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今日湘潭(一)歷史人文湘潭篇

浩然之氣

<h3>湘潭市城區(qū)地圖。</h3><h3>湘潭,雖不是我的祖藉和出生地,但在這里度過了我的童年、少年、中壯年,在這里成長、成熟成家立業(yè)。離開湘潭已近十五載了,對她總有一種特殊的情結(jié)、情懷甚至還會魂牽夢繞。過去雖在湘潭生活工作了幾十年,但對湘潭的人文歷史了解甚少,有道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F(xiàn)在退休了,有了閑瑕,對了解湘潭的過去與現(xiàn)在有了濃厚的興趣,現(xiàn)將這些年回潭實地考察的記錄,厘清的歷史脈絡整理岀來(絕大部分照片均為親臨現(xiàn)場實地拍攝的),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以飱對這塊熱土的眷戀。</h3><h3>“湘潭”之名來源于它的地理特征:因此地處于湘江之曲而多“潭”故得此名。湘潭從南朝開始建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有小南京、金湘潭、天下第一壯縣之美譽。湘中靈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偉人、巨匠燦若繁星——蜀漢名相蔣琬,晚清重臣曾國藩,文化名人齊白石;一代偉人毛澤東,開國元勛彭德懷,著名將領黃公略,開國大將陳賡、譚政等均誕生在這塊人杰地靈的土地上。</h3> <h3>光緒年間湘潭城墻圖</h3> <h3>重修的觀湘門,湘潭城總共有六道門,南門為觀湘門,過去城樓叫“迎薰樓”,后來叫湘陽樓,觀湘門是整座城的正門,從觀湘門入,可以直接到縣衙所在地。</h3> <h3>觀湘門原貌,湘潭城的歷史演變:湘潭城始建于南宋,當時湘潭縣治由洛口(易俗河)移至今觀湘門直街。元代設有城廓,分城內(nèi)城外。明朝洪武初年,知縣莫玉建縣署于今地,監(jiān)獄、兵營、糧庫等亦先后建于今城內(nèi)中心區(qū)。明嘉靖三年縣署擴建,城內(nèi)有三街,九巷,三十六坊。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姜修仁修復縣署,1684年筑建土城墻,后毀于水患。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秦金榮建青磚城墻,總周長為1332丈(4.2公里),高1.8丈(5.26米)堞口2646個,炮臺6座,城門7處。到清朝末年,縣城街道輪廓是,城內(nèi)以縣署為中心(即行政中心)城外從大埠橋至窯灣為縣城主街(即九總至十八總)湘潭城并不大,是一個袖珍城。觀湘門以東有一個東南門叫文星門,以西則為通濟門,“通濟”即城內(nèi)的水可以從這道門排出去。文星門和通濟門都與湘江相連。城西北方向有一個拱極門,“極”即北極星的意思。西邊有一個瞻岳門,因為南岳在湘潭的西邊,因此取名“瞻岳”。東北邊有一道熙春門。每一道門都建有城樓。</h3> <h3>民國時期,熱兵器時代的來臨使得城墻的防衛(wèi)功能幾乎不存在了,各地紛紛拆城墻,1939年,湘潭縣長王綸奉令為了抗日拆城墻,使得湘潭古城的城墻蕩然無存。</h3><h3><br></h3> <h3>小東門 古代湘潭的集市叫“總市”,也就是湘潭人平常說的幾總,如十四總,九總等。明清時期,商人一般都在總上進行貿(mào)易,為了便于管理,總與總之間用柵欄分隔開來。每天早上開市時,管理人員把柵欄打開,傍晚時關(guān)上。這是湘潭獨有的商業(yè)文化,“總”見證了湘潭商業(yè)的繁榮。</h3> <h3>這段城墻是湘潭僅存的古城墻,現(xiàn)在是雨湖路東段的路基,位于喇叭街口與大埠橋交界處。</h3> <h3>城墻磚,磚上有“窯工周茂”的字樣,字跡仍然清晰可見,可見古代對磚的質(zhì)量監(jiān)管多么的嚴格,責任到人。城墻磚厚約8厘米,寬18厘米,長約36厘米。</h3> <h3>萬樓,又名文昌閣寓文運昌盛之意。位于湘潭宋家橋的湘江岸邊,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十三年,時任京官李騰芳為其取名“萬樓”,寓意:萬,乃數(shù)之大者,邑從此而大。古代湘潭文人墨客常聚于此,登樓觀景吟詩作賦。400余年間,萬樓屢廢屢建,先后五次重修,現(xiàn)在的萬樓為第六次重修。