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翔安董水渡口:一位船工妻子的守望

劉小亮

<h5><b><font color="#ed2308">導讀:1949年,在那場悲壯的金門戰(zhàn)役中,9千余名指戰(zhàn)員中約有350名船工,大都是在廈門沿海漁村臨時征招入伍,擺渡輪船運輸部隊渡海登上金門島,也成為金門戰(zhàn)役第一波次先頭主攻梯隊。當年,有的不是犧牲就是被俘虜,就是留在臺灣的最后也是終老他鄉(xiāng),幾乎沒有一人再回來。失敗的戰(zhàn)役,悲慘的下場,這些船工民夫都沒有一個正當?shù)拿?,他們的妻子更是如此,一輩子都在大陸苦苦守望,其間歷經(jīng)坎坷,飽受滄桑,世態(tài)炎涼,其艱其苦,外人無法感同身受。在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董水里,偶然得知當年擺渡船工董倫庚的妻子彭滾,識人如讀一小說,知之越多越深,更是雜陳多味,叫人陷入語塞。</font></b></h5> <h3>  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其實戰(zhàn)爭一旦爆發(fā),身處后方的女人雖沒有直面戰(zhàn)場,卻承受了比戰(zhàn)場更大的重任和苦楚,有一時的,甚至一輩子。</h3><h3> 在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呂塘村董水里一棟建筑樣式傳統(tǒng)的古厝宅里,有一位衣著普通皺紋斑痕深陷的老阿嬤,今年已經(jīng)九十歲了,平時總喜歡坐在門口,頭總是習慣性朝九溪方向不停張望,眼角深陷的眼眶里,有一雙透著捉摸不透的深邃眼眸,是一種期待還是一種失落,也許只有老人家冷暖自知。幾十年過去了,門口前方的董水渡口早已廢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煙滅于無形。這個老阿嬤叫彭滾,家住呂塘村董水里119號,如果不說,又有誰知道這個外表平平的女子,一生之中卻承受了如此之重的家庭重擔!一場戰(zhàn)爭可以改變一個人命運,也在影響著一個個的家庭。彭滾的丈夫叫董倫庚,原是董水渡口上一名普通的船工,靠著擺渡運輸或打漁過著簡單的漁民生活。就因七十年前那場解放金門戰(zhàn)役的緣故,讓這對夫妻隔海對望,讓這個家庭生活軌跡從此變道。</h3><h3> 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歲月哪有什么靜好,只是有許多人在為你負重前行”。的確如此,現(xiàn)在國家如此繁榮昌盛,人民如此安居樂業(yè),也不知有多少革命前輩曾經(jīng)用鮮血和仍至獻出生命做出了厚實的鋪墊??梢哉f,彭滾和他的丈夫董倫庚經(jīng)歷看起來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創(chuàng)舉,但實實在在為國家作出不可磨滅的付出。</h3> <h3>  如今,人們說起那些碼頭渡口,都會列舉諸如蓮河、澳頭、劉五店、下覃尾等古渡口,卻鮮少有人知道九溪下游的董水渡口。就是說到呂塘,大家都會排列“三古一溪”的溢美之詞,唯獨沒人提及董水渡口。然而就在這里,這位叫彭滾的老人,幾十年如一日,一直在此守望,總幻想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丈夫董倫庚能夠從那古渡口走來,跨過通濟橋(六孔橋)回家。</h3> <h3>  彭滾老人一直在董水渡口邊等候,從1949年20歲時開始,這一等就是幾十年。董水前方這片土地也是幾經(jīng)改頭換面,一會改造成鹽田,一會轉(zhuǎn)產(chǎn)成蝦苗魚池,就連九溪也進行了多次改道。