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去年冬天在海南,有時和故鄉(xiāng)的朋友一起出去旅行和拍照,由于海南的自然資源豐富,生態(tài)系統(tǒng)完美,經(jīng)??梢钥吹皆瓉砦丛娺^,確很漂亮的鳥兒,這些可愛的小精靈激起了我去拍攝它們的愿望。于是我第一次拿起相機(jī),在海邊、河畔、濕地、林中專門去尋覓它們的身影,雖然辛苦,確也有點收獲和滿滿的快樂。 </h3> <h3>一 亞歷山大鸚鵡</h3> <h3> </h3><h3>亞歷山大鸚鵡(學(xué)名:Psittacula eupatria)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共有5種亞種,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56~62厘米,體重198 ~ 258克。分布地區(qū)十分廣闊,橫跨數(shù)個國家,野生鳥棲息于海拔900米以下各種干燥與潮濕的地方,包括森林、農(nóng)作物區(qū)、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外表有點類似環(huán)頸鸚鵡,但是體型明顯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顯紅斑,有不錯的學(xué)話能力,天性溫和,人工飼養(yǎng)可訓(xùn)練學(xué)會一些技巧,出現(xiàn)許多顏色的變種。</h3><h3><br></h3> <h3>外形特征</h3><h3>亞歷山大鸚鵡體長58厘米,體重260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臉頰和頸部為灰藍(lán)色,雄鳥頸部會長出一條灰藍(lán)色的細(xì)窄條狀羽毛,沿著蠟?zāi)さ窖劬τ幸粭l黑色羽毛,頸部有著一條很寬的黑色環(huán)狀羽毛和一條很寬的粉紅色環(huán)狀羽毛;腹部黃綠色,外側(cè)翅膀覆羽帶有一塊紫紅色的羽毛;尾巴羽毛中間上方為綠底外加藍(lán)綠色,尖端黃色;尾巴內(nèi)側(cè)黃色;鳥喙紅色,尖端黃色;虹膜黃白色。雌鳥的頸部沒有黑色的和粉紅色的環(huán)狀羽毛,鳥體色較為黯淡,中間尾羽平均長度較雄鳥短。幼鳥外型和雌鳥相當(dāng)神似,外側(cè)翅膀沒有紫紅色的羽毛,要到至少18個月大才會開始發(fā)展為成鳥的羽色,完全變成成鳥的羽色至少需要32到36個月。48個月性成熟。</h3> <h3>二 花蜜鳥</h3> <h3>外形特征</h3><h3>小型鳴禽。體纖細(xì);喙細(xì)長而尖,有的并下彎,先端有鋸緣;舌管狀,富伸縮性,先端分叉;翅短圓;尾型多樣,有的短而平,有的中央尾羽特長;腿細(xì)長。雌雄異色,雄鳥羽色華麗且具金屬閃光,雌鳥多橄欖綠色。</h3> <h3>繁殖方式</h3><h3>由雌鳥在樹梢上編織袋狀巢,以苔蘚、植物纖維、毛、羽等做成;產(chǎn)卵2~4枚;雌鳥孵化,孵化期13~17天,雛期15~16天。分布于非洲、東洋界和澳洲。我國有4屬11種。</h3><h3><br></h3> <h3>特點</h3><h3>小型鳴禽。體纖細(xì);喙細(xì)長而尖</h3><h3>生活習(xí)性</h3><h3>以花蜜為食,兼食昆蟲。</h3> <h3>三 繡眼鳥</h3> <h3>形態(tài)特征</h3><h3>體形小,體長90~122毫米;嘴小,為頭長的一半,嘴峰稍向下彎;鼻孔為薄膜所掩蓋;舌能伸縮,先端具有角質(zhì)硬性的纖維簇;翅圓長;尾短;跗蹠長而健。雌雄相似。繡眼鳥是小型食蟲鳥類 ,體型及顏色都很像柳鶯。因其眼圈被一些明顯的白色絨狀短羽所環(huán)繞,形成鮮明的白眼圈得繡眼之名。繡眼鳥的嘴細(xì)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蟲,亦食少量漿果。筑巢于高樹的枝杈處,呈杯狀,卵呈斑雜狀。它們都是夏候鳥,在林間及林緣附近耕作區(qū)分布。每年春夏季在我國繁殖,常見種類有暗綠繡眼鳥及紅脅繡眼鳥。</h3> <h3>生活習(xí)性</h3><h3>完完全樹棲生活,取食昆蟲、花蜜和甜軟的果實;繡眼鳥性情活躍,高度群集。多數(shù)種類低聲嘁嘁喳喳,但有幾種高聲轉(zhuǎn)鳴。 繡眼鳥的嘴細(xì)小,主要在花中取食昆蟲,亦食少量漿果。</h3> <h3>四 八哥</h3> <h3>八哥(學(xué)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體長23-28cm。