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撰文: 李新民</h3><h3>攝影: 溫順安 吳 憲等</h3><h3>制作: 李仲恒</h3> <h1><b><font color="#b04fbb">李新民的《旅游日記》</font></b></h1><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寫在前面的話</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大西北自駕旅游已過去一年多時間了,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是那樣向往。我在途中寫的《旅游日記》在筆記本上塵封了一年多時間,現(xiàn)翻出來還是那樣激動,經(jīng)過適當修改,朋友又幫我制作成音樂美篇,發(fā)表在朋友圈里,讓朋友們分享快樂。</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S河壺口爆布(一)</font></b></h3><h3><br></h3><h3> ?。∥铱吹搅?,這就是著名的黃河壺口爆布,那氣勢磅礴壯觀,我無法用語言形容。此時,我的心情極度激動,因為我想到了李白詩中所描繪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的真實景象,我恨自已不是一個畫家,不能把這迷人的美景繪畫出來,又恨自已不是一個詩人,不能把祖國的壯麗山河寫成詩篇。奔騰不息的水流發(fā)出隆隆的聲音,傾瀉下來,像一股白煙,又似一團團云霧飄飄灑灑。那濺起的水花落到我的臉上,一股清新,愜意的感覺沖撞著我的心扉,這飛珠濺玉的美景怎能不使人陶醉呢?</h3><h3> 2017年10月7日寫于銀川市艾斯雅大酒店</h3> <h3><b><font color="#167efb">迷人的胡楊林(二)</font></b></h3><h3><br></h3><h3> 金秋10月,內(nèi)蒙自治區(qū)額濟納旗將迎來了一年一度國際金秋胡楊林生態(tài)旅游節(jié)。10月8日,我和朋友們踏上了這塊神奇的土地,聆聽了每一棵樹的傳奇故事。胡楊林是一道譜寫生命的風景樹,它用獨特的生命繪出一幅幅美麗畫卷。走進胡揚林,你會發(fā)現(xiàn)胡揚林猶如一座天然藝術宮殿,它盤根錯節(jié),千姿百態(tài),美麗而獨特,有如妙齡少女嫵媚多姿,它又像一座千年佛塔,昂然挺立,耀眼奪目,精彩絕倫,美麗無比。</h3><h3> 胡楊林素有"千年不倒,千年不死,千年不朽"的美稱,額濟納旗分布著30多萬畝的胡揚林,是目前世界上三大胡楊林一。由于胡揚林的存在,為這片荒涼的土地帶來了生機,每到金秋季節(jié),全國各地旅游和攝影愛好者,蜂涌而至地涌向這里,觀看和拍攝大沙漠上一幅幅絕妙的草原牧圖。</h3><h3> 2017年10月8日寫于金塔縣航天賓館</h3> <h3><b><font color="#167efb">贊嘆沙漠風光(三)</font></b></h3><h3><br></h3><h3> 9日下午6時正,我們自駕游一行離開額濟納旗,繼續(xù)西行,向甘肅省腹地進發(fā)。汽車經(jīng)過4個多小時行程,于當晚10點半趕到我國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一一甘肅省酒泉市航天賓館休息。</h3><h3> 按照我們計劃的行車路線,明天去金塔縣也是參觀胡揚林基地。</h3><h3> 植樹造林,美化河山。不僅是我國南方各省的頭等大事,同樣,在我國大西北也是一件千秋萬代的宏偉工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英勇的金塔縣人民就在一片大沙漠上植樹造林,人工治沙。經(jīng)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目前形成了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5公里的沙漠綠洲。真可謂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昔日無人問津的荒涼沙灘,如今成了一道亮麗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旅游風景線。