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1> <font color="#1564fa"><b>昔日大廟街</b></font></h1> 大廟街位于赤峰西部,陰河川中段,陰河北岸,距赤峰70公里,何時成為集鎮(zhèn)不詳。大廟街,之所以叫“大廟”,是因為此地有康熙年間建造的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喇嘛廟——“金慶寺”,俗稱“四方廟”。因此得名,后大約清末年間,在大廟街東門外的河邊,立了一座全用石料鑿鏨而拼接成的小廟,廟頂是淺綠石頭鑿出檐脊,四壁墻及臺階底座都是淺粉塊石壘砌而成。整廟約一人半高,正面鑿有小券門和兩個像大錢似的窗孔。在門上邊,鑿了“大廟”兩個小字,故有人說:這就是“大廟”的由來,叫“小廟”(小廟子)不小,大廟不大。實則這是一種誤解和誤傳。
大廟在解放前,是赤峰地區(qū)的一個重要街鎮(zhèn),是村鎮(zhèn)所在地。民國年間,赤峰縣在大廟設四區(qū),區(qū)公所設在西街西頭路北,偽滿時期赤峰縣(后改為翁牛特右旗)在大廟設置警察署,地點仍在區(qū)公所原址。兩街中間是“四方廟”,西街西頭有一座城隍廟。街后山頂有一座瓶式白塔。
大廟所處位置是兩條河匯合處的內(nèi)側(cè),南面是陰河,東面是別拉溝(蹩龍溝)河,大約在清晚期,別拉溝河發(fā)洪水,通過塔子山底時,直接向南沖出一條河道,把大廟街從中間沖斷,形成東西兩部分,東邊為“東街”,西邊為“西街”。中間的河叫西小河子。這次水把“四方廟”的東配殿房沖毀。<h3> 大廟東街東有東河,西有西河,南有陰河,形成四面環(huán)水的形勢。過去赤峰地區(qū),有些年份夏秋季雨水比較充沛,經(jīng)常有山洪暴發(fā),東街曾多次受到洪水四面圍困的威脅。(建國后五十年代初,政府和當?shù)厝罕娫谒由娇趬臼迚?,將西小河子截流,東西街又連成一體。)</h3><h3> 大廟街從東到西約3華里,就一趟街。臨街房舍多為青磚起脊瓦房,排列呈豎立臺階形,即路北門面房子東邊前凸,西邊房子比東邊房子后錯,路南門面房子則西邊的比東邊的前出,相錯距離大約都是各從幾尺到丈余,直至街頭。俗稱“狼牙”街。
大廟地處赤(峰)圍(場)交界,是商品的重要集散之地,它吸引了赤峰西半部和圍場東部及東北部大批的顧客,來往于此。在民國期間(包括偽滿時期),大廟逐漸形成赤峰西部農(nóng)村的商業(yè)重鎮(zhèn)。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的商賈陸續(xù)落腳大廟,或行商或坐鋪,有些名氣的商家多時達四、五十號。商戶多為前鋪后店。到偽滿時期,生意比較興隆的商家有:東街西段路北的“慶祥號”(公社醫(yī)院),是以經(jīng)營布匹、綢緞為主的百貨商號,它的東家是河北人李慶和李祥哥倆。其他路北有“東盛興”(后稱高臺階),“萬增祥”等,路南有“增慶成”(于蘭亭開),“德厚源”“慶遠昌”、“復聚成”等,都是雜貨(百貨)商店。藥鋪有“萬和恒”、“義合亨”,還有點心鋪七、八家。西街路北有“源興長”(王鑫齋家開)等等。店鋪銷售旺盛,街市甚顯繁華。做買做賣吆喝聲不斷,趕集上店的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很有一派農(nóng)間小集鎮(zhèn)的氣象。</h3><h3> 那時,買賣貨物計量單位與現(xiàn)在有同有異,量長度的與現(xiàn)在基本相同,布匹論丈、尺、寸(市制)和匹。稱重量的與現(xiàn)在也基本一致,論斤、兩、錢,只不過早期一斤為十六兩,后期(大約偽滿中后期)改為一斤等于十兩的市制。十兩與十六兩的換算有一個口訣,記住口訣就能立刻算出老秤十六兩的一兩相當于市制的多少了。口訣為:“一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這就是說老秤一兩等于新秤(市制)的0.625兩,早期也沒有噸的計量。量容量的是現(xiàn)在棄用的斗、升、合和石等。買賣糧食都用升、斗量,但各地升頭容量不一。赤峰街里用的是以小米四十斤為一“端子”(半斗),兩端子重約八十斤為一斗。大廟街左近用的“二五斗”,即在“端子”斗基礎(chǔ)上,加百分之二十五,即五十斤左右為一斗,容量為30立方分米。
