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808080"> 2019年2月28日,“<b>嶺南有佳園——改革開放40年廣州城市公園建設(shè)與發(fā)展研究成果展</b>”在黃花崗公園圓滿落幕。</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在這次展覽的籌備過程中,課題組在黃花崗公園的大力支持下,精心制作了“黃花崗公園手繪明信片”,以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創(chuàng)形式,向廣大市民展示了公園的文化沉淀與美之所在。</font></h3> 公園概況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808080"> “黃花崗上英魂在,烈士陵中豪杰眠?!?lt;/font><br></h3><h3><font color="#808080"> 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是為紀念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孫中山先生領(lǐng)導(dǎo)的同盟會在廣州“三?二九”起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它是廣州作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見證,也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人文歷史沉淀最為深厚的烈士墓園之一。</font><br></h3> 景點介紹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一)浩氣長存牌坊</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建造年代:1935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占地面積:90.1m2</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建筑位置:墓園東南入口(正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建筑材料: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景點介紹:是一座近代樣式的三間四柱大牌坊,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font></h3> <h3>(二)七十二烈士墓</h3><h3>建造年代:1919年</h3><h3>占地面積:39.7m2</h3><h3>建筑位置:主墓道末端</h3><h3>建筑材料:花崗巖、鋼筋混凝土</h3><h3>景點介紹:1911年4月27日(農(nóng)歷三月二十九日),同盟會發(fā)動廣州起義失敗,喻培倫、林覺民、方聲洞等烈士殉難。潘達微先生將收殮的72具遺骸營葬,因而得名,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h3>(三)記功坊</h3><h3>建造年代:1921年</h3><h3>占地面積:51.7m2</h3><h3>建筑位置:烈士墓冢后方</h3><h3>建筑材料:花崗巖、連州青石</h3><h3>景點介紹:由前后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獻石,石面刻有捐款建設(shè)墓園的國民黨海外支部名稱或個人的名字。坊上立自由神像,由美洲華僑捐贈,損毀后于1981年重刻。</h3> <h3>(四)默池默橋</h3><h3>建造年代:始建于1921年</h3><h3>占地面積:453.6m2</h3><h3>建筑位置:主墓道中心</h3><h3>建筑材料:花崗巖</h3><h3>景點介紹:拱橋橋身呈斜坡階梯狀,人在走過時便會不由自主地低頭注意腳下,像低頭默哀的樣子,因而得名。</h3> <h3>(五)鄧仲元墓(牌坊)</h3><h3>建造年代: 1924年</h3><h3>占地面積:65.8m2</h3><h3>建筑位置:主墓道北側(cè)</h3><h3>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h3><h3>景點介紹:鄧仲元(1886-1922),原籍梅縣。追隨孫中山革命,功績卓著,犧牲后由孫中山先生追贈為陸軍上將。其墓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h3> <h3>(六)楊仙逸墓(墓群)</h3><h3>建造年代:1924年</h3><h3>占地面積:150m2</h3><h3>建筑位置:鄧仲元墓后部</h3><h3>建筑材料:紅磚、鐵、花崗巖、連州青石</h3><h3>景點介紹:楊仙逸(1891—1923),廣東中山縣人,被孫中山譽為“中國革命空軍之父”,1918年應(yīng)孫中山之召回國建立了我國革命軍隊中第一支空軍。其墓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h3> <h3>(七)黃花亭</h3><h3>建造年代:1927年</h3><h3>占地面積:138.3m2</h3><h3>建筑位置:主墓道西側(cè)</h3><h3>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h3><h3>景點介紹:具有中國傳統(tǒng)樣式的四出抱廈重檐十字亭。亭亭黃花,離離豐骨,以“黃花”命名,深深寄托著后人對英烈們高尚氣節(jié)的贊譽之情。</h3> <h3>(八)西亭</h3><h3>建造年代:1926年</h3><h3>占地面積:29.2m2</h3><h3>建筑位置:烈士墓冢西側(cè)</h3><h3>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h3><h3>景點介紹: “斷檐升箭口”式樣的三間單檐歇山頂長亭,使用嶺南常見的龍船脊,正脊端頭用鰲魚,垂脊末端用坐獅。</h3> <h3>(九)龍柱</h3><h3>建造年代:1926年</h3><h3>占地面積:12.8m2</h3><h3>建筑位置:原墓道中段兩側(cè)</h3><h3>建筑材料:連州青石、花崗巖</h3><h3>景點介紹:由國民黨安南黨部捐建,用連州青石以高浮雕及透雕等工藝雕成,柱身刻出栩栩如生而又洋溢著動感的鯉魚躍龍門和青龍騰云駕霧形象。</h3> <h3>(十)紅門</h3><h3>建造年代:1921年</h3><h3>占地面積:33.9m2</h3><h3>建筑位置:墓園西南角</h3><h3>建筑材料:花崗巖、連州青石、鐵</h3><h3>景點介紹:因門身涂紅油漆而得名。門闕浮雕云日松鶴圖,頂上各雕一頭雄獅。門上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道”,為最早的墓園入口。</h3> 制作過程 設(shè)計感想 <h3><font color="#808080"> 回顧2017年課題組首次成果展的主題海報,繪出了廣州16個城市公園的標志性景觀,組成了一幅完整的畫作,體現(xiàn)出廣州城市公園正朝著“一園一品、千園千色”的目標去建設(shè)和發(fā)展。在后來的幾次巡展當中,課題組又以“鋼筆畫”、“卡通畫”、“手工橡皮章”、“模型制作”等形式,設(shè)計研發(fā)出多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來記錄廣州城市公園那不一樣的美……</font><br></h3><h3><font color="#808080"> 這兩年的時間,我們堅持不懈地做文創(chuàng),嘗試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呼吁大眾關(guān)注公園的建設(shè),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公園背后的文化,感受到公園的魅力。建國70周年之際,我們不忘初心!</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