統和公安廳勞改系統,鞏固共和國新生政權,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h3><h3><br></h3><h3> 二、《晉綏軍區(qū)警衛(wèi)三團》大事紀</h3><h3> </h3><h3> 根據原警三團二營老前輩、離休干部劉常仲(87歲)的回憶和講述,整理編輯。</h3><h3> 1、1949年8月1日,晉綏軍區(qū)警三團在山西省臨汾市成立。</h3><h3> 2、1950年1月,警三團先頭部隊二營,南下到達成都。</h3><h3> 3、1950年 3月初,警三團一營、三營和團部,進守成都,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警三團二營隨62軍等兄弟部隊向原西康省開進。</h3><h3> 4、1950年2月,在向原西康?。ń裱虐玻┬熊婇_進途中,先后分別在邛崍、名山兩地進行了兩次英勇而激烈的戰(zhàn)斗。</h3><h3> 5、1950年2月中旬,部隊在臨近雅安時,在雅安北橋頭,與國民黨24軍一部和保安團進行了殘酷而激烈的攻城戰(zhàn)斗。</h3><h3> 6 、1950年2月中旬,警三團二營進駐雅安,執(zhí)行警衛(wèi)任務。</h3><h3> 7、1950年3月中旬,警三團一營和團部從新都向雅安進發(fā),于4月中旬到達雅安,與二營會師。三營調重慶,改編為警衛(wèi)部隊。</h3><h3> 8、1950年5月15日,一營、二營、警通連、炮連等,在雅安整編為西康公安大隊,約1500人。</h3><h3> 9、1951年8月,抽調部分干部赴朝抗美援朝作戰(zhàn)。同時,選調骨干近200位干部戰(zhàn)士,奔赴康定、昌都地區(qū)、西昌地區(qū)、雅安和雅安各縣充實政法隊伍,開展清匪反霸,鎮(zhèn)壓反革命。</h3><h3> 10 、1951年8月,西康省公安大隊(警三團一部)進行了第二次整編。</h3><h3> 11、1952年,西康省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西康省公安大隊經整編后,隸屬西南軍政委員會公安縱隊領導。分期分批安排轉業(yè)分配到地方工作。</h3><h3> 12、1953年起,大批整編后的富余人員,先后分批集體轉業(yè),分配至地方工作,充實政法力量和社會主義建設。</h3><h3> 13、1954年,隨著西康省行政區(qū)劃的變化,公安縱隊建制名稱撤銷。</h3><h3>期間:1952年2月至1954年,警三團30余名干部先后分批從雅安押解鎮(zhèn)壓反革命和清匪反霸被人民政府專政的罪犯,一路由雅安、滎經、泥巴山、漢源、富林,到達廣元堡(今石棉縣)。他們在政法戰(zhàn)線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畢生貢獻。</h3><h3> 14、1955年7月30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撤銷西康省。</h3><h3> </h3><h3><br></h3><h1><b> 六十二軍前輩影像</b></h1> <h3> 隨感</h3><h3>《62軍永放光芒》</h3><h3>62軍戰(zhàn)旗飄,</h3><h3>184師185師是先鋒。</h3><h3>解放大西南到雅安到西昌</h3><h3>三千將士聽黨指揮,</h3><h3>集體轉業(yè)是模范。</h3><h3>軍人本色意志堅,</h3><h3>開天辟地挖石棉,</h3><h3>艱苦奮斗結碩果,</h3><h3>建設國家貢獻大。</h3><h3>輝煌成就豐碑上,</h3><h3>三千將士最英雄。</h3><h3>光榮歷史有記載,</h3><h3>川礦記憶博物館,</h3><h3>62軍威名揚。</h3><h3>如今,軍人后代更團結,</h3><h3>父輩精神是榜樣。</h3><h3>紅色基因要傳承,</h3><h3>不忘初心跟黨走。</h3><h3>牢記使命代代傳!</h3><h3>一一一陳杰</h3><h3>修訂稿2019年7月18日石棉</h3> <h3> 劉宏偉詩二首</h3><h3> 一、 我凝望太原城的天空</h3><h3>(紀念太原解放七十周年)</h3><h3> </h3><h3> 詩作者: 劉宏偉</h3><h3> 我不知道怎樣傾訴我的情感</h3><h3> 我卻知道有段歲月奔涌而來</h3><h3> 褪去繁華似錦的顏色</h3><h3> 我又看到你來到我的面前</h3><h3> 微笑的臉上流淌著鮮血</h3><h3> 偉岸的身軀撲倒在戰(zhàn)火硝煙</h3><h3> 我凝望太原城的天空喲</h3><h3> 深情地向你呼喚!</h3><h3> 我不知道怎樣傾吐我的思念</h3><h3> 我卻知道有段時光彌久不衰</h3><h3> 拔開封塵久違的記憶大門</h3><h3> 我又看見你堅韌的雙肩</h3><h3> 匍匐前行的身姿是你不屈的執(zhí)念</h3><h3> 遍體鱗傷的身體依舊保持戰(zhàn)斗姿態(tài)</h3><h3> 我凝望太原城的天空喲</h3><h3> 追求勝利的曙光映紅了半邊天!