</h3> <h3>萬樓下面湘江的石基仍保存完好</h3> <h3>過江電報房,位湘江北岸萬樓旁,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層建筑,高約10米,青磚墻體,木質(zhì)樓板,西南邊外墻體有8個供接納通信線纜穿墻而過的彎頭瓷筒。清光緒二十二年湖南巡撫陳寶箴(國學大師陳寅恪的祖父)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商議并動工架設湘鄂間電報線路,1897年竣工1898年將此線路延伸至湘潭,湘潭設官督商辦電報子局,這是湘潭最早的通信機房。</h3> <h3>劉道一烈士祠,這里就是原湘潭縣縣衙所在地?,F(xiàn)改為劉烈士祠,是為了紀念反清義士劉道一所建。</h3> <h3>祠內(nèi)有孫中山的題詞,到這里瞻仰可以感受到革命志士的不朽風范。</h3> <h3>位于城正街口的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廟,依舊安靜地緊縮在城市喧囂的深處。在歷史的演變和時空交錯中,城正街堅守著一個城市的昨日情懷。</h3> <h3>湘潭文廟,位于城正街,始建于南宋紹興初年,原址小東門側(c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毀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現(xiàn)址,明未再度毀于戰(zhàn)火。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tǒng)及民國3年,民國36年和1983年多次修葺。現(xiàn)為湖南科技大學繼續(xù)教育學院所在地。</h3> <h3>學而不厭,這是文廟入口處墻上孔子《論語》中的名言。湘潭城正街大致位置在雨湖路以東,三大橋以西,熙春路以南,湘江沿河馬路以北的地方,湘潭人都習慣于叫這里為“城里頭”。</h3> <h3>綠色琉璃瓦十分耀眼。</h3> <h3>龔承鈞故居,龔承鈞清代湘潭人,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科舉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掌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h3><h3><br></h3> <h3>“國有長春”這塊曾掛在關(guān)圣殿內(nèi)的匾額,其主人便是龔承鈞。他是走出了湖南榜眼第一人。悠悠歲月煙雨中,佇立在此,望著眼前的回廊,飛檐翹角,雖已破敗不堪,但仍能窺出昔日的風采。</h3> <h3>湘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位于城正街內(nèi),1938年建,“忠貞永式”的奠基禮碑由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步兵學校教育長王俊題寫。1944年紀念碑遭日冠破壞,1945年修復,現(xiàn)碑為1988按原貌重修,碑身呈方錐形,高9.18米。</h3> <h3>“忠貞永式”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即19387.7即7.7盧溝橋事變一周年后)抗日將士紀念碑奠基禮,湘潭全體民眾,步兵學校教育長王俊。</h3> <h3>基督教堂,位于城正街,曙光學校對面,是湘潭市最大的基督教堂。</h3> <h3>關(guān)圣殿,位于老湘潭十一總附近。大家都知道有九總、十總,一直延伸到十八總,為什么沒聽說過一總、二總、三總這些名稱呢?湘潭“總”的變遷,與城墻的修建是分不開的。湘潭的總是從宋家橋附近開始,那里為一總,由此往西延伸,二總、三總、四總……后來城墻的修建使得總發(fā)生了變化。一、二、三總被分離到城墻以東的城外(宋家橋起直至小東門為一二三總),四五六七總被圈到了城墻以內(nèi),八總恰在湘潭城墻最西端處。一二三總孤零零地隔離在了城墻的東邊,生意不好做,慢慢衰落下去了,后來徹底廢掉。城內(nèi)的四五六七總因為被圈在城墻內(nèi)好管理,故無必要再放置柵欄,這里也就漸漸地不以總命名了。因此湘潭的總是從九總開始的(八總正在西城墻處)逐漸往西邊發(fā)展,一直到十八總(即九總~十八總均在城外的西邊)。</h3> <h3>北五省會館石碑</h3> <h3>關(guān)圣殿,位于十一總正街。