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h3><h3>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h3> <h3><br></h3><h3>八哥在中國南方的種群數(shù)量較普遍,既是重要的農(nóng)林益鳥,也是頗受歡迎的籠養(yǎng)鳥。它能模仿其他鳥的鳴叫,也能模仿簡單的人語,在國內(nèi)廣被人們籠養(yǎng),而且被引種到菲律賓和加拿大。</h3> <h3><br></h3><h3>形態(tài)特征</h3><h3>八哥通體烏黑色,矛狀額羽延長成簇狀聳立于嘴基,形如冠狀,頭頂至后頸、頭側(cè)、頰和耳羽呈矛狀、絨黑色具藍(lán)綠色金屬光澤,其余上體綴有淡紫褐色,不如頭部黑而輝亮。兩翅與背同色,初級覆羽先端和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形成寬闊的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絨黑色,除中央一對尾羽外,均具白色端斑。下體暗灰黑色,肛周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 虹膜橙黃色,嘴乳黃色,腳黃色。</h3> <h3><br></h3><h3>棲息環(huán)境</h3><h3>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和林緣疏林中,也棲息于農(nóng)田、牧場、果園和村寨附近的大樹上,有時還棲息于屋脊上或田間地頭。</h3> <h3><br></h3><h3>生活習(xí)性</h3><h3>性喜結(jié)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結(jié)于大樹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時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鳴片刻后棲息。夜宿于竹林、大樹或蘆葦叢,并與其他椋鳥混群棲息。</h3><h3>常在翻耕過的農(nóng)地覓食,或站在牛、豬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蟲。性活潑,成群活動,有時集成大群,特別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樹上過夜。夜棲地點較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動和覓食,待至黃昏才陸續(xù)飛至夜棲地。善鳴叫,尤其在傍晚時甚為喧鬧。</h3><h3>野生八哥食性雜,主要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谷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往往追隨農(nóng)民和耕牛后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虱,也捕食像蝗蟲、金龜、螻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shù)是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h3> <h3><br></h3><h3>分布范圍</h3><h3>中國分布于四川、云南以東,河南和陜西以南的平原地區(qū),東南沿海臺灣、香港和海南島一帶。</h3> <h3>繁殖方式</h3><h3>繁殖期4-8月。營巢于樹洞、建筑物洞穴中,內(nèi)墊有草根、草莖、草葉、藤條、羽毛、碎片、蛇皮、塑料薄膜等,巢無一定形狀。有時也成小群集中營巢,每窩產(chǎn)卵3-6枚,多為4-5枚,卵藍(lán)綠色而富有光澤。</h3> <h3>五 巖鷺</h3> <h3>巖鷺:(學(xué)名:Egretta sacra):中型涉禽,體長60-75厘米,翼長25-30毫米,體重330-700克。嘴較長而粗鈍,頸長,腳較粗短,體色有白色和黑色兩種色型。黑色型較常見,體羽清一深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頦在野外清楚可見。白色型與牛背鷺的區(qū)別在體型較大,頭及頸狹窄。與其他鷺的區(qū)別為腿偏綠色且相對較短,嘴淺色,習(xí)性也不同。虹膜黃色;嘴淺黃;腳綠色。</h3> <h3><br></h3><h3>棲息于海邊,一般單獨或集成小群活動。