</h3><h3> 我不知道怎樣表達我的摯愛</h3><h3> 我卻知道一段記憶銘刻心間</h3><h3> 撫摸你曾經的青春足跡</h3><h3> 就感受到英雄黎明前的悲壯與燦爛</h3><h3> 炮聲依舊隆隆 </h3><h3> 火光依舊沖天</h3><h3> 那焦土與鮮血染紅的戰(zhàn)旗啊竟如此 鮮艷</h3><h3> 我再次凝望太原城的天空喲</h3><h3> 藍天白鴿是那樣奪目璀璨!</h3><h3><br></h3><h3>二、《我在一個月時光里穿梭》</h3><h3> 一一記62軍涼山后代參加解放太原70周年紀念</h3><h3> 劉 宏 偉</h3><h3>歲月的長河不經意流淌著</h3><h3>但對我們來說</h3><h3>卻在2019年3月31日至4月24日定格下來</h3><h3>它讓我們緩緩行走</h3><h3>腳步是那樣沉甸 </h3><h3>又是那樣堅定</h3><h3>那場撕心裂肺的大火</h3><h3>噬吞了我們和平年代英勇的士兵</h3><h3>30名年輕的生命</h3><h3>瞬間與親人訣別</h3><h3>我不想描述當時各種悲慟的場面</h3><h3>因為我是軍人后代</h3><h3>曾經的父輩為解放涼山</h3><h3>艱苦卓絕 血染戰(zhàn)場</h3><h3>今天的英雄與他們一脈相承</h3><h3>他們是逆行者</h3><h3>他們是為共和國拼殺的人</h3><h3>他們是歲月靜好的守護者</h3><h3>我們肅立街旁接親人回家</h3><h3>我們到姜坡撫慰他們的靈柩</h3><h3>我們到烈士陵園肅穆烈士入土</h3><h3>那些日子難以食寢 幾經抹淚</h3><h3>或許是英烈與前輩精神的延伸</h3><h3>淚末干 我們又踏上紅色尋根路途</h3><h3>我們要去尋覓夢魂縈繞的父輩足跡</h3><h3>我們要去感受那場恢宏壯烈的戰(zhàn)斗歷程</h3><h3>我們來到太原城下</h3><h3>牛駝寨烈士陵園</h3><h3>徐向前元帥塑像矗立云天</h3><h3>仿佛看到千軍萬馬奔涌而來</h3><h3>追求黎明的曙光映紅了半邊天</h3><h3>炮聲隆隆 火光沖天</h3><h3>尸山血海模糊了我的雙眼</h3><h3>四萬多名沖鋒陷陣的解放軍</h3><h3>戰(zhàn)士</h3><h3>倒在戰(zhàn)火硝煙</h3><h3>父輩勇往直前誓死如歸的精神</h3><h3>在這里淋漓的展現</h3><h3>當國歌奏響的時候</h3><h3>我禁不住淚流滿面</h3><h3>剎一抬頭</h3><h3>竟看見紅旗是那樣鮮艷</h3><h3>敬愛的英烈啊</h3><h3>您的兒女 今天來看您們來了</h3><h3>讓我們在您們面前虔誠地肅立</h3><h3>讓我們捧一杯鮮血染紅的黃土</h3><h3>讓我們給無名烈士敬上一束菊花</h3><h3>店子底村里</h3><h3>我們又感受到支前老百姓艱辛付出</h3><h3>那一個個生動的故事</h3><h3>讓我們理解了人民戰(zhàn)爭的含義</h3><h3>62軍后代紀念文藝晚會上</h3><h3>我們?yōu)橛⑿鄱?lt;/h3><h3>每個節(jié)目都凝結著對</h3><h3>父輩的崇敬和對生活的熱愛</h3><h3>短短幾天時間</h3><h3>我們卻仿佛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精神洗滌</h3><h3>在父輩精神召喚下</h3><h3>與祖國四面八方的后代</h3><h3>兄弟姐妹們</h3><h3>在太原相逢相識</h3><h3>我們是那樣親切親密</h3><h3>就好似父輩戰(zhàn)友一般</h3><h3>還來不及細細體昧</h3><h3>又到了分手的時候</h3><h3>就讓我們再次熱烈擁抱</h3><h3>就讓我們依依惜別</h3><h3>父輩的情愫永遠將我們相連</h3><h3>我再次凝望太原城的天空啊</h3><h3>藍天白鴿是那樣奪目璀璨!</h3> <h3>我們是永遠的62軍 </h3><h3>(紀念雅安解放68周年)</h3><h3> 2018-01-02 </h3><h3> 詩作者 裴小鈺</h3><h3> 戰(zhàn)鼓聲聲</h3><h3> 軍號嘹亮</h3><h3> 我們是英勇的62軍</h3><h3> 我們是鋼鐵般的戰(zhàn)士</h3><h3> 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打敗一切反動派</h3><h3> 我們用雙肩扛起義不容辭的責任</h3><h3> 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h3><h3> 沁源戰(zhàn)役、濟垣戰(zhàn)役、豫北戰(zhàn)役……</h3><h3> 保衛(wèi)家鄉(xiāng)、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全中國</h3><h3> 解放山西、解放大西北</h3><h3> 太原戰(zhàn)役、扶眉戰(zhàn)役、蘭州戰(zhàn)役、青 海戰(zhàn)役……</h3><h3> 我們奮勇殺敵</h3><h3> 執(zhí)行解放大西南的任務</h3><h3> 成都戰(zhàn)役、西昌戰(zhàn)役、雅安戰(zhàn)役……</h3><h3> 我們威武雄壯</h3><h3> 我們用62軍軍魂挺起中國脊梁</h3><h3> </h3><h3> 戰(zhàn)鼓聲聲</h3><h3> 軍號嘹亮</h3><h3> 我們是堅強的62軍</h3><h3> 我們是不屈不撓的戰(zhàn)士</h3><h3> 68年前黨中央、毛主席一聲號令:解 放全中國!