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2019年農(nóng)歷5月初5,端午節(jié))是母親逝世五周年,特將我次子周洋于七年前(2012年)寫的一篇文章全文轉(zhuǎn)發(fā),以表示對母親的追思。</h3><h3>但行好事,莫問前程</h3><h3>一一獻(xiàn)給奶奶八十壽辰</h3><h3>周洋</h3><h3>進(jìn)入文字之前,先來一段定場詩:</h3><h3>說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路走中央。</h3><h3>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h3><h3>今天是奶奶八十大壽。晨起,草草吃了早飯,就直奔老家。兒孫齊聚,整整十桌,就是父親的哥哥的和我的朋友也前來慶賀,盡管事先并沒有告訴他們。拿出昨天買來的新衣服,奶奶穿上正合身,她干脆就不脫下來直接穿上了??茨棠淘谛?,我也在笑,她笑在臉上,我甜在心里。</h3><h3>忽然又覺得想哭,為我的奶奶,為善良。也許,作為她的兒孫中唯一以寫作為生的人,我應(yīng)該給我的奶奶寫點(diǎn)什么。想來想去,寫下了“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作為標(biāo)題。</h3><h3>我的不識字的奶奶,一輩子說出最有“文化”的話就是這句了……</h3><h3><br></h3><h3>一.關(guān)于奶奶</h3><h3><br></h3><h3><br></h3><h3>說來慚愧,雖然奶奶過八十大壽,但我不知奶奶出生的確切年份。按照沭陽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生日過九不過十,我奶奶今年應(yīng)該是七十九歲。記得小時候曾看到過奶奶的身份證,印象中寫的是1932年生人,但按照家鄉(xiāng)的常理奶奶應(yīng)該是1933年生人。</h3><h3>奶奶的娘家在沭陽縣十字鄉(xiāng)楊蕩村。來我家之前的日子,奶奶只對我講過一回,在她十歲左右,日本鬼子來襲,她的小姑姑帶著她“跑反”。除此之外,我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奶奶十七歲那年,爺爺蹚過幾條河,走了五六里路,把奶奶接到了我家。三年后的1952年,我的大伯出生。此后,奶奶的命運(yùn)便和新中國成千上萬的農(nóng)村婦女的命運(yùn)一樣,接連地生兒生女,牛馬般地勞動,把孩子養(yǎng)育成人,最后變老。世事的變遷深刻地鏤在了奶奶的生活中,影響著奶奶的喜怒哀樂,但奶奶卻從沒有記錄甚至沒有講述過。歷史中沒有奶奶的一席之地。</h3><h3>1980年代以前,特別是1960年代之后,隨著父親兄弟姊妹六人相繼出世,家里的日子愈發(fā)拮據(jù)。我的父親直到上高中還沒有穿過襪子,上小學(xué)時放學(xué)回家甚至餓昏在了路上,被莊上的表叔救起送回家。奶奶娘家來人的時候,家里無糧下鍋,甚至要到鄰居家里東挪西借,勉強(qiáng)招待親戚。在貧窮與饑餓的牢籠里,孩子們尚且如此,要承擔(dān)家庭重任的爺爺奶奶衣食之差,是可以想見的。我不知道奶奶是怎樣捱過了那段苦難的歲月,但我知道,奶奶是受過大苦的人。</h3><h3>奶奶受的苦,還不僅僅是這些,她的公公、婆婆也沒有消停,對她的冷眼乃至折磨隔三差五,直到我的父輩紛紛長大成人,那已經(jīng)是1980年代的事兒了。</h3><h3>歷史無法往復(fù),奶奶受過的屈曲已經(jīng)過去了,近些年收獲的幸福便是對她的報償。</h3><h3><br></h3><h3>二.關(guān)于幸福(一)</h3><h3><br></h3><h3>我家的鄰居王大爺,1993年去世,終年46歲。