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淮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眾多,其中以韓信、吳承恩、周恩來最為有名。吳承恩故居、周恩來故居都參觀過。今年清明節(jié)期間,游覽了韓信故里景區(qū),算是對淮安三大名人的敬仰吧!<br> 韓信出生于今淮安市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二閘村,早年追隨項梁、項羽的起義軍,準備一展抱負。他在跟隨項梁、項羽南征北戰(zhàn)中,目睹了項羽的英雄氣概和他坑殺20萬秦軍降兵的殘暴,同時也目睹了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表現(xiàn),韓信離開了項羽投奔了劉邦。<br> 經(jīng)蕭何等人的推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從此韓信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馳騁沙場,他指揮過無數(shù)的戰(zhàn)役,百戰(zhàn)百勝,為漢室江山立下漢馬功勞,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大漢四百年的江山社稷,中國的歷史就可能改寫!</h1> <h1> 韓信故里位于淮安市淮陰區(qū)碼頭鎮(zhèn)境內(nèi)。淮陰因居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縣(公元前221年)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搓幙h治所在地設(shè)在碼頭鎮(zhèn),因此碼頭是古淮陰的代名詞,著名的大軍事家韓信就出生在這里。</h1> <h1> 碼頭鎮(zhèn)面積33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2.1萬畝,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54個村民小組,有7872戶,24953人,回民1500余人。碼頭鎮(zhèn)是歷史文化古鎮(zhèn),境內(nèi)歷史人文遺存眾多,主要有韓信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碼頭官巷、惠濟祠等。</h1> <h1> “淮陰故城“牌坊告訴大家碼頭鎮(zhèn)到了,后邊的亭子叫”龍亭“,康熙38年(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在此親自測量水位,制定治河方案,實施后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事后,河道官員建亭紀念。原龍亭早已毀壞,此亭為1998年重建。</h1> <h1> 韓信故里景區(qū)占地約10萬平方米,是古代建筑藝術(shù)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既再現(xiàn)秦漢風(fēng)韻,又展示韓信文化遺跡,讓您感受歷史文化的滄桑,領(lǐng)略一代英雄韓信的蓋世武功。<br></h1><h1> 韓信故里廣場,占地面積約6400平方米,取意八卦。廣場大門前的兩座石闕,它是從烽火臺了望哨演變而來的,是漢代將軍威嚴的象征;大門兩側(cè)的石柱,如同兩側(cè)勇猛威嚴的士兵,寓意將軍統(tǒng)帥千軍萬馬。故里大門形狀上部呈八字形,寓意大將軍威風(fēng)八面,韓信故里喜迎八方來客。</h1><h1> 大門上“韓信故里“流金大字是百歲老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99歲高齡時題寫的。</h1> <h1> 大門內(nèi)側(cè)有一照壁,形狀象廟宇,寓意韓信用兵變化莫測、神機妙算。照壁正面為韓信榮歸故里、衣錦還鄉(xiāng)、拜謝漂母當(dāng)年舍飯救命之報恩圖,背面是韓信的生平介紹。照壁右側(cè)為一青石竹簡式的韓信生平介紹。</h1> <h1> 韓信仗劍從軍,在楚漢相爭中,他縱橫沙場,戰(zhàn)必勝,攻必克,為劉邦成就帝業(yè)立下赫赫戰(zhàn)功。人們稱他為“兵仙“。他的文韜武略從何而來的呢?傳說甚多,但無史籍可考,傳說他曾拜甘羅為師。