</h3><h3> 大廟東西街之間,在西小河子西岸矗立著一座氣勢宏偉的廟宇,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四方廟”(金慶寺)。這座廟是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建造的。是一座藏式喇嘛廟,占地約 25 畝,座北朝南,廟前是一開闊場地,為做大型佛事和跳鬼所有。廟院四周有圍墻。走進山門,廟院第一進是一座高大磚木結(jié)構(gòu)的天王殿,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分別站立四尊碩大泥塑彩繪四大天王神像。每尊高達一丈五尺有余,雕塑工藝精湛,天王面容、眼神、姿勢逼真,塑像的頭、身、四肢比例合適,進殿仰望四大天王的姿態(tài),逼人的眼神,即刻讓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頓生肅然起敬之感。</h3><h3> 我曾瞻仰過一些廟宇的“四大天王”像,但多數(shù)不是矮小臃腫、比例不適,就是塑像缺乏神采,都不如家鄉(xiāng)“四方廟”的四大天王塑得那么莊嚴威武。天王殿后東西兩邊分別是“鐘樓”和“鼓樓”,磨磚對縫的磚木結(jié)構(gòu),飛檐斗拱(聳脊),四角檐頭上掛著鈴鐺,風一吹叮鐺作響。樓高兩丈有余,上下兩層。鐘、鼓掛在上層,每天由值日喇嘛按時敲打——“晨鐘暮鼓”。</h3><h3> 廟內(nèi)這個大鐘,呈下截稍粗些的筒狀,鐘翅也稍外翹些。高約五、六尺,重千余斤。鐘壁特厚,鐘的外面鑄有蒙漢文字。鑄造工藝非常精細,鐘體沒砂眼、毛刺。鐘聲洪亮,余音繞梁。據(jù)傳早晨敲鐘,距大廟十二華里的公主陵能清晰地聽到鐘聲。這架大鐘在廿世紀五十年代初,被一商人從供銷部門以廢鐵價錢買走、熔化。據(jù)說這架鐘由金、銀、銅和鐵等多種金屬合煉而成,而且貴金屬的比例很高。它的聲音厚重、悅耳,外表莊重美觀,且品相完好,沒有些許損壞。現(xiàn)在講,可以說是“國寶”。但在砸碎舊世界的聲浪中,如此堅固的大鐘,也只能以灰飛煙滅,粉身碎骨的結(jié)局,告別神靈和人世。可惜!可嘆!
沿著大塊青磚鋪的地面向里走,廟院正中間就是這座廟最輝煌耀眼的主建筑——“四方大殿”,也就是“四方廟”。這是一座寬、深各五間的正方形大殿,總面積與后十五間相等。高三丈有余,雙層飛檐,大塊白條石砌的五六尺高的底座和臺階。底層是青磚墻壁,上層四面皆是木制窗欞和門扇,底上兩層各均用幾十根約一摟半至兩摟粗的油松做柱子,明柱都紅紫顏色。底層高約兩丈,殿廳高大寬敞,殿中雕梁畫棟,墻壁上有神佛故事的彩繪,殿內(nèi)供奉佛像多尊。蹬上木梯到二層大殿,這里放置著正月十五廟會跳鬼用的一排排大頭和尚和面目猙獰的牛頭、馬面等鬼臉頭具,還有作法事用的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鼓、鐃、鈸、镲等。我們小時候曾跟小伙伴一起偷著爬上大殿,帶上頭具嬉戲玩耍過。</h3><h3> 大殿高高的正脊兩端有高高卷翹的形似龍尾的正吻,伸向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的垂脊的中下緣有揚起的垂獸,緊下端有五、七個形態(tài)各異走獸狀小瓦飾立于其上,飛檐下掛有串串風鈴。