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5月3日下午,帶著為鎮(zhèn)志撰稿的任務(wù),與假期休閑的心情,與好友探尋龍門文化,為使龍門文化發(fā)揚(yáng)光大而盡龍門一位志愿者所能做出的努力。</h3> <h3> 世界很大,風(fēng)景很美,家門口的風(fēng)景尚未領(lǐng)略,何必去遠(yuǎn)方看景。</h3> <h3> 馬家寨,位于龍門村五組村民馬振威家房后山嶺上,也是白龍池溝北口西側(cè)山嶺,坐西向東,現(xiàn)存遺址,灰石壘徹,寬1.5米,長不足十五米,高近2米(四五十年前因孩子時常上山玩耍推掉了好多),建設(shè)年代無從考究,據(jù)說此地便于觀察龍門溝及周邊地形,也為防御而建,因當(dāng)時此地較多姓馬的人居住于此道山嶺,故名"馬家寨"。</h3> <h3> 因2000年一2006年開礦而遺留一下的一景,呈弧形,高約35米,弧長60余米,寬10一20米。遠(yuǎn)看似一傾天柱,近觀如一卷天書,還象古羅馬劇場的遺址。屬龍門4組和5組山嶺交界處。</h3> <h3> 疙瘩爺:位于龍門九組半截溝處的小雕巖下面,與十組的石老婆相對應(yīng),并有一段神話傳說相襯。疙瘩爺?shù)念^部,因50年代夏季,天突降大雨,龍門河水猛漲,沿龍門河道而行的村民為防被大水沖走,急忙雙手緊抱住疙瘩爺?shù)念^而幸免保命,又因文革期間常有人在此祭拜,頭部被破壞。圖形似一老者手持拐仗屹立于此,高約1米,且突兀在陡峭的石壁上,故稱屹瘩爺。</h3> <h3> 疙瘩爺近貌</h3> <h3> 石峽,與疙瘩爺一個位置。</h3> <h3> 石老婆(奇石),位于龍門塘壩南岸,郅得功家對面的山嶺上,從龍門塘壩處的七星廟順塘壩路往里走10余米處觀看,最像一位頭挽簪子的大娘坐在石巖上眺望遠(yuǎn)方。石老婆身后山嶺上,有一個個突起的石頭,據(jù)說是追隨石老婆的子孫變成的。</h3> <h3> 近鏡頭的石老婆</h3> <h3> 牛鼻聚(孔),位于龍門塘壩基向西300米處,距蠔牛潭東100米,塘壩北岸。因形似牛鼻聚而得名。兩個天然石孔形似牛鼻孔,且與牛荊山相應(yīng)。</h3> <h3> 遠(yuǎn)觀牛鼻聚(奇山一景)</h3> <h3> 不同方向只能看到一個天然洞穴</h3> <h3> 鴿子洞,與牛鼻聚緊鄰,在牛鼻聚西50米處。距地面10米有余,洞深約6米,俗稱能鋪下一張席。解放前,龍門十組的抗戰(zhàn)烈士郅戰(zhàn),隨皮定均的部隊(duì)南下,當(dāng)?shù)貏萘ΤU役?zhàn)家人的麻煩,其父母無法生存,為了躲避就在鴿子洞、牛鼻聚洞、藥溝處的山洞等地居住幾年。</h3> <h3> 圖標(biāo)處為鴿子洞,從龍門河底沿箭頭方向攀巖而上。該洞因藏有寶藏金鴿子而得名,傳說金鴿子由南方亂蠻子盜寶時盜走。</h3> <h3>金蛙望月,位于龍門十組費(fèi)溝</h3> <h3> 石花轎,位于龍門十組費(fèi)溝,實(shí)為龍門十一組地界。因形似花轎而得名。兩邊的石壁似轎邦,中間懸空,兩個轎邦上面有一塊如轎頂?shù)氖^座落于上面,近觀或遠(yuǎn)看均似花轎。據(jù)說旁邊還有一頂比該石花轎還大的一頂石花轎,是供石老婆使用的(現(xiàn)存小的,是供石老婆孩子使用),因古時人們來往時要從該石花轎的懸空處穿過,經(jīng)常來往的村民嫌礙事,把其轎頂撬掉,而今只留兩個似轎邦的石頭在山間小路兩側(cè)屹立,再現(xiàn)著往日的傳說。