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天下名關

楊振東

<p class="ql-block">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p><p class="ql-block">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從軍行》【唐.王昌齡】</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形者,兵之助也?!睙o數(shù)戰(zhàn)爭事例說明,險關要隘等地理因素雖然不能確保戰(zhàn)爭勝利,但也往往在戰(zhàn)爭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在科技不發(fā)達時代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歷朝歷代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在地勢險要處或交通要隘陸續(xù)建起的雄偉的關城,在歷史的歲月里經(jīng)歷了數(shù)不清的戰(zhàn)事,重要的關城甚至與國家的命運關聯(lián)在一起,一些關城的穩(wěn)固使一個朝代得以延續(xù),一些關城的陷落甚至導致亡國。在那些烽煙歲月里,不少關城建了再毀毀了再建,有的關址多次遷移。無數(shù)險關要隘成了眾多兵家的必爭要地,于是就有了許多著名的中國名關、雄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這些雄關要隘,或已蕩然無存,只有如雷貫耳的大名讓人遐想;或只剩下斷墻殘壁,使人撫今追昔;或經(jīng)過歷代的整修仍巍然屹立,使我們能夠目睹其雄姿。不過它們的存在或者消失,都是歷史的精彩部分,也將永遠為后人所津津樂道。</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在”</b></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現(xiàn)為甘肅省地級市,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p><p class="ql-block">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關城總面積33500余平方米。內(nèi)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nèi)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p><p class="ql-block">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雁門關:“九邊重鎮(zhèn)三關首”</b></p> <p class="ql-block">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與偏頭關、寧武關同屬“外三關”。縱覽雁門關的興衰歷史,自公元前4世紀至20世紀,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發(fā)生在這里的戰(zhàn)事有140多次,可見它的確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古雁門關英雄業(yè)績,不勝枚舉;生動故事,廣為人知: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常駐雁門,憑借關城之險,慎重防守,擊敗匈奴十萬人馬;漢朝名將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曾經(jīng)率兵和匈奴在此鏖戰(zhàn),大獲全勝,威震塞外;隋煬帝楊廣曾經(jīng)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zhàn);唐將薛仁貴曾經(jīng)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yè)也曾幾出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近現(xiàn)代更有八路軍一二零師七一六團在此伏擊日本運輸車隊,一舉摧毀敵人汽車四百余輛,贏得了震驚中外的雁門關大捷。</p><p class="ql-block">雁門關的關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的靖邊祠,祭祀戰(zhàn)國名將李牧,現(xiàn)僅存石臺、石獅子、石旗桿和數(shù)通明清碑刻。關城以西的舊關城俗稱為鐵里門。兩關之間用石砌長城相連,并建造了敵樓、烽火臺等,形成一組完整的防御體系。在舊關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居庸關:“控海幽燕鎖鑰關”</b></p><p class="ql-block">居庸關位于距北京市區(qū)50余公里外的昌平區(qū)境內(nèi),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有南口,居庸關,上關和八達嶺。居庸關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p><p class="ql-block">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xiàn)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兩旁,山勢雄奇,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這里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綺麗的風景,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nèi)三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友誼關:“硝煙幾處跡猶在”</b></p><p class="ql-block">廣西崇左市憑祥友誼關是中國十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猶如巨蟒分聯(lián)兩山之麓,氣勢磅礴。友誼關位于廣西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qū)18公里。</p><p class="ql-block">憑祥自古就是桂西南的邊防要地,友誼關則是中越邊境上最大、最重要的關防。它位于憑祥市區(qū)西南18公里處,兩邊高山矗立,形勢險峻,卡在峽谷通道上。它是一座城樓式建筑,樓高22米,底層是厚實的城墻,中央為圓拱頂?shù)某情T,非常雄偉。鑲在拱門上的“友誼關”三個大字,是陳毅元帥親筆題書的。</p><p class="ql-block">友誼關始建于漢朝,初名雍鳴關,后改名為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到了明代又改為鎮(zhèn)南關。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經(jīng)周恩來總理批準,改名睦南關,1965年為了表示中越兩國人民“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友情,經(jīng)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友誼關。1995年被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劍門關:“劍閣崢嶸而崔嵬”</b></p><p class="ql-block">劍門關即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是1992年被國家林業(yè)部授的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劍閣縣境內(nèi),緊臨成(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和寶(雞)成(都)鐵路,集雄、奇、幽、秀的自然風光于一體,匯漢、唐、宋、明、清的詩人于一地。這里風光秀美,名人薈萃,既是一處充滿詩情畫意的旅游勝地,又是一處光輝燦爛的文化寶地。</p><p class="ql-block">劍門關,南北鎖鑰,為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位于劍門蜀道景區(qū)的劍山中段,是蜀道上最重要的關隘。這里山脈東西橫亙百余公里,七十二峰綿延起伏,形若利劍,從古至今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劍門關關隘寬約50多米,長約500米,兩岸