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以色列約丹圣景之旅~以色列(1)

qiu

<h3>以色列,一個神秘而陌生的國度,之前對他的了解僅限于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這是一個在二次大戰(zhàn)中被納粹肆意虐殺的民族;小時候常聽大人說一個人‘’小氣,門檻精‘’,就會說‘’你這個猶太人‘’,言下之意猶太人很會做生意;新聞里經常報道中東戰(zhàn)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紛爭不斷,知道以色列是個不太平的地方。近年來中以關系發(fā)展很快,去以色列旅游的人也漸多,忍不住好奇心想去看看。我是個對宗教一無所知的人,朋友告誡去之前得先看看圣經故事,便于理解。于是從網上下載了《耶路撒冷三千年》,觀看美國國家地理制作的記錄片《耶路撒冷》,還在百度上查詢有關資料,完全是一個好學生的節(jié)奏!但是這個故事實在太復雜,人名又多又難記,每次看《三千年》都得提前喝咖啡,防止睡著了,結果還是前看后忘記。幸虧行程中碰到一個好導游ELLA,非常耐心細致地介紹猶太民族的苦難,以色列的建國歷史,并反復提問,幫助我們理解加深印象。回家后整理照片時發(fā)現又糊涂了又復習了一遍,希望能掃個盲。??</h3><h3>這是我們的行程線路圖。</h3> <h3>以色列,希伯來語意為‘’與神角力者‘’,國名來源于《圣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并取勝,神(天使)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以色列國成立于1948年,國會大廈位于耶路撒冷新城區(qū),希伯來語稱謂‘’克奈賽特‘’,意為‘’聚會‘’,‘’集會‘’。大廈很普通,低調質樸,也就7-8層高,據介紹,大廈地下還有7層,估計是為戰(zhàn)爭做的準備,居安思危??!</h3> <h3>七燭臺是猶太教的徽號,據《圣經.出埃及記》記載,7枝燭臺中間1枝略高代表安息日,其余6枝代表上帝創(chuàng)世的6日。以色列建國后,七燭臺給曾經無家可歸,受盡磨難的猶太人帶來光明和安慰,象征和平的希望,因而確定為國徽的中心圖案。該青銅雕塑位于國會山西邊,是英國議院1956年送給以色列的禮物,高5米,其上29個浮雕分別代表猶太歷史上的的重大事件。</h3> <h3>耶路撒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是三教一神的圣地(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宣布耶路撒冷為該國首都,所謂‘’一城兩府‘’,目前由以色列實際控制。耶路撒冷在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壞,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矚目也是命運多舛的城市。</h3><h3><br></h3><h3><br></h3> <h3>橄欖山是耶路撒冷的宗教圣地,是耶穌曾經布道的地方,山上遍植橄欖樹。傳說彌賽亞時代從此山開始,因此幾百年來該山坡成為猶太人最神圣的墓地。在橄欖山上可俯瞰耶路撒冷城市全貌。</h3> <h3>圖中的俄羅斯式建筑是圣. 瑪麗神女教堂</h3> <h3>主泣教堂是一個羅馬天主教堂,拉丁語翻譯為‘’上帝哭了‘’。故事來自于《圣經新約》,耶穌經橄欖山去耶路撒冷,站在這個位置觀賞耶城美景,震驚于第二圣殿的美麗,預測災難即將降臨,為此流下眼淚。后來意大利建筑大師安東尼奧.巴魯齊設計并在原址建造了這座‘’主泣教堂‘’,教堂的外結構為淚珠形狀,外圍4個角各有一個淚瓶裝飾物,表示耶穌為耶路撒冷而哭泣。據說,教堂是建在一個古老的遺跡上,施工期間發(fā)現的有些文物可追溯到迦南時期(公元前3300年),并發(fā)現第二圣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h3> <h3>從主泣教堂能看到錫安山的景觀,老城區(qū)的金頂清真寺。</h3> <h3>主泣教堂內</h3> <h3>喀西瑪利亞園意為‘’榨油機‘’,是耶路撒冷的一個果園,園中的巨大橄欖樹相傳是耶穌時期就存在的。據新約圣經記載,耶穌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門徒在最后的晚餐后前往此處禱告,然后被其門徒猶大出賣,被羅馬士兵帶走。</h3> <h3>萬國教堂是耶穌被捕前晚間禱告的地方,建于1919-1924年,因得到許多國家的資助而得名。