他生前講過一句話:要是能天天喝到稀飯、吃到白面餅,死了連棺材也不要。最后他真的連棺材都沒有,那時,他的孩子都還小,家里窮得可憐。</h3><h3>但從王大爺?shù)倪@句話中,我參悟到老一輩人的幸福觀:經(jīng)過戰(zhàn)亂,熬過饑荒,拖著沉重的家庭,最后能有溫飽,能看到孩子成人成家,已經(jīng)是莫大的幸福了。我讀高中后,離開了村莊。每次回家,爺爺奶奶都會說,看到兒孫輩能有今天,他們就是離開了也會踏實地閉上眼。</h3><h3>奶奶對生活的期待低得可憐,一點(diǎn)的變化都能讓她知足。1970年代往后,我家實現(xiàn)了溫飽,奶奶不再受氣,一個新的世界誕生在奶奶的生活里,盡管她沒有講過,但她應(yīng)該深刻地感受到。也正因此,我始終對毛主席和毛時代心存敬仰,并愿意走進(jìn)那個時代,閱讀、傾聽、體悟,理解偉人的思想,也會意爺爺奶奶經(jīng)歷過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h3><h3>1988年,我家蓋起四間瓦房,第二年,我的小家蓋起了三間瓦房。草房改瓦房,是農(nóng)村生活中的“事件”,它表征著一個消費(fèi)時代的來臨。從那以后,電風(fēng)扇,電視機(jī),洗衣機(jī),空調(diào),冰箱等等,陸續(xù)走進(jìn)了農(nóng)家。奶奶也有了精力和金錢的余裕,買了鐲子。愛美是女人的天性,我奶奶戴上鐲子的時候,早已年逾花甲,但心底的興奮卻是激烈而持久的。</h3><h3>是的,與我們這個物質(zhì)過剩的時代相比,奶奶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匱乏的時代。因此,物質(zhì)對于他們及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不僅意味著占有、享用,更意味著對一個時代的告別,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也正因此,在對改革開放的審視中,不少朋友幾乎一概否定,我卻始終抱著同情與理解,認(rèn)為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等少數(shù)人的決策,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這一基礎(chǔ)的基礎(chǔ),便是百姓對匱乏的憎惡,對溫飽和物質(zhì)的渴求。至于現(xiàn)在的情形,則需要另一番解釋了。</h3><h3><br></h3><h3>三.關(guān)于幸福(二)</h3><h3><br></h3><h3>八十年,一個世紀(jì)的五分之四?;赝棠痰陌耸?,本該是一件充滿歷史感的回憶旅程,但奶奶終究是不屬于歷史的,確切地說,不在關(guān)于歷史的“講述”中。如果硬要把奶奶的人生放在歷史中觀照,或許只有在我家“家庭史”里,奶奶才有相當(dāng)?shù)姆萘俊?lt;/h3><h3>我大伯出生于1952年,我的小姑姑出生于1970年,兄弟姊妹六人,相差十八歲。18年間,奶奶平均三年生一個孩子??梢韵胍姡钡轿倚」霉贸扇说?980年代后期,忙碌了大半輩子的奶奶才緩過氣來,那時我奶奶也50多歲了。事實上,奶奶還不止折騰到那個時候,小姑姑的婚事最不省心,直到1992年,小姑姑的孩子一歲多了,奶奶的生活才最終安穩(wěn)下來。</h3><h3>從1952年到1990年代,漫長的40年間,奶奶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幸福,但所有的幸福應(yīng)該都是關(guān)于她的兒孫的。大伯初中畢業(yè)后就回村勞動,幫爺爺奶奶一起扛起了家庭,奶奶一定會由衷地高興,為她的兒子高興。