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外八廟簡介:</p><p><br></p><p> 清朝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風(fēng)景秀麗、氣候宜人的避暑山莊東、北部以眾星拱月之勢,象征著邊疆各族人民和清中央政權(quán)的關(guān)系,依照西藏、新疆、蒙古喇嘛教寺廟的形式,先后營建了十二座喇嘛教寺廟群,按時間排列如下:</p><p><br></p><p>最先營建于康熙五十二年的兩座:</p><p><br></p><p>溥仁寺和溥善寺(1713年)。</p><p><br></p><p>其余十座建于乾隆二十年至乾隆四十五年:</p><p><br></p><p>普寧寺(1755年)、普佑寺(1760年)、安遠廟(1764年)、普樂寺(1766年)、普陀宗乘之廟(1767年)、廣安寺(1772年)、殊像寺(1774年)、羅漢堂(1774年),廣緣寺(1780年)、須彌福壽之廟(1780年)。</p><p><br></p><p>這一座座金碧輝煌的古剎,掩映于蒼山秀嶺之中,恰似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金光燦燦,熠熠生輝。由于當(dāng)年有八座寺廟在清政府理藩院直屬管理的四十座藏傳佛教寺院之中(其余三十二座位于京城),分別為: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安遠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廣緣寺、須彌福壽之廟。它們在北京喇嘛印務(wù)處注冊,并在北京設(shè)有常駐喇嘛的“辦事處”,因承德地處古北口外,故稱為“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廟”便成了避暑山莊周圍這十二座寺廟的代稱。</p><p><br></p><p>清帝建立這些寺廟,是為了順應(yīng)蒙、藏等少數(shù)民族信奉喇嘛教的習(xí)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過“深仁厚澤”來“柔遠能邇”,以達到清王朝“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之業(yè)”的政治目的。</p><p><br></p><p>這些寺廟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造型雄偉,風(fēng)格獨特,色彩絢麗,巍峨壯觀,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是我國寺廟建筑藝術(shù)的一座博物館。</p><p><br></p><p>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周圍寺廟與避暑山莊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