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原民國陸軍大學大禮堂。始建于1934年,民國時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之有關。1949年4月后,先后屬于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軍政大學、軍事學院、南京軍區(qū)大禮堂?,F為東部戰(zhàn)區(qū)軍史館)</h3><h3> 翻開正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對建國之初就在南京原民國陸軍大學舊址上成立的我軍規(guī)模最大、學科最全、規(guī)格最高的軍事學府“軍事學院",少有描述,頗有淡化之嫌。這所曾經是亞洲最大的軍事院校成立于1951年1月15日,他的締造者是當時在西南執(zhí)掌重兵的劉伯承元帥。當他聽說中央有創(chuàng)辦一所軍事大學意圖之后,立刻主動請纓擔當此任。</h3> <h3> 僅僅3個月后,在劉帥的親自策劃和主持下,一所嶄新的軍事學院橫空出世,為我軍今后的現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做出了歷史貢獻!</h3> <h3> 這是最高統(tǒng)帥為軍事學院成立題寫的訓詞。</h3> <h3> 鐫刻在大禮堂上方的領袖訓詞。在軍事學院存在的十九年中,這八個大字不僅是全體教職員工的指導思想,還經常出現在文件、刋物、宣傳冊和紀念品上。</h3> <h3> 文革中的1969年,在中央軍委下達了撒銷編制命令后,軍事學院和全軍近百所院校一樣,結束了他的歷史使命。由此軍事學院的干部及其子女離開南京,分布于全軍各個部隊。</h3><h3> 這是一些同學們離開南京分別前的合影留念。</h3> <h3> 時光漸漸流逝,可是對曾經在軍事學院生活過的人來說,尤其是軍院第二代,對軍院的懷念越加深重。那里,是我們出生的地方,那里,是我們成長的地方,那里,是我們夢開始的地方……。巍峨大禮堂前矗立的雪松,體北廣場每周的露天電影,室內游泳池的喧鬧,還有馬路兩旁房前屋后蔽天的梧桐,這些都永遠存活在我們的記憶中,是我們相聚時不老的話題。</h3> <h3> 這些精美的紀念品,是66屆同學梁維果針對軍院二代的對過去難忘歲月之情精心設計委托制作的。所有紀念品的圖案,都來自當年軍事學院的文件圖片等文檔,它們從塵封的歷史檔案中走出,將曾經的歷史節(jié)點完美的體現在各個紀念品中,既滿足了所有軍院二代的懷舊之情又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h3> <h3> 設計策劃者梁維果,網名“大兵果子”,他是我整個宇花小學六年的同班同學,現在定居在深圳。身處改革開放前沿的他本身就是個弄潮兒,開放的思維讓他具備了全新的視角,才有這些令所有軍院后代拍案叫絕的創(chuàng)意。</h3> <h3> 去年十月66屆宇花同學在武漢聚會,梁維果在聯(lián)歡會上表演京劇清唱,有板有眼。</h3> <h3> 體恤和帽子上的“軍學"二字。</h3> <h3> “軍學"來自毛澤東的親筆批示。</h3><h3> 1951年1月8日,首任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劉伯承與副院長陳士榘聯(lián)名寫信向毛澤東請示,全文如下:</h3><h3> 毛主席:</h3><h3> (一)軍事學院定于元月十五日在南京舉行開學典禮,屆時敬請蒞臨訓話。 </h3><h3> (二)學院擬先出版學術性雜志一種,擬名為“八一"??欠裢桩斦堒娢緜浒?。創(chuàng)刊號擬在開學前后發(fā)行。敬請題字以勉全院學員及工作人員。附奉白紙一方,書就后盼交士渠帶回南京刊印。致以 </h3><h3>布禮</h3><h3> 劉伯承</h3><h3> 陳士榘</h3><h3> 元月八日</h3><h3><br></h3><h3> 毛澤東一月二十日在此請示上親筆批示:以"軍學”二字為宜,軍委有一刊物起的名“八一"。</h3> <h3> 這是軍事學院的學術刋物——《軍學》雜志。</h3> <h3> “軍學”成為當年軍事學院的最重要標志,沒有之一!所有的教學材料、教學器材,甚至家具,都印有軍學二字。</h3> <h3> 這是印有騎兵圖案的體恤。</h3> <h3> 這個圖案來源于軍事學院訓練部1960年五好授獎大會表彰文件?!拔搴谩边\動是1959年林彪元帥主持軍委工作后,在軍隊實行的一項影響廣泛的政治運動。每個年度從基層連隊到各級機關都要評比出五好戰(zhàn)士、五好個人等。這個運動一直持續(xù)到1971年所謂林彪事件后終止。光榮榜中能看到許多熟悉的長輩名字。</h3> <h3> 圖中的戰(zhàn)馬采用漢唐浮雕藝術手法,標騎兵手握軍旗,快馬加鞭,勇往直前,勢不可擋,是一幅精美絕倫的紅色藝術精品,近70年后再細細欣賞這個圖案,依然是讓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h3> <h3> 這枚徽章當年是作為畢業(yè)證章和畢業(yè)證一起頒發(fā)給經考試合格畢業(yè)學員的。