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建省和全國各地一樣制作了大量的毛澤東像章,其中許多設(shè)計獨到、雕工考究、制作精良以福建紅色革命遺址、歷史風景名勝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標志性建筑物為附圖的福建特色毛澤東像章,讓人過目不忘、愛不釋手。本文謹把其中一部分加以選登,與讀者共賞。</p> <p>一、紅色革命遺址</p><p><br></p><p>1.古田會議會址</p><p> 古田會議會址位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zhèn)社下山西麓。這是一座建于清末公元1848年的宗祠,原稱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1917年創(chuàng)辦成“和聲小學(xué)”,1929年5月,紅四軍進入古田后,更名為“曙光小學(xué)”。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毛澤東、朱德、陳毅在此召開中國共產(chǎn)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史稱“古田會議”,有12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在古田會議上,毛澤東作了《中國共產(chǎn)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即《古田會議決議》的報告??偨Y(jié)了南昌起義兩年多來的建軍經(jīng)驗,從根本上劃清了新軍隊與舊軍隊的界限,奠定了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礎(chǔ)。大會一致通過了《決議案》,并重新選舉了前委委員,毛澤東當選為前委書記。</p><p><br></p> <p> 1953年政府對會址進行局部修繕,1961年經(jīng)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進行全面維修,復(fù)原了當年會場原貌。1970年在會址附近新建古田會議紀念館。 </p> <p> 古田會議是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親自領(lǐng)導(dǎo)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偉大的里程碑之一,它源于古田,植根八閩,名揚中華。古田會議福建軍民以您為豪!</p><p>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建制作的古田會議毛澤東像章不僅是款式、品種眾多,而且是參與制作、發(fā)行的單位也是最多最廣的。</p> <h3> 據(jù)本人長期收藏研究,我省古田會議像章制作主要產(chǎn)地如下:<br> 一是古田會議會址所在地龍巖,是制作古田會議章的主產(chǎn)地。</h3><h3> 首先,獨占鰲頭的是龍巖古田會議(會址)紀念館,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創(chuàng)作條件,該館制作的古田會議紀念章頗有特色(圖1、2)。其中有一枚最小的旗形章,只有成年人手指甲大?。贿€有一枚是背面雕有“古田會議會址”圖案。</h3> <h3> 其次,龍巖專區(qū)、龍巖各單位制作的像章,可以說是把古田會議會址作為龍巖的地標性象征物,在像章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圖3)上排為龍巖專區(qū)革委會成立紀念章,專區(qū)革委會制作,下排為龍巖水泵廠、風動工具廠、雁石機械廠、龍巖運輸總站等單位制作章,直徑約4cm 左右,基本是中型章。 <br> 二是福州、泉州等地制作(圖4),如圖上排為福州,下排左泉州、右晉江(石獅),主要是小、中型章。</h3> <p> 三是駐福建部隊制作(圖5),如圖上排為福州軍區(qū)(空軍、炮兵),下排為福建省軍區(qū)及駐軍577等單位,主要是中、大型章,規(guī)格4—7cm。另有6655部隊四好連隊經(jīng)驗交流會像章及代號22部隊像章,正面圖案古田會議會址浮雕十分形象。還有代號351—811部隊古田會議像章等(圖略)。 </p><p> 四是七十年代制作(圖6),分別為1977年福建省第五屆民兵代表大會、1977年福州市紅衛(wèi)區(qū)武裝部民兵授獎大會制作五邊形會徽章和1979年紀念古田會議50周年福建長樂制作的兩枚小章。 </p><p> 五是其他,如漳州龍溪軸承廠等單位制作,不一一列舉(圖略)。 </p><p> 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紅色基因代代相傳。2004年古田會議舊址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即第一批名錄。2009年毛澤東紀念園恢復(fù)建設(shè),當年十月三十日正式對外開放。201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xí)近平來到古田鎮(zhèn),參觀古田會議會址、毛澤東紀念園、古田會議紀念館,還出席了在古田召開的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發(fā)表了重要講話,開啟了我黨、我軍政治建軍時代篇章!2016年古田會議舊址及紀念館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名錄》即第二批名錄。</p> <h3>2.武夷山反“圍剿”征程 <br> 1930年1月初,國民黨軍開始實施對朱毛紅軍及閩西蘇區(qū)的第二次“會剿”。為了粉碎國民黨的陰謀企圖,毛澤東和朱德同志率領(lǐng)紅四軍分頭向江西方向進軍,展開游擊戰(zhàn)爭,擴大革命根據(jù)地。1930年元旦春節(jié)期間,毛澤東率領(lǐng)紅四軍一部分從古田出發(fā),向北經(jīng)連城以東的古田、寧化、清流、歸化等地,越過武夷山到江西去。在這次行軍途中,毛澤東以“元旦”為題寫下了的《如夢令?元旦》,全文如下: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br>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稱崇安縣)南郊,紅色砂巖構(gòu)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為喀斯特地貌景觀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澗、臥龍?zhí)?、龍嘯巖等名勝和沖佑萬年宮(武夷宮)、紫陽書院(武夷精舍)舊址及歷代摩崖題刻。建陽、武夷山、光澤三市縣交界處建有武夷山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qū),并被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qū)網(wǎng)。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 </h3> <h3> 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是武夷山典型的柱狀山之一,峰壁有兩條垂直節(jié)理將柱狀體分成高度遞增的的三塊削巖,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玉女峰因此而得名。玉女峰也是武夷山最秀麗的山峰,它是福建省的標記。<br> 大王峰又稱紗帽巖、天柱峰,因山形如宦者紗帽,獨具王者威儀而得名。位萬年宮西側(cè),雄跨九曲溪口,是進入武夷山的第一峰。海拔530米,上豐下斂,氣勢磅礴,遠遠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三十六峰中,向有“仙壑王”之稱。站在峰巔,俯瞰武夷群峰碧水,江山如畫,令人心曠神怡。</h3> <h3> (上圖)為福建省東方紅文工團制作的武夷山風光像章,直徑約6cm,正面圖案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玉女峰上白云纏繞、大王峰前紅旗如潮,意喻毛主席詩詞中“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的美好意境!此章除了圖示紅帽徽漆外,還有紅烤漆和彩色烤漆多種工藝彩色。此后,福建省福安軍分區(qū)借版制作紅色烤漆章一枚(圖略)。<br></h3> <p class="ql-block">3.毛主席在建寧故居</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建寧縣是22個中央蘇區(qū)縣之一,有著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1931年5月29日——7月12日毛澤東同志在建寧戰(zhàn)斗、生活了44天。1931年5月16日,第二次反“圍剿”戰(zhàn)斗打響。