通濟橋被拆了,古渡口不復存在了,彭滾老人家的耳朵也聾了,牙齒也掉了,頭發(fā)也蒼白了,精神也有點恍惚了,但老人心中的希望依然還在,從老人布滿一道道深深皺紋的臉膛上,似乎看到了歲月流失留下的滄桑與抱憾。</h3> <h3>  在此,讓我們再次回首1949年那場解放金門的戰(zhàn)役。當年,葉飛指揮第三野戰(zhàn)軍第十兵團一路南下,所到之處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福建沿海一線的城市迅速得到解放。廈門解放后,解放金門的任務(wù)主要由第28軍指揮3個團共計9086人(含支前船工約350人),分別從蓮河、大嶝島、后村等地啟航,發(fā)起了解放金門戰(zhàn)役,最終因敵眾我寡,后援不繼以失利告終,這也是解放軍軍史上最為悲壯的戰(zhàn)役之一。彭滾的丈夫董倫庚,就是350名船工其中之一,當年也是受命于祖國需要之時,被臨時征招入伍,擔任第一波次主攻部隊的船工。眼前,彭滾老人年事已高且耳朵已聾,我已無法與其交流,只能從其女兒董緞那里打探些許情況。董緞告訴我,那年她出生才幾個月,據(jù)母親說,大約在1949年8、9月份,作為船工的父親,就被解放軍部隊征招入伍,之后又在大嶝軍營里封閉集中培訓。母親背著我到大嶝找過父親幾次,當時父親還在做母親彭滾的工作,“解放完金門就回來了”、“也就沒幾天的事,你們不要再來了”。此后,母親也沒有再去大嶝找父親,直至10月24日發(fā)起金門戰(zhàn)役戰(zhàn)斗,父親從此沒有了任何音訊!這一年,母親才滿20歲。由于那場戰(zhàn)役過于慘烈,彭滾以為丈夫再也回不來了。直到1952年,董倫庚在近在咫尺的金門捎信回來,母親才知道丈夫還活著。從此,彭滾無時不在期盼丈夫的歸來,但在此后幾十年里,兩岸雙方一直都在軍事對峙中,兩岸的互通交流幾近為零,丈夫又沒了消息,對彭滾來說,丈夫只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個影子,但又象是一種精神支柱。董緞?wù)f起這些,眼里不泛流露一絲絲落寞的情緒。董倫庚這一走,彭滾面對上有一對年邁的公公婆婆,下有嗷嗷待哺的女兒。怎么辦?只有靠自己柔弱的肩膀來支撐這個沒有男勞力的家,其間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h3> <h3>  歲月的流失,對于一個健全的家庭來說,是順其自然的,可對彭滾來說,一個女人要支撐這個家,成為這個家庭的頂梁柱,又是何其的艱辛。彭滾就是靠著自己沒日沒夜的勞作,既要撫養(yǎng)女兒成人,又要贍養(yǎng)丈夫董倫庚的雙親。一年又一年,日子就在這樣守望中流走了,這位來自彭厝的普通女子心中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在等候丈夫的歸來。董緞?wù)f,解放后家里也得到政府的關(guān)照,那年鄉(xiāng)、村兩級特批,讓自己免費上了呂塘小學,董緞?wù)f這是董水唯獨二個女孩上學的其中之一。</h3><h3> 在農(nóng)村,一個家庭如若沒有一個男勞力,是抬不起頭的。加上丈夫在臺灣還活著,有人甚至風言風語,反正什么樣的流言都有。董緞?wù)f,她母親每次去香山廟燒香也是悄悄地去,悄悄地回!生怕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當自己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村里的年青人都嫌棄她家境不好。堅強的彭滾又回到自己的娘家彭厝村,特色了一位忠厚老實的小伙子彭金城,與董緞喜結(jié)連理。</h3> <h3>  不知有誰說過:“堅守有時也會感動上帝”。1987年,隨著兩岸局勢的緩和,兩岸開始實行“三通”,這又重新點燃了彭滾內(nèi)心的希望。尤其收到丈夫董倫庚從新加坡中轉(zhuǎn)的來信,著實興奮不已。翌年,彭滾終于等到丈夫的歸來,董倫庚回到了呂塘董水里,見到自己的親人。