</h1><h1> 在此地往東北一里許為古甘羅城,甘羅十二為上卿,年老受封在此筑城而居,淮陰故城又稱為甘羅城。年輕時的韓信向他討教學(xué)習(xí),終成一代兵仙。</h1><h1> 這座橋叫“訪甘橋“,就是當(dāng)年韓信拜甘羅為師向甘羅求學(xué)經(jīng)常路過的橋。</h1> <h1> 韓信八年沙場征戰(zhàn),成就漢朝江山,功成名就,心系故里,這座橋就是“涉淮橋“。過”涉淮橋“即是”落葉島“,意取韓信功成名就落葉歸根。</h1> <h1> “落葉島“上的亭子叫”千金亭”,立于韓信湖之中。這是一座秦漢風(fēng)格的雙層飛檐四角亭。韓信被封為楚王榮歸故里,為報漂母當(dāng)年一飯之恩,欲送給漂母千金??上敢压?,因此“一飯千金”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h1><h1> 后人為弘揚“助人為樂”和“知恩必報“之美德,特建”千金亭“。亭額“千金亭“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所題,兩側(cè)立柱上對聯(lián)為:”愛心本無價,然諾足千金“。</h1> <h1> 韓信湖東側(cè)的土山,即“信緣山“,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封。</h1><h1> 傳說趙匡胤千里送京糧,途徑碼頭鎮(zhèn)時,因旅途勞累而患病,請諸多醫(yī)生診治都不見效,后有一高士叫他圍繞這座土山跑九十九圈。于是,兵士就架趙匡胤跑得大汗淋漓,回去休息,第二天病果然好了,他當(dāng)上皇帝后即封此山為“信緣山“,以表謝意。</h1> <h1> 在“信緣山“的峰谷處,有中國碑林史上的名碑”娑羅樹“碑,”娑羅樹“即是”菩提樹“。因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終于大徹大悟,后來佛教把菩提樹奉為圣樹、吉祥樹。</h1><h1> 唐開元十一年(723年),著名書法家、海州刺史李邕來淮陰故城,見娑羅樹“婆娑十畝,蔚映千人“,欣然而作《娑羅樹碑記》,《咸豐清河縣志》記載:”娑羅樹碑在淮陰縣南二百步“。該碑早已沒有了,宋朝時有拓本,明朝淮安知府陳文燭從吳承恩家尋訪到,鑒定為真跡?,F(xiàn)在游客看到的就是依據(jù)舊拓本而重刻的石碑。</h1> <h1> “胯下之辱“的成語典故家喻戶曉,“胯下橋“就是眾所周知的韓信胯下受辱處。</h1><h1> 《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有一天,一個為屠夫的青年在街上攔住了韓信,說:“你身上總是帶著寶劍,究竟有什么用?你雖長得高大,卻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用劍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褲襠下爬過去?!表n信仔細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從他胯下爬了過去。街上看熱鬧的人都認為韓信是個懦夫。事實上,韓信學(xué)習(xí)兵法,懂得在逆境中養(yǎng)晦韜略。</h1><h1> 韓信被封為楚王時以德報怨,將這個屠夫的兒子封為楚中尉,后人為稱頌韓信能屈能伸的氣概,立胯下橋以表紀念。</h1><h1> 據(jù)宋地方志記載:遺址在釣魚臺東側(cè)不遠處,原有小橋墩,筑有券門,門前有碑,上刻“韓信胯下受辱處”。此處為1993年重建的“胯下橋”,橋為拱形,中有一亭,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副對聯(lián),曰:“書劍機鋒藏胯下,曲伸道理貫寰中”,“一池存無雙國士,十年展萬古胸襟”。贊揚了韓信志存高遠、忍辱負重、不與小人同識的闊大胸懷。</h1> <h1> 位于韓信湖南岸的韓信釣臺,韓信少年時曾在此釣魚,養(yǎng)晦韜略,靜觀時局,蓄勢待發(fā)的地方。后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建釣魚臺。釣魚臺面寬12.10米,側(cè)寬8.80米。后因水患,原釣臺被毀,碑亦無存。</h1><h1> 釣魚臺為亭臺式建筑,背倚淮陰侯廟,亭額為陳立夫老先生手書“韓信釣臺”,兩側(cè)亭柱有對聯(lián)為:“清淮有幸,流傳千古占鰲鉤;歲月無情,消逝幾多漁利客”。釣臺臨水的旁柱上對聯(lián)是:“千秋共釣,懷瑾握瑜雙國士;異代同逢,扶周興漢兩魚桿”。