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走進位于濟南市章丘區(qū)龍山街道辦的東平陵古城,馬上就能感受到來自春天的饋贈???,“濟南國”的大門,在漢樂中徐徐推開,迎接著遠方的客人!</h1> <h1> 花開篇</h1><h3></h3><h3> 今年春天,縱貫龍山辦事處南北的巨野河春水綠了,潺潺流動,匯聚龍湖;平陵古城遺址的3000畝油菜花開了,金波涌動,驚艷四方。</h3><h3></h3><h3> 春天,來龍山走一走,讓身體的陽氣,隨著清晨盛放的花朵一樣自然生發(fā);春天,來平陵轉(zhuǎn)一轉(zhuǎn),讓身體的脈搏,回應大自然原始的律動。</h3><h3></h3><h3> 平陵古城的花海,把古老的土地喚醒,萌發(fā)出遍地金黃,招攬著一懷春情、一世親情、一家溫馨。身著漢服的俏導游,穿梭于花徑;平陵古城里的高臺上演義著漢禮,涇渭分明;擊鼓開城的儀式,古韻清聲;特別是對生活在喧囂的城市的人,總會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沖動,走近了油菜花海,被陣陣磬香涌裹著,看著花海波濤般的起起伏伏,所有的勞頓和不悅就會消失殆盡,香風輕撫下令人分不清這是仙境還是夢影。最能牽住奔跑孩童的是花間游蕩的秋千,父母的大手助推下,蕩來蕩去,銅鈴般的笑聲,一會兒化成弧形,一會兒變成圓圈,花海融進了這無私的愛,波濤也顯得纏綿。</h3><h3></h3><h3> 金色的油菜花海里,花間的小木房,田野里的風車海,形態(tài)各異的稻草人,把春天的美和天真的童趣融合在了一起!老少三代居家觀花海,暖風輕搖花海動,美景、香風簇擁著孝敬;三口之家暢游花海,嗅花逐蜂驚訝聲,柔語、童音暈染著親情;情侶雙人行,跌入花叢人不驚,粉面、金花點綴了愛情。</h3><h3></h3><h3> 古園內(nèi)的花海連接著園外的百花,勤勞的龍山人迎接著四外八方的賓朋。龍山辦事處提供特產(chǎn)展品平臺,給各路賓朋提供多種特色鮮明的選擇。以“龍米金湯”著稱的龍山小米,不僅僅傳承者貢米的基因,還添加了新時代綠色種植的智慧;以西漢平陵郡“鑄鐵、鍛鐵”為基礎的章丘鐵匠為起源,到如今手工鍛打名揚四海的“章丘鐵鍋”;以“潤滑、細膩、質(zhì)嫩不流,潔白如雪”的龍山水豆腐,食之唇齒留香,口感極佳。以此豆腐研制的“素肉”等產(chǎn)品,遠銷神州大地,尤其提供給大寺廟的齋飯使用。以龍山小米為原料,研發(fā)的龍米鍋巴,更是香酥爽口,吃起來更是讓人欲罷不能。如果說,平陵古城的春花爛漫惹人醉,那么,如同“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人民生活,不更是最浸人心脾的花香嗎?</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古篇</h1><h3></h3><h3> 人類歷史的溯源,最早的方式是現(xiàn)存的歷史書籍、材料、乃至建筑。后來,隨著考古的研究,以墓葬為代表的深埋于地底下的材料、器具、祭具等,更早的歷史被證實、理順、記錄下來。如果以文字為特點區(qū)分,粗分為“史前”和“文明時期”。而龍山,以其獨有的方式,串聯(lián)起了史前和文明時代的印記。</h3><h3></h3><h3> 翻看現(xiàn)有的古書籍、史記材料,中國有文字記載歷史的夏商周,是脫胎于傳說之后的初始朝代,位居龍山辦事處的平陵古城,見諸于文字就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 史說“東平陵,原名平陵,春秋時屬譚國,齊桓公二年,齊師滅譚,為平陵邑,歸齊國?!闭f的就是古平陵之域,周穆王封譚之地,譚國屬大周的諸侯國。春秋始、戰(zhàn)國繼,東鄰乃強齊,襄公政亂之際,小白逃逸,譚君謝門為拒?;腹H政之期,潭國不賀失禮,齊師滅譚,為平陵邑。</h3><h3></h3><h3> 平陵二字最早見于西漢劉向撰寫的《說苑》。他在《貴德》卷中記載:“桓公之平陵,見家人有年老而自養(yǎng)者,公問其故?對曰:"吾有子九人,家貧無以妻之,吾使傭而未返也"。桓公取外御者五人妻之,管仲入見曰:"公之施惠不亦小矣。公曰"何也?"對曰:"公待所見而施惠焉,則齊國之有妻者少矣。"齊桓公之平陵,最早應于其王二年,即公元前684年。從這年起,“齊師圍譚三年不滅”,在圍譚三年中,桓公不止一次地經(jīng)過東平陵。</h3><h3></h3><h3> 時至漢代,為區(qū)別于扶風之平陵,始有“東平陵”之稱謂。