這枚設計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徽章,完美體現了人民解放軍工農子弟兵的性質、軍事學院作為我軍最高軍事學府的地位、承擔培養(yǎng)我軍三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之中高級合成軍隊指揮員的歷史責任和保衛(wèi)祖國統(tǒng)一祖國的神圣使命。這枚徽章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精致的外觀,既使在當下,也遠遠超過現在任何一所軍事院校的院徽!</h3> <h3> 這枚徽章深受所有曾經的軍院人和其后代的喜愛!雖然它是作為畢業(yè)證章存世的,但我們都把它視為軍事學院的“院徽”。設計者通過精心制作,讓這枚徽章穿越數十年的時空,再次呈現它的完美和魅力。</h3> <h3> 在與軍事學院和宇花小學有關的活動時,“院徽”自然而然成為首選圖案。去年十月66屆宇花同學在武漢聚會,簽名墻和背景板均在顯著位置設置了“院徽”圖片。</h3> <h3> 梁維果向參加聚會的同學贈送“院徽”。</h3><h3> </h3> <h3> 武漢的同學開心地合不攏咀。</h3> <h3> 聚會籌備組向參加過出境作戰(zhàn)的同學贈送的紀念品中也使用了“院徽“圖片。</h3> <h3> 拙作本該到此結束,但是!奇跡出現了!神奇的網絡,讓近70年前的院徽設計者,至今健在的軍院前輩熊福遠叔叔隆重現身。</h3> <h3> 熊福遠叔叔畢業(yè)于重慶大學建筑系。1951年5月,受聘于軍事學院,在訓練部文化外語教授會擔任數學教員工作。上圖是院長劉伯承、教育長陳士渠和政治部主任鐘期光聯(lián)名簽發(fā)的聘任書。其中規(guī)定每月薪金中熟米340斤,左邊一排小字似乎是:折合民國新幣玖拾發(fā)給。</h3> <h3> 1952年5月,軍事學院征集畢業(yè)證章的設計,熊叔叔主動申請擔當此任。為了完美體現三軍最高指揮學院的宗旨和內涵,他采用毛澤東為軍事學院題詞“努力學習,保衛(wèi)國防” 為主題,輔以中國地圖、八一軍旗(陸軍)、飛機(空軍)、鐵錨(海軍)、麥穗和齒輪(工人農民),以表明軍事學院是陸、海、空三軍合成高級指揮學院。設計成證章后報送學院政治部審批。</h3><h3> 上圖是當初的設計稿。</h3> <h3> 這是證章的定稿圖。</h3><h3> 熊叔叔在談到“院徽”設計時說:我是軍事學院院徽的設計者,當年軍院征求徽章的設計,毛主席給軍院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衛(wèi)國防”,給了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我以毛主席的題詞為主題,有了整體創(chuàng)作構思:飄揚的八一軍旗,陸、海、空、齒輪和麥穗,充分體現了陸??展まr兵,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h3><h3> 感謝大家喜歡我設計的軍院院章,它是軍院的靈魂和不朽的精神,希望大家珍藏和傳承!</h3> <h3> 這是當年作為畢業(yè)證章發(fā)給畢業(yè)學員的實物圖片,和最初的設計稿對照,減去了“畢業(yè)紀念章"五個字。</h3> <h3> 百度上可搜到熊叔叔的有關信息。1954年設計經中央軍委批準后,軍事學院政治部干部部給予他十萬元(舊幣)的獎勵。</h3> <h3> 熊叔叔于1952年10月正式入伍。</h3> <h3> 熊叔叔當年一定是多才多藝追求進步的人。這是1955年12月,他經培訓考試合格后,獲得的劉伯承院長、陳伯鈞教育長、鐘期光主任聯(lián)名簽發(fā)的化學師資結業(yè)證書。</h3> <h3> 這是當年他的工作照。熊叔叔1979年后在江蘇省第二師范學院工作。</h3> <h3> 以軍事學院的原素設計制作的紀念品,深受軍院二代的喜愛,尤其是帶有“院徽"圖案的棒球帽,幾乎每人一頂。下面的圖片均是去年9月同學們結伴內蒙東北自駕游時所拍。</h3><h3> 這張是26團五個老哥們的自拍,二十六,六六順。</h3> <h3> 向守衛(wèi)祖國邊防線的英雄敬禮!</h3> <h3> 乘公交去蒙古大營。</h3> <h3> 開心的老彭。</h3> <h3> 調皮的顧爺。</h3> <h3> 我們是鐵道游擊隊的后人。</h3> <h3> 颯爽英姿盧鳳玲。</h3> <h3> 鏗鏘玫瑰胡六一。</h3> <h3> 紅裝嫵媚是龐嫻。</h3> <h3> 左起杜曉寧、趙小娟、龐嫻、盧鳳玲?!皩帯狈省傍P"瘦,娟美嫻惠,四位女同學完美展示了綴有“院徽"、標騎兵圖案的棒球帽和體恤,與錦繡山川融為一體!</h3> <h3> 本文一些圖片文字摘自大兵果子的美篇,在此特向老同學表示謝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