清康熙年間,山西眾商公建,當時既為祭祀關(guān)羽的場所,又為山西、河南、甘肅、山東、陜西北方五省旅潭商人的會館,稱五省會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湘潭的“總市”經(jīng)濟發(fā)祥于明代,至清朝乾嘉時期完全成型,“千年十八總,傳世金湘潭”的美譽也由此而來,后有“小南京”之稱。</h3> <h3><font color="#010101">這是該殿的鎮(zhèn)殿之寶,即位于春秋閣前一對漢白玉鏤空龍柱。龍柱矗立在閣門兩側(cè),上頂檐廓之極,下抵玉白獅座,高4.8米,圓周約1.5米,柱為整體,龍為整龍,龍繞柱旋,龍柱一體。雕龍昂首翹尾,似騰云駕霧,如翻江擊浪,造型生動,呼之欲出。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雕工采用鏤空技法,一鱗一爪,一須一珠,絲絲入扣極為精巧細膩。據(jù)介紹,這種鏤空龍柱屬國內(nèi)罕見的珍品,除山東曲阜孔廟外,此處僅存。</font></h3> <h3>清乾隆時期,江西商人出銀十萬兩,建殿堂館園。湘潭萬壽宮的石牌坊、夕照亭建筑及雕刻是湘潭傳統(tǒng)美學的代表。201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h3> <h3>萬壽宮即江西會館,萬壽宮是為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福主”的許真君而建。后來,凡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萬壽宮,成為外地江西同鄉(xiāng)的“江西會館”。此會館由牌坊、春秋閣、正殿、花園等部分組成,因文革時期的破壞僅存牌坊和位于雨湖公園里的“夕照亭”。</h3> <h3>夕照亭,清順治七年(1650)江西商人于現(xiàn)址建許旌陽祠并題門額“萬壽宮”。建筑為園林式,由石雕牌樓、正殿、水閣涼亭、花園等部分組成。中間大殿已毀,現(xiàn)存石牌樓及水閣涼亭。夕照亭為正方形,檐四角攢尖頂,黃琉璃瓦,葫蘆頂。四周有石欄,欄上雕刻花卉和鳥獸,它是江西會館的后花園,是現(xiàn)存“雨湖八景”中保存完好的一處。在清代湖南園林建筑中為富麗之作。</h3> <h3>雨湖公園,是湘潭最早的公園,在這里留下了許多童年歡樂的回憶。</h3> <h3>雙壁無瑕牌坊,這是雨湖公園主景之一。</h3> <h3>雙壁冢,清嘉慶年間,有民女二人,時稱“艷慧雙絕”,被騙入湘潭妓院。二人堅貞不屈,夜投雨湖而死,邑人乃為二女立坊于雨湖旁,由當?shù)靥交ㄊ性孱}墓為“雙璧?!?,署坊曰“雙璧無瑕”。</h3> <h3>紅月亮電影院,是當年湘潭最好的電影院,留下了許多兒時的記憶。這里也是戀人們旳最佳去處,</h3> <h3>這是1994年重修的寶塔,面對湘江,107國道在此旁通過,位于湘潭一橋與三橋之間。</h3> <h3>湘潭寶塔嶺的高峰塔始建于明萬歷42年(公元1615年),文革被毀。</h3> <h3>在河西遠眺河東的寶塔,再現(xiàn)了昔日“寶塔鎮(zhèn)河妖”的雄姿。</h3> <h3>天師宮,道教全真子孫廟,座落在湘江岸邊的寶塔公園內(nèi),湖南工程學院旁。始建于明成化14年,被稱為“小龍虎山”,由山門牌坊、天師殿、玉皇殿、斗姆閣和齋堂客房等組成?,F(xiàn)為湘潭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張月華道長主持道觀。</h3> <h3>天師宮主殿</h3> <h3>湘潭市一中鐘樓,一中前身是1902年5月由湘潭有識之士謝鼎庸、王國棟創(chuàng)辦的湘潭縣學堂。1912年改稱湘潭縣中學簡稱潭中,1930年至1934年分男女二校。“清清谷水,依依垂柳,巍巍鐘樓,編織團團錦繡”。由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作曲,詞作家姚天元先生作詞的校歌《我們是奮發(fā)的飛舟》中的“鐘樓”、“谷水”便成了潭中的代名詞。老湘潭人在回憶起過往的流金歲月不禁會道出這樣的佳句:紫東園的朝霞,陶公祠的夕照,風車坪的夜月,古塘橋的油燈,延化寺的晨鐘,曉嵐港的暮靄和潭中的鐘聲。今天的莘莘學子又何償不是鐘樓谷水的守望者。(谷水,原為三口池塘組成,現(xiàn)僅有一荷花池塘了)</h3> <h3>鐘樓建于民國22年(1933)春,是當時湘潭縣開風氣之先,最具特色的建筑,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最高層為一塵塔直指天穹,上有風向標,屬哥特式塵頂。