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事只能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時光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歲月如同歷經(jīng)的滄桑洗盡了我們青春年華和天真浪漫。回顧崞陽鎮(zhèn)這座承載著無數(shù)崞陽人青春歲月的建筑,它曾經(jīng)陪伴我們并帶給我們無數(shù)歡樂的大禮堂,雖己消失。卻一直都洗不了留在我們心中的那份深深記憶。</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座落于崞縣城南平定街東側(cè)的大禮堂建造于一九五八年,其當時設計獨特,樣式簡樸而端莊。是崞縣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筑物之一。仍屬全縣唯一的一座一流的大禮堂。</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那時縣址還沒有迀往原平。座東迎西,東西長南北寬長方形狀的大禮堂建造在一米多高的平臺上。六根磚砌突出圓弧形柱體,圓形頂棚與兩側(cè)墻身交接連成前面一體,形成了中間兩柱三開間入口處格局。從而產(chǎn)除了看上去長寬生硬,龐大的印象。這種設計既保證了質(zhì)量,又講究了觀看效果。平臺下是一層層突出似扇形的水泥臺階。平臺上正面開有兩道雙扇大門。這二道大門,平時入場是只開一道門,每當散場時,都會同時打開,以疏散人群。記的小時候,每當散場時,我們這些小屁孩,在出場中被擁擠的人群架起一涌而出,那個快樂感至今難忘。房檐下平臺上兩根方形露明柱更顯的氣派非凡。門前南北兩側(cè)是劇院的售票房,大約一米五高的磚砌窗臺,窗戶上專設二個售票小窗口,并安有小門,平時小門關(guān)閉,到了售票時間,里面售票員就會打開小門開始售票。一般情況下只開左側(cè)房間的這一個窗口,當年每當看到貼出的海報里有新電影上映時,海報欄前三三兩兩地站著觀看內(nèi)容介紹的觀眾,到了售票期間,窗口前不斷地圍著買票的人群和陸續(xù)來窗口前詢問新片上演情況的人,這里顯的特別熱鬧。到了演出前的當晚,這里曾有多少人們都爭先恐后前來這里排隊買票?,F(xiàn)在回想昔日影劇院門前排隊擁擠的熱鬧情景,似乎還能感受到人們對電影的那種熱情和亢奮。</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檢完票進入禮堂,門內(nèi)左右兩側(cè)對稱屋門是進入售票房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禮堂廳內(nèi),對面隔著木制屏風板墻,觀眾根據(jù)自己座位號的單雙數(shù),選擇從屏風板南北兩側(cè)進入。三角架結(jié)構(gòu)的木板頂棚屋頂大約有八九米高,空氣流通,高大寬敞。廳內(nèi)南北兩側(cè)墻壁留有1、5米高的窗臺,均勻排布著長條型狀的窗戶上都安有明亮的玻璃,從窗外射進來的光,光線充足,提升了屋里的亮度。東面是舞臺正面,舞臺設計非??茖W。整個臺基大約一米五高,估算舞臺約二百多個平米的樣子,舞臺前邊外緣顯圓孤形設計,中間為演員表演場所,兩側(cè)為樂隊伴奏人員的空間。舞臺中央鋪有一層厚厚的木板臺面,木板下面是一個一米五深,大概有八九平米大的空間。演員們在木板上翻根頭,蹦跳時會產(chǎn)生聲音,那個年代沒有擴音器,可能是為了提高音量效果吧?我們小時候看戲時出于好奇心,經(jīng)常推開臺下的那扇小門,從外面射里的光看到黑洞洞的里面放著打掃衛(wèi)生的掃帚等物具。舞臺前至前排的觀眾座位前大約有一米五寬的通道。一來適當距離觀看舒服,二來便于走動。從舞臺前座位布置分左中右三區(qū),前排至后排隨地勢依序逐步漸高,設曲線鑄鐵椅架用固定螺拴與水泥地面固定,鐵架上固定著木板靠背坐椅,從中間左右按單雙號分開排列,形成中行座位的兩邊和靠墻座位兩邊設有四條東西穿行通道,與中間稍寬的南北過道相接形成的環(huán)行通道。地面全部水泥抹面。從前排至后排呈現(xiàn)出前低后高的坡梯式設計,一種規(guī)整效果隨之而來,這種設計不會阻擋在場的每一位觀眾的視線。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舞臺下南北兩側(cè)墻壁上根據(jù)通道各設二道雙扇木門;與四周環(huán)繞。