</h1><h1> 韓信釣魚臺、姜太公釣魚臺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兩個釣魚臺。</h1> <h1> 韓信釣臺的對岸就是漂母岸,是漂母為人漂洗絲麻并施飯給韓信的地方?!妒酚洝分杏涊d:韓信在城下釣魚,因家貧,常餓著肚子,漂母就連續(xù)數(shù)十天將自己帶來的飯分給韓信吃,韓信十分感激,對漂母說:“將來一定報答您老人家?!闭l知漂母十分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yǎng)活自己,我是為公子你感到悲哀才這樣做的,哪里希望你報答呢!”唐代詩人崔國輔來淮觀賞古跡,曾留下《漂母岸》詩曰:“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昔時有漂母,于此飯王孫。”<br> 漂母岸為一組依水而建的品字形的亭臺式建筑,主亭面寬11.60米,側(cè)寬7.80米,兩翼亭呈邊寬5.20米的正方形。主亭與側(cè)亭之間有曲折回廊相通,主亭上有書法家胡道華題寫的“漂母古岸“四個大字。立柱上有對聯(lián):“愛心未料施豪杰,慈母何須賦姓名”,“漂也勞艱,飯饑只為憫王孫;貧而慷慨,母愛信能彌宇宙。”稱頌了漂母慷慨施食的美德。<br> 原建筑計劃沒有這么大,設(shè)計專家通過考察,堅持將紀念亭臺加大。設(shè)計專家的理念是,自古傳頌中華民族古代有三位偉大的母親,即孟母、漂母與岳母,人稱“三母”,孟母三遷為了兒子學(xué)業(yè)有成;岳母刺字囑告兒子精忠報國;而漂母施飯是將母愛授于一個無親無故的受餓青年,而且還施恩不圖報,不是更偉大嗎!</h1> <h1> 從釣魚臺拾級而上的建筑是淮陰侯廟(韓侯祠),淮陰侯廟舊時亦稱韓信廟、韓信祠、韓侯祠。韓信去世后,人們在他的故里建祠立廟以祀之。韓侯祠始建于漢惠帝四年,是典型的漢代風(fēng)格,由門廳、庭院、回廊和大殿組成。門楣“淮陰侯廟“由謝冰巖先生手書,淮陰侯廟主體建筑叫”兵仙殿“,殿內(nèi)正中為韓信登壇拜將時的座像。樊噲、周勃、灌嬰,張良、劉邦、蕭何像肅立座像兩側(cè)。庭院四周回廊內(nèi)的墻壁上鑲嵌著28塊石刻,每一塊石刻都是一個成語故事,連綴起來就是韓信不平凡的人生傳記。</h1><h1> 后門立柱對聯(lián)云:“清淮水遠,故城址渺,湖波風(fēng)木若慨言桑海;漂母陵高,胯下橋低,愛恨情仇皆烘托英雄。”北宋時的蘇東坡非常崇拜韓信,將韓侯祠更名為淮陰侯廟,并親題《淮陰侯廟記》,刻碑立于院內(nèi)。</h1><h1> 從后門進入韓信廟。有一種說法是有錢難買背后言,還有一種說法是走后門拜韓信辦事快捷,俗語“走后門”即由此而來。大家看到淮陰侯廟,位于韓信湖南岸,背對湖水,背水列陣是兵家之忌,但這是韓信軍事生涯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寓意韓信用兵出神入化。而最后才見正門,也正是淮陰侯廟與其它廟宇的不同之處。</h1> <h1> 漢軍兵營,是漢代兵將居住的營房。漢軍非常強大,平均每三名步兵就有一輛戰(zhàn)車,平均每兩名步兵就能分攤到一名騎兵,而且如此強大的混合軍團由于大量的戰(zhàn)車騎兵的使用,它的移動能力和突擊力都是十分驚人的。</h1><h1> 兵營為木質(zhì)大門,內(nèi)有瞭望臺,兵營軍帳等,生動再現(xiàn)了韓信榮歸故里時安營扎寨的宏大場面。</h1> <h1> 韓信點將臺是一組宏偉的建筑,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所向無敵,用兵如神,主要是因為他熟讀兵書,精通陣法,韓信了解各種陣法的作用,在戰(zhàn)場上靈活運用。相傳韓信點將臺就是當(dāng)年韓信演練兵法,排兵布陣的地方。</h1><h1> 點將臺是一處三級式的花崗巖高臺。高臺之上是一木結(jié)構(gòu)的長亭,亭上三個醒目的大字“點將臺“,其總高度約20米,亭閣高約3米,這是韓信點兵,排兵布陣演練兵法的綜合場所。整個點將臺氣勢宏偉,漢軍士兵列隊于點將臺兩側(cè),展示了韓信的威武陣容。</h1> <h1> 韓信是漢朝的名人,為建立大漢王朝立下了豐功偉績,關(guān)于韓信的故事,民間流傳很廣。韓信故里景區(qū)介紹了韓信的故事,是一處比較較好的旅游景區(qū)!</h1><h1> 本美篇的照片為現(xiàn)場實拍,文字參考了網(wǎng)絡(luò)關(guān)于韓信故里的介紹!</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