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在巖棚上產(chǎn)卵。巢筑于小島大礫石下的石堆上。每年4-6月繁殖,每窩產(chǎn)卵2-5枚。</h3> <h3><br></h3><h3>黑色型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藍(lán)灰色,頦和喉部有一白色縱紋,頭后、前頸下部和背部在繁殖期有長的羽飾,眼黃色,嘴灰褐色或灰,上嘴通常較下嘴暗,腳黃綠色或灰色,趾黃色,這種色型的巖鷺與其他鷺類區(qū)別起來就很容易了。</h3> <h3><br></h3><h3>棲息環(huán)境</h3><h3>巖鷺是典型的海岸鳥類,而且是一種留鳥,主要生活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沿海海岸一帶,尤其喜歡棲息在多巖礁的海島和海岸巖石上。生活于海岸邊的紅樹林內(nèi)、泥灘、海灘、潮汐河流和小溪,傾向于避開沙質(zhì)海岸或那些巖壁陡峭的海岸。</h3> <h3><br></h3><h3>雖然主要是沿海物種,但是巖鷺有時會稍微向內(nèi)陸方向發(fā)展,在那里它可能會棲息于淺灘地、湖邊和遠(yuǎn)離海岸的田野。</h3><h3><br></h3> <h3><br></h3><h3>生活習(xí)性</h3><h3>巖鷺是一種有高度領(lǐng)地意識的物種,大多單獨活動,有時成對或以家族為單位聚小群活動,占領(lǐng)一小片礁或海岸。通常只在巖岸出現(xiàn),常停立于海邊巖石上或飛躍于浪花間,貼近海面飛行。只有非繁殖期才偶爾四處游蕩,這也是它與其他鷺類在習(xí)性上的區(qū)別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動,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性情羞怯,孤獨好靜,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單獨活動,多在沿海邊的巖礁上靜靜地覓食或者緩慢地走動,有時也佇立在較為隱蔽的水邊巖礁上,身體呈駝背狀,長時間站著不動?;顒訒r通常極為小心謹(jǐn)慎,常常輕輕的、無聲無響地移動和覓食。有時也在低空中飛翔于巖礁與浪花之間,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從容不迫,不慌不忙。但當(dāng)它受到威脅時,也能飛得相當(dāng)快。</h3><h3><br></h3> <h3><br></h3><h3>該物種通常以緩慢的移動腳步的方式進(jìn)行狩獵,具有獨特的深度蹲伏姿勢,周期性地站立和直立以掃描獵物,或者快速追趕獵物。它們也會用腳攪動水來打擾潛在的獵物,有時還會在岸邊的樹葉下搜尋或搜索。一些研究表明,兩種色形的巖鷺在其棲息地選擇和攝食行為上可能略有不同。白天和夜晚都會進(jìn)食,其攝食時間取決于潮汐。當(dāng)食物充足時,它們可能偶爾會以群體的形式進(jìn)食,并且在夜間也可能以小群居住,有時與其他物種混群棲息。飲食主要由小魚和蟹組成,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甚至蜥蜴,也吃鳥卵。</h3> <h3><br></h3><h3>繁殖方式</h3><h3>巖鷺屬于領(lǐng)地性留鳥,通常成群而又較為分散的在海島巖石上筑巢。在分布區(qū)的北部和南部,該物種通常在春季繁殖,但在澳大利亞和各個太平洋島嶼,全年可繁殖。巖鷺的鳥巢建在地面上的避風(fēng)處,一般是巖壁的縫隙間或樹上或低矮的灌木上。在人類居住區(qū)附近也有營巢的現(xiàn)象,例如在碼頭下。鳥巢較簡陋,由枯枝和草莖搭建成一個盤狀的平臺,鳥巢的大小視周圍的環(huán)境有所變化。雌性巖鷺每窩產(chǎn)2-6枚卵,卵為淡青色或淡綠色,一般為42-48毫米×32-35毫米。雄雌均參預(yù)孵化,孵化期25-28天。幼鳥大約3周齡時離巢,大約40-5天獨立飛行。</h3> <h3>六 伯勞鳥</h3> <h3>伯勞鳥: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又名:百羅鳥、伯勞頭,生性兇猛,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qiáng),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伯勞鳥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qiáng)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巢呈杯狀,置于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h3><h3>別稱</h3><h3>屠夫鳥</h3> <h3><br></h3><h3>物種特征</h3><h3>伯勞科(學(xué)名Laniidae)在鳥類傳統(tǒng)分類系統(tǒng)中是鳥綱雀形目中的一個科。