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簡介亞洲</h3><h3>亞細亞洲,簡稱亞洲。位于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另有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h3><h3>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面積5071萬平方千米,亞洲大陸約占4/5。</h3><h3>大陸東至杰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66°05′),南至皮艾角(東經103°30′,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系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huán)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h3><h3>亞洲共有48個國家。在地理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h3><h3>亞洲劃分為6個地理區(qū):</h3><h3>①東亞(5國):亞洲東部地區(qū)包括中國、蒙古、朝鮮、韓國和日本。</h3><h3>②東南亞(11國):亞洲東南部地區(qū)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h3><h3>③南亞(7國):亞洲南部地區(qū)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h3><h3>④西亞(20國):西亞也叫西南亞,是指亞洲西部。亞洲西部地區(qū)包括伊朗、阿富汗、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土耳其、塞普路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卡塔爾和巴林。</h3><h3>⑤中亞(5國):亞洲中亞地區(qū)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h3><h3>⑥北亞:是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qū)。</h3> <h3>亞洲的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自然資源豐厚。亞洲各國中,除日本、以色列是發(fā)達國家以外,其余基本上都是發(fā)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fā)展。許多國家發(fā)揮出自己的優(yōu)勢,經營多種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積極勘探、開發(fā)礦產資源,大力發(fā)展制造業(yè)。使經濟體制由以農業(yè)、礦業(yè)為主的“單一”向“多元化”方向發(fā)展。亞洲的工業(yè)、農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在世界經濟中已占重要地位,畜牧業(yè)、漁業(yè)也很發(fā)達。</h3> <h3>亞洲人口總數(shù)為41.21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34%,以中國人口最多,人口在1億以上的還有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日本。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恒河流域等地最為密集。</h3><h3>種族:黃種人約占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h3><h3>亞洲語言分屬于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南亞語系、日本語系、印歐語系。</h3><h3>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fā)源地。中南半島各國的居民多信佛教;南亞各國的居民主要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西亞各國的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上的居民主要信仰伊斯蘭教,部分居民信天主教和佛教。</h3> <h3>文學方面在古代中東、波斯和印度文學中,歌頌神和英雄事跡的史詩或長篇敘述詩為主要類型。大量的戲劇文獻可自古代中東獲得,然而在伊斯蘭世界中,這種文學形式幾乎不為人知。東方文學的種類繁多,在中國,戲劇始終是次要藝術,可是在日本卻興起兩種獨特的主要戲劇形態(tài):能樂和歌舞伎。短詩是中國和日本文學的主要類型,在日本文學中,它足以與戲劇互爭光輝。</h3><h3>在音樂方面,亞洲數(shù)千年的高度文明、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以及音樂、曲式、樂器及作品的交換,產生了精細融合而別具創(chuàng)意的音樂。