從北側(cè)的前門,中門出去是通往劇場的長型北院,院內(nèi)西北角設有男女廁所,供人們大小便使用。從南側(cè)的前門,中門出去是劇塲的南院,長形院內(nèi)靠南一排平房,靠里面的幾間是木板通鋪,上面鋪著稻草和席片,供演員在演出時的住宿和縣里組織開會的會員住宿用房(過去各公社干部到縣里開會都是自帶鋪蓋)。前面其它幾個房間可適用于臨時辦公,供演員休息室,伙房,茶樓房,存放物品等,院內(nèi)可停車,迊街雙扇大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舞臺前緣左右兩邊各留有便門,便門下留有臺階,方便工作人員和其他重要人物上下舞臺。演出開始后,關(guān)閉便門,嚴禁觀眾登上舞臺。舞臺上分前臺后臺,前臺寬大適用表演及樂隊演出使用,后臺長窄設化裝,更衣等。臺上南北兩側(cè)墻上各留一個通往南北兩院的便門,以便演員們上廁所和取放東西休息供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舞臺前臺靠墻兩邊設有木式樓梯,從樓梯上去便是舞臺上的二樓,兩側(cè)各一間木式小屋,樓內(nèi)窗口面迎舞臺。窗口設置的燈光器材,利用射光消除演員前方的陰影;舞臺前上空頂架上另安裝調(diào)光調(diào)節(jié)燈,用來打照臺上演員演出時的燈光調(diào)節(jié)變幻及布景變換顏色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了多容納觀眾,禮堂利用觀眾座椅后面上空的空間設置了二層木式觀看樓。從南北墻邊通道樓梯臺階上去是通往二樓的專用樓門,進入樓門是觀眾坐椅。為了保障觀眾安全,樓上座椅前面圍有一米二高的木制護板。整齊的互相交插的梯形靠背座椅,靠墻根三面設有觀眾出入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一排排的座椅勾起了我無限的回憶……。如今老禮堂己經(jīng)淡然蔭去,而一切關(guān)于它的記憶卻依然鮮活如夕。翻開時光的像冊每每觸及那一頁時,就會有一種難舍的懷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份崞縣撒縣改鎮(zhèn),縣政府搬到了原平。大禮堂屬于了公社管轄,這里成了公社傳達文件,召開會議,總結(jié)表彰,大型集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抓革命,促生產(chǎn)”,“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階級斗爭一抓就靈”,“農(nóng)業(yè)學大寨”,等召開重大集會的主會場。我上學時在學校的組織下經(jīng)常去禮堂參加各種集會……。也是宣傳思想文化,各種戲劇,電影,群眾性娛樂活動,文藝晚會等綜合性活動的主要服務場所。這里無論是來鎮(zhèn)演出的藝術(shù)家,還是本鎮(zhèn)的宣傳隊,無論是外省的木偶皮影戲,還是現(xiàn)代的京劇樣板戲,傳統(tǒng)電影,歌舞晚會,都在這里留下了它的身影,大禮堂見證了鄉(xiāng)村幾代文藝人的風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時光漸行漸遠,記憶反而愈加香醇,我小時七八歲時奶奶經(jīng)常帶我去大禮堂看戲劇的情景在腦海里一幕幕展現(xiàn):我奶奶是個戲迷子,只要大禮堂一有演出她是場場不誤。每當演出時,街上人多聚集的地方戓禮堂門口就提前貼出了海報,戲迷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會得到消息,到了演出前那天,都提前二,三小時就在售票口排隊買票了。她們買好票后,就進禮堂坐著談論著各個演員的演藝,等到開場前的半小時劇場的工作人員開始清場了,那時侯每個座椅上都按排編號,可不知是什么原因,當時票上都不注明排號。座位按先來后到排列坐,奶奶把事先準備好的墊子放到座椅上,用一根繩子把五,六排中間的四,五個坐椅拴在一起,讓我座在椅子上看著,我年令小清場時不管我,她們就被清出場外了。她們在門外排隊等驗票入場,一陣工夫,開始入場了,進場后人們一個個像瘋子似的跑過來搶座,他們不顧奶奶拴好的繩子,過來解開就座。我欄也欄不住,奶奶七十多歲的人了,又是小腳,走起路來一扭一扭,等她來到座位前也只剩兩個座位了,吵鬧半天也無濟于事。只好讓我坐在兩椅中間的那根光滑綁硬的實木扶手上,兩人夾擠著我,一場戲下來把我的屁股中間困的疼痛難忍。