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時維四月,節(jié)屆清明,慎終追遠,倍覺思親。</h3><h3>早有尋宗朔祖之意,今春終成行。攜老幼七人,十三小時千里奔襲(經清遠塞六小時),入夜抵瀟湘永州先祖故里。次晨與一眾宗親褐祖陵,憑吊先祖遺風; 午游零陵古城柳子廟,步河東足跡尋愚溪附雅; 夜瀾臥聽風吹雨道千年家風。樂哉!正是:</h3><h3>敦厚周慎古圣賢,清廉有為漢太守,墓立瀟湘兩千載。司馬塘巷拜先祖,天地悠悠傳遺風,開創(chuàng)新篇競風流。</h3><h3>是為記,龍伯高后裔龍氏武陵世系七十一世孫龍的傳人.廣東。</h3><h3>眾多憑吊先祖文章,竊以為賀華建先生<聆聽龍家大院千年的家風>最為樸實動情,特輯錄與眾親共賞。部分圖片摘自網絡。</h3> <h3>永州古稱零陵,知名人士有舜帝.柳宗元.懷素.龍伯高等。千年古陵龍伯高墓所在司馬塘,久經滄?,F正重修中,為永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舊時有龍?zhí)仂簦纤未笤娙藯钊f里寫有龍伯高祠堂碑。后有龍公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由龍文錦任零陵縣令時所建,有公祠、門樓各一座,以彰顯賢太守之德政。清康熙年間,祠為吳三桂兵燹所毀。清雍正十年(1733年)永州府知事姜紹湘與當時龍氏吏員大武、國弼等三邑嗣孫重建,建筑為祠堂一座、門樓一座,排房四座,照墻一面。姜紹湘撰有《重建伯高祠堂記》。重建的伯高公祠堂前門聯為“敦厚培先德;廉公啟后賢?!苯▏笤馄茐?。</h3><h3>明代楊繼時重修龍伯高墓時所作《重修龍伯高墓碑記》稱:“自漢至今,千六百年,陵變谷遷,帝王代易,雖漢寢唐陵,荒落幾不可考,先生以一守土之官,其墓冢巋然獨存,其子孫流衍于楚之西江之右,則盛德垂之不朽哉,今而后,將與天壤并永矣?!迸c龍伯高同時代的伏波將軍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贊伯高云:“忠貞于國,孝悌于家,清明臨蒞,威廉赫赫,朝廷褒功,田野詠德,宇宙間氣,獨君先得,儼然遺像,千載儀則?!倍埐叩摹岸睾裰苌鳌?、“謙約節(jié)儉”更成為當時社會里人們學習的楷模。</h3> <h3><h3>聆聽龍家大院千年的家風(賀華建)</h3></h3><h3>(一)</h3><h3> 每一次走近龍家大院,都會步履輕盈,我不敢發(fā)出任何聲響,生怕自己俗世的噪音會將這里的靜謐和自然打破。</h3><h3> 云淡風輕的日子,我會把自己掏空,虔誠地走向這塊土地。這時,俯下身來,我能聆聽到龍家大院均勻的呼吸,甚至聽得見這里的一磚一瓦的傾訴,感受到每一塊青石板在自由而歡暢的低吟,感受到千年家風那些幸福的心跳。</h3><h3> 龍家大院就像是一本書,每一次細心的品讀,都會有一些不同的感觸和收獲。</h3><h3> 而龍家大院恬淡平和、謙約節(jié)儉、質樸厚道的品格和家風,像此時路邊一片片熟透的樹葉,只須輕輕落下,就可將深秋的門扉重重地叩響。</h3><h3> 我撿拾一片深秋的落葉,像撿拾一枚心靈的鑰匙,再一次走近龍家大院的內心,試圖解讀她潛藏于千年的家風……</h3> <h3>?。ǘ?lt;/h3><h3> 沿著龍家大院的青石板,我信步而走,只見村口那張老月塘仍然豐盈,塘面的水仍舊泛著粼粼波光,兩只鴨子輕戲水面,見了外人,不驚恐、不慌亂,像是見了相識多年的老友般從容和淡定。</h3><h3> 也許是與這里人們的生活習性相默契,與他們甘于守住田園的青山綠水、守住這份自然恬淡相融相通,以至于從宋神宗元豐年間開始,在走過930多年的歷史風雨中,龍家大院到今天,才漸漸被外界知曉,被人們認識。</h3><h3> 翻開歷史記憶的大門,龍家大院的脈絡便清晰起來。據《龍氏宗譜》記載,這里的村民都是東漢時期零陵太守龍伯高的后裔,其始祖為龍伯高的守墓人,大約宋神宗元豐年間從零陵遷徙而來,在此落地生根。近千年來,祖祖輩輩在此繁衍生息,他們信守“敬祖宗、敦孝友、睦鄉(xiāng)鄰”的先志和祖訓,把繼承和發(fā)揚“太守遺風”的高貴品格當作人生的底線,心無旁鶩堅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從此,龍氏始祖千年來,在這里平靜地過著農耕生活,與清風明月為伴,與青山綠水為伴,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h3><h3> 一種崇尚恬淡自然,返樸歸真的農家景象浮出塵世。