至5月28日,紅軍自江西興國富田向東橫掃,在十余天里,接連在富田、白沙、中村、廣昌四戰(zhàn)四捷。5月31日,毛澤東又同朱德指揮紅三軍團和紅十二軍一萬余人突襲建寧縣城,殲滅守敵,取得第二次反“圍剿”的最后勝利。建寧大捷后,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不朽的革命史詩《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全文如下: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七百里驅(qū)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p> <h3> 紅一方面軍總前委舊址位于建寧溪口,亦稱“毛澤東朱德同志舊居”, 又叫“紅軍樓”,位于建寧溪口鄉(xiāng)政府所在地,1926年德國傳教士所建的天主教堂。系中西合璧式建筑,分前后兩部分,前為兩層樓房,后為禮拜堂,總建筑面積330平方米。1931年5月29日,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駐此指揮第二次反“圍剿”的戰(zhàn)爭。1931年10月18日,周恩來、朱德再次率部從江西廣昌進入建寧,總部設(shè)在此地。解放后,政府撥款把毛澤東舊居整修一新,恢復(fù)原貌,并征集了大量革命文物陳列,1969年起對外開放,供人們參觀瞻仰。<br></h3> <h3> ?。ㄉ蠄D)為毛主席在建寧故居紀念館發(fā)行的五角星型像章。該章直徑約 3cm,設(shè)計簡明,淺浮雕刻,質(zhì)樸大方。<br></h3> <p class="ql-block">4.毛主席率領(lǐng)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率領(lǐng)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又稱芝山紅樓,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芝山南麓的勝利西路118號,漳州市政府機關(guān)大院內(nèi)。該樓原為美國教會創(chuàng)辦的尋源中學(xué)的校長樓,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lǐng)東路軍(紅一、五軍團)入閩作戰(zhàn),在攻克龍巖后,又打下閩南重鎮(zhèn)漳州,殲敵張貞第47師大部,俘虜2300多人,這不僅對鞏固閩西根據(jù)地,發(fā)展閩南游擊戰(zhàn)爭,支援東江紅軍有幫助,且對整個時局有重大影響。4月20日,毛澤東同志曾居住在這里。建筑為三層磚石結(jié)構(gòu)樓房,占地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樓坐北朝南,底層為地下室,墻體用條石壘砌而成,二、三層為磚木結(jié)構(gòu),紅磚砌墻,故有“紅樓”之稱。紅樓前有廣場,后有花園庭院,四周筑圍墻,正面和東側(cè)圍墻上留有工農(nóng)紅軍攻克漳州時書寫的革命標語和口號。</p> <h3> 1956年11月,漳州市將毛澤東居住過的“芝山紅樓”辟為“閩南革命紀念館”,1957年開放,1962年更名為“毛主席居住紀念館”,1967年改名為“毛主席率領(lǐng)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 芝山紅樓先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h3> <h3> 上世紀六十年代,該紀念館制作多種多樣毛主席像章,在國內(nèi)外廣泛流傳。(圖7、8)<br></h3> <h3>5.上杭縣才溪鄉(xiāng)光榮亭<br></h3> <h3> 福建省上杭縣才溪鄉(xiāng) 1931年被評為中央蘇區(qū)“第一模范鄉(xiāng)”。1933年春,省蘇維埃政府為了表彰才溪人民的巨大貢獻和光榮業(yè)績,在才溪老圩坪上建造了光榮亭,并把刻有“我們是第一模范區(qū)”這塊獎給才溪人民的石碑豎立在亭的中間。 </h3><h3> 1934年4月紅軍長征后,國民黨反動派勾結(jié)地方惡霸進行反攻倒算,瘋狂復(fù)辟,蘇區(qū)人民慘遭迫害與摧殘,光榮亭也被敵人燒毀,但當?shù)厝罕娒爸kU保存下來了省蘇維埃獎給他們的那塊光榮的石碑。解放以后,才溪人民在原地按原貌重建了光榮亭。1955年中共才溪區(qū)委發(fā)信,請毛主席為“光榮亭”題字。1956年春,毛主席在廣州揮毫題寫下“光榮亭” 三個熠熠閃光的大字,并叮囑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機要局局長李質(zhì)忠同志(才溪人)帶回給才溪老區(qū)人民。