這是一種食肉的小型雀鳥,生性兇猛。</h3> <h3><br></h3><h3>生長習(xí)性</h3><h3>伯勞科鳥類性情兇猛,有“雀中猛禽”之稱。常立于高處俯視,伺機(jī)而動,捕捉昆蟲、蛙、蜥蜴、小鳥和鼠類等,有把尸體插在棘刺上撕食的習(xí)性,有時不全吃掉,用這種方式儲存食物。</h3> <h3><br></h3><h3>伯勞是重要的食蟲鳥類。它們的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qiáng),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翅短圓,通常呈凸尾狀。腳強(qiáng)健,趾有利鉤。性兇猛,嗜吃小形獸類、鳥類、蜥蜴等各種昆蟲以及其他活動物。大都棲息在丘陵開闊的林地。常棲于樹頂,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復(fù)返回樹枝;常將獵獲物掛在帶刺的樹上,在樹刺的幫助下,將其殺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稱其為屠夫鳥。巢呈杯狀,置于有棘的樹木或灌叢間。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雜斑。它們大多數(shù)為我國的候鳥。</h3> <h3><br></h3><h3>伯勞鳥比知更鳥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翅膀和尾為黑色并帶有白色的斑,眼睛周圍是一圈明顯的黑色。歐洲的伯勞鳥多為紅色和褐色;加拿大和美國的大伯勞鳥也稱為北方伯勞,是伯勞鳥中分布最廣的一種;從伯勞產(chǎn)于非洲,大約有40多種。體長大約有16~21厘米。羽毛色彩鮮艷,嘴不像其他伯勞鳥那么尖利,尾部有長而柔軟的羽毛。四色叢伯勞上體呈綠色,下體金黃色。紅色的喉嚨和黑色的邊,非常好看。</h3> <h3><br></h3><h3>繁殖方式</h3><h3>伯勞鳥由雌鳥孵蛋,大概二個星期就可以出生,出生后由雌、雄鳥共同喂食,十二天后幼鳥就可以離巢自立了,但它們有時也會回來向父母要些食物。伯勞鳥也有著很強(qiáng)的母性,當(dāng)有蛇之類的動物想攻擊它的巢穴時,伯勞鳥會拼命保護(hù)它的幼鳥而反擊。</h3> <h3><br></h3><h3>由于伯勞鳥的生活環(huán)境是開闊的草原、牧場,隨著人類城市的擴(kuò)建、牧場的機(jī)械化耕種,伯勞鳥的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小,這也導(dǎo)致了伯勞鳥數(shù)量的逐年減少,我們能看到這堅強(qiáng)、富有個性的鳥兒的機(jī)會也是越來越少。</h3> <h3>七 黒枕王鹟</h3> <h3>雌鳥前額基部和頰尖黑色,其余頭部和頸暗青藍(lán)色或深藍(lán)色,到背、肩等上體變?yōu)楹稚虻液稚瑑沙岷臀舶岛稚?,翅上覆羽和飛羽羽緣沾青藍(lán)色;尾羽外翈羽緣亦沾藍(lán)色,枕無黑斑。額、喉為暗青藍(lán)色或灰藍(lán)色,胸暗藍(lán)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兩脅沾淡藍(lán)灰色。</h3><h3><br></h3> <h3><br></h3><h3>棲息環(huán)境</h3><h3>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緣疏林灌叢中,尤以溝谷與河流沿岸疏林灌叢較喜歡,有時也出入于農(nóng)田等開闊地區(qū)的稀疏樹叢、竹叢和灌叢中。</h3> <h3><br></h3><h3>生活習(xí)性</h3><h3>常單獨活動,機(jī)警,行動敏捷,在樹枝和灌叢間來回飛翔,從一棵樹飛至另一棵樹,或停息于樹枝或灌木頂端,當(dāng)空中有昆蟲出現(xiàn),則立刻飛去捕獵,也在樹枝和林下灌木枝葉間跳躍覓食,邊跳邊叫,叫聲似‘幾喲,幾喲,幾喲’,一般不下到地上活動和覓食。</h3><h3><br></h3> <h3><br></h3><h3>繁殖方式</h3><h3>黑枕王鹟繁殖期4~7月間。