鐘樓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兩個階段,此期間湘潭學生運動多發(fā)生在潭中,而潭中又多肇始于鐘樓,它是這段紅色歷史的見證。</h3> <h3>新改造后的窯灣景區(qū)入口,這是請游人幫忙拍攝的,照片雖不理想,卻是對訪古鎮(zhèn)足跡的記錄。</h3> <h3>窯灣又名石嘴垴,此地形似茶壺,故又稱茶山鎮(zhèn)。</h3><h3>這是改造后的窯灣古街,在此1.82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云集著望衡亭、潭寶汽車站、陶侃衣冠墓、何騰蛟衣冠冢、唐興橋、唐興寺遺址、“江山勝跡石刻”、李柳染堂、秋瑾故居、寬裕枯糧行等十幾處文物古跡,是“總市”文化、紅色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輝映,蔚為集中的地方。</h3> <h3>解放前,十六總至十八總分布圖</h3> <h3>唐興橋,始建于清初,由蕭俊義等人捐資修建,橋身路面均以花崗巖砌成,撟欄桿上雕有獅兔等獸,系湘潭重要的古橋梁。</h3> <h3>望衡亭,始建于晉,歷史上曾幾毀幾建,位于湘江北岸石嘴垴陶公山下,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王捷俊于1928年籌資興建。此處可登高遠眺,南岳衡山隱約可見,岳麓紅楓歷歷在目,因仰陶公“望岳”之義,故名“望衡亭”。亭分三層,為花崗巖結(jié)構(gòu),二層石壁刊有“湘潭石嘴腦碑記”和“望衡亭記”兩塊石碑。二層外柱有聯(lián),為何衢所作:“地維天柱此孤石,岳色江聲萃一亭”,三層石壁刋有“建筑湘潭縣望衡亭碑記”的石碑。望衡亭見證了湘潭城市發(fā)展的歷史。</h3> <p class="ql-block">陸軍中將王公振寰之墓,即王捷俊的衣冠冢,王捷俊,字振寰。1928年駐防湘潭。1930年在江西第一次反圍剿中與張飛瓚一道被俘,后被殺,其家屬在望衡亭傍建其衣冠冢。</p> <h3>窯灣里“江山勝跡”四個字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由中將王捷俊題字,朱德裳書寫,為湘潭地區(qū)最重要一處摩崖石刻。</h3> <h3>“民國十七年十月”的字樣在石墻上依然清晰可見。</h3> <h3>陶侃墓,陶侃(公元259—334)江西九江潯陽人,西晉永嘉元年(307),晉懷帝時任湘州刺史,駐節(jié)湘潭,據(jù)考證陶侃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湘潭百姓為紀念這位父母官在窯灣建了陶侃的衣冠冢。</h3> <h3>何騰蛟墓,何騰蛟(1592—1649)貴州黎平人,南明時任兵部侍郎,1644年,清兵入關(guān),何騰蛟入潭城督師,兵敗被俘就義,清順治六年葬于陶公山上的陶侃墓旁,系湘潭重要的名人古墓葬。</h3> <h3>窯灣重修的唐興寺。</h3> <h3>唐興寺為歷代名剎,雄偉壯麗,前臨湘江,后依古木,山門在寺東金雞橋,入門有鐘鼓樓。此石扁是保存在湘潭博物館里的真跡。</h3> <h3>中國最早公路汽車站(潭邵公路)</h3> <h3>潭寶(窯灣)汽車站,始建于1925年1927年竣工,后因失火被毀,1933年重建,汽車站的主體建筑系碉堡式樓層。它是我國較早的車站,很早實現(xiàn)了汽車與碼頭之間的零換乘,立體交通,人車分流,環(huán)形流線等現(xiàn)代交通理念。其建筑形式、結(jié)構(gòu)、工藝在當時也是十分優(yōu)秀的。</h3> <h3>潭寶公路紀念碑亭,1925年,中國第一條公路長潭公路(長沙—湘潭)建成,接下來修建潭寶公路(湘潭—寶慶即今邵陽)1927年潭寶公路建成通車,在公路的起點——窯灣汽車站的東側(cè)建亭立碑,記載了這一過程。由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撰文,方永元書,這是中國公路發(fā)展初期的重要見證。</h3> <h3>民國第一任總理熊希齡(湘西鳳凰人)撰寫的碑文。</h3> <h3>湘潭秋瑾故居,辛亥革命著名烈士秋瑾之故居,位于湘潭十七總由義巷內(nèi)的“義源當鋪”。秋瑾在這里度過了八個春秋,并生育一男一女。秋瑾自稱鑒湖女俠,原藉浙江紹興。秋瑾少年時期,由母單式授以家學。