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記李耕大師為人大會堂作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9年,北京十大建筑之一的人民大會堂落成,國務院作出指示,國賓廳兩座巨幅屏風藝術作品由福建畫家李耕主筆,繪畫材料如丈六宣紙、筆墨顏料等均由國務院特供,作品于國慶節(jié)前完成。時間很緊,但李耕大師欣然接受這光榮而又艱巨任務,并進行匠心獨運的構想與操作:內(nèi)容選定中華民族傳統(tǒng)喜聞樂見的“松鶴朝陽”,象征著祖國蒸蒸日上,人民幸福安康;制作形式運用傳統(tǒng)堆漆工藝。為了讓作品得到最完美展現(xiàn),李耕大師特地指派漆藝名師即高足張英、周秀廷率領團隊精心操作,自己親自到現(xiàn)場作指導。國慶前夕,大作如期完成。此后,新中國五代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及劉少奇、周恩來等要人從事國是活動時,均有在此畫前合影。每當我看到此景,激動之情無以言表。</p> <h3>《松青鶴白東方紅》作品畫面上,兩棵青松像扇子般打開,與巨石交錯,象征美麗富饒的中華大地;一輪紅日冉冉升起,象征年輕的共和國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屹立在世界東方;二只白鶴朝陽高歌,象征勤勞勇敢善良的中華民族;嶙峋巨石像猛吼的雄獅,象征共和國已經(jīng)蘇醒,在藝術上襯托了青松白鶴,增加了畫面的厚重感與縱深感;左下方石面上一對并生的紅色靈芝,象征神州大地物華天寶充滿靈氣,與松鶴巨石一樣寓意生命長春,并與右上方紅日遙相呼應。畫面莊嚴雄健,氣勢磅礴。</h3> <h3>《松鶴遐齡》畫面上,中間的兩棵青松挺拔交錯,蜿蜒上伸,密翠成萌;右邊的假山直上云霄,呈”v"狀,并以叢竹夾葉環(huán)襯,表達充滿勝利歡快的喜悅;二只白鶴在這陽光普照、茂林修竹的環(huán)境中盡情地戴歌載舞,形成了悠然自在、和諧清明、天下大同的景象,極富田園詩意。畫面上部那橫貫于松間的白云,這是作者將自己獨特山水畫“斷云”技法運用于花鳥畫面的大膽創(chuàng)新,使講究閑雅情趣的花鳥畫也具備了山水畫的大氣磅礴,這是對傳統(tǒng)花鳥畫又一改革與發(fā)展。</h3><h3>值得一提的是,李耕的松樹畫法頗具特色。他繼承了傳統(tǒng)畫法的優(yōu)點,對松針結構進行革新,既重視松針的放射狀,又講究松針的交叉,這樣既體現(xiàn)松針的真實性,又表現(xiàn)出松針的藝術性。但這種密密麻麻、交錯萬變的松針給漆雕制作提出了前所未有難題。為了解開這個迷,我特地與黃葉、張彪到福州請教張英的女兒張秋紅(她17歲跟隨父親學藝并參與該作品的制作),得知張英深悟老師畫松針特色,就把老師的各種松針結構制作成一些石膏印塊,將碗灰(瓷片、貝殼碾粉后拌老漆,千年不變質)按畫意疊加印在畫面上,形成浮雕,而后上老漆打磨。所以,這兩幅作品是李耕國畫與漆雕藝術相結合的絕唱!此作品是集思想性、藝術性與工藝性于一體的杰作,其藝術含金量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中國藝術史上譜寫新篇章。</h3> <h3>六十年來,黨和政府對李耕藝術十分重視。十年前國慶50周年,人民大會堂進行裝修,撤換了大部分作品,這兩幅作品是幾幅保留作品之一,并組織福州大學工藝美院專家對作品因年久稍微碰撞與裂開進行修復,還舉辦開工儀式。</h3> <h3>為了弘揚李耕藝術,把度尾打造成為全國知名藝門雕小鎮(zhèn),政府拔款對李耕故居進行全面修膳并對外開放,還多次舉辦研討會。</h3> <h3>李耕的藝術精神一直在鼓勵著我,鞭策著我。今擬這兩幅作品的筆意而習之,以作紀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