營巢于樹和竹的枝杈上。巢呈深杯狀,主要由細(xì)草莖和草葉、樹皮纖維和苔蘚等構(gòu)成,再用蜘蛛網(wǎng)將它們網(wǎng)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精美,巢壁很薄,距地高1.2~1.2米。除在茂密的森林中營巢外,也在林緣疏林、次生林和開闊地區(qū)的樹叢中背巢,有時也在果園和農(nóng)田地區(qū)的孤樹上營巢,營巢環(huán)境的選擇不甚嚴(yán)格。巢的大小為巢口直徑5厘米,巢深3厘米。巢筑好后即開始產(chǎn)卵,每窩產(chǎn)卵3~5枚,卵淡乳黃色、粉黃色或粉白色。</h3><h3>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西昌,貴州南部冊亨和望謨,云南西北部麗江、西部騰沖、盈沖、耿馬、潞西、雙江、景東、南部西雙版納、東南部蒙自、河口、富寧,廣西柳州、瑤山,福建,臺灣,廣東,香港和海南島。</h3><h3>種群現(xiàn)狀</h3><h3>黑枕王鹟在中國云南、海南島和臺灣地區(qū)種群數(shù)量較豐富,容易見到;而在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和福建等地則較為稀少,不常見。種群數(shù)量更趨減少,與環(huán)境條件惡化和人為捕獵有關(guān),應(yīng)注意保護(hù)。</h3> <h3>八 白喉冠鵯</h3> <h3>白喉冠鵯:(學(xué)名:Alophoixus pallidus):體長20-25cm。頭頂紅褐色,有長而細(xì)的羽冠、紅褐色,頭側(cè)灰色。上體橄欖綠黃色,飛羽暗褐色,外翈茶黃色,尾下覆羽皮黃色。</h3><h3>棲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闊葉林、次生林、常綠闊葉林、季雨林和雨林中。常成小群活動在喬木樹冠層,也到林下灌木層活動和覓食。很少到地上活動,有時也見活動在林緣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樹木上。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昆蟲幼蟲和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h3><h3>分布于中國、緬甸、泰國、老撾、越南等地。</h3> <h3><br></h3><h3>形態(tài)特征</h3><h3>白喉冠鵯的頭頂和冠羽褐色或紅褐色,眼先、眼周、頰、耳羽等頭側(cè)灰色或褐灰色。上體橄欖綠褐色,尾上覆羽棕色,翼上覆羽橄欖綠褐色,飛羽暗褐色,外翈除先端外大部分呈暗茶黃色,最內(nèi)側(cè)飛羽暗茶褐色。尾羽棕褐色具不明顯的橫紋,外側(cè)尾羽端部略淺。頦、喉白色,其余下體橄欖黃色,胸和兩脅沾灰褐色,有的具乳白色或黃色軸紋。尾下覆羽皮黃色,翼緣和翼下覆羽黃白色或淺皮黃色。</h3> <h3><br></h3><h3>生活習(xí)性</h3><h3>主要以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象甲、瓢甲、蟬、蜂、蝗蟲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昆蟲、昆蟲幼蟲和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h3><h3>常成小群活動在喬木樹冠層,也到林下灌木層活動和覓食。很少到地上活動,有時也見活動在林緣或林外一些散生的樹木上。</h3><h3>叫聲:群鳥持續(xù)地發(fā)出斷續(xù)高叫,偶有細(xì)弱鳴聲。</h3> <h3><br></h3><h3>分布范圍</h3><h3>分布于緬甸、泰國、老撾、越南、中國(云南西南部、南部、東南部和貴州及廣西等地。)</h3><h3>繁殖方式</h3><h3>繁殖期5-6月,通常營巢于闊葉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或藤條上。每窩產(chǎn)卵2-4枚。卵呈深彩紅色具血紅色斑點。</h3> <h3>九 綠嘴地鵑</h3> <h3>綠嘴地鵑:(學(xué)名:Phaenicophaeus tristis):體形似小鴉鵑,但羽色大致綠灰;嘴綠色,頭側(cè)眼的周圍有一裸區(qū);后爪彎曲。虹膜赤紅色,眼外周裸露皮膚繁殖期為赤紅色,非繁殖期為暗紅色。嘴綠色,基部及先端色暗,近嘴角處常沾紅色,非繁殖期下嘴黃褐色,腳石板綠色。