</h3> <h3> 轎頂和一側(cè)的轎邦</h3> <h3> 石棺,位于龍門十組費(fèi)溝,因形似而得名,傳說為石老婆備用。此圖為正面觀看。</h3> <h3> 側(cè)面觀看石棺</h3> <h3> 翻花泉,汛期時,山上潛水下瀉,現(xiàn)在被蜘蛛網(wǎng)覆蓋處為泉水口,但此處的泉水形似噴泉,由地下向上翻涌,而流出泉口,故稱翻花泉,傳說也與石老婆有關(guān)。</h3> <h3> 子孫窯:位于龍門十組老水庫外邊的水井處。原來該石壁削面常年都有一壇水,有生育愿望的善男信女,會站在壇水前面往″子孫窯"里擲石子,若擲中,寓意家中將會添丁加口,故名子孫窯。</h3> <h3> 石簸箕,位于龍門十組牦牛潭向南的第三塊梯田地西側(cè)山嶺峭壁上,距地面高約15米,造型尺寸1.5米見方,斜插形,形似簸箕,故稱石簸箕。相傳下面有一個金鴿子,亂蠻子為盜寶,破風(fēng)水,在金鴿子藏身處的上鑿一簸箕,寓意撲捉金鴿子。</h3> <h3> 流沙石,細(xì)石會從石頭縫中流出,似面沙,此處一帶,有多處會流沙的石頭。</h3> <h3> 探尋流沙</h3> <h3> 流沙石</h3> <h3> 手觸石壁變流沙</h3> <h3> 語錄牌,位于龍門九組杏樹嶺。據(jù)說是文革期間壘徹,實(shí)墻,用以粘貼毛主席宣傳標(biāo)語使用。</h3> <h3> 無字碑,位于龍門十一組張彥卿家入口處</h3> <h3> 雄師守關(guān),位于龍門村十一組張花房后</h3> <h3> 以下奇石均位于龍門村十一組,福源山莊石窯頂。</h3><h3> 壽龜喜相逢</h3> <h3> 石象</h3> <h3>大鱷</h3> <h3> 酒壇</h3> <h3>牛蹄石</h3> <h3> 屬龍門村十一組區(qū)域,因形似牛脖子,故稱牛頸山,不知何因有書上曾記載成″牛荊山"。還有人稱為"牛驚山",是南蠻子攆風(fēng)水時,從北方攆了一個金牛路過此處時,金牛撒歡獸性大發(fā),南蠻子法力不足,眼看控制不了,就急中生智,把金牛風(fēng)水破了,故稱"牛驚山"。</h3> <h3> 雞冠山,又稱大山,鳳凰嶺,頭向東南,尾向西北。傳說雞冠下面有金鴿子,被南蠻子盜走。山外邊的大雕巖、小雕巖的名字也是因亂蠻子破雞冠山的風(fēng)水而起。</h3> <h3> 牛低腦(頭),位于龍門十一組,與牛頸(驚)山緊連,屬一個山系,因與牛頸相連,且形似牛頭(本地名牛低腦),且兩側(cè)山嶺陡峭,往兩邊外延,形似牛頭的兩個角,故稱牛頭(牛低腦)。</h3> <h3> 山連山,風(fēng)水寶地。</h3> <h3> 筆架山(現(xiàn)命名為長壽山),左邊形似辦公用的筆架,右邊石頭如印璽(現(xiàn)稱官帽山)。與此對應(yīng)的雞冠山(鳳凰嶺),當(dāng)?shù)厝朔Q為大山。</h3> <h3> 以上只是卑人所見收集到的一些本地景觀奇山,希望廣大村民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拍照紀(jì)實(shí),充實(shí)龍門自然文化,以鄉(xiāng)大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