彭滾也是淚流滿面,喜極而泣,這一別40年,雙方都已進入花甲之年了。幾多情緣幾多淚,讓彭滾一家人沒想到的事,董倫庚在臺灣又成了家,而且還有一對兒女,此次探親也帶來了臺灣媳婦。特殊的年代特定的環(huán)境,彭滾并沒有過多的指責與抱怨自己的丈夫,表現(xiàn)的更多的是一份理解與包容。還組織村里的宗親團聚,陪伴董倫庚夫婦在廈門景點游玩,并在南普陀進行了家族合影。</h3> <h3>  在2000年后,董倫庚又分別兩次回廈門探親。此后,彭滾明顯感覺回到臺灣的董倫庚來信漸漸少了,通信地址也在不斷變換。董緞道出了實情:父親臺灣的老婆看到大陸這邊貧窮落后,生怕董倫庚隨之引發(fā)新的變故,因此不讓董倫庚與彭滾有更多地通聯(lián)。董緞還透露:她的同父異母的弟妹近年來都在大陸發(fā)展,但彼此也沒有溝通聯(lián)絡(luò),說起這些,彭緞不由一陣陣傷感。父親在大陸時沒有讀書不識字,雖然在臺灣進行了文化補習,但每次寫信還都是讓其兒女代寫,因此每次來信也是以不同的筆跡。每次寫信都流露出思鄉(xiāng)念家想親人的濃濃情懷,但也表現(xiàn)無可奈何的無助。彭滾知道其中的原委,并沒有更多的指責,依然默默地扛起家庭的重擔。董緞?wù)f如今居住的厝宅院落,就是母親帶領(lǐng)全家分段發(fā)費近十年時間建起來的。她說當年建這房子最貴的材料要數(shù)屋頂那些粗大的木材,光中間根最大的梁木就要一百多元,當年在公社大隊爭工分,一人一天只能掙到五毛錢。說起這樣,董緞對自己的母親有種由衷的感佩,這個家如果沒有母親堅強的支撐,不知將是何種景象。2013年,彭滾吩咐女兒董緞和孫女前往臺灣,看望自己的丈夫董倫庚。董緞?wù)f,那年來到父親臺北土城市中央路4段118巷家中,年近90年的父親沒有更多的話語,只是不停地流淚。此后,彭滾和董倫庚都漸漸地進入破瓜之年,加上董緞的臺灣母親依然沒有釋懷,因此兩岸雙方親情之間就鮮少聯(lián)系了。</h3> <h3>  董緞?wù)f起父母親這一輩子的經(jīng)歷,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情緒在交織。當年為解放金門,父親董倫庚開船輸送解放軍指戰(zhàn)員渡海登島,作為主攻第一波次,犧牲的犧牲,受傷的受傷,俘虜?shù)姆?。試想,如果當年金門戰(zhàn)役勝利了,那又是一種什么境遇,但歷史真無法假設(shè)。董倫庚作為船工被俘虜,在臺灣依然活著,在政治掛帥的年代里,彭滾家也因此被認定不明不白的海外關(guān)系。作為船工家屬的彭滾,不但沒有受到政府什么政策照顧,反而受到許多流言蜚語的干擾。后來丈夫董倫庚回來了,又有太多的現(xiàn)實問題在碰撞,依然不能留下來。丈夫董倫庚也似乎更偏向著臺灣的家,心里也有太多的無奈。在此,我內(nèi)心最感佩的就是彭滾這位老奶奶,她20歲就守寡,一生經(jīng)歷的挫折,承受的苦難,肩扛的責任。她一直在董水渡口守望,然而等待不是希望,似乎是一種更痛苦的糾葛,其中的甘苦,心里的起落,也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對夫妻也將身埋黃土,化作一縷輕煙,消聲于塵世,也無人再記得他們的風煙往事。</h3> <h3>  有時候我在想,一個人,一個家庭也好,都是生活大時代大背景下的小個體,雖然很渺小,但各自也有動人,甚至悲慟憐人的傳奇經(jīng)歷。彭滾也如此,從1949年開始,七十年的堅守,七十年的等候,七十年的執(zhí)著,領(lǐng)著一家人,撫養(yǎng)女兒,贍養(yǎng)公公婆婆,幾十年如一日,一路走來,雖普通又特殊,雖平凡又偉岸。</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多內(nèi)容,請關(guān)注“瀏下足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