</h3><h3> 大殿脊頂正中央上面豎立一座用“風磨銅”打制的頂子。形似“壓腰葫蘆”,高約四、五尺。從遠處了望,金光閃閃,明亮奪目。為整座“四方廟”增添了無限高貴、莊嚴、肅穆的景象。這是廟中的又一件寶器。但這個“風磨銅項子”,在解放初荒亂時期,不知所終。</h3><h3> 繞過“四方大殿”,迎面是一行行壯實的文冠果樹,再后面就是一條脊十五間羅漢諸佛的殿堂。雄渾宏偉。前有寬敞的廓檐,十四根粗大的明柱、矗立堂前。佛殿正面全明,高大門窗扇都有雕刻精美的圖案,殿內(nèi)兩壁有彩繪。房梁都是粗大的方子木,檁木都附兩層“嵌”,椽子也是見方的,所有木料全是油松(落葉松),據(jù)說這些木料全部出自大廟南山。十五間屋頂全用青灰筒瓦瓦成,檐頭的瓦當和滴水圖案都很美觀,墻壁全部是青磚磨磚到頂,工藝精湛。</h3><h3> 廟東西兩側(cè)原還有配殿和禪房,東配殿早年被水沖毀,未留遺跡,西配殿及禪房,年久失修,有的坍塌,有的做了民宅,在廟墻西,到解放前后,還有三間瓦房(馬漢臣居?。?。此廟香火,大約從民國年間就逐漸衰落,至偽滿時期,幾乎沒人主管,我記得那時整座廟只有一個喇嘛在看管,大家都叫他“二喇嘛”,是蒙古族人,家住大廟梁前天益隆。他一個人住在“十五間”西頭,生活來源只靠化緣,生活非常困苦,無奈每逢過年,除夕夜他拿用黃表紙做成的“書”向有錢人家送,化得一些生活費用。解放后“二喇嘛”逃荒到林東,至五十年代初,回到大廟后回天益隆老家了。
解放后“四方廟”,無人看管。在破除迷信的口號下,整座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泥塑佛像被砸爛或搬到南河套沖毀,銅佛像被人順手帶走。廟中經(jīng)卷散失,被人們拿去做“洋冊子”(婦女做針線活夾絲線用的)、學生書皮或當做引火柴。經(jīng)卷印制很精,有的是黑底金字,紙都是用綿子(絲)制成厚似薄大錢,非常柔韌。廟內(nèi)殿宇廟舍的磚木,附近群眾隨時不斷地去拆扒,或用或燒,未幾,整座廟就面目全非,破爛不堪了。唯獨這“四方大殿”堅固異常,上層門窗早已拆走,下層磚石也拆扒一空,最后只剩幾十根圓柱裸露在蒼穹下,傲然挺立在風雨之中,支撐著搖搖欲墜的二層大殿和殿頂。十幾個月后,終于在一次肆虐的狂風中轟然倒塌。落房木料運走修了大梁溝橋。整座廟至此徹底消失,最后只剩下十五間一面敞的空房殼子。十五間廟房,于一九五三年改做學校,為解決學校門窗所用木料,學校將附著在檁子上的檁嵌鋸下,做了門窗,解決了學校初建時的困難。
原大廟街最顯著的標志建筑是街后身偏西北方向塔子山頂?shù)陌姿?。它建于清康熙年間,大約和“金慶寺”所建時間相近。從東邊大道進大廟,剛到蜘蛛山,向西望,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座聳立在塔子山頭的白塔,像一寶瓶,通體皆白,形狀與北京北海白塔一樣,只是比它小些。塔底座是白色條石砌成,塔身圓瓶狀,下段粗,上段細,像瓶頸,最上有塔頂。全用青磚砌成,外抹麻刀石灰。底層直徑估計有三丈左右,整體塔高估計(約)十丈有余。甚是壯觀。外出人歸來,一見白塔,就像到家一樣,心情豁然開朗。</h3><h3> 此塔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曾遭過炮轟,但未受大損。后于一九五幾年,被當時某部門非理性的盲目的用集束手榴彈和炸藥炸毀拆掉。赤峰西部僅存的一處完好的古建筑文化遺跡——白塔,從此在這塊土地上消失,大廟人再也見不到這聊以為本地增色、引為自豪的白塔了,實令人痛哉!塔毀后,從塔基底下,只扒出大量糜爛的黍子雜糧和一套腐爛的鎧甲及弓箭,其他一無所獲。
<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