</h3><h3>19世紀中葉,西方文化大舉滲入之前,亞洲就已經逐漸改變和揚棄某些音樂風格。然而,具有堅定保存?zhèn)鹘y(tǒng)意識的日本,幾乎將每一時期的音樂形式都原原本本地保留下來了。</h3><h3>西方以史實文字流傳,許多亞洲國家多以師徒口授相傳來保存古樂,這種現(xiàn)象維持了一千多年。而具有強烈創(chuàng)造力的中國和印度,則很少將傳統(tǒng)事物保存一百年以上而不加以改變或拋棄。</h3> <h3>亞洲藝術傳統(tǒng)不論在興趣和表達方式上皆有差異。這種差異造就了亞洲大陸宏偉壯觀、成就非凡的藝術傳統(tǒng),是任何傳統(tǒng)所望塵莫及的。</h3> <h3>亞洲的各個藝術重心并非獨立發(fā)展。從新石器時代起,這幾個重心便有密切的交流,特別是西亞、印度和中國。</h3><h3>西亞:新石器時代的原始藝術約在公元前3000年時,在美索不達米亞一帶逐漸轉型為高度文明的藝術形式。在蘇美爾人和巴比倫人統(tǒng)治期間,建筑、石銅雕刻和次要藝術皆有極高水準,如約公元前3000年后半葉的阿拉姆辛石柱,或公元前18世紀的馬里壁畫,或是漢謨拉比在位時期的石雕藝術,特別是泰爾阿斯瑪出土的作品最為傳神。另外,公元前2000年拉格什統(tǒng)治者庫得亞的雕像中,莊嚴虔誠的姿態(tài)及交疊的手勢也是這種高度文明的例證。</h3> <h3>南亞:印度藝術一大特質是它對象征價值的肯定。從17~18世紀的拉治普特繪畫的裝飾細節(jié)中便可看出端倪,畫中的樹木藤蔓、花卉、孔雀、色彩和云朵的表現(xiàn)皆充分顯示出一種高度的象征語言。而這種語言是闡述眾神功績神話的一部分。印度雖然受到波斯和伊斯蘭傳統(tǒng)的強大沖擊,但它的藝術卻與兩者全然不同。這塊次大陸的各個藝術形態(tài)皆呈現(xiàn)出精神世界和人類感情的新領域。這種感觀和精神力量的結合是印度藝術的共同特性,在桑吉和阿默拉沃蒂兩地富麗堂皇的佛教浮屠中可得到最佳的例證。</h3><h3>另外,印度也以描繪人性生活的溫馨而見長,但偶爾也表現(xiàn)出毀滅性的自然和超自然力量。在描素生命和人類的行為時,它常呈現(xiàn)出溫柔親密的一面,特別是描述人與人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時,阿旃陀的洞窟壁畫中便可見這種趨勢。在一號石窟天花板上所繪的自然美景洋溢著一股特殊的情感,其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情景,特別是毗河羅17號洞中那些有關國王和王后的部分。這種感人的人性也可在馬馬拉普瑞的偉大石雕中看到,它被通稱為《恒河的后時代》。</h3> <h3>東南亞:在東南亞一帶有藝術高度發(fā)展的地區(qū):印尼、柬埔寨、越南、泰國和緬甸。</h3><h3>印度藝術在這些國家中已與當?shù)厮囆g創(chuàng)作融合在一起,但這種情形卻產生出令人驚訝的效果,特別是在印尼和柬埔寨兩地。爪哇人8世紀在婆羅浮屠建造的宗教建筑和柬埔寨人12世紀在吳哥窟等地所建造的宗教建筑,規(guī)模更為宏偉,綜合更多的教義精神,而且有著比印度藝術更動人的面貌。婆羅浮屠的靈感源于佛教,而吳哥窟的表現(xiàn)方式則屬印度教。但這些高超的藝術成就也隨著當初建立這些偉大架構的王朝步入衰亡。</h3> <h3>東亞中國:中國的藝術傳統(tǒng),不論是在藝術理念上還是制作技法上,它們皆已臻完美。青銅器的主要圖案為規(guī)則化的獸紋,觸角、兇牙和利爪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h3><h3>特別在北亞大草原動物藝術影響下,產生了一種嶄新強烈的情緒。這種趨向在一只現(xiàn)藏于布魯塞爾史脫克來特收藏館中的晚周青銅器中可體會到,雖然這只龍像尊佛像靜止不動,但它睜大的眼睛和緊抓器緣的爪,凝聚了一種一觸即發(fā)的力量。</h3><h3>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藝術,秩序、古典、和諧取代了想象和活力。漢朝的作品崇尚華麗唯美,如當時的銅鏡即是一例,但這種特質卻無疑地搤殺了中國藝術在這一時期的創(chuàng)意和活力。</h3><h3>在北魏時代(公元386~534年)的佛教藝術中,那股潛在的爆發(fā)力則從宇宙轉換到精神的層面,佛教精神與中國人文主義融合之后,造出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諧和藝術。之后,中國人便將此種強烈的精神經歷保存在他們的作品當中。這種融合道家的直觀和儒家的寂天寞地玄學的佛教新觀念,創(chuàng)出了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8~14世紀的山水畫。這派傳統(tǒng)輾轉百年留傳至今。</h3> <h3>東亞日本:日本人早在基督教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期初期,便在陶瓷青銅器的形制和裝飾細節(jié)上展露出了他們的才華。</h3><h3>在4~5世紀的古冢中出現(xiàn)了稱之為埴輪的小泥塑,形體樸素寫實,無與倫比。</h3><h3>從日本7世紀建造的法隆寺,便可看出日本人在建筑方面的才能。另外,11世紀的宇治平等院的鳳凰館和14世紀京都的金閣寺都是很好的例子。