1894年其父任湖南湘鄉(xiāng)縣督銷部辦,她亦隨父來到湘鄉(xiāng),并于1896年與當?shù)剜l(xiāng)紳王迋鈞結(jié)婚。由義巷的義源當鋪就是王家開設的。秋瑾在湘潭居住期間,一邊哺育兒女,一邊習劍練武。王迋鈞通過與曾國藩的姻親關(guān)系,捐了個戶部主事的主官(今天稱買官)。1900夫妻攜3歲的孩子德源赴京。隨后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為避戰(zhàn)禍,夫妻只得回到湘鄉(xiāng)荷葉塘(曾國藩也是此地人)。1903年秋瑾隨丈夫王廷鈞第二次赴京,她目睹了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丑惡行徑,百姓所受苦難,恨不得立刻躍馬橫刀,效命疆場以身報國。曾寫道,“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1904年,秋瑾終于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毅然東渡日本,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在日本結(jié)識了劉道一等一大批反清革命志士,于1905年9月加入同盟會,被推為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1906年返回祖國。1907年曾返潭小住,不久回到紹興大通學堂主持教務,以此為據(jù)點,聯(lián)絡浙江安徽等地的革命力量,并決定在兩省同時起義,互相配合,后因安徽革命黨人變節(jié),被捕英勇就義。就義后,靈柩曾一度停厝昭山,1912年其后人將其歸葬杭州西湖,孫中山在祭奠時為她作挽聯(lián)致哀,并親筆題贈“巾幗英雄”的匾額。</h3> <h3>“義源當鋪”在解放后被湘潭市開關(guān)廠作廠房和職工住房,經(jīng)過幾十年的風雨變遷,現(xiàn)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房子,為原“義源當鋪”的配房。</h3> <h3>秋瑾杭州西湖墓地,墓基上刻有“巾幗英雄”四個大字。</h3> <h3>湘潭魯班殿,位于湘潭自力街(十六總)興建坪(金庭小學附近),初建于清乾隆年間,1912年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資重修。魯班殿正中奉魯班鍍金塑像,兩廂奉關(guān)公財神,進門有戲臺,殿門上有湘潭古城全景圖泥塑。此圖分三部分,右部為文昌閣(今萬樓)至小東門圖景,尤其是文昌閣的全貌清晰。整個建筑群廟堂寬闊,殿門高聳,雕塑精美,一直星泥木工人集會活動的場所。</h3> <h3>楊梅洲,位于湘潭市區(qū)西部,是湘潭市區(qū)內(nèi)唯一的江中洲嶼,四面環(huán)水,洲上綠樹成蔭,風景宜人,洲邊沙灘連綿不斷,素有“都市村莊、湘潭夏威夷”之美譽。楊梅洲,地處錦灣側(cè),是湘江回灣中的一大洲,洲北湘江河灣回水部分,老百姓習慣稱它為“小河”,小河對航行很有益處。洲的南岸為湘潭鋼鐵公司,其原料許多是通過河運。楊梅洲長約2500米,寬約200—300米。因洲上盛產(chǎn)楊梅而得名。如今,楊梅洲已成為千里湘江第一灣的景區(qū)之一。</h3> <h3>楊梅洲船廠,始建于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辦團練,在湘潭楊梅洲辦船廠制造非機動船,之后逐漸發(fā)展壯大,解放前夕成為湖南首家能夠建造客輪的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鼎盛,擁有員工一千多人,年造船40余艘,與長沙船舶廠、常德船舶廠、益陽船舶廠并稱為湖南四大船舶廠。</h3> <h3>楊梅洲水上公園門前留影</h3> <h3>昭山風景區(qū),現(xiàn)已是國家4A級風景區(qū)了,每天游人如織。</h3> <h3>昭山,位于湘潭東北20公里的湘江東岸,為長沙、湘潭、株洲三市交界處。昭山其實并不高,海撥185米,卻是舊時“瀟湘八景”中的“山市晴嵐”,自古以來米芾、王船山等名人題詠很多。據(jù)說周昭王南征南蠻邦,一直打到這里,結(jié)果掉到山下的深潭里淹死了,因此稱為昭山。如今這里建寺禮佛,香火旺盛。</h3> <h3>昭山古寺,原名昭陽寺,始建于唐代,明清時叫昭山觀。在昭山之巔可覽湘江北去之姿,蔚為壯觀。長、株、潭尤其是湘潭的市民在節(jié)假日喜歡在此春游、秋游。