教堂為拜占庭風格,有圓頂,列柱和描繪上帝與人類之間連接的鑲嵌圖案。</h3> <h3>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是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死于德軍集中營的六百萬猶太人而建,分為十間展廳,每廳展示大屠殺歷史的不同部分,館內有約2500項大屠殺受害者及幸存者的個人簡介和物品。紀念館專設一處以紀念那些在大屠殺期間承擔巨大的個人風險來援救猶太人的國際義人,其中就有當年中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他為數千求助無門的猶太人發(fā)放了前往上海的簽證,使他們免遭納粹殺害,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上海是當年全球唯一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的城市,從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共接納了3萬多來自歐洲的猶太難民。(館內不能拍照)</h3> <h3>上圖浮雕為描繪猶太人即將被送往集中營的最后行進旅程,浮雕中手持猶太法典的老人,代表當時在舉世無援的慘況下,猶太人曾對上帝恩典心生疑惑的意思。</h3><h3>下圖為大屠殺死難者的照片和名字,二戰(zhàn)猶太受難者六百萬,目前已登錄有四百萬,導游說還在找。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這是一個愛憎分明,了不起的民族!</h3> <h3>浮雕描述的是華沙猶太區(qū)的猶太反抗軍。</h3> <h3>紀念館前的每棵樹下立有寫著親人名字的紀念碑,用以紀念死難者和國際義人,時刻提醒后人必須更加團結堅強,不可忘卻以往的罪惡。2005年3月15日由猶太建筑師設計的大屠殺紀念館的大屠殺博物館正式開幕,當時的以色列總統(tǒng)摩西.卡察夫說:‘’這是全人類的一塊重要路牌,一塊提醒仇恨與謀殺,種族主義與種族滅絕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么短的路牌"。大屠殺紀念館記錄的是不可抹滅的民族滄桑,觀后令人心悸動容。</h3> <h3>圣墓教堂,右邊是錫安山,因有耶穌曾走過的足跡,是基督徒的圣地。錫安是一個神圣的名字,是一種情懷。在以色列國歌《希望》里:‘’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朝著東方的眼睛還注視著錫安山頂,兩千年的希望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錫安和耶路撒冷?!?lt;/h3> <h3>圣母安眠堂,傳說是圣母瑪利亞安息或升天之處。東正教徒相信這里埋葬著耶穌的母親瑪利亞,1898年德國凱撒威廉二世用12萬德國黃金馬克從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手下買下這塊地,于1910年建造了這座雄偉的教堂。</h3> <h3>雞鳴堂位于錫安山東坡,塔頂有一個金屬的公雞造型。根據《圣經》中記載,耶穌被捕前曾對弟子彼得說:‘’雞鳴前你將三次不認主?!敃r彼得不以為然,還聲言‘’誓死追隨‘’。但耶穌被捕后,彼得懾于羅馬軍的勢力,三次否認與耶穌有關,應驗了耶穌的預言,雞鳴聲響起,彼得才悔悟而大哭。后人不忌諱先賢的過錯,還為此建立了一座圣彼得雞鳴堂。</h3> <h3>大衛(wèi)王墓是僅次于哭墻的猶太圣地,左圖的九燭臺是作為禮儀圣器,為慶祝哈努卡節(jié)而用的。</h3> <h3>大衛(wèi)王墓只是衣冠冢,而不是真正的墓穴,棺上復蓋一塊裝飾華麗,繡有大衛(wèi)王星的布,敬奉幾頂銀制王冠以及猶太經卷,象征大衛(wèi)王之后的猶太國王。進入后男女分開參拜。</h3> <h3>馬可樓,耶穌享用最后晚餐的樓房,也是耶穌復活后兩次向門徒顯現的地方。</h3> <h3>耶路撒冷老城的城墻有幾千年的歷史,城墻上可以看到戰(zhàn)爭留下的彈痕。</h3> <h3>大馬士革門是耶路撒冷老城的八個城門之一,原建于第二圣殿時期。公元2世紀的哈德良時期,羅馬人又建了一個新的城門,門前站立著羅馬的勝利柱。目前的城門由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興建于1542年,門前有兩個塔。(途經)</h3> <h3>穆斯林居住區(qū)的商品街</h3> <h3>老城分為四個區(qū):穆斯林居住區(qū),猶太教區(qū),基督教區(qū)和亞美尼亞教會區(qū)。