直到清道光年間龍云滄以兩畝薄田起家,在龍家大院大興土木,基本建成現今規(guī)模。從一小家,到一大家,從一大家繁衍成一個大家族,從草屋一間到青磚黛瓦、樓臺閣榭60棟,到現在近800人的紜紜眾生,他們傳承先祖遺訓,恪守與世無爭、淡泊寧靜,與自然和諧相處、蔚然成風。</h3> <h3>?。ㄈ?lt;/h3><h3> 有人說,文物其實是會說話的。</h3><h3> 從宏觀上看,這里的建筑結構非常精妙,精在48棟建筑棟棟相連,又各成特色;妙在所有建筑的屋檐設計精巧,可把24條巷道過廊里的風雨遮擋。同時整個村落依山而建,雨污水的排放上卻做到了完美。家家戶戶不管雨雪,還是炎炎酷暑,這里的人們可在每條巷道里自由穿梭,做到晴不曝日,雨不濕鞋。村里的人們出進,鮮有撐傘具,就像穿梭于一家人似的。</h3><h3> 如果時光返回從前,這里沒有電燈,趁著蒙朧月色,沿著青石板鋪就的巷道拾階而上,路人們就不難發(fā)現,每家每戶都會在黃昏時分,把自家的一盞油燈紛紛掌亮,放置在巷道里的墻壁上,一豆晶瑩的燈火就會把主人的屋里和外面的整條巷道打亮。</h3><h3> 一個小小的路燈口的精巧設計,見證了龍氏族人心胸豁達,與人為善的一面。是的,時常把別人裝在心里的人,無疑是感到最溫暖的,沒有任何距離感。一古建筑專家考察龍家大院后,認為這是中國所看到的第一個有路燈的古村。這是對龍家大院路燈口的最高評價,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幕幕更溫馨感動的情景。</h3><h3> 是的,一個路燈,會讓我想得更遠,更遠。</h3><h3> 我想像著,那些跋山涉水的路人,于漆黑雨夜行至龍家大院時,也許他們正飽受著疲憊和饑餓,突然巷子里的有一只火苗在眼前,撲閃撲閃歡快地跳動著,會從心里頓時升騰起久違的溫暖,仿佛已聞著煮熟的酒香,腳下的路便有了前進的力量。</h3><h3> 一盞黃豆大小的燈火,照亮家里,也照亮了整條巷道,溫暖的是全村人的心。從一豆火苗的燃燒,我看到了龍家大院幸福和諧的炊煙,聽見了后龍山鳥啁啁的鳴叫。</h3><h3> 油燈下燃燒的火焰,詮釋的正是鄉(xiāng)情和睦、親情融融的情懷,凝聚著團結向上的家風的力量。</h3> <h3>(四)</h3><h3> 那么,一個封閉千年的龍家大院,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村落,是如何踐行自己的先祖遺訓和高貴品格?如何千年來和睦共處、其樂融融的?</h3><h3> 這里離不開耕讀文化的傳承,更離不開能龍伯高“敦厚周慎,謙約節(jié)儉”的八德文化精髓的傳播和弘揚。文化的積淀就是家風家訓家規(guī)的文化沉淀。</h3><h3> 是的,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根基于他們的內心,才會彈奏出生生不息的生命樂章。</h3><h3> 這也許就是家風家訓的力量!</h3><h3> “居同靖節(jié)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風”、“詩禮相傳端本務,耕桑以外不關心”……</h3><h3> 128幅對聯,沒有一幅勸人做官,也沒有一字求人發(fā)財。樸實的字里行間流溢的是對農耕生活的滿足,對自然恬淡生活的追求,對質樸生活的向往。</h3><h3> “順聚”“含和”這些門聯橫批上的堂號又與當今的和諧、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何其契合呀。</h3><h3> 對聯文化的底色就是他們淡泊明志、與世無爭的生活態(tài)度,就是他們千年來傳承的詩禮相傳的家風家訓。</h3><h3> 風格各異的128幅對聯,仿佛不是寫在128扇門頭上,而是像篆刻于人們內心,長在了他們的身體里,像村旁那棵默默成長的古樹。</h3><h3> 128幅對聯其實就是128條家訓,釘在村落的時間和空間的深度里,釘在了縱橫的田疇和炊煙里,是那么蒼勁有力,是那么風范自成,叫人銘記于心。</h3><h3> 置身龍家大院,太守遺風撲面而來,像一場行走千年的家風,是那么厚重,那么莊嚴肅穆。</h3><h3> 這里“重農耕,輕商賈”的思想和“敬祖宗、敦孝友、睦鄉(xiāng)鄰”的家風家訓融會貫通,把儒家思想“天地人和諧”的精髓解讀得唯妙唯美。</h3><h3> 走進龍家大院,聆聽千年的家風,是最好的文化陣地,是最美的文化堅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