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浙江省慶元廊橋,不但具有全國數(shù)量最多、歷史最悠久、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的特點,而且全國現(xiàn)存壽命最長、單孔廊屋最長、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橋均在慶元境內(nèi),堪稱當世一絕。廊橋如瑰宅鑲嵌于群山之間,無聲無息,如夢似幻。它們或鑿石為梁,或疊木為拱,或橫跨懸崖峭壁之上,或靜臥小溪碧波之上,與周圍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構(gòu)成一幅幅精美的畫卷。據(jù)光緒版《慶元縣志》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目前慶元境內(nèi)現(xiàn)存各類廊橋100多座。</h3><h3><br></h3> <h3></h3><h3></h3><h3> 廊橋之一:后坑橋又名紅軍橋,位于慶元縣竹口鎮(zhèn)楓堂村,東西走向,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全長36.2米,凈跨28.5米,矢高6.05米,面闊5.45米,有廊屋15間,后坑橋不但在型制上有著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同時還具有重大的政治歷史意義,經(jīng)第一次文物普查確定為革命遺址,1982年9月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34年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帶領(lǐng)下在次消滅國民黨浙江省保安團,慶元縣保安團600余人,擊斃慶元縣保安團團長張志遠,取得了竹口戰(zhàn)斗大捷,為挺進師北上抗日掃清障礙,此后當?shù)匕傩辗Q后坑橋為紅軍橋。</h3><h3> 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qū)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卓越(一等)獎。</h3><h3></h3><h3></h3> <h3> 廊橋,別名風蜈蚣橋、蝦姑橋,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橋梁。根據(jù)橋體構(gòu)造和用材不同,又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廊橋之分。<br></h3> <h3> 慶元廊橋在構(gòu)造上非??茖W,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數(shù)十根粗大圓木,科學利用力學原理,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型結(jié)構(gòu),雖無一釘一鉚,卻牢固異常。二是橋兩端4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到廊屋頂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穩(wěn)定了重心。三是橋面板上先鋪箬葉,箬葉上鋪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鋪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此外,從慶元廊橋看,其“三折邊”、“五折邊”、“交叉木”的木撐拱構(gòu)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學地解決了受力問題。<br></h3> <h3> 廊橋之二:裊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裊橋,位于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城內(nèi),東西走向,全長28.63米,凈跨14.5米,矢高4.1米,面闊3.6米。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br></h3> <h3> 橋屋造型,集屋宇建筑之大成,廊、樓、亭、殿、閣等應有盡有。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梁畫棟、五彩繽紛。<br></h3> <h3> 廊橋之三:詠歸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詠歸橋又名楊公橋、護龍橋、興賢橋,位于慶元縣城內(nèi),橫跨松源溪,東西走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元至治年間重建時改今名,屢毀屢建,民國十三年(1924年)重建,1983年重修,全長38.76米,凈跨21.7米,矢高8.8米,面闊5.5米,有廊屋8間。造型豪華,古樸優(yōu)美的詠歸橋,橋下有狀似石龜?shù)拇髱r石和石龍?zhí)?,橋西靠著被稱為球山的小山包,橋東建有補天閣、小蓬萊,三面環(huán)水,并與蒙洲公園相接,2003年在廊橋屋檐上裝了霓虹燈,成為菇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h3> <h3> 詠歸橋是橋梁中技術(shù)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木拱橋已為數(shù)極少,被人們稱為活化石。<br></h3> <h3> 廊橋之四:雙門橋,坐落在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zhèn)大濟村濟溪上,系木拱廊橋,長11.15米,寬4.5米,始建于1049年。大濟肇基始祖吳崇煦的兩個兒子吳榖和吳轂分別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和宋景佑元年(1034年)同登進士,十年內(nèi)伯仲雙雙雁塔題名,時稱“一門雙進士”。蒙皇上恩準,里人建廊橋以紀盛事,因橋屋有雙重門樓,橋連芳坊,雙坊護橋,又稱“雙桂聯(lián)坊”。</h3> <h3></h3><h3></h3><h3></h3><h3> 廊橋之五:全國現(xiàn)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蘭溪橋~始建于明萬歷二年(157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建。因原址在下游“蘭溪橋水庫”儲水區(qū)內(nèi),1984年按原貌遷建于此。1997年公布為浙江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h3><h3><br></h3><h3></h3><h3></h3><h3></h3> <h3></h3><h3> 廊橋之六:濛淤橋~元至元間建,久廢,明嘉靖五年邑人葉亨重建,后壞于水,嘉慶十四年邑人吳昌興倡建,1986年重修,1982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h3><h3><br></h3><h3></h3> <h3></h3><h3> 廊橋之七:來鳳橋~建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為三孔石板橋。傳說建造時,適有一鳥飛來,造橋人認為祥瑞,取名“送子來鳳橋”,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3><h3><br></h3><h3></h3> <h3></h3><h3> 廊橋之八:白云橋~白云橋坐落于慶元舉水鄉(xiāng)月山村,與如龍橋相距500米左右。全長8米,凈跨7.5米,矢高3.5米,面闊3米。因此橋是月山村與云泉寺之間的橋,好似天上的白云,故名白云橋,自詡月山村為人間天堂。
</h3><h3><br></h3><h3></h3> <h3> 廊橋之九:如龍橋~位于浙江省慶元縣東南舉水鄉(xiāng)月山村南側(cè),橫跨舉溪,為明代木拱廊橋。始建年代不詳,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如龍橋由木拱架和廊屋兩部分組成。木拱架為單孔,凈跨19.5米,外觀呈八字形,內(nèi)由數(shù)十根粗大圓木縱合卯接,形成架設(shè)廊屋的拱架平面,其上橫鋪橋面板,建造橋屋。此橋有廊屋九間,全長28.2米,寬5.09米。如龍橋的結(jié)構(gòu)復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建筑上頗具宋代遺風,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是全國木拱廊橋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br></h3><br> <h3> 廊橋之十:步蟾橋坐落于慶元縣舉水鄉(xiāng)月山村水尾,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現(xiàn)存建筑為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r></h3> <h3></h3><h3> 廊橋之十一:永和橋位于浙江省龍泉市安仁鎮(zhèn)項邊村,原名永寧橋,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取名永寧,清順治間毀于火,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建,易名永和橋。
永和橋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智慧的結(jié)晶,在橋梁史上有很高的科研價值。三墩四孔,木構(gòu)懸臂式。木石結(jié)構(gòu)。東西走向,長125.7,寬6.40-7.50米,矢高13米。條石錯縫平砌橋墩,墩寬均為2.80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雙向平衡展出,逐層加距伸出,縱鋪橋面。橋上廊屋42間,重檐頂。當心間屋頂升起,為歇山頂,翼角起翹。1991-1999年曾多次維修加固。</h3><h3></h3> <h3> 廊橋兩邊的擋風板上設(shè)各種幾何圖型的窗口,與廊屋外的自然風景構(gòu)成天然的扇畫、花瓶畫、桃符畫、月宮畫,巧奪天工。<br></h3> <h3> 我們一起行20多人2019年5月20日開始了浙江麗水4日游。<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