</h3><h3>在雕塑方面,從7~14世紀,日本以木、銅和泥制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雕刻家是運慶(1148~1223年)。</h3><h3>12~14世紀時期的畫軸最能體現(xiàn)出日本民族的藝術天分,它與波斯和蒙古的敘事插畫藝術或拉治普特畫的直觀藝術皆不相同。它是能表現(xiàn)出日本在生活層面上的戲劇性藝術。</h3><h3>后來,相繼出現(xiàn)了令日本引以為傲的偉大禪畫家、大型裝飾圖案家以及一些木刻畫大師,他們的出現(xiàn)形成一個可與任何民族傳承分庭抗禮的藝術傳統(tǒng)。</h3> <h3>北亞和中亞:在北亞,西亞——西伯利亞藝術非常的規(guī)則化,它富含一種生命力和生動的技法,足以使亞洲其他藝術嘆為觀止。</h3><h3>西亞——西伯利亞傳統(tǒng)的重要藝術之一是小型銅鑄上的動物圖案。實際上,它們是一種人道藝術,對于動物的各個姿態(tài)作最透徹的剖析,不論它正安靜休息或做死前的掙扎。這些作品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有實用性。雖然他們的藝術有很多的不同,但西伯利亞人的作品和波斯洛雷斯坦藝術有密切的關系。在晚周時期的中國藝術曾受到西伯利亞藝術的強大影響。之后,大草原的動物藝術便開始走下坡。最后在公元初完全消失。</h3> <h3>文明是什么?文明的反義詞是野蠻。野蠻的民族都已被歷史前進澎湃的洪流湮滅了。自然的優(yōu)勝劣汰法則證明了現(xiàn)實存在的所有民族都是優(yōu)秀的。優(yōu)秀來源于文明、文明來源于信仰!世界上的地理環(huán)境各有不同,在此各自的土地上生存的民族就形成了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的生存哲學。這個生存哲學就是文明。文明就是一種高度的和諧,有信仰、有藝術、有傳統(tǒng)、有道德、有法規(guī)。文明是我們的靈魂、是協(xié)調自身正氣的智慧。文明是各方利益的共贏與共存。整合集中調置物質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合理地分配。</h3><h3>在一片野蠻中只是一片的殺、燒、掠、奪。摧毀了人類的一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這個世界早晚要變成一片荒漠。所以單邊的保護主義貿易就是野蠻的開端!世界人民共同維護多邊貿易、維護和平的環(huán)境。在面對這個人類新危機的挑戰(zhàn)下才會兵不血刃、戰(zhàn)無不勝、碩果累累。</h3><h3>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文明都是最菁華的生存理念。我們在一起召開亞洲文明交流大會,使我們的文明靈魂碰撞交織在一起而產生相互相生的作用,以達到全人類的共識!將來人類的文明不會再拘泥于某一地區(qū)或國家,來孤芳自賞。其實,我們世界歷來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基礎上的,并在此基礎上綻放出了屬于自我民族的光彩華章!因為我在亞洲簡介中也領悟到了這個文明交融的事實。</h3><h3>習主席要帶領我們全亞洲的人民共同構建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凝聚我們全亞洲的共同智慧!創(chuàng)立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人類生存保障體系與機制。為世界經濟的復蘇啟動了引擎。這是關乎我們每一個國家、民族利益的大事!也是關乎到我們具體每一個人利益的大事。具體的每一個人要在屬于自己的崗位上,聽從指揮、服從領導,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本職工作上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新的奇跡!這就是我們所得的純收益。聚少成多,源源不息。國家這個大海的國民收益才會得到真正的增加,來惠及我們每一個民眾。每一個亞洲國家的富強與文明也就會越來越輝煌璀璨!</h3> <h3>下面我來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古絲綢之路的來拓歷程。</h3><h3>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西域,準備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在途中被匈奴俘虜拘禁十余年,后尋機逃走,終達大月氏。此時的大月氏已占有肥沃的土地生活安寧,不愿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只好向東返回。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率領300多名隨員,攜帶大批禮物向西域進發(fā)。張騫到達烏孫后,派副使分別訪問了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擴大了西域的政治影響。</h3><h3>張騫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益發(fā)達。