沒準,回家翻翻老照片定會找到夕日的留影呢。</h3> <h3>郭正泰糧行,位于易俗河,這座當時堪稱最為壯觀的建筑還完整保存著。這里曾是四大米市之一??登瑫r期,易俗河米市逐漸取代了沙灣米市,在湘潭經(jīng)貿(mào)史上嶄露頭角。當年流行一句話“易俗河的米,到岸就起”,米市生意興隆,商賈往來忙。</h3> <h3>涓水岸邊古老的郭氏正泰碼頭的石碑,字跡遒勁而清晰。清代光緒年間,易俗河米市達到鼎盛,由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地方發(fā)展成三街,六巷,九碼頭共四十八家糧行。1900年易俗河米市月調(diào)運大米達四萬余石,“堆糧如山,船舶滿河”。當年易俗河米市有三家最大的經(jīng)銷商:唐、袁、郭。唐子明是晚清學政使,住在八斗坵(現(xiàn)江聲中學),曾任兩江總督等職,袁海觀曾擔任上海道臺,住在山塘灣,他的侄子袁思永留學東洋,任職過杭嘉湖道臺,也經(jīng)營米市生意,郭嵩齡曾任李鴻章的古北口梯度,住在麥灣,也在經(jīng)營米市生意,而“正泰碼頭”就屬于郭家。唐、袁、郭實際上就是易俗河米市的三個最大操縱者。</h3> <h3>這是咸豐七年購米的票據(jù)。</h3> <h3>五家花園,建造于上世紀初期。湘潭人伍舜卿,獨資創(chuàng)辦了享譽長沙錢業(yè)“四大金剛”的“裕順長”錢莊,發(fā)家致富后,開始在家鄉(xiāng)營造大型宅第,即伍家花園,是當時湘潭唯一向公眾開放的私家園林?;▓@重檐抖拱,碧瓦紅墻,精致曲雅的屋宇,園中有一荷花池,甚有江南園林的韻味。</h3> <h3>1937年11月13日,長沙文夕大火,此后杜聿明將軍曾設師部于伍家花園。他治軍嚴明,部隊在駐防期間,保持了較好的軍民關(guān)系,1939年11月,他率部離開時,湘潭商民贈杜聿明“萬家生佛”紅緞幛一幅,今天的車站路,民主路一帶曾被命名為“聿明路”以作紀念。</h3> <h3>湘潭一橋,此撟為湘潭標志性建筑,1959.11.2正式開工興建,橋長605.2米,寬21米,可并行五輛載重汽車和通行重型坦克,總投資1459.6萬元。1961.10.1建成通車,省委書記兼湘潭地委第一書記華國鋒為大橋通車剪彩。60年過去了,今天湘江上下總計有33座湘江大橋,湘潭一橋承載是一般橋梁的3~5倍,更令人吃驚的是,當時大橋下面預設了過江煤氣管道,可見設計者的遠見,迄今為止,大橋未發(fā)生任何結(jié)構(gòu)性問題,建成后還配有一個排的守橋部隊和探照燈以保衛(wèi)大橋的安全。</h3> <h3>湘潭老三寶:龍牌醬油,燈芯糕,坨坨妹子</h3><h3>湘潭新三寶:檳榔、鍋餃、步步高。該廣告牌道出了極具湘潭地方特色和風情的特產(chǎn)。</h3> <h3>一代偉人毛澤東</h3> <h3>韶山毛澤東故居</h3> <h3>湘潭東方紅廣場主題雕塑《鄉(xiāng)情》,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修建,雕塑深深鐫刻了主席五九年回韶山與家鄉(xiāng)人民的濃濃親情。</h3> <h3>蔣琬,字公琰,湘鄉(xiāng)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祎合稱“蜀漢四相”。</h3> <h3>齊白石,字渭青,號蘭亭(1864.1.1—1957.9.16),湘潭縣人。近現(xiàn)代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后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后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人物等。</h3> <h3>齊白石紀念館,座落在白石公園內(nèi)。</h3> <h3>齊白石雕像,座落在湘潭白石公園內(nèi)。</h3> <h3>湘潭齊白石故居</h3><h3>故居位于湘潭縣白石鎮(zhèn)星斗塘,故居為湘潭舊時典型的土磚民居。原以為白石鎮(zhèn)的地名是為紀念齊白石而更名得來的,事實恰恰相反。據(jù)《白石老人自述》記載,“離我們家不到一里地,有個驛站,名叫白石鋪,我的老師給我取了一個白石山人的別號,人家叫起我來,卻把山人兩字略去,光叫我齊白石,我就自己也叫齊白石了”。星斗塘的來歷是,傳說那里古代有顆隕石落下,砸成一個大坑,便叫作星斗塘。