我父親1972年高中畢業(yè),回村里的初中教書,吃上了“公家飯”,也是我家第一個吃上“公家飯”的人,奶奶也一定會由衷地高興。1980年高考,我父親考上了淮師,我母親又生了我哥哥,我奶奶見到了自己的隔輩人。1984年,我叔叔又考上了學(xué)校。此后,大伯、大姑、三叔、幺叔、小姑相繼成家。</h3><h3>這些,或許構(gòu)成了奶奶幸福的全部。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一個歷史進(jìn)程中的“無角色者”,她的喜怒哀樂或許只能為這些。偉大是平凡的孿生姐妹,奶奶的一生實在太平凡,卻又實在太偉大。我的奶奶,一位中國的農(nóng)村婦女,她的幸福是偉大的。</h3><h3><br></h3><h3>四.關(guān)于善良</h3><h3><br></h3><h3>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對真善美的本質(zhì)主義色彩的批判,早已不再新鮮。追求真善美是人的本質(zhì)嗎?是人性的本質(zhì)嗎?在思潮碰撞激起的思想迷霧中,我即使不能把真善美看成人的本質(zhì),也愿意把這樣美好的字眼視為人類亙古以來的文化契約。</h3><h3>奶奶就是這一契約最為堅決的執(zhí)行者,奶奶是最善良的人。她的善良,傳給了她的子孫,已經(jīng)成為我家的精神之火。</h3><h3>《圣經(jīng)》主禱文有一句:“我們每日的飲食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人的債……”基督徒禱告的對象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而我要書寫的對象是奶奶。她不是基督徒,卻有著同樣的心靈質(zhì)地。從我記事起,奶奶就幾乎沒有發(fā)過怒,沒有和鄰居吵過嘴,鄰居眼中的“周大嫂”幾十年就是這樣過來的。</h3><h3>在我的村莊,我們周家是獨(dú)門獨(dú)姓,搬過來時十足的貧農(nóng)。在鄉(xiāng)村宰制邏輯中,我家這樣的家庭注定是要被莊上的名門大姓欺負(fù)的。在小的時候,我親眼目睹過被人欺負(fù)的情形,那時的我家還不象這樣的枝繁葉茂,被欺負(fù)時全由爺爺和大伯、父親們出頭,奶奶頂多說上幾句,而且全是平心靜氣的講理,沒有半點(diǎn)過頭話。后來,因為父親、叔叔在外面漸漸“發(fā)跡”,找我家?guī)兔Φ娜硕嗔?,爺爺奶奶在莊上自然受到“優(yōu)待”,但奶奶又從不會欺負(fù)人,只要有人找上門,她都會主動和她的兒孫們聯(lián)系,為莊鄰說話。就這樣,才有今天中午,莊上知情的不知情的人全來為奶奶祝壽的場面出現(xiàn)。</h3><h3>奶奶的善良,還體現(xiàn)在她的牽掛。以前每次回家,奶奶都要給我講村上的事兒,給我講親戚們過得怎么樣。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四姨奶奶,奶奶的四姐。由于她們姐妹婚后相距較遠(yuǎn),沒有紅白喜事很少聚到一起,而且四姨奶奶家住泗陽縣,只有一個兒子,平時走動不多。幾年前,四姨奶奶病重,奶奶知道后,便讓爺爺騎上三輪車帶著她,一起去看四姨奶奶??吹剿囊棠棠碳依锔F,在村里交情又薄,很是孤單。奶奶回家后,便把事情告訴我父親,最后是我爺爺和我父親在四姨奶奶家一手料理,直到四姨奶奶入土為安才回來。</h3><h3>象這樣的事情,奶奶不知做過多少。通常的情形是,奶奶告訴我或者我父親,誰家的誰誰誰生病了,他以前對我家有恩,或者他的父兄曾經(jīng)照顧過我家,一定要去看看。于是,我父親或者我們兄弟便按照奶奶的囑咐,登門看望,遇到還能幫忙的再盡力幫忙。</h3><h3>如果不坐下來仔細(xì)回想,真的很難總結(jié)奶奶。