那時,通過今新疆的中西陸路交通有南北兩條大道,一條是從長安出發(fā),經河西走廊,遠達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大宛、安息,并通過大宛等國往西傳至更遠的羅馬等地,在世界各地大受歡迎與此同時中亞、西亞等地的特產如毛布、毛氈、汗血馬、石榴、葡萄等也相繼傳入我國。此外,中亞的琵琶、胡笳等樂器與樂曲、舞蹈也傳入中國,為我國古典音樂注入了新的旋律。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h3><h3>西漢時期,隨著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發(fā)展及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中外交通也變得發(fā)達起來。當時重要的航線有兩條:一條向東,自今山東北部東渡渤海,可達朝鮮半島。再繞過朝鮮半島向東可達日本;另一條向南,自徐聞合浦沿今即印度支那半島近海南行,可到半島南部及馬來半島各國,又經馬六甲海峽,西過印度洋,可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這兩條海上航線是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h3><h3>在東漢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漢朝與中亞、歐洲建立了經常性的貿易關系。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國(古羅馬帝國),甘英西經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諸國,至安息西界(今波斯灣),為安息人所阻,未過海而還。甘英這次出使,雖未能開辟與大秦通商的道路,但也反映出東漢王朝要與歐洲建立聯(lián)系的愿望。延熹九年(166年),大秦商人來到中國,以大秦王安敦的名義贈送了漢桓帝一些禮品。此后,東漢與古羅馬的貿易往來更為頻繁。</h3><h3>以后的歷朝歷代都在此兩大絲綢之路的文明繁榮中有所開拓、有所創(chuàng)新!</h3><h3>在隋朝,隋朝的對外貿易分陸海兩路。陸上以西北方的對外貿易最為發(fā)達。隋人經過此路不僅可以到達亞洲西北部,而且遠及歐洲東部地區(qū)。在海路方面,隋朝與東亞及南洋諸國也建立了貿易關系,與日本的往來尤為密切。</h3><h3>在唐朝時期,突厥族游牧于我國阿爾泰山一代,于6世紀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國。唐朝初年,突厥人經常南下騷擾邊境,甚至兩度率兵侵犯關中,進逼長安。后來,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統(tǒng)兵十余萬分道出擊,攻滅東突厥,俘虜突厥首領頡利可汗,給予他適當?shù)陌仓?。東突厥滅亡后,西突厥仍控制著西域一些國家,與唐朝為敵。唐高宗年間,唐朝與西突厥展開激烈戰(zhàn)斗。顯慶二年(657年),唐派蘇定方等進攻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戰(zhàn)敗被俘,西突厥滅亡。</h3><h3>西突厥滅亡后,唐朝在那里設置了昆陵都護府和蒙池都護府,均隸屬于安西都護府。原來歸順西突厥的中亞諸國都歸附于唐朝。唐朝在西域設置了許多所謂的“羈縻州”,其長官仍由原來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充任,不需向唐朝交納賦稅。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又在天山以北設置北庭都護府是唐朝設在西域的最高統(tǒng)治機構。唐朝對西域的有效管理,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h3><h3>唐朝對外交通十分發(fā)達,當時以長安為中心,往西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玉門關西行,至新疆境內,有三條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唐朝經營西域,使“絲綢之路”長期暢通無阻。往西南去,可達尼泊爾、緬甸、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達朝鮮半島。海陸交通方面往東、南可去往日本、蘇門答臘、爪哇、斯里蘭卡、印度等地。到西亞的海路,則從廣州出發(fā),經東南亞,越印度洋,最后到達波斯灣沿岸。此外,唐朝還初步開辟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h3><h3>北宋時期,出現(xiàn)了數(shù)條海上交通線。既可從廣州和泉州出發(fā),通往越南、印尼乃至東北非洲等地,也可從明州(今寧波)或杭州起航,通往日本和高麗。因遼朝占據(jù)東北,這條海路成為高麗與北宋交通的重要道路。而高麗與北宋交通的另一條海路,是入渤海到登州(今山東蓬萊)。但因登州接近遼境,北宋禁止自海道入登州和萊州(今煙臺萊州市)經商。后來,哲宗以密州板橋鎮(zhèn)(今山東膠州)為貿易港,密州北通高麗,南通明州、泉州、廣州,形成內河漕運路線之外的一條海運路線。</h3><h3>南宋時期,對外貿易的繁盛程度也超過了北宋。