白石故居就在星斗塘旁邊,故稱“星塘老屋”,齊白石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h3> <h3>王闿運,(1833—1916)湘潭縣人,字壬秋,室名湘綺樓,人稱湘綺先生,清末經(jīng)學家、文學家。</h3> <h3>曾國藩,(1811.11.26—1872.3.12)湘鄉(xiāng)縣人。創(chuàng)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的發(fā)起者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封為一等毅勇候。在近代治軍、治學、治家上堪稱楷模。</h3> <h3>曾國藩故居,毅勇候第匾前留影。</h3> <h3>黎錦熙與毛澤東的合影,黎錦熙(1890.2.2—1978.3.2)湘潭縣人,漢語言文字學家、詞典編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曾在湖南第一師范任教,為毛澤東的國文教師。</h3> <h3>楊度</h3> <h3>楊度,別號虎公(1875.1.10—1931.9.17)湘潭縣姜畬石塘村人。清末反對禮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1929年秋,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黨組織批準,成為秘密黨員,為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這是湘潭雨湖公園里建造的楊度雕像。</h3> <h3>彭德懷元帥,湘潭縣烏石鄉(xiāng)人</h3> <h3>彭德懷元師銅像</h3> <h3>陳賡大將,湘鄉(xiāng)縣人</h3> <h3>譚政大將,湘鄉(xiāng)縣人</h3> <h3>黃公略(1898—1931)湘鄉(xiāng)縣桂花鄉(xiāng)人,黃埔軍校畢業(yè),是紅軍將領、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36位軍事家之一)、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他與林彪、伍中豪一起被稱為井崗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的“三驍將”。毛主席曾有“偏師借重黃公略”的佳句。</h3> <h3>羅亦農(nóng)(1902—1928)湘潭縣易俗河雷公塘人,曾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曾參與和領導了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先后任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組織局主任等職。</h3> <h3>馬英九,湘潭縣白石鄉(xiāng)馬家堰人,曾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在臺北的辦公室掛著祖父馬立安寫的一副對聯(lián):“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h3> <h3>宋楚瑜,湘潭縣射埠鎮(zhèn)巨魚村人,宋氏第三十二代傳人?,F(xiàn)任親民黨主席。</h3> <h3>宋楚瑜回鄉(xiāng)祭祖</h3> <h3>曙光小學,前身為昭潭小學于1902年創(chuàng)辦,當年是一所私立學校,宋楚瑜1949年在這里就讀二年一期,宋還珍藏了在昭潭學校的成績單。宋楚瑜回鄉(xiāng)祭祖,專程訪問了母校,并題寫了“春風化雨,未來曙光”條幅相贈。</h3> <h3>宋希濂,(1907.4.4—1993.2.13),湘鄉(xiāng)人(雙峰杏子鋪鎮(zhèn))黃埔一期學員,曾任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第十四兵團司令上將。1984年參與發(fā)起成立黃埔軍校同學會,任副會長。</h3><h3> 唯楚有才,于斯唯盛,湘潭是一塊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人才輩出的熱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