</h3><h3> 走進金塔縣胡揚林基地,一眼望不到邊的胡揚林,如潮如汐,璀璨斑斕,每一棵樹都像畫家筆下的濃墨重彩,滿目的赤橙黃綠與慰藍色的天空相互映襯,烘托出一幅"秋色連波,波寒煙翠"的美妙畫卷。</h3><h3> 隨著旅游市場的興起,這里逐漸形成了攝影愛好者的拍攝基地。每逢金秋十月,全國各地攝影愛好者蜂涌而至,給攝影者留下了美妙的作品和深深的記憶。</h3><h3>2017年10月9日寫于金塔縣沙漠胡楊林風景區(qū)</h3> <h3><b><font color="#167efb">天下第一雄關(四)</font></b></h3><h3><br></h3><h3> 離開金塔縣胡楊林風景區(qū),我們下一站就要趕到嘉峪關參觀,走進入關門口,"天下第一雄關"幾個大字躍入眼簾,這項整個長城中雄關隘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關要隘工程,震撼了國人,震撼了世界。</h3><h3> 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又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與萬里之外的山海關遙相呼應,長城因此而聞名中外。關以山得名,市以關得名。嘉峪關南端有終年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端有遙望炎炎的如鑄銅色的黑山,關居適中,險峻天成,城內(nèi)有壕,壕外有關,形成重城重關并守之勢。</h3><h3> 從春秋戰(zhàn)國到明代,先后有20個朝代修過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珍貴遺產(chǎn)。</h3><h3> 參觀了嘉峪關古關要隘,又聽了講解員介紹,我不由得想起了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過的一句話: "在太空和月球上,只能辨識出地球上兩大工程,一是中國的長城,二是荷蘭的攔海大堤"。</h3><h3> 兩個多小時的參觀,我們走過城門,城墻,城樓和多道防御線,這里每一寸磚土,似乎都是一篇篇歷史的密碼,雖然讀不懂,但也領略了千百年前的滄桑,感受到了多少年前的刀光劍影。</h3><h3> 2017年10月10日寫于敦煌市金潤大酒店</h3> <h3><b><font color="#167efb">駱駝"朋友"(五)</font></b></h3><h3><br></h3><h3> 在茫茫無邊的鳴沙山沙漠上,一隊隊晚歸的駱駝出現(xiàn)在那條優(yōu)美的沙丘上,脖子下的大鈴鐺發(fā)出的響聲清脆而優(yōu)美,高聳的駝峰披上了一層霞光,它們列著隊,從容不迫地邁著步伐向前方走去。</h3><h3> 駱駝作為大沙漠里唯一的動物,高大而又溫順,是人類忠實的"朋友"。10月11日,當我們自駕游車隊來到鳴沙山大沙漠時,我們第一個游玩項目當然是騎駱駝,去大沙漠欣賞內(nèi)地看不到的別樣風情。我來到一頭高壯的駱駝前,它溫柔地趴在地上,我慢慢地騎在它的背上,用手撫摸著它那厚實的駝絨,在沒有主人指揮的情況下,駱駝是不會站起來的,它用溫順的眼神回頭看了我一眼,我就輕輕地摸著它的駱峰,就像是新朋友互相打個招呼,表示友好。不多時,主人把駱鞭一抽,領頭的駱駝便頓時站了起來,后面的駱駝也就依次站了起來,開始一步一步穩(wěn)健地向大沙漠走去。</h3><h3> 駱駝,這個生存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的"沙漠之舟",它整天頭頂烈日,腳踩黃沙,默默地為人們馱運笨重物品,它的溫順,憨厚和任勞任怨的品行,讓我深深體會到,這是一種多么難能可貴的精神?。?lt;/h3><h3> 2017年10月11日寫于敦煌市金潤大酒店</h3> <h3><b><font color="#167efb">流光溢彩的"莫高窟"壁畫(六)</font></b></h3><h3><br></h3><h3> 從金塔縣出發(fā),汽車在連霍高速公路上疾駛,行駛400多公里后,便到了甘肅省敦煌市,到了古時候"絲綢之路"必經(jīng)之地的敦煌,當然要去參觀流光溢彩的莫高窟壁畫。</h3><h3> 敦煌,昔日的金戈鐵馬,烽火狼煙,絲綢之路所在地,一望無垠的沙漠,戈壁,山地,丘陵,濕地,踩著敦煌所特有的五彩石,似乎天與地融為一體,當我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心情格外激動。