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當在街上、胡同里碰上有故事的人和事,</h3><h3>我都很想不顧一切,</h3><h3>快速跟在他(她)后頭,</h3><h3>一直拍到日頭低垂為止。</h3><h3>永不放棄!!!</h3> <h3><br></h3><h3> 前門 大柵欄櫻桃斜街偶遇一對老人,大媽今年66歲,大爺72歲,半身不遂已經(jīng)20多年了,每天都是由大媽來照顧老伴。那天我胡同街拍時這位大媽看到我拿著相機對我說讓我去她家里看看,我就隨大媽進院來到老人家里,看到的這一切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家里只有3平米大小,非常壓抑,里面沒有家具,院內(nèi)窄小的夾道有幾個柜子和盆盆罐罐就是老人的家當了,大媽邊和我聊天邊曬被子。大媽說文革時期把家里的私房給沒收了,到現(xiàn)在一直沒有歸還,至今為止她和老伴還住在這幾平米的房子里,日子過得非常艱難。說著說著大媽眼淚快掉下來了,我聽完了老人的話后心里很難受,但無能為力,不知道能為二老做點什么,真心希望民政有關(guān)部門能夠重視此事,給二位老人一些關(guān)愛與照顧。</h3> <h3>僅三平米的蝸居</h3> <h3>屋里的全部家當</h3> <h3> 北京小妞</h3><h3>溜達到大柵欄鐵樹斜街77號,看到幾個小姑娘在門前說笑玩耍,剛想捏幾張,就被其中一個小妞發(fā)現(xiàn)了,她急忙躲閃,我趕緊過去和小姑娘搭話:小姑娘,別害怕,你們是北京孩子吧?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告訴我說那兩個同學(xué)是,她爸是北京人,媽媽不是,我說你爸爸是你就是多半個北京人了,北京小妞的特點就是大大方方的,來,讓叔叔給你們拍幾張吧,別緊張。說完了這幾個孩子也就不拒絕了,還很配合還和我出怪樣,街拍有時候也要和被攝者交流溝通才行。</h3> <h3> 胡同里玩耍的孩紙</h3><h3> 現(xiàn)在無論胡同還是樓區(qū)前很難看到玩耍嬉鬧的孩子們了,學(xué)習的壓力和手機電腦充斥著這一代人,很難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h3> <h3> 煙袋斜街 一家老店</h3> <h3>北京胡同里的老大爺</h3> <h3>悠閑快樂自在的北京爺們</h3><h3>穿著不講究,捏著小煙卷樂樂呵呵,走路搖搖晃晃懶散的樣子。這就是北京爺們最獨具魅力的氣質(zhì),它一直在北京人的血液里流淌著,享受生活,錢夠吃夠花就行,隨遇而安。</h3> <h3>胡同里面的“老憤青”</h3> <h3> 膀爺?shù)目鞓飞?lt;/h3><h3>膀爺是老北京人的一種特點和習俗,目前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這是一種陋習,不文明不雅觀。</h3><h3>老一輩的北京人多數(shù)處于社會底層,夏天的時候,需要上街賣苦力,如果穿上衣服,不僅不利于散熱,還特別費衣服 ,在當時那時期屬于無奈之舉,才衍生出了膀爺這個群體,并被一代代北京人效仿至今。</h3><h3>實事求是的講,膀爺?shù)拇_是不雅,如果是在自家胡同院內(nèi),周邊都是多少年的鄰居,您光著膀子下下棋、喝瓶啤酒這還算是情理之中,可以容忍,但如果您逛商場和在公共場所也光著膀子,這就不文明了。</h3><h3> </h3> <h3>從小胡同里長大的我最喜歡自己一個人出去亂串尋找素材,身邊任何細微的事情都不會放過,并把捕捉到的畫面放入我的鏡頭里面。</h3> <h3>玩摩托的老炮</h3><h3> 原裝北京人</h3><h3><br></h3> <h3>胡同是北京的根,文化是北京的魂。</h3><h3>胡同~有我們無窮的回憶 ,北京離不開胡同,胡同離不開我們的院兒。</h3> <h3>最牛違建釘子戶</h3> <h3>北京 胡同 人</h3> <h3>拍照其實就是一種記錄,也許你沒有昂貴的設(shè)備,沒有專業(yè)的手法,但只要隨處記錄下那些觸動你的瞬間就足夠了。</h3> <h3>“看我干嘛呀!