</h3><h3> 我們帶著黃土高坡的堅韌厚重</h3><h3> 我們帶著父老鄉(xiāng)親生生不息的囑托</h3><h3> 依依惜別三晉大地</h3><h3> 跨過濤濤黃河水</h3><h3> 翻越高高秦巴山</h3><h3>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h3><h3> 手,挽著戰(zhàn)友的鐵臂</h3><h3> 向著炮火勇往直前</h3><h3> 我們用生命譜寫中國華章</h3><h3> </h3><h3> 戰(zhàn)鼓聲聲</h3><h3> 軍號嘹亮</h3><h3> 我們是威武的62軍</h3><h3> 緊緊跟隨共產黨,緊緊跟隨毛主席</h3><h3> 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奮斗終身</h3><h3> 我們不僅有豪言壯語</h3><h3> 更有鐵血男兒的英雄本色</h3><h3> 穩(wěn)藏必先安康——要鞏固國防必先建 設邊疆</h3><h3>穩(wěn)定西康、建設西康是我們神圣的使命</h3><h3>雨城雅安改天換地,</h3><h3>灑下了我們辛勤 的汗水,</h3><h3>二郎山公路建設,留下了我們頑強的 足跡</h3><h3>康巴高原雪域剿匪,記錄了我們艱苦卓絕的斗爭</h3><h3> 難以忘記??!多少汗水、多少艱辛、</h3><h3> 多少鮮血和生命的付出</h3><h3> 我們把青春熱血奉獻給祖國大地</h3><h3> 我們不忘初心,至死不渝</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戰(zhàn)鼓聲聲</h3><h3> 軍號嘹亮</h3><h3> 我們是62軍的后代</h3><h3> 我們是永遠的62軍</h3><h3> 68年時光飛逝</h3><h3> 也許歲月無痕</h3><h3> 也許生命終將走向未來</h3><h3> 但歷史的天空永遠有62軍不滅的精神</h3><h3> 和偉績</h3><h3> 一座座豐碑在雪山下與日月同輝</h3><h3> 我們崇敬在血與火中錘煉的62軍軍魂</h3><h3> 我們崇敬那些在風雨路上勇往直前的</h3><h3> 父輩</h3><h3> 我們體內流淌著英雄的血液</h3><h3> 不管身在康定,身在雅安,身在成</h3><h3> 都,還是身在北京</h3><h3> 我們都將伸出堅強的臂膀——接住</h3><h3> 風,接住雨,接住紅色的軍魂</h3><h3> 接住保衛(wèi)祖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h3><h3> 義的偉大旗幟</h3><h3> 把革命的信念高高舉起</h3><h3> </h3><h3><br></h3> <h1><b>   隨感</b></h1><h3> </h3><h3> 誰都可以咀咒共產黨,我們不能。因為,那是在詛咒自己的父母!</h3><h3> 誰都可以假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不能。因為紅色江山是我們父輩用生命打下的!</h3><h3> 誰都可以羞辱中國,我們不能。因為,我們的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脈!</h3><h3> 所以,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忠誠沒有一絲雜念。</h3><h3> 田亞菲于2019年7月1日</h3> <h1><b><font color="#167efb">  張煥康隨感兩篇</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一、不忘初心 傳承父輩精神</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 .........建黨節(jié)有感</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我們的父輩,是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是英勇的62軍戰(zhàn)士。</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戰(zhàn)爭年代,他們背負著民族的希望,人民的重托,告別父母妻兒,轉戰(zhàn)南北,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為祖國和人民流血犧牲,再所不惜!</font></b></div><h3><b><font color="#167efb"> 建國初期,他們鐵馬金戈,萬里鐵流,進軍西南,挺進西康,平叛剿匪,用鮮血和生命建立新中國,立下了豐功偉績!