</h3><h3>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自駕旅游團就驅(qū)車來到離敦煌市25公里之處的莫高窟。今天天氣晴朗,參觀的人數(shù)很多,我們依次排隊,等了半個多小時之后,才進入到了窟洞壁畫區(qū)域,我聆聽著講解員的講解,敦煌壁畫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書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詩篇。</h3><h3> 公元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的匯合點。當年貿(mào)易興旺,寺院遍布,都市繁華。佛教文化從印度傳入中國后,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沿途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chǎn),其中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內(nèi)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民族壁畫宮殿。</h3><h3> 據(jù)當?shù)刂v解員介紹,莫高窟現(xiàn)有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一處集建筑,繪畫,雕塑于一體博大精深的藝術寶殿,題材多取來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社會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jié)日歡樂等題材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比,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和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h3><h3> 2017年10月12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沙漠中的"綠洲"(七)</font></b></h3><h3><br></h3><h3> 連日來的長途奔襲和景點參觀,使我感覺到身體備感疲勞。但大西北的別樣風情,又使我全身充滿了力量。10月13日,我們自駕游車隊一清早就從甘肅省敦煌市出發(fā),經(jīng)過近7個小時的行程,于當日下午5時正趕到青海省"水上雅丹"旅游風景區(qū)。</h3><h3> "水上雅丹",一個沒有開發(fā)的"處女地",一個典型的風蝕性地貌。"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就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h3><h3> 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大多數(shù)雅丹地貌,都存在于極度干旱的地區(qū),而就在我國青海省西部的柴達木無人區(qū),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水上雅丹",它的四周荒無人煙,一望無際的荒漠戈壁,"水上雅丹"就如點亮在荒漠中的一盞明燈,照亮著湖上一個個矗立起的土丘,又像是出征的艦隊,只等一聲號令,整裝待發(fā)。</h3><h3> 千萬年的歲月,狂風暴雨將原本平整的湖畔,肆意切割兩半,由于分成兩湖,人們又給她起了一個名字,一半叫東臺吉乃爾湖,另一半叫西臺吉乃爾湖,它的總長度有50多公里,寬度有30多公里,湖上有很多陡壁的小山包,在風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雅丹地貌。風割的溝槽成了沙海戈壁,殘留的土臺則順著風形成了道道壟脊,如同遨游在大海中顯露脊背的鯨魚,所以,"水上雅丹"又有人稱鯨魚型雅丹地貌。