據(jù)考,毛澤東為亭題字在全國唯有兩處,另一處是湖南長沙愛晚亭。<br></h3> <h3> ?。ㄉ蠄D)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青年學(xué)生在光榮亭前的留影。</h3> <h3> ?。ㄉ蠄D)為同時期龍巖軍分區(qū)制作的像章,長寬約5.5cm,正面圖案為毛主席側(cè)面頭像、光榮亭、紅旗,下沿飄帶上文字:“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爭取更大光榮”。遺憾的是此照片和像章上的“光榮亭”,現(xiàn)已無從尋找!<br></h3> <h3>二、歷史風景名勝<br>6.廈門鼓浪嶼日光巖 <br><br></h3> <h3> 廈門鼓浪嶼日光巖是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舉義屯兵的地方,俗稱巖仔山,別名晃巖。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巖,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巖”。日光巖聳峙于鼓浪嶼中部偏南龍頭山上,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是鼓浪嶼最高峰。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臺南市境內(nèi))的駐軍,一舉收復(fù)臺灣,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br></h3> <h3> 文革時期,廈門工藝模具社、廈門東風徽章廠分別生產(chǎn)的異形長方形日光巖像章(圖9),其中左邊這枚異形小章設(shè)計獨特,正面除了日光巖圖外,天上有一顆啟明星,下端有“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萬歲”漢字口號;另右邊那枚長方形章,上方是毛主席頭像,下方是日光巖,頗具廈門特色。細品倆章,雖然圖案不同,但都意喻著300年前民族英雄鄭成功日光巖屯兵、水操臺練兵,收復(fù)臺灣之壯舉,以此來表達大陸同胞一定要解放臺灣,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的決心!<br></h3> <h3>7.福州馬尾羅星塔</h3> <h3> 羅星塔位于福建省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福州馬尾港羅星山上,羅星山原本是江心島嶼(后因建造馬尾港區(qū)與陸地連為一體)。羅星塔屹立山頂,砥柱海天,高聳壯觀,是國際公認的航標、閩江門戶標志,有“中國塔”之譽,馳名中外。相傳,羅星塔是宋代民女柳七娘修建的。明萬歷年間,羅星塔被海風推倒過。天啟年間,重建之后,更加雄壯,石塔共有7層8個角,高度達到31.5米,塔座直徑為8.6米,每層都建有拱門,可以踏階而上向外遠望。 清光緒十年,中法開戰(zhàn),著名的馬江海戰(zhàn)就在此地。因戰(zhàn)爭石塔有多處損傷,戰(zhàn)后,人們再次重建,并在塔頂安裝一顆鐵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毀之塔剎。1964年重修,雖然重修多次,但風貌猶存。1985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br></h3> <h3> (上圖)福建省航管局上游廠革命委員會制作像章,正面圖案為毛主席側(cè)面頭像,羅星塔,巨輪乘風破浪,意喻毛澤東思想是大海航行中的航標燈,同時,也體現(xiàn)了該制作單位行業(yè)的特征。<br></h3> <h3>8.南平雙石塔</h3> <h3> 南平明代雙石塔,位于閩江上游建溪、富屯溪匯流處東、西兩岸山頂上,與南平山城隔江相望。其一座位于水東鯉魚山,高29.7米,另一座位于水南九龍山,高 23.31米 ,竣工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六月。塔身均為實心七層八角青石結(jié)構(gòu),須彌座雕飾精美,每層四面嵌石雕佛像、禽獸、花草栩栩如生。東塔剎為浮圖狀,南塔剎為葫蘆頂,各有鳳型石匾刻著“民財永阜 ”、“文運遐昌”。相傳很久以前,南平個“世外桃源”,后來出了個妖怪,毀寶山,污靈水,使“世外桃源”失去了往日的安寧。人們?yōu)榱藨?zhàn)勝邪惡,想到妖怪怕火光,而東西兩溪交匯在南平城下向東流,是個“人”字形,建雙塔形如在“人”上加兩點為“火”,既能鎮(zhèn)惡妖,又愿山城如火一樣旺盛。