那時侯開場前的鑼鼓銅器響著不停,好幾炮鑼鼓聲響過后才開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候丁果仙,牛桂英等都已成為名家大師,不是重大集會很少來崞陽演出了。只有忻州北路邦子劇團賈桂林(小電燈)和縣劇團的筱玉風經(jīng)常來,那時候人們心中的大明星就是小電燈,小玉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玉風曾多次在參加省匯演中得獎,她的唱功,唱腔得到了一代大師丁果仙的賞識和贊揚。李素琴(白果子)筱桂香稱贊小玉風技藝超群,一代名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那時小,聽傍邊觀眾在議論,戲名叫《包文拯當鬼》包拯為破案而睡進棺材里裝死,使的案情真像大白,記的那時侯舞臺上吊著汽燈,演著演著場上燈光一閃一閃忽明忽暗,昏黃的燈光打在戲子們的臉上也竟看不清楚。引起人們起哄聲不斷,這時,劇場工作人員搬來椅子,站上去進行加油打氣,每個燈輪流充氣,我印象最深的扮老旦演員的郝桂珍,她唱的聲音象沙鍋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蘭英十三歲扮王寶川,丁果仙(果子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賈桂林(筱電燈),高玉風,左(筱玉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年每當大禮堂有演出時,消息最靈通的是常在大禮堂門前蹲著一些賣瓜子的小販們,他們都會聚集而來,南窯上的小恩老漢,南街村外號叫七星姑娘的老女人等……,他們蹲在大禮堂臺階旁邊靠墻的地上,身邊放個竹篾藍子,前面放個馬燈(最后改成了電石燈)輔一塊布,擺一些瓜子,麻子,大豆等,在朦朧昏黃的燈光下,他她們用紙片糊小,中,大的三種紙杯來盛瓜子,人們在購買時通過選擇量杯的大小付錢,其對應的價格分為五分,一角,二角。看到他們那粗糙的雙手,為了生活,他們常常不分嚴寒酷署,從電影開始前的個半小時前至散場都堅守在這里,為了掙那點微薄的收入養(yǎng)家糊口,他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快來買,門扇大的五香瓜子",回蕩在影劇院門前的上空,構(gòu)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這里也成了小販們的活躍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崞陽鎮(zhèn)是原平縣的一個大鎮(zhèn),縣里有了新片會第一時間派往崞陽放映。我們村里和我一塊長大的王二官,她姑姑王巧巧找的對象是電影隊的分隊長,每次放映時他就隨放映員一齊來了。每當放映隊來崞陽放映什么好影片時,我們會第一時間知道片名,我們這些孩子們都羨慕他有個好姑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隔璧樊月壽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看電影是我們心中最快樂的事情。我們這些娃娃們只要聽說大禮堂要放電影,就像瘋了似的,興奮地傳遞著消息,早早吃過晚飯小伙伴們就相約上出發(fā)了。雖然電影票才一毛五一張,但對孩子而言,也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字。那時人們家里都普遍困難,父母們沒有多少錢給你買電影票。我們這些無錢買不起票的孩子們很多,只有在進入檢票口門前的這段短短的距離里徘徊著,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混進大禮堂,由于電影隊人少,大禮堂離南街村近,每次來了都要從南街村顧一些灰茬茬青年維持秩序,協(xié)助把門驗票,(有南街上的小眼,新才,三肉,文瑞等),小眼,長的高大魁梧,滿臉橫肉,頭大眼歪兇得很,小孩子們都怕他。我們一般都是在等晚上入口處人多擁擠的時候,在門口尋找機會,看著能否跟著有票的大人溜進去。運氣好時,扯著一個大人的衣后角,腿彎曲,縮著身子,趁著人多,一溜眼鉆了進去,待守門的發(fā)現(xiàn)時,己經(jīng)不見蹤影;運氣差時,則被檢票人員發(fā)現(xiàn),像老鷹抓小雞一般拎著衣領(lǐng)就把你提出來了。