我們歪果仁吃的是面包+香腸,你們吃的是鹵煮火燒+豆汁,口味不一樣”</h3> <h3> 二十世紀有位著名的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說過這么一句名言~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這話沒毛病。</h3><h3> 街拍其實沒有那么恐怖,它跟戰(zhàn)地攝影比一點都不危險,在街頭胡同拍攝的過程中被人打的概率和出門買彩票中獎概率差不多。</h3><h3> 平時休息的時候在京城街頭巷尾走一走拍一拍是件十分開心的事情。</h3><h3> </h3> <h3>煙袋斜街鼻煙店門口吸煙的男人</h3> <h3>照相機只是一個工具,它不可能自覺和有目的地工作,決定一切的是照相機取景器后面的那雙眼睛。</h3> <h3>干脆把老板娘也給賣了得了 哈哈</h3> <h3>這位姑娘長得怎么有點像張海迪姐姐??!</h3><h3>身殘志堅,自己寫書,值得敬佩。</h3> <h3>悠閑自在,自娛自樂的北京人</h3><h3>撅著眼子、里格楞、廢物點心,老梆子、怎么茬、遞葛、大尾巴狼、雞子兒、悶燈兒蜜,這些老北京俚語您能聽的懂嗎?</h3> <h3> 什剎海冰刀王~傳承三代老手藝</h3><h3> 這里是緊鄰什剎海冰場2號門對面的一條胡同,每天來來往往的鄰居都會跟這位72歲的冰刀傳承人王建芝老爺子打個招呼。而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最忙碌的。</h3><h3> 別看老爺子有些駝背,但一站在磨冰刀機器前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只見在電動砂輪的打磨下,冰刀刀刃飛濺出黃色的火花。在經(jīng)歷“找平”和“磨溝”兩道工序之后,一雙冰刀鞋就磨好了,整個過程還不到5分鐘??梢赃@么說,這磨刀的火候和分寸全憑眼力和幾十年的經(jīng)驗判斷,每天下來,至少也得磨20多雙鞋。</h3><h3>和王建芝老爺子聊了聊,他告訴我他現(xiàn)在基本不親自出手了,他的兩個兒子都已經(jīng)出師了,并創(chuàng)新冰刀的磨法,每天來這里的都是新老顧客和回頭客,我相信這門手藝一定會一直傳承下去的。</h3> <h3>帝都的一場“快雪”</h3> <h3>“磨剪子嘞戧菜刀”~這個正在或即將消失的職業(yè)。</h3><h3> </h3> <h3>我相信,世間一切皆因兩個字:“緣分”,你每天遇到的人和事,緣非偶然,就像冥冥注定……</h3><h3>記得去年在前門步行街拍攝,發(fā)現(xiàn)兩個娃很可愛,隨手拍了幾張,恰巧男孩的母親發(fā)現(xiàn)了,說加個微信把孩子照片發(fā)給她。前幾天朋友圈看到這個娃的照片了,比一年前長高長大了,頓時覺得有一種成就感。</h3> <h3>每當走在大街上,都會情不自禁的停下腳步,望著馬路兩邊的一座座現(xiàn)在化的高樓大廈和居民樓,有點不認識它了,好一派現(xiàn)代化的景象?。∧切┛v橫交錯的胡同有的已經(jīng)無蹤跡了,留下的只是對兒時的美好回憶,因為胡同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那里曾留下我行走和玩耍過的印跡。</h3> <h3>鐘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的北端,也是城里胡同和居民最密集、居民居住最集中的地區(qū)?!拔业募揖驮诙h(huán)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鐘鼓樓的這邊,我的家就在這個大院的里面”,當我第一次聽到何勇老師唱的這首《鐘鼓樓》時就被它深深地感動了。</h3><h3><br></h3> <h3>東城某某胡同里的文藝小青年</h3> <h3>胡同串子(俞江)</h3><h3>生于胡同 長于胡同</h3><h3>時常流連于街巷之間</h3><h3>感慨世事變遷之迅疾</h3><h3>市井生活之恬淡</h3><h3>唯文化與精神可流傳久遠</h3><h3>于是舉起相機</h3><h3>用光影記錄百姓身邊的那些事兒</h3><h3>每一條胡同都親身體驗</h3><h3>每一張照片都親手拍攝</h3><h3>希望與大家共賞共鳴</h3><h3> 謝謝大家支持與關(guān)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