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難忘大馬莊

汪硯秋

<p class="ql-block"> 難忘大馬莊</p><p class="ql-block"> 汪硯秋</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光的流逝,人生中的許多記憶已遠去。可是,發(fā)生在我們這代人身上的一些特殊經歷,卻很難忘,時而浮現(xiàn)在腦海中…… </p><p class="ql-block">  1974年,我是一名高三學生,為了趕在“五四青年節(jié)”上山下鄉(xiāng),我們被提前畢業(yè)。這年的5月4日,我們河北冶金建安公司的21名中學生,在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大潮推動下,來到河北省廣平縣東孟固公社大馬莊大隊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 </p> <p class="ql-block">  五月的田野,一片春意盎然,金黃色的蒲公英花,在嫩綠的草茸中格外鮮艷。綠油油的麥苗隨風起舞,猶如綠色的波浪,一涌趕著一涌。我們乘坐在車廂兩側貼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一人下鄉(xiāng),全家光榮”彩色標語的大卡車上,沿著一條兩邊長著高高梧桐樹的土路進了村。 </p> <h3>  廣平縣知青辦領導和大馬莊的鄉(xiāng)親們?yōu)槲覀兊牡絹?,在村中心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大馬莊的中心是村廣播站,廣播站是一座上下各有一個房間的二層青磚小樓,旁邊有一個磚壘的土臺和一片空地,是全村社員集會的地方。 <br></h3> <h3>  大馬莊有十二個生產小隊,我們知青分到各個小隊的方式很特別。<br>  十二個小隊的隊長,按隊序一字排開站在土臺上,然后向后轉,背向臺下的村民。我們知青按事先分好的名單,被依次叫到臺上,面向臺下,與隊長們背靠背站成一排。確認無誤后,主持人大聲喊到:向后……轉!<br>  背靠背的隊長隊和知青隊同時向后轉,旋即雙方對視,那一刻,彼此都有“揭蓋頭”的感覺。<br>  這樣的見面形式簡單、高效、實用。</h3> <h3>  開完歡迎會,我們知識青年便到知青院兒安置自己的行李。之前已被告知,每個床上都貼有知青名字的紙條,各自尋找就是。我找遍了男知青的宿舍,也沒找到我的床。我告知縣知青辦的領導,知青辦領導找來民兵連長,責問此事。民兵連長一臉嚴肅,表示他是按政治任務向村民征派的,絕對不會少床。當他問過我的名字稍加思索后,讓我跟他走。我跟他來到知青院兒后院兒的女知青宿舍,很快找到了我的床。我一看床上的名字,把“汪硯秋”寫成了“汪艷秋”,后者的名字在農村絕對是女孩子的名字,難怪他們把床錯放在了女生宿舍。抬床時我看到,“艷秋”的床緊挨著“艷麗”的床。 <br></h3> <h3>  大馬莊大隊對我們知識青年非常照顧,盡管我們剛來時不會干農活,但男知青的工分都在9.5分以上,這比村里其他相同年齡社員的工分要高出許多。 <br>  大馬莊大隊分為十二個生產小隊,各小隊在召集社員出工時都是敲鐘。為便于區(qū)分,各小隊都有各自的“鐘譜”,敲出的鐘聲和節(jié)奏是不一樣的。每當各小隊的鐘聲響起時,鐘聲高低錯落、此起彼伏;輕重各異、急緩有別,猶如是一部表現(xiàn)特殊歷史年代的交響曲。 <br></h3> <h3>  大馬莊的鄉(xiāng)親們把我們知識青年稱作“大學生”。每當聽到這個稱謂時,心里五味雜陳:自己不是大學生而被稱為“大學生”,感到心虛;心里夢想上大學但又上不了大學,感到無望。那時,上大學不是憑考試成績,而是憑掌握你命運的權勢者的意愿。 <br>  當年農村的政治口號是“農業(yè)學大寨”。在大隊支部的組織下,我曾在大馬莊村舍的屋墻上,寫過“揚鞭躍馬趕昔陽”和“苦干、實干加巧干,三年建成大寨縣”的墻體標語。 <br></h3> <h3>  當年大馬莊糧食產量的目標是“跨黃河”、“過長江”。所謂“跨黃河”,就是糧食畝產超過600斤;所謂“過長江”,就是糧食畝產超過800斤。如果按照這種說法,今天大馬莊的糧食畝產,是否已經登上了海南島。 <br>  那時大馬莊鄉(xiāng)親們的生活很艱苦,一個壯勞力辛苦勞作一天,只能掙四毛多錢。為了生活,甚至有七十多歲的老人和十二、三歲的孩子也要出工勞動。 <br></h3> <h3>  我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個新婚不久的社員家串門,看到屋里擺放著鄉(xiāng)親們送的賀禮,其中一張售價一毛六分錢的毛主席像上,有兩個送禮人的簽名。 <br>  那時,農村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沒有報刊、沒有圖書、沒有電視,更沒有電腦和手機,看電影要步行到八里之外的廣平縣城。