雙石塔是明清以來南平的標志性建筑物,不少文人墨客都曾賦詩文贊詠。 </h3><h3> 1962年秋,郭沫若先生途經(jīng)南平,被山城壯觀秀色所打動,激情澎湃揮毫寫下膾炙人口的兩首五律《詠南平》。其中“雙江合流處,二塔聳江頭”就是贊頌聳立江頭的南平雙石塔。1964年雙石塔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br><br></h3> <h3> 令人不解的是,南平雙石塔作為山城風水塔,文革時期必然會受到“破四舊”運動的沖擊,但1967年7月南平《將革命進行到底》聯(lián)絡(luò)站制作毛澤東像章(上圖),其正面上部有毛澤東帶軍帽側(cè)面頭像、火炬(配有 “將革命進行到底”、“革聯(lián)”等文字)外,還涉及雙石塔、橋梁等圖案,其構(gòu)思大膽、制工精湛,究此章何能得以制作并發(fā)行,仍是個謎。<br></h3> <h3>三、社會主義建設(shè)時期標志性建筑物<br>9. 古田溪水電站<br><br></h3> <h3> 福建省古田一級水電站,位于福建省古田縣境內(nèi)古田溪上,是新中國第一座梯級水電站。電站引水隧洞長1920米,洞徑4.4米,地下廠房長59.6米,寬12.5米,高29.5米,它也是新中國首座地下廠房水電站。1951年3月開工建設(shè),安裝有2臺6000千瓦、4臺1.25萬于瓦水輪發(fā)電機組,1956年3月陸續(xù)投入運行。 </h3><h3> 古田溪水電站,是由我國自行設(shè)計、施工、安裝的水電工程,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工程。其中一級水庫是我省第一座大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325平方公里,總庫容6.41億立方米。大壩壩型為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頂高程海拔384.5米、壩長412米、最大壩高71米,具有不完全多年調(diào)節(jié)特性,在電力生產(chǎn)蓄能調(diào)峰和閩江下游防汛防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h3><h3> 素有“北有豐滿,南有古田”之稱的古田溪水電廠是一個一廠四站集中管理的國有中型發(fā)電企業(yè)。四座結(jié)構(gòu)迥異的水力發(fā)電站宛如四顆璀璨明珠鑲嵌在九曲十八彎的古田溪畔。從一級水電站地下廠房一期主體工程于1951年3月開工,到1956年3月一級電站一期兩臺機組投產(chǎn),再到1973年12月4個梯級電站、12臺機組全部組成投產(chǎn),總裝機容量為27.6萬千瓦,多年平均發(fā)電量約8億多千瓦時,在福建電網(wǎng)中擔負著調(diào)峰、調(diào)頻、調(diào)壓和事故備用任務(wù)。幾十年來,培養(yǎng)和輸送了成千上萬的工程技術(shù)人員、生產(chǎn)骨干和管理人才,積累了豐富的電力安全生產(chǎn)和流域梯級電站管理的經(jīng)驗,為福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電力的騰飛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福建的水電搖籃”。<br></h3> <h3>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古田溪水電站制作多種毛澤東像章,其中有幾枚體現(xiàn)水電站大壩圖案的像章。(上圖)直徑4.3cm,在毛澤東頭像下,陪圖是古田溪水電站大壩,其泄水有紅、青、白3種不同顏色。同樣,毛澤東頭像下方是古田溪水電站大壩,左下側(cè) “江山如此多嬌” 漢字,直徑6cm(下圖)。此章有兩種不同背文,分別是“首屆活學(xué)活用毛澤東思想積代會紀念69.4福建古田溪水電站革委會”,“69.5古田水電站革委會”。</h3> <h3> 10.廈門高集海堤</h3> <h3> 廈門高集海堤,位于高崎與集美之間,1953年6月動工,1955年10月建成,全長2212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于臺海關(guān)系緊張,國家在福建前線廈門灣西部建起了高崎—集美、集美—杏林兩條海堤,總長約5公里。鷹廈鐵路、福廈公路過堤跨海,為廈門島的國防建設(shè)、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h3><h3> 為紀念廈門軍民跨海筑堤的創(chuàng)舉,1955年10月1日,在高崎堤頭樹立“廈門海堤紀念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員朱德為紀念碑題了“移山填?!?