</h3><h3> "水上雅丹"除了讓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之外,你參觀之后,還會感覺到它的靈動與美妙。因為這里四周都是荒無人煙,全是沙漠戈壁,而"水上雅丹"地貌的出現(xiàn),仿佛在茫茫沙漠中看到了一片綠洲,給人一種生命的希望。</h3><h3> 傍晚的"水上雅丹",更加讓人充滿誘惑,夕陽下的湖面波光粼粼,與天相映,湖天一色。我們旅游團中攝影愛好者迅速舉起照像機,把這一絕美的畫面收入在鏡中。</h3><h3> 2017年10月13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星空之鏡"(八)</font></b></h3><h3><br></h3><h3> 惜別水上雅丹,我們又驅(qū)車來到茶卡鹽湖。</h3><h3>到了茶卡鹽湖,讓我們感覺到這里真是鹽的世界,腳下的路,小火車鋪的軌道,全部鋪在鹽層上。</h3><h3> 湖面如鏡,小鳥成群。只見湖面大堤上站著密密麻麻的人群,人們在動,在走,在跑,在跳,伸著雙臂在歡呼!看得出游客們,對這里分外搶眼的鹽湖壯觀景色,是玩得非常開心的。</h3><h3> 提起茶卡,真是有不少人向往,向往著那里湖天相接,向往著那一瞬間,亦真亦假的幻境,一望無際的空曠,極致的寧靜,藍天藍水,白鹽白云,相互倒映。</h3><h3> 為了一睹茶卡鹽湖的容姿,無數(shù)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背上行囊,不遠千里來到茶卡,有的寫了游記散文,有的拍攝了自已滿意的照片。</h3><h3> 然而,在很早以前,茶卡僅僅是作為采鹽基地,靜靜地守望著青藏高原,采鹽工人盡管每天看見鹽湖的倒影,卻從未有人感覺到這是一種美,美得讓人留連忘返。正像我省張家界好多年前一樣,生活和工作在那里的林業(yè)工人,從來不覺得張家界美。發(fā)現(xiàn)這些地方美還得感謝很多攝影師,他們把照片拍下來,在媒體上發(fā)表,在網(wǎng)絡上暴曬。人們才知道張家界有那么神奇,茶卡鹽湖有那么美麗。</h3><h3> 茶卡鹽湖位于青海省烏蘭縣茶卡鎮(zhèn),湖面海拔3059米,總面積105平方公里。茶卡鹽湖在國內(nèi)旅游市場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享有中國"星空之鏡"之美稱。茶卡鹽湖因盛產(chǎn)食鹽,名揚天下,成為我國鹽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和旅游勝地。</h3><h3> 2017年10月14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美哉!青海湖(九)</font></b></h3><h3><br></h3><h3> 你看!那青海湖像一位仙女,正披著飄逸的白紗,在遼闊的湖泊中展示美姿,充滿了詩情畫意,云退霧散,碧波萬頃。每當晴朗的早晨或是靜謐的月夜,湖上風平浪靜,波瀾不驚,人們來到這里就像置身在溫馨的夜里,在月色溶溶,柳絲拂動的湖邊傾聽一支優(yōu)美動人的小夜曲,情不自禁地激起恬靜而又陶醉的情感。</h3><h3> 連日來,我們駕車在青海省縱橫數(shù)千里的公路上行駛,先后參觀了水上雅丹,茶卡鹽湖。10月15日,我們又驅(qū)車來到久負盛名的青海湖旅游參觀。當我們站在青海湖邊時,不禁被那遼闊寧靜的湖面,直抵心花深處的美景吸引住了,愛好攝影的朋友們紛紛舉起照相機,把一幅幅美景收入鏡中。回長沙后,他們把自拍的作品印刷成精制的畫冊,《天水一色》《觀日出》《藍天碧水》《草豐羊肥》等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呈現(xiàn)在我的面前。</h3><h3>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剛察縣南部,是中國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咸水湖,海拔高度達3195米,湖泊面積達4583平方公里,繞湖一圈約360公里。青海湖湖面碧波蕩漾,山巒倒映在湖中,林木花草在湖中搖曳,成群的魚兒游戲在水中,鳥兒飛翔在藍天白云之間,青海湖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實乃壯觀。