</h3> <h3>耶路撒冷老城有一條沒有門牌號碼的小路,從一世紀至今,始終被基督徒所紀念,這就是‘’苦路‘’。當年耶穌被古羅馬判死刑后,背著沉重的十字架就是從這條路走向各各他(骷髏山),一路停留了14次,后人為了紀念這段史實,在這14處大都建了教堂。其中第1-7站位于伊斯蘭社區(qū),第8站位于基督徒社區(qū),第10-14站在圣墓教堂內。</h3> <h3>苦路第1-8站,第1站,耶穌被判死刑;</h3><h3>第2站,耶穌背上十字架;</h3><h3>第3站,耶穌第一次摔倒的地方;</h3><h3>第4站,耶穌在去各各他的路上遇到他的母親瑪利亞;</h3><h3>第5站,黑人西蒙幫耶穌背十字架;</h3><h3>第6站,一個婦女用自己的手帕為耶穌擦去臉上的汗水和血水;</h3><h3>第7站,耶穌第二次摔倒;</h3><h3>第8站,信徒跟隨著耶穌,許多婦女嚎啕大哭,耶穌勸告她們,稍作停留。</h3> <h3>苦路第9站:耶穌不堪重負,第三次跌倒。</h3> <h3>圣墓教堂是耶穌受難,埋葬并復活的地方,也稱為復活教堂,是全世界基督徒心目中的圣地??嗦返?0-14站及耶穌墓地被后人建在圣墓大教堂中。</h3> <h3>左圖:苦路第10站,耶穌在此被人剝去衣服;</h3><h3>右圖:苦路第11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h3> <h3>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這是苦路第12站,耶穌殉難的地點?!斒旨軓牡厣媳慌e起來時,鮮血從耶穌被撕裂的傷口噴涌而出,順著十字架流到地上,浸透了石頭‘’。</h3> <h3>苦路第13站,傳說是擺放耶穌遺體的地方。許多虔誠的教徒把信物放在石頭上擦試,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據說浸透了耶穌血的石頭。</h3> <h3>苦路的終點第14站-圣墓</h3> <h3>圣墓教堂內</h3> <h3>西墻是耶路撒冷舊城古代猶太國第二圣殿護墻的僅存遺址,猶太教把此墻看作第一圣地,最神圣的地方。千百年來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都會到這面石墻前來低聲禱告,苦訴流亡之苦,每當追憶歷史上圣殿被毀情景,便會大哭一場,以表示對圣殿的哀悼和對恢復的期待,墻縫里塞滿了寫著愿望與祈禱的小條子,故又稱為‘’哭墻‘’。</h3><h3><br></h3> <h3>哭墻分為兩部分,中間隔開,男女分開祈禱。進入男部必須帶上用紙做的小帽,否則會被視為異教徒而不準入內。(現在對游客好象比較開放)</h3> <h3>做正式祈禱時,要準備好兩個裝著‘’圣書‘’語錄的小羊皮袋,一個戴頭上,另一個捆在手臂上,身上披一件特制的披肩。</h3> <h3>以色列法律規(guī)定,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年滿18歲都要入伍,男孩3年,女孩兩年,鮮見適齡青年逃服兵役,甚至旅居國外的猶太人也回到以色列參軍服役,是真正的全民皆兵。</h3> <h3>以色列猶太男孩13歲,女孩12歲要舉辦成人禮,男孩的儀式要在哭墻舉行,全家親友都來參加,儀式隆重而興奮,而女孩則一般在家舉行,成人禮后他們就將遵循猶太教的教義和戒律,正式成為猶太教的一員。</h3> <h3>圓頂清真寺也稱為金頂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區(qū),是現存于世的最古老的清真寺,伊斯蘭教的三大圣地之一,也是耶路撒冷的著名地標。1994年由約丹國王侯賽因出資650萬美元為圓頂復蓋上24公斤純金箔而名揚天下。聯合國決議阿克薩清真寺屬于穆斯林,但猶太人認為阿克薩清真寺地下原是猶太祖先所羅門皇帝建造的猶太神廟,他們稱阿克薩為圣殿山,是他們將來迎接救世主‘’彌賽亞‘’從天而降的地點,以色列的軍隊對進入清真寺的人員嚴加限制。圓頂清真寺就在哭墻邊上,我們這次行程中本來應該外觀,但連靠近都不能,只能借助先生的長鏡頭隔墻遠觀。</h3> <h3>伯利恒,希伯來文原義為面包之家,是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因是耶穌和大衛(wèi)王的誕生地而聞名世界,每年吸引數百萬基督徒前來朝圣。伯利恒在歷史上曾被眾多帝國所統(tǒng)治,目前以色列控制著伯利恒的進出口,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管理。伯利恒的穆斯林占多數,但擁有巴勒斯坦第二大基督徒社區(qū)。