呂后為政,封侄子呂臺為王,割劉肥的東平陵改呂國;時至呂產(chǎn)封王,將梁國改為呂國時候,皇子劉太封于東平陵,又稱濟川國。劉姓復國,文帝封劉辟光為濟南王,東平陵又成濟南國。吳楚七國之亂,濟南王參與謀反,兵敗身亡,濟南國收回大漢國有,成為濟南郡。后來,又分封了諸多濟南王,治所仍在東平陵城。期間,王莽新朝期間,改東平陵為樂安,歸青州轄;漢末曹操曾為濟南相,大展地方管理才能。</h3><h3></h3><h3> 自古平陵郡或濟南國,前有武源河,后有關(guān)盧河,兩河環(huán)抱俗稱“雙龍戲珠”,地方雖小,卻任千古風流人物,你才唱罷我登場,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浩浩的史料和文化。史至唐朝,直至兩河改道,郡縣變遷,濟南郡治從東平陵遷往歷城,就此,應驗了“現(xiàn)有平陵城,后有濟南府”的說法。東平陵城官走民散,浩瀚煙云中,人去樓空,慢慢歸于塵封,東平陵城就像進入了冬眠。只有那古城墻在風雨的沖刷下,不愿癱倒在黃土里,堅守著、屹立著等待千年的有緣人。</h3><h3></h3><h3> 話說,章丘出鐵匠。循古東平陵,這是個手工業(yè)發(fā)達的城市,漢高祖在此設有工官、鐵官。從東平陵和龍山鎮(zhèn)權(quán)莊所發(fā)現(xiàn)的大規(guī)模冶鐵遺址來看,平陵城的冶鐵業(yè)當在全國占重要地位。據(jù)說漢章帝曾把珍藏的三把寶劍,親自題名賜予他心愛的三名大功臣,其中之一便叫“濟南椎成劍”。章丘自古被稱為鐵匠之鄉(xiāng),漢代平陵城大規(guī)模冶鐵業(yè)的發(fā)展就是這一美譽的歷史淵源。</h3><h3></h3><h3> 若要追尋史前文明,只需你走進龍山文化博物館,實地感受一次人類的走向,就會震撼心靈。</h3><h3></h3><h3> 從博物館的正門穿越時光隧道,依次進入“序廳”、“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文明之星—城子崖遺址與龍山文化”、“考古圣地—城子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濟南尋根—東平陵城”、“結(jié)束語”等6個展廳。 內(nèi)部展陳時間跨度約8900余年,龍山文化按時間順序一覽無余。城子崖岳石文化城墻是目前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版筑城墻,三個層面的城墻,將原來的人類居住史標注的更遠,將每一次進步鐫刻的更細致。</h3><h3></h3><h3> 館內(nèi)器型以鬹和鼎最為常見,最突出的是黑色、薄而光亮的蛋殼陶,胎薄僅0.1~0.2厘米,有“黑如漆、明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贊譽。成為龍山文化的標注。</h3><h3></h3><h3> 西河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出土的石盤與石棒,盤長86厘米,寬43厘米,最厚處17厘米;棒長58厘米,直徑10厘米。為迄今我省發(fā)現(xiàn)的西河(后李)文化時期最大最完整的一件。</h3><h3></h3><h3> 標示東夷文化鳥圖騰的紅陶鬶,屬龍山文化。通高30.5厘米,流高5厘米??诓砍蕶E園形,有小子口,口沿下有四條弦紋,弦紋下鬶中部兩側(cè)各有一盲鼻,整體造型似一只展翅欲飛的玄鳥。</h3><h3></h3><h3> 站在歷史的物證跟前,對龍山文化更覺深厚、淵博,歷史就這樣把小小的龍山所有史料和傳承千年的“平陵城”相互佐證,歷史遺跡和文化呈現(xiàn),就掩埋在章丘龍山這片土地下。</h3> <h3> 歷史的春天來了,冬眠的“東平陵城”萌發(fā)了春的氣息,這份春的芬芳若要三分,我覺得一分是花香,一分的史香,還有一份是當今龍山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這份愿望是人類自古一直孜孜以求的夢,咱們權(quán)且稱為夢香吧。</h3><h3></h3><h3> 這個并沒有山峰、山巒的龍山,先用史料和文化堆積成山,讓人仰視;再用春花和笑臉織成友誼,讓人親切。誰還能不來感受一次用花香、史香、夢香,組成的春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