無法蒙混過關(guān)的,只好耐心的等待到電影快要結(jié)束的時侯,才進去看一會兒解放電影。心是也是挺滿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六五年,那時我才十一歲。最初刻在我童年時代記憶里最難忘卻的兩部影片是《撲不滅的火焰》主要是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蔣母和她四個兒子之間的故事,她的三兒蔣三參加了八路軍,受黨組織的指排,回村組建了游擊隊,手拿雙槍帶領(lǐng)游擊隊一次次在敵區(qū)展開了斗爭。蔣三的哥哥蔣二相反,為日本人效勞,成了死心塌的汗奸,人性泯滅的蔣二為了抓捕蔣三,把母親扣起當人質(zhì),逼迫母親供出蔣三游擊隊的所在地。在日本人的逼迫下,扇了母親耳光,最終蔣三大義滅親,把喪盡天良蔣二擊斃。巜寶蓮燈》,王母娘娘的女兒三圣母下了人間與凡人結(jié)婚,生下了兒子沉香,觸犯了天規(guī),被二郎神壓在了華山下。沉香小小年紀,在眾人的幫助下,煉就了一身好本領(lǐng),吃了仙丹,增大了力氣,帶著媽媽留下的寶蓮燈,戰(zhàn)勝了二郎神和天狗,劈開了華山,救出了母親,傳為人間佳話。小時侯和小和伴們坐在一起,經(jīng)常宣揚講起,蔣二打母親耳光,被蔣三擊斃及沉香劈山救母的電影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隨著年齡的增大,到了十四五歲,我們這幫逃票看戲半大小子,從禮堂北院東北角廁所墻外跳越,由于圍墻太高,從廁所后墻下墊上磚塊,或互相踩肩扒上去,趴在墻上仔細觀察里面情況,看維持秩序的巡查人員在不在,以免被發(fā)現(xiàn),當看到有強烈的一道手電光掃來時,趕緊把頭低下去,等到里面沒有動靜時,及看到上廁所的人進來解手時,俏聲問”叔叔",”外面有沒有巡查人員”,當確認沒有人時,第一個同伙開始翻越到較低的接墻上,順著墻慢慢滑下,看到第一個順利進去后,一個接一個地翻到接墻上下去。下去后把身上的土拍打干凈,解松褲帶,裝作就系褲帶就往外走,然后若無其事地進入禮堂內(nèi)。</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經(jīng)常聽說一些不摸底細的初跳者,由于晚上天黑,地形不熟,不慎掉進旁邊的糞池里。弄的滿身糞便臭烘烘的,只好返回家中,還得挨罵。我相信,有過翻墻或逃票經(jīng)歷的孩子,它給帶來的快樂回憶,現(xiàn)在想起那種幸福感。依然還停留在我的心靈最深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平凡單調(diào)的兒時生活里,大禮堂給了我太多的快樂。是一股喜悅的涌泉,只要桶開它,就會噴涌出無盡的歡樂回憶,讓我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經(jīng)過文革",”破四舊”立四新運動,大唱革命樣板戲的年代巜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龍江頌》《奇襲白虎團》巜杜鵑山》等京劇。那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啍幾句“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龍江頌"等京劇唱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走在上學的路上,哼著樣板戲,”大吊車真厲害,沉重的鋼鐵,輕輕地一抓就起來”,從后面趕上去,把走在前面的同學一下就抱起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時時值”文革”后期,大批的文學,藝術(shù)作品都被定為“封,資,修"毒草而禁錮。電影也是經(jīng)國家文化部等有關(guān)部門審定后才允許放映。電影也是宣傳走社會主義道路,反映農(nóng)村走集體化的新風貌,“同天斗,同地斗,同階級敵人斗的紅色精神影片,主要放映的國產(chǎn)電影有《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英雄兒女》《奇襲》《閃閃的紅星》《艷陽天》《決裂》《春苗》《青松林》《金光大道》《火紅年代》《龍江頌》《創(chuàng)業(yè)》《小花》等,之類的電影。這些影片開頭都很落后,經(jīng)過激烈的斗爭交鋒,到結(jié)尾都陽光普照,革命總能贏得勝利。