伯利恒周圍有6-8米高的隔離墻,由鋼筋混凝土,鐵絲網,高壓電網和電子監(jiān)控系統(tǒng)組成,出入隔離墻有檢查關口,由荷槍實彈的以色列士兵警戒檢查,可謂戒備森嚴。</h3> <h3>伯利恒的隔離墻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涂鴉墻,這些涂鴉大多是反戰(zhàn),祈求和平的。</h3> <h3>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前領導人阿拉法特與現領導人阿巴斯的畫像</h3> <h3>伯利恒的街景</h3> <h3>圣誕教堂在馬槽廣場左側,外型象一座中世紀的城堡。</h3> <h3>圣誕教堂位于耶穌出生的馬槽遺址之上,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聯合管理。201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成員巴勒斯坦首次成功申遺。</h3> <h3>教堂的門洞只有1.2米高,必須低頭彎腰才能進入,以示恭敬。實際上入口處原來是一扇高大的拱門,中世紀歐洲十字軍遠征并占領伯利恒和耶路撒冷,遭到當地阿拉伯人的殊死抵抗,為阻止阿拉伯軍隊,特別是阿拉伯騎兵長驅直入教堂,他們把教堂大門用石塊封閉。后來為了便于教徒出入才在密封的原門上開出小門洞。</h3> <h3>圣誕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紀,公元529年毀于撒馬利亞起義。過去的1000多年間,重建后的圣誕教堂屢遭戰(zhàn)火洗劫,創(chuàng)痕累累。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規(guī)模逐步擴大,又增加了幾個小教堂和修道院。</h3> <h3>伯利恒之星洞是圣誕教堂中最具宗教和歷史意義的部分。相傳當年耶穌就出生在這個叫"馬赫德"的地下巖洞的泥馬槽里,后來被人換成銀馬槽,又被換成大理石圣壇,上面鑲嵌一杖空心的14角銀星以表示耶穌出生的具體位置,并鐫刻拉丁文銘文:圣母瑪利亞在此生下基督耶穌,圣壇上空懸掛15盞屬于基督教各派并在不同時間點燃的銀制油燈,晝夜不滅地映照著這塊狹小的神圣角落,地位僅次于圣墓教堂。</h3> <h3>等待瞻仰伯利恒之星洞的游客</h3> <h3>去特拉維夫的途中,導游介紹,中國幫助以色列建造的第一座高鐵正在試運營。</h3> <h3>特拉維夫-雅法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有4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右老的城市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這兒就有人類居住,公元前2000年就是地中海岸的著名港口。特拉維夫是以色列最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硅溪‘’地區(qū)的心臟。該市具有活躍,摩登,世界主義的特征,被公認為是以色列的文化之都。</h3> <h3>特拉維夫的白城建于1909年,有近4000座國際風格的建筑,主要受德國鮑豪斯學派的影響,屬最年輕的世界文化遺產。</h3> <h3>雅法老城最先建立,后來由于人口不斷增多,越來越擁擠。1909年一群俄國猶太人離開雅法在市郊新建一個定居點特拉維夫,并飛速發(fā)展很快超過雅法,雅法反而成了市郊,但卻是特拉維夫式生活的代表。</h3> <h3>雅法這個有著4000年歷史的老港口如今是特拉維夫的藝術區(qū),沿山而建的房子全部由黃色的巖石砌成,彎曲的小巷僅1-2米寬,路面石板光滑可鑒,旺盛的植物爬滿石頭縫隙及陽臺。</h3> <h3>雅法港現在是以色列藝術家的聚集區(qū),巷子里都是現代藝術畫作。</h3> <h3>圣彼得教堂,十七世紀從歐洲到耶路撒冷的朝圣者們乘船從雅法港上岸,病困潦倒,教堂為朝圣者們提供食物,住宿和醫(yī)療服務,撫慰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精神飽滿地踏上未來艱苦的朝圣之路。</h3> <h3>雅法港口的老燈塔,現改造成清真寺宣禮塔。</h3> <h3>Kedumim廣場</h3> <h3>特拉維夫入住的酒店在地中海邊上,近使館區(qū)。</h3><h3>上圖:酒店大堂</h3><h3>下圖:窗外的晨景</h3> <h3>清晨的地中海</h3> <h3>傍晚的地中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