</h3><h3> 2017年4月15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虔誠的信仰(十)</font></b></h3><h3><br></h3><h3> 一路開車行走在甘南,沿途看到最多的風景,便是隨風飄揚的經(jīng)幡旗。佛教說,經(jīng)幡隨風誦經(jīng),讓經(jīng)文飄落到藏區(qū)的各個角落。</h3><h3> 作為我們這些漢人,并不是很了解藏傳佛教。我們從青海湖參觀離開后,下一站是去拉卜楞寺院參觀,一到達寺院門前,就看到許多在寺院門前開始磕頭的婦女和老人們,他們從頭到腳,一字排開,兩手撐著地面,一步一磕,他們的虔誠信仰,已經(jīng)深深感動著我們。</h3><h3> 拉卜楞寺院的磚墻是黃色的,一進大門,迎接我們的是一尊嘉木樣阿秀阿旺宗哲佛像,他滿臉笑容,光著大肚子,非常討人喜歡,寶殿正中兩則供奉著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再通向里面的大廳,只見眾僧已在各自的位置上打坐,誦經(jīng)之聲不絕于耳,這里,無論年長還是年少僧人,都眼觀鼻,鼻觀口,口問心,目不斜視。我們輕輕從他們身邊走過,生怕自己的不慎,弄出一點聲音,打擾了僧人們的修煉。</h3><h3> 拉卜楞寺院地處甘肅省夏河縣城郊,公元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樣阿秀阿旺宗哲活佛創(chuàng)建,是藏族地區(qū)最大的寺院之一,總占地面積86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46萬平方米。該寺院設有六大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qū)。</h3><h3> 參觀拉卜楞寺院之后,我們不禁對藏族同胞勤勞智慧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產(chǎn)生由衷的贊嘆!</h3><h3> 2017年4月16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令人驚嘆的天葬文化(十一)</font></b></h3><h3><br></h3><h3> 在色達佛學院,有一處供游人開放的天葬場。</h3><h3>藏區(qū)人認為,人死亡之后,身體的存在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死者作為禿鷲的食物,讓死亡者的靈魂帶到天上去,借禿鷲新陳代謝,成為大地的養(yǎng)料,由此實現(xiàn)身體的布施,為自己積累善業(yè)。不僅如此,把身體布施出去,就不需要修筑墳墓,節(jié)省了大量的土地資源。藏區(qū)雖然地廣人稀,但真正好的土地并不多,所以,天葬是一種既體現(xiàn)慈悲精神,又具有超前的環(huán)保觀念的喪葬方式。</h3><h3> 凡是看過天葬的游客,無不受到強烈的心靈沖擊。由于我們內(nèi)地人對死者的敬畏,往往人死后會驚慌失措,而藏人不同,他們相信死亡只是人生的中轉站,所以,態(tài)度比較豁達。當我們看到一個死亡者被卸成八大塊,就像屠宰場里處理其他動物一樣,而這恐懼的現(xiàn)場,我們自駕游的好多朋友目堵了現(xiàn)場,并且拍了好多珍貴照片,而我躲在好幾百米的地方,看著一群群禿鷲一次又一次把人肉叼在嘴上升天而去。</h3><h3> 2017年4月17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朝圣者的天堂(十二)</font></b></h3><h3><br></h3><h3> 如果說拉薩是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色達就是天堂的落腳點。</h3><h3> 10月17日,我們自駕游一行,從紅原縣出發(fā),汽車經(jīng)過10來個小時的行程,于當晚8時多到達四川省色達縣。第二天一清早我們參觀了色達佛學院,這個充滿神秘和信仰的地方,得到的將是一次身心的洗禮,旅行變成了修行。</h3><h3> 色達佛學院位于四川省西北高原地區(qū)。早在三千年前,這里就是人類繁衍生息,這里民風淳樸,禮俗尚古,許多古老的風俗沿襲至今。據(jù)了解,這里住的喇嘛有近萬人,堪稱世界第一佛學院。每逢佛事活動,前來參觀旅游人數(shù)每天達到數(shù)萬人。