這些影片,堪稱中國電影史上的紅色經(jīng)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個年代除了這些特定的樣板戲和電影,外國影片多半是像社會主義那些國家,蘇聯(lián)的《列寧在十月》阿爾巴尼亞的《海岸風雷》《廣闊的地平線》朝鮮的《賣花姑娘》南斯拉夫的《橋》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憶起小時候難忘的是大禮堂散場后的人多,由于通道窄,一下走不出去,我見其他人踩著座椅靠背頂端上的橫木跨上往出走,我也跟著從靠背上跨跑著往出走,剛跑到頭跳下,被禮堂管理員(長才)抓住,讓我們陪被踩壞了的座椅,在我們再三央求下,并保證以后再不會從椅子上往出走,對方才放過我們,那時侯心想:要是禮堂工作人員是自己的親戚和熟人有多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的我上六年級時,大禮堂放映《武訓傳》,這部當時被稱為毒草被批判的影片,吸引著從學生到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附近村的村民,學校的學生聽說后都跑來看,每個座位每場都會坐無虛席,從臺前至兩側(cè)靠墻通道上都擠的水泄不通。把禮堂的門都擠壞了還是阻止不了人越來越多的勢頭,最后至禮堂門外的臺階上下也是站的人滿滿的,那時侯我年齡小,個子矮,擠不到前面去,只能在門外面聽人們講述影片中的武訓因挨打換取錢財最后成為富翁的故事情節(jié)……。至今也沒看過這部電影,很是遺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個火紅的七十年代,當時出于政治形勢需要,全國興起學習小靳莊熱湖,各公社機關(guān)大隊都辦起了文藝宣傳隊,它們?nèi)缬旰蟮拇汗S很快蓬勃興起響徹各個鄉(xiāng)鎮(zhèn)。大唱紅色歌曲,宣傳農(nóng)業(yè)學大寨節(jié)目,”學大寨,要大干等節(jié)目。崞陽公社這支文藝宣傳隊,人才濟濟,技藝超群。是當時縣里數(shù)一數(shù)二的團隊,經(jīng)常參加縣里組織的各公社調(diào)演比演,很受縣里的親瞇,領(lǐng)隊喬建凡,隊長郭棟良,導演,樂隊指揮及多面手王敬平,郭來官彈的三弦,及公社配備的服裝道劇各種樂器一應俱全,給公社露了臉。每當元旦,元宵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期間,都會聚集在大禮堂舞臺,舉行文藝晚會。幕布一拉,漂亮的女報幕員出場了。歡笑的面容,說著一口連利的普通話,得體的幾個動作,太美了!有時有報幕員出場的節(jié)目,見杏花等美女輪流出場報幕。自編自導樂隊演唱《夸夸咱們的下合河》的陣容,展示了整個隊里的實力。小貴田,邢所增,馮治元,泰明禮四個十八九青年,打扮成老漢,頭扎白毛巾,上穿中式對襟馬褂,手端長長旱煙袋,雖然是邁著老漢的步伐,可健步有力,精神換發(fā),表演的有扳有眼,至今我還記著第一句臺詞"四個老漢上臺來"……。特別是十四五歲的馮二元,優(yōu)美動聽的二胡獨奏,引來臺下觀眾不斷的掌聲,喝彩聲,一遍又一遍的出場演奏;兄弟雙雙上舞臺的音樂世家馮二元的哥哥馮治元的笛子獨奏,《我是一個兵》等在觀眾的呼聲下也是一遍又遍的出場;獨唱演員馮守貞,每當音樂響起,她象百靈鳥一樣的歌喉,唱著《大紅公雞毛腿腿》的山西名歌,臺下觀眾使勁為她加油,雷鳴般掌聲不斷……。石世慧,馮守貞腔圓潤優(yōu)美,聲美,人也美;的男女二重唱《祖國一片新面貌》。馮美芳編舞,領(lǐng)舞,王杏花等表演的各種舞蹈,她們跳起舞來,整齊劃一,行云流水。印象最深刻的是穿著少數(shù)民族服裝跳起歡快的藏族舞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四年我擔任三大隊革委副主任兼團支部書記時,在形勢的要求下,我們?nèi)箨牐ìF(xiàn)叫倉街村)也成立了業(yè)余文藝宣傳隊,大隊委任我為宣傳隊負責人,我們大隊的文藝宣傳隊聚集著一群優(yōu)秀青年,她們激情陽光,青春靚麗,充滿蓬勃的朝氣,再加上有一位出色的導演張向軍(他原在部隊文工團呆過,因犯錯誤從勞改隊復刑后回隊改造的),他有文藝基礎(chǔ),會譜寫曲調(diào),腦靈活;還有一身文藝細胞的藝術(shù)人才王拉鎖,能編會譜,可所畏強將手下無弱兵,自然能演譯出好的文藝作品來。