之所以步行去,是因為全村的自行車都不夠知青借用。 <br>  一次在炎熱的夏天鋤地時,大家十分干渴,鋤到地頭后,人們放下鋤頭,向著隱約聽到柴油機砰砰響的方向走去,到井邊喝水。走了一會兒,看到了流水的壟溝,生產隊長估摸了一下到井邊的距離,嫌耽誤時間,說:別到井上去了,就在這喝吧。于是人們一字排開,蹲在壟溝邊,低下頭,用嘴吹開浮在水面上的草沫,用手捧起“干凈”的水,大口喝起來。我自作聰明地走到壟溝的上游,照著大家的姿勢如法喝水。正喝的盡興,忽聽旁邊“撲通”一聲響,我側臉一看,一只癩蛤蟆跳入了水中。 <br></h3> <h3>  我所在的第六生產隊里,有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兒,一次我看到他在用麥秸桿兒笨拙地編著草帽辮兒,我問他為什么編草帽辮兒時,他無助、無奈地說,今年夏天還沒背心穿,他要用賣草帽辮兒的錢買一件背心。當時,我為我看到的情景感到震驚,我為我沒能力幫助他感到遺憾。那位六隊的農民兄弟,你現(xiàn)在生活的好嗎? <br>  一次我在麥場上干活,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位老農的頭上有些異常,仔細一看,原來是頭頂上長出一簇簇綠色的麥苗。這是他在揚場時,麥粒掉在他的頭發(fā)里,汗水給麥粒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麥粒便在頭頂上發(fā)芽長葉,直到長得比頭發(fā)還長,露出麥苗。 <br></h3> <h3>  一次出早晌工(早飯前),在中間休息時,一位六十多歲的社員,坐靠在土墻邊歇息,幾分鐘后,當再開始干活兒別人招呼他時,發(fā)現(xiàn)他已經停止呼吸閉上了眼睛。這位老者,就這樣走完了他辛勤勞累的一生。 <br>  那時,大隊民兵連有時會組織知識青年去執(zhí)行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到一些農戶家中進行搜查,看看有沒有偷生產隊的糧食和棉花。因對鄉(xiāng)親們的同情心,使我不忍心做出這種搜查,每次遇到這種“任務”時,我都設法敷衍過去,僅是走走過場。因此,在我手里從未搜出過一粒糧食、一朵棉花。 <br></h3> <h3>  那時生產隊收的棉花,都要交到廣平縣的軋花廠。每次我趕著毛驢車交棉花時,都會設法從軋花廠里偷拿幾塊棉籽餅。棉籽餅那時就是美味的點心,在回村的路上,我狼吞虎咽地享受著美味。當然,我也沒忘記辛勞的小毛驢,每次偷拿到棉籽餅后,都是我吃一半,驢吃一半。 <br>  村里為了我們知識青年吃水方便,在知青院兒前,專門為我們打了一口井,水質甘甜。知青們打水時不會擺桶,水桶總是浮在水面上不下沉,常常只能打半桶水上來。后來,有人發(fā)明了一種方法,不用擺桶也能打滿一桶水。這種方法就是把桶口踹扁,桶一扔到井里就會自動傾斜灌滿水,不用擺桶,非常方便。 <br></h3> <p class="ql-block">   (后排右三為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病了,知青院兒做飯的馮師傅知道后,專門給我做了一碗雞蛋面條,并頂著漫天飛舞的雪花親自送到我的房間。這碗面條的滋味,我一生都不會忘記。 </p><p class="ql-block">  大馬莊一年四季的景色都是美麗的。春季,綠草如茵、花香蝶舞;夏季,萬物蓬勃、柳高蟬鳴;秋季,天高氣爽、豐收在望;冬季,四野靜寂、白雪炊煙。</p> <h3>  在知青院兒西側的不遠處,有一片幽靜的柳樹林。知青們在傍晚時,時常會三五結伴去那里聊天、吹口琴,或唱出動情的歌聲。其中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當我告別了你,美麗的姑娘,擦干眼邊的淚水,去掉心中的悲傷……<br>  1976年1月4日,我們離開大馬莊的時候,很多鄉(xiāng)親們都到知青院兒來為我們送行。剛剛下過雪的天氣很冷,但大馬莊鄉(xiāng)親們的純樸、善良與真情,一直溫暖著我們的心。<br></h3> <h3>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四十五年,彈指而過。當年我們這些風華少年,如今已被歲月的風霜雕琢成了兩鬢斑白的花甲之人。我們,為我們年輕時,曾有過與大馬莊鄉(xiāng)親們共同經歷過的崢嶸歲月而感慨。 <br>  大馬莊的鄉(xiāng)親們,感謝你們在那個年代,對我們這些知識青年的接納、關懷和幫助,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 <br>  難忘那段崢嶸歲月,難忘大馬莊。 <br><br> ?。ㄐ薷挠?019年5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