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qū)達到50多個,其重點是東亞、南亞以及阿拉伯地區(qū)的一些國家。南宋的瓷器、絲織品、銅鏡、書籍等物品,大量輸往日本、朝鮮。此外在亞洲的越南、印度、緬甸、非洲的埃及、索馬里海岸,也都有南宋的瓷器、錢幣出土。南宋的海外貿易,大約是以非洲中部的東海岸為最西的界限。南宋重要的通商口岸仍是廣州、泉州、明州,尤其是泉州,已取代廣州,成為最大的外貿基地。此外,在臨安、溫州、秀州(今嘉興)等地也設有市舶司(海關),負責管理外貿活動。</h3><h3>元朝地域遼闊,經濟、文化發(fā)達,與世界很多地區(qū)都有交往。元朝的使臣和商船也經常出現(xiàn)在南亞的木刺由(今馬來西亞)、阇婆(今爪哇)、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等地。</h3><h3>元朝末年,汪大淵曾隨商船游歷十國,著《島夷志略》一書,記錄了從東南亞遠至東非的風情,豐富了人們對這些地區(qū)的認識。同時,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拔圖塔也來到中國,游歷杭州、泉州、廣州等許多地方,留下大量游記。威尼斯的馬可.波羅經絲綢之路來到了中國。由此寫出了《馬可.波羅游記》。書中描繪了東方的富庶和文化的昌明,使西方人增加了對中國的了解。一時間,西方人爭相傳誦此書、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有一定影響。</h3><h3>在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宦官鄭和率水手及官兵約2.78萬是,乘大船62艘,遠航西洋地區(qū)(當時稱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間的海洋為西洋)。鄭和的船隊從蘇州劉家港(今江蘇瀏河鎮(zhèn))出發(fā),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蘇門答臘、錫蘭(今斯里蘭卡)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1407年返國。此后鄭和又下西洋六次,其中五次是在永樂年間,最后一次在宣德年間,前后歷經28年,經30余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紅海沿岸。船隊每到一地,便以瓷器、絲綢和金銀等物,換取當?shù)靥禺a,與亞非各國加強聯(lián)系。南洋至今還保留著很多與鄭和有關的遺跡。最后一次航行時,鄭和年已六十,回國后不久即病死。鄭和下西洋,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航行早半個世紀以上,船隊規(guī)模也都遠遠超過了后者,是世界遠程航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h3> <h3>在當今這個新的歷史征程中,我們如何把“絲綢之路”的精神發(fā)揚光大?是我們亞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具體人的偉大創(chuàng)舉!只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地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才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存之本。首先,要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周邊國家、地區(qū)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其次,是基礎設施的建設。再次,加強人文領域的民心相通促進加強貨幣流通、本幣兌換和結算的統(tǒng)一機制。堅決抵制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h3><h3>21世紀的絲綢之路要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擴大貿易投資合作空間、構建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新格局、要不斷深入區(qū)域金融合作、積極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完善區(qū)域金融安全網絡、要加快沿邊地區(qū)開放、深化沿邊省區(qū)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h3><h3>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我們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原則創(chuàng)新、創(chuàng)舉絲綢之路又一偉大歷史性的人類文明飛躍!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我的世界因你而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