在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倉街村宣傳隊在大禮堂舞臺上由王拉鎖,和金屬結(jié)構(gòu)二廠的改翠用拉船調(diào)領(lǐng)唱,氣壯山河的”挖河泥大合唱",歌頌了三大隊社員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頑強精神。王美青,王虎梅表演的二人臺”毛主席號召農(nóng)業(yè)學大寨,大寨紅花遍地開",王拉鎖與劉秀蘭”用壓糕面調(diào)演唱的月下"拾糞”表現(xiàn)了三大隊社員在"學大寨”中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面貌,張長江與羅青萍的二重唱,樊增壽獨唱”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王拉鎖單口快板”西門豹巧計斗河神"和封建勢力作斗爭的故事,舞蹈”藏族人民熱愛毛主席"等文藝節(jié)目,至今想起歷歷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時光帶走了我們的青春,確留下了我們曾經(jīng)的痕跡。看到崞陽公社宣傳隊在大禮堂舞臺表演時留下的一幕幕畫面……?仿佛又回到從前,而且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難忘這支風采無限的宣傳隊,她們個個人才出眾,模樣俊俏,難忘當年在大禮堂舞臺上為我們留下的精彩演出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謝杏花給提貢的這一張宣傳隊的珍貴照片和照片上的人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經(jīng)逝去的美好,可以在這是追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右一,王杏花,劉晨翔,泰粉然,聶秀琴,馮美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排右一,石曉玲,鄭彩霞,徐慧珍,石翠蘭,樊春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排右一,敬平,寧千瑞,泰明禮,邢所增,石敬民,劉加敏,上玄,</span></p> <p class="ql-block">無聲的歲月似水般的悠悠而過,崞陽公社文藝宣傳隊一九七五年八月赴縣(東方紅影劇院舞臺)參加匯演時,攝下了韾聲的瞬間,留下了永恒記憶……。那時的苦與樂在今看來是多么彌足珍貴,水遠銹刻在青春的長河中……。</p> <p class="ql-block">二0一八年郭棟梁老師從廣州回到家鄉(xiāng),專門探望了七十年代與他一起風雨成長起來當時名揚全縣的崞陽公社宣傳隊。大家歡聚一堂,一個個喜悅開心,今日相聚,共同追憶青春往事的美好時光,歡樂的情景依然……。</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聶秀琴,張愛玲,馮美芳,王杏花,郭棟粱,鄭彩霞,石翠蘭,劉晨翔,馮守珍,樊春英,劉香蘭,</p><p class="ql-block">二排右起:李貴田,田官,趙成亮,泰粉然,石曉玲,石世會,邢所增,張周周,徐慧珍,</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起:徐英,張利軍,周來官,張壽壽,寧千歲,泰明禮,石香元,石全崗,聶旭閑,石敬民,</p><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四十多年的風霜雨雪,當年英俊瀟灑的青年小伙,貌美如花的美女,如今己鬃發(fā)染霜……。因時間的原因,有好多隊員未能趕到現(xiàn)場相聚,留下了終生的遺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個娛樂單調(diào)的相對封閉的保守年代里,這里也成了多少年輕人戀愛約會的認識平臺,不同相識的在這里通過相識成了小情侶。舊日,男女青年坐在一起看個電影,約會;前后左右的觀眾,由不住擺頭探腦的用余光去竊視,那兒也成了眾多目光的中心點。如果是認識的,像得到重大新聞一樣,馬上會傳遍到整個村子。這里曾經(jīng)是多少對情侶魂牽夢縈的地方?