</h3><h3> 這里的僧舍非常壯觀,密密麻麻的小木房布滿山谷,延綿數(shù)里都是紅色的小木房,這些小木房都是喇嘛和尼姑們住的地方。身披絳紅色僧袍的喇嘛在山上與寺廟之間來來往往,充滿著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h3><h3> 在一座形似海螺的神山上,矗立著一座神圣的寺廟,殿內(nèi)輝煌無比,全是紅柱和金漆,釋迦牟尼神像坐立中央,三面宗教壁畫,色彩絢麗奪目,氣氛莊重肅穆。我們都站在釋迦牟尼佛像中央,佇立,默哀,向這位佛教文化的創(chuàng)立者,傳播者致以崇高的敬禮!</h3><h3> 2017年4月18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孿生姐妹"(十三)</font></b></h3><h3><br></h3><h3> 有誰聽說過沙漠與清泉共存?但在鳴沙山北麓,卻能看到沙漠與清泉相伴為鄰的奇景。泉水雖然依偎在沙漠懷抱之中,但風起沙飛,從不落入泉內(nèi)。鳴沙山和月牙泉就像大漠戈壁上的一對"孿生姐妹",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h3><h3> 有人說,月牙泉的存在,是天空中一滴淚水落在寂寞的黃沙里,水與沙就這樣依偎了千萬年時光,泉在沙中流,風吹沙不落,山以靈而鳴,水以神而秀。月牙泉雖然常常受到狂風暴沙的襲擊,卻依然碧波漾漾,水聲潺潺。</h3><h3> 我和朋友們在參觀這一奇觀時,想從地質(zhì)構造上探個明白,只聽到當?shù)乩习傩照f,這是神靈保佑之故。</h3><h3> 2017年4月18日</h3> <h3><b><font color="#167efb">再見了!大西北(十四)</font></b></h3><h3><br></h3><h3> 半個多月來的旅途疲憊卻飽含欣喜,艱辛卻又回味無窮。大西北旅游,有我太多的人生第一次,有太多值得記憶的東西。再見了!美麗的青海湖,再見了!壯麗的四姑娘山,再見了!雄偉的嘉峪關,再見了!神秘的莫高窟,再見了!奇幻的鳴沙山,再見了!迷人的胡楊林,再見了!奔騰不息的黃河,再見了!別樣風情的大西北。</h3><h3> 我曾經(jīng)去過很多的地方旅游,能讓我有所感想的還真不多,這不僅僅是因為風景有多么美麗,關鍵是要有一個旅游好團隊,半個多月以來一路同行的朋友們,互幫互助,體諒包涵所帶來的快樂,才真正令人陶醉。</h3><h3> 坐井觀天,天不過井口那么大,跳出井口觀天,你會發(fā)現(xiàn)井外的浩瀚無邊,精彩無限。通過這次大西北自駕旅游,讓我深深體會到,跳出自已心中的高度,用更廣闊的視野去觀察大千世界,這樣就會讓你的生命出現(xiàn)一個高峰。不是嗎?我們都是花甲之年,每天駕車行駛四五百公里,又是參觀,又是攝影,又是寫游記,忙得不亦樂乎,但我們保持了旺盛的精力,走完了八?。▍^(qū))的部分主要旅游景點。</h3><h3> 朋友們!讓我們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吧!讓生命之花永遠綻放。</h3><h3> 2017年4月20</h3> <h1><b><font color="#39b54a">李新民簡介</font></b></h1><h3><font color="#39b54a"><b><br></b></font></h3><h3><font color="#39b54a"><b> 李新民,男,64歲,1954年12月出生在長沙市岳麓區(qū)蓮花鎮(zhèn)金華村,大專文化。1971年參軍,1976年4月復員。同年,招進長沙市第一運輸公司工作,先后任司機、人事科專干。1985年調(diào)《湖廣信息報》工作,1989年調(diào)《湖南經(jīng)濟報》,先后任廣告信息部主任、旅游周刊責任編輯。2005年留職停薪下海,合伙創(chuàng)辦婚紗影樓。2013底退休。自參加工作以來,不管是在企業(yè),還是在新聞單位,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不怕吃苦,愛崗敬業(yè)。特別是在新聞單位工作期間,發(fā)表了大量的消息、評論、散文等多種形式的新聞稿件和文學作品。現(xiàn)協(xié)助長沙市人像攝影攝像行業(yè)協(xié)會做宣傳工作。</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