等“發(fā)現(xiàn)”善良的時候,我忽然想起奶奶在院里葡萄架下說的那句話一一“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中最為閃光的所在,也是奶奶的生活哲學(xué)。依著奶奶的這句話,一個人情溫暖、和諧向善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躍然紙上一一盡管奶奶不識字,但她的生活實踐也是充滿哲理的,哲理的中心便是善。</h3><h3><br></h3><h3>五.奶奶與父親</h3><h3><br></h3><h3>父親是奶奶的第二個孩子,但奶奶與父親間的感情卻極不尋常。大伯后來定居上海,對家事便很少顧及,父親成了家里實際上的長子。奶奶對她所有的兒孫都愛得深沉,但對父親的愛尤為動人。</h3><h3>小時候,奶奶口中的父親是“小二子”,父親成家后,奶奶便稱呼父親的名字。父親年輕時,大伯還在老家,在貧窮中為家庭牛馬般地勞動著。受到大伯的愛護(hù),父親從小雖然也干農(nóng)活,但對農(nóng)事并不上心,吃的苦相對較少。大伯初中畢業(yè)后,就認(rèn)定父親將是咱周家第一個靠讀書改變命運(yùn)的人,便是處處照顧我父親。后來真如大伯所料,父親成了我家第一個跳出“農(nóng)門”的人。</h3><h3>由于父親的出息,我家的家景得到了一定的改觀,我叔叔、姑姑讀書也就得到了父親更多的關(guān)心。</h3><h3>特別是我叔叔,當(dāng)年高考時超出本科錄取分?jǐn)?shù)線8分,但因為小兒麻痹后遺癥,硬是沒有學(xué)校要,是父親東奔西跑,最終為叔叔找到了學(xué)校,從此改變了叔叔的一生。按照農(nóng)村的情況,象叔叔這樣的人,如果當(dāng)農(nóng)民,找個媳婦恐怕都難。</h3><h3>后來我們家搬進(jìn)了縣城,父親也從普通的教師成了學(xué)校的負(fù)責(zé)人。我的堂弟堂妹表妹們的學(xué)業(yè),又基本都由我父親一手安排。但父親身體較弱,41歲時便因腦供血不足到南京腦科醫(yī)院診治。對此,奶奶總是擔(dān)心,甚于擔(dān)心她自已。</h3><h3>去年,父親腦血管病又犯,又遇上車禍等一系列麻煩,但最后均大難不死。在淮安、沭陽住院的日子里,奶奶在老家整日焦心,夜不能寐。后來終于忍不住,一個人坐車跑到縣醫(yī)院,到病床前看看我父親的病情,摸摸傷口,知道已無大礙,才安心回家。這時,父親已逾知天命之年,做了多年的爺爺,但在奶奶眼里,父親還是孩子,是她的骨血。</h3><h3>或許正是這樣的母子柔情,讓父親一輩子對奶奶百依百順,從沒有一句犟嘴。前幾年夏天的一個夜晚,父親忽然想奶奶,就一個人跑到老家。奶奶滿心歡喜地為父親做面條,她知道,父親這輩子最愛吃的就是手搟面。</h3><h3>鄉(xiāng)村的夜晚,昏暗的燈光下,一位50多歲的學(xué)校校長,孩子般地吃著年近80歲的老母親親手做的面條,一邊和父母聊著家長里短,童年的種種,半個世紀(jì)的母愛,涌上心頭,久久不平。翌日凌晨,東方還沒有泛起魚肚白,父親就起了身,坐在爺爺奶奶的屋檐下,繼續(xù)與老人聊著家常,一口一聲“媽媽”的喊著,手上還不停地拍打著肆虐的蚊蟲。吃完奶奶做的早飯,父親也心滿意足地去了學(xué)校。</h3><h3>這個故事,奶奶給我講了許多遍,每講一遍,我們祖孫倆就齊刷刷地掉眼淚。此刻,奶奶是幸福的,感動的。她一生的操勞與愛,她的兒孫們記在心底,擱在心靈最柔軟的部落。</h3><h3>幾年前的春節(jié),父親曾對我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媽媽能活過80歲”。今天,父親的愿望實現(xiàn)了,我也能看出父親的興奮:好酒敞開讓大家喝,好煙逢人就給,就連道喜的人都給了200塊,在別人家,也就幾塊錢的事兒。(未完待續(x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