在這里曾經(jīng)不知有多少故事發(fā)生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七十年代一段時間,有些不學好的哥兒們,把電影院當成了他們打群架斗毆的場所,尤其是仗著三尺地盤,人多勢眾的南街村的一些年輕人,他們進入戲場內(nèi)橫沖直撞,用肩扛,用腳踩,大多數(shù)人知道這些人在找查會忍氣吞聲,有些膽大的隨口說一聲,被這幫人聽到,群起而攻之,劇場造成亂糟糟的一片混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村亢所虎,王貴庭,李蘭田三個去大禮堂看戲,受到了南街村李虎官等這一幫人欺壓,發(fā)生口角,雙方發(fā)生廝打,至此,多次在禮堂碰面發(fā)生肢體沖突,打的頭破血流,最后升級成南街村與倉街村的爭斗,不但擾亂了戲場的秩序,還影響了村與村之間和雙方的家庭關(guān)系。直到派出所出面處理調(diào)解,這種局面才得以解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未至八十年代,隨著政策的變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昔日被禁演的老戲老電影都得到重生,各種新的影片戲劇開放性的東西也隨著社會的改革不斷的出爐,這里成了鎮(zhèn)里最活躍最有人氣,最熱鬧的場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電視,VCD等進入家庭,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讓人們逐漸冷落了大禮堂,周邊的錄像館更是24小時循環(huán)播放,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進入九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有了大彩電,繽紛的電視節(jié)目抓人眼球,極好的影音效果更是讓人心曠神怡。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坐在家是看電視節(jié)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隨著進入二十一世紀,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進入家庭,新文化頻率不斷提高,傳通文化退出了舞臺,手機統(tǒng)治了市場,電影院徹底終結(jié)了生命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數(shù)十年來,崞陽鎮(zhèn)人民把它當作自己最理想的去處,極大地豐富了當?shù)厝嗣竦奈幕?。它陪伴崞陽?zhèn)的人民度過了最為艱難困苦的歲月,無形中成了崞陽人心中最美好的記憶和懷念,深深融入了崞陽鎮(zhèn)人民的感情與靈魂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崞陽鎮(zhèn)人民對大禮堂的感情真摯而深厚。大禮堂是崞陽老城一個重要的文化圖騰和標志建筑。在崞陽鎮(zhèn)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座飽含歷史文化底蘊的老建筑,記載著崞陽幾代人的印記。如今己變成了鄉(xiāng)村幼兒園,真是物非人亦非。連留有那個年代的一點點印記也很難找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舊日繁華的大禮堂不復存在己成歷史;對于崞陽鎮(zhèn)人而言,它記錄著時光,記錄著歲月;記錄著多少人逝去的青春和回憶。我童年,少年,青年許多快樂的時光,多少個美好的夜晚在這里度過……啊,永遠回不去的時光?。克艚o人們的卻是無限的遐想和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明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0一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晚,</p> <p class="ql-block">由于找不到舊日崞陽大禮堂內(nèi)的原照片,從網(wǎng)絡中找了幾張相似的照片代替,特向圖片作者深表謝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