幼鳥和成鳥相似,但缺少光澤。枕、頸和上背沾棕栗色,下嘴橙褐色,尾較短。</h3><h3>多隱蔽于山林的灌木叢、竹叢以及休息時常停于靠近地面的樹椏上。分布于中國以南、東至印度尼西亞、西至印度、斯里蘭卡以及中國大陸的云南至廣東以南地方、海南等地。</h3> <h3><br></h3><h3>形態(tài)特征</h3><h3>綠嘴地鵑成鳥,眼先及頰角黑色;額側(cè)及自鼻孔到耳后的一條紋以及眼下一些羽毛均白色;頭頂至上背淡綠灰色,頭頂雜以黑色條紋;背中部、三級飛羽、翼上覆羽及尾上覆羽等悉暗金屬綠色;上體余部、翅余部及尾羽均為有金屬光澤的暗藍(lán)綠或暗綠色,各尾羽端具一白塊斑。頦至胸淡棕灰色,上胸以上具黑色羽干紋;下胸、上腹及翼下覆羽暗灰棕色,自下腹以下灰色。</h3><h3>幼鳥(7月底采自海南)顏色與成體無明顯差別,只是缺乏光澤,后頭、頸、上背等沾棕栗色;下嘴橙褐色;尾羽短;下體棕色較少。</h3><h3>虹膜赤紅色;眼外周皮膚裸露部分赤紅(繁殖期)或暗紅(非繁殖期)色;嘴綠色,基部及先端色暗,近嘴角處常沾紅色,非繁殖期下嘴黃褐色;腳石板綠色。</h3> <h3><br></h3><h3>棲身環(huán)境</h3><h3>綠嘴地鵑主要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林緣地帶的灌木叢、竹叢和叢林中。喜棲于原始林、次生林及人工林中枝葉稠密及藤條纏結(jié)處。</h3><h3>生活習(xí)性</h3><h3>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在林下地面或灌木叢中上下跳躍覓食。有時也活動在較高的樹枝上,有危險即竄入下面灌木叢。休息時多棲于近地面的低枝上,不動也不叫。受驚后起飛,飛行較快,但每次飛行距離較短,多作短距離飛行。也少鳴叫。叫聲柔和,似鴉鵑叫聲。</h3><h3>主要以象甲、金龜甲、蝽蟓、毛蟲、蝗蟲等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也吃蜘蛛和其它小形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h3> <h3><br></h3><h3>分布范圍</h3><h3>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h3><h3>中國分布于西藏東南部、云南西部、南部、廣西西南部和海南島。</h3> <h3>十 磯鷸</h3> <h3>磯鷸:(學(xué)名:Actitis hypoleucos)是小型鷸類,體長16-22厘米。嘴、腳均較短,嘴暗褐色,腳淡黃褐色具白色眉紋和黑色過眼紋。上體黑褐色,下體白色,并沿胸側(cè)向背部延伸,翅折疊時在翼角前方形成顯著的白斑,飛翔時明顯可見尾兩邊的白色橫斑和翼上寬闊的白色翼帶,飛翔姿勢兩翅朝下扇動,身體呈弓狀,站立時不住地點頭、擺尾。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一帶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庫、水塘岸邊,也出現(xiàn)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澤濕地。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亦成小群。?;顒釉诙嗌呈臏\水河灘和水中沙灘或江心小島上。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螻蛄、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魚。繁殖于歐亞大陸,南到地中海、伊朗、阿富汗和喜馬拉雅山,東到日本;越冬于歐洲南部。</h3> <h3><br></h3><h3>外形特征</h3><h3>磯鷸的頭、頸、背、翅覆羽和肩羽橄欖綠褐色具綠灰色光澤。各羽均具細(xì)而閃亮的黑褐色羽干紋和端斑,其中尤以翅覆羽、三級飛羽、肩羽、下背和尾上覆羽最為明顯。飛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其他飛羽包括次級飛羽內(nèi)翈均具白色斑,且越往里白色斑越大,到最后兩枚次級飛羽幾乎全為白色。翼緣、大覆羽和初級覆羽尖端亦綴有少許白色。中央尾羽橄欖褐色,端部具不甚明顯的黑褐色橫斑,外側(cè)尾羽灰褐色具白色端斑和白色與黑褐色橫斑。眉紋白色,眼先黑褐色。頭側(cè)灰白色具細(xì)的黑褐色縱紋。頦、喉白色,頸和胸側(cè)灰褐色,前胸微具褐色縱紋,下體余部純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為白色,翼下具兩道顯著的暗色橫帶。