</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 和平時期,他們依然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辛勤耕耘,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font></b></div><div><b><font color="#167efb"> 歲月晚霞,他們仍然心系祖國建設,關心和捐助下一代,獻出自己的愛心!</font></b></div><h3><b><font color="#167efb"> 我們是62軍的后代,祖國的兒女,我們深深的愛著我們的父輩。</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今天是黨的生日,我們舉起右手,向黨宣誓:我們愛我們的黨,愛我們的祖國,我們不忘初心,傳承父輩精神,讓父輩血脈相連,友誼永存,讓父輩的旗幟永遠在祖國的大地上高高飄揚!</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62軍186師556團張鎖后代:張煥康敬書</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二0一九年七月一日</font></b></h3><h1><b> </b></h1><h1><b><br></b></h1><h1><b><font color="#167efb"> 二、 建軍節(jié)隨想</font></b></h1><h3><b> <font color="#167efb">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font></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作者:原186師556團后代流星…… 張煥康</b></h3><h3><font color="#167efb"> 在那浩瀚無際的星空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你是閃爍不滅的那一顆。</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那綿延起伏的群山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你是傲然挺立的那一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那波濤洶涌的浪花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你是潔白平風的那一朵。</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那歷史長河豐碑中,</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你是沉默無語的那一座。</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你 那滾燙無悔的熱血流淌在奔騰的江 河里。</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鮮紅的軍旗上永遠</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記載著你軍人的名字。</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我們軍人后代向你們致敬!</font></h3> <h1><b><font color="#167efb"> 結束語</font></b></h1> <h3>  時光匆匆、歲月如歌,彈指一揮間,62軍從成立到撤編不知不覺就這樣走過了70年,我們的父輩大都已經故去,昨日的62軍己經逐漸遠去,成為永久的記憶,但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里仍能尋覓到原62軍星光點點的身影,做為62軍的后代,了解先輩們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崢嶸歲月和歷史的足跡,更能激發(fā)我們62軍后代繼承遺志,發(fā)揚光榮傳統,為奮進新時代,實現中國夢而奮斗,我們62軍后代不能忘記,也不應忘記,62軍的先輩們?yōu)榻⑿轮袊鴴侇^顱、灑熱血、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為建設新中國擼起袖子揮臂苦干出力流汗,他們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立下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永不磨滅!62軍永遠是我們的驕傲…………………<br></h3><h3> </h3><h3> 62軍后代(漢堡包)2019年6月11日于山西永濟</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