個大字。廈門海堤工程指揮部撰寫了碑文,全文如下:</h3><h3> “廈門市是我國東南要港,四面環(huán)海,是閩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重鎮(zhèn),因與大陸隔一海峽,交通不便,對經(jīng)濟之繁榮與海防之鞏固,影響很大。于一九五三年六月正式動工修筑。歷時二年又三個月,至一九五五年國慶節(jié)完成了全部工程。海堤全部以花崗石砌成,長二公里二一二公尺,頂寬十九公尺,深水處有航道可通舟楫,用石七十余萬公方,修筑經(jīng)費一千萬元。 </h3><h3> 修筑期間,萬余職工以忘我勞動與無比英勇的氣概,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與臺灣國民黨軍的襲擾破壞,積極開展勞動競賽,使這移山填海的工程得以提前竣工。海堤筑成后,自然改觀,廈門與大陸聯(lián)成一氣,這一工程的完成,應(yīng)歸功于中國共產(chǎn)黨和毛主席的英名(明)領(lǐng)導(dǎo), 工人階級的辛勤勞動,蘇聯(lián)專家的國際主義友誼援助以及福建省人民的大力支援。 </h3><h3> 謹記筑堤經(jīng)過,立碑留念?!焙5碳o念碑高6.5米,山上建有“觀堤亭”一座,登亭觀堤可一覽集美全景。</h3> <h3> 文革時期,廈門制作多種高集海堤像章,特征是毛澤東側(cè)面頭像下,火車在海堤疾馳之圖案,而其最重要標志物是廈門海堤紀念碑。(圖10)第1枚是廈門東風徽章廠生產(chǎn)的小方形章,第2枚是廈門小圓形章;第3枚制作單位比較多,各有八二九廈鐵公社、中國醫(yī)藥工業(yè)公司廈門制藥廠革委會等背文,是借版生產(chǎn)的緣故。 </h3><h3><br></h3><h3>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幾座廈門跨海大橋陸續(xù)建成通車,海堤交通運輸作用弱化,又因其隔斷東西海域、阻礙海水流動的負作用加劇,致使廈門海域環(huán)境質(zhì)量逐漸下降。為改善廈門海域海水水質(zhì),修復(fù)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廈門市政府于2010年啟動拆堤建橋工程,集美—杏林海堤被拆除改為橋梁取代,2012年建成通車。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啟動,并于2014年大橋建成通車。廈門島通過幾座跨海大橋、海底隧道與大陸相連,至此,集杏海堤、高集海堤已不復(fù)存在。 </h3><h3> 廈門海堤承載著廈門的一段歷史,也承載著海堤建設(shè)者的感情,為教育后代銘記偉大的“海堤精神”,廈門市政府決定建設(shè)海堤紀念公園和紀念館,建設(shè)方案經(jīng)過多方面征求意見包括海堤建設(shè)者意見,最終于2013年11月19日在海堤紀念碑、觀堤亭周圍建成海堤紀念公園、紀念館。<br></h3> <h3>11.福州東街口郵電大樓</h3> <h3> 1964年11月,在福州東街口鬧市落成了一座8層的框架結(jié)構(gòu)建筑的福州郵電大樓,它高39.6米在當時成為了眾所公認的福州地標性建筑、市區(qū)第一高樓。該大樓是曾是全省郵電管理樞紐,其一層沿街店面作為郵電營業(yè)服務(wù)廳。1978年改革開放后,省城變化日新月異,八一七路上高樓比比皆是,郵電大樓早已讓出了第一高樓的頭銜。</h3> <h3> 文革時期,福建省郵電系統(tǒng)群眾組織毛澤東思想通信兵總部發(fā)行一枚“總部成立一周年”異形小像章(左圖),主圖上方為光芒四射的毛澤東側(cè)面帶軍帽頭像,中間有毛體漢字“通訊兵”三字,下方是無線電波籠罩的福州郵電大樓。該章規(guī)格3×2.9cm,設(shè)計專業(yè),造型新穎,小巧玲瓏。 <br></h3> <h3> (全文完)<br> 2018.6.15.于泉州</h3> <h3>本文刊發(fā)于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中國紅色收藏》期刊2018年第3期。</h3> <p>作者簡介:謝雄,中共黨員,公務(wù)員退休。福建省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收藏家協(xié)會紅色收藏委員會副秘書長,《福建毛澤東像章收藏圖譜》獨立主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