冬羽和夏羽相似,但上體較淡,羽軸紋和橫斑均不明顯,頸和胸微具或不具縱紋,翅覆羽具窄的皮黃色尖端。</h3><h3>幼鳥似成鳥非繁殖羽,但羽緣多綴有皮黃色,翅上覆羽和尾上覆羽尖端綴有顯著的皮黃褐色橫斑。 虹膜褐色,嘴短而直、黑褐色,下嘴基部淡綠褐色,跗蹠和趾灰綠色,爪黑色。</h3> <h3><br></h3><h3>棲息環(huán)境</h3><h3>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一帶的江河沿岸、湖泊、水庫、水塘岸邊,也出現(xiàn)于海岸、河口和附近沼澤濕地,特別是遷徙季節(jié)和冬季。夏季亦常沿林中溪流進(jìn)到高山森林地帶,如在長白山原始森林就曾上到海拔1800米。</h3> <h3><br></h3><h3>習(xí)性</h3><h3>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亦成小群。?;顒釉诙嗌呈臏\水河灘和水中沙灘或江心小島上,停息時多棲于水邊巖石、河中石頭和其他突出物上,有時也棲于水邊樹上,停息時尾不斷上下擺動。性機(jī)警,行走時步履緩慢輕盈,顯得不慌不忙,同時頻頻地上下點頭,有時亦常沿水邊跑跑停停。受驚后立刻起飛,通常沿水面低飛,飛行時兩翅朝下扇動,身體呈弓形。也能滑翔,特別是下落時。常邊飛邊叫,叫聲似‘磯-磯-磯-’聲。</h3><h3><br></h3> <h3><br></h3><h3>食性</h3><h3>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螻蛄、甲蟲等昆蟲為食,也吃螺、蠕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魚以及蝌蚪等小型脊椎動物。常在湖泊、水塘及河邊淺水處覓食,有時亦見在草地和路邊覓食。</h3> <h3>十一 白鷺</h3> <h3>白鷺屬共有13種鳥類,其中有大白鷺、中白鷺、白鷺(小白鷺)和雪鷺?biāo)姆N體羽皆是全白,世通稱白鷺。大白鷺體型大,既無羽冠,也無胸飾羽,中白鷺體型中等,無羽冠但有胸飾羽;白鷺和雪鷺體型小,羽冠及胸的羽全有。白鷺在繁殖期所生的冠羽和蓑羽可作裝飾用,俗稱白鷺絲毛,常遠(yuǎn)銷歐美和世界各地。</h3><h3><br></h3> <h3><br></h3><h3>物種特征</h3><h3>描述:中等體型(60厘米)的白色鷺。與牛背鷺的區(qū)別在體型較大而纖瘦,嘴及腿黑色,趾黃色,繁殖羽純白,頸背具細(xì)長飾羽,背及胸具蓑狀羽。</h3><h3>虹膜-黃色;臉部裸露皮膚黃綠,于繁殖期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腳-黑色,趾黃色。</h3><h3>叫聲:于繁殖巢群中發(fā)出呱呱叫聲,其余時候寂靜無聲。</h3> <h3><br></h3><h3>大白鷺</h3><h3>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后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qiáng)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xì)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于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 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后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h3><h3>中白鷺</h3><h3>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后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于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yuǎn)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h3><h3>小白鷺</h3><h3>體態(tài)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于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于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lán)綠色,殼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h3> <h3>十二 鵲鴝</h3> <h3>鵲鴝:(學(xué)名:Copsychus saularis)為雀形目鶇科鵲鴝屬的鳥類,體長約21厘米,嘴形粗健而直,長度約為頭長的一半或比一半略長;尾呈凸尾狀,尾與翅幾乎等長或較翅稍長;兩性羽色相異,雄鳥上體大都黑色;翅具白斑;下體前黑后白。但雌鳥則以灰色或褐色替代雄鳥的黑色部分。鵲鴝性格活潑好動,覓食時常擺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興時會在樹枝或大廈外墻鳴唱,因此在中國內(nèi)地有“四喜兒”之稱。出沒于村落和人家附近的園圃,栽培地帶或樹旁灌叢,也常見于城市庭園中。食物以昆蟲為主,兼吃少量草籽和野果。是孟加拉的國鳥。</h3> <h3><br></h3><h3>外形特征</h3><h3>雄性成鳥:頭頂至尾上覆羽黑色,略帶藍(lán)色金屬光澤;飛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內(nèi)側(cè)次級飛羽外翈大部和次級覆羽均為白色,構(gòu)成明顯的白色翼斑,其他覆羽與背部同色;中央兩對尾羽全黑,外側(cè)第4對尾羽僅內(nèi)翈邊緣黑色,余部均白,其余尾羽都為白色;從頦到上胸部分及臉側(cè)均與頭頂同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純白。</h3> <h3><br></h3><h3>棲息環(huán)境</h3><h3>鵲鴝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竹林、林緣疏林灌叢和小塊叢林等開闊地方,尤以村寨和居民點附近的小塊叢林、灌叢、果園以及耕地、路邊和房前屋后樹林與竹林較喜歡,甚至出現(xiàn)于城市公園和庭院樹上。</h3> <h3><br></h3><h3>生活習(xí)性</h3><h3>鵲鴝屬留鳥。性活潑、大膽,不畏人,好斗,特別是繁殖期,常為爭偶而格斗。單獨或成對活動。休息時常展翅翹尾,有時將尾往上翹到背上,尾梢?guī)着c頭接觸。清晨常高高的站在樹梢或房頂上鳴叫,鳴聲婉轉(zhuǎn)多變,悅耳動聽。尤其是繁殖期間,雄鳥鳴叫更為激昂多變,其他季節(jié)早晚亦善鳴,常邊鳴叫邊跳躍。</h3><h3>主要以昆蟲為食。所吃食物種類常見有金龜甲、瓢甲、鍬形甲、步行蟲、螻蛄、蟋蟀、浮塵子、螞蟻、蠅、蜂、蛹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同翅目、異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此外也吃蜘蛛、小螺、蜈蚣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偶爾也吃小蛙等小型脊椎動物和植物果實與種子。</h3> <h3><br></h3><h3>繁殖方式</h3><h3>鵲鴝在繁殖期4-7月,個別晚的一直到8月,早的在3月末即開始進(jìn)入繁殖期。此時雄鳥特別好斗,有時為爭雌連續(xù)爭斗達(dá)1-2小時之久,甚至?xí)r間更長。通常營巢于樹洞、墻壁、洞穴以及房屋屋檐縫隙等建筑物洞穴中,有時也在樹枝椏處營巢。巢呈淺杯狀或碟狀,主要由枯草、草根、細(xì)枝和苔蘚等材料構(gòu)成,內(nèi)墊有松針、苔蘚和獸毛。巢的大小,巢外徑8-13cm,內(nèi)徑6.2-8cm,高4.5-4.8cm,深2.4-3.5cm,巢距地高3-4.5m,洞口直徑7-9cm。每窩產(chǎn)卵通常4-6枚,多為5枚,偶爾也有少至3枚和多至7枚的。卵淡綠色、綠褐色、黃色或灰色,密被暗茶褐色、棕色或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集。卵呈卵圓形,大小為20.4-23mm×16.1-17.4mm。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dān),孵化期13±1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赤裸無羽、眼未睜開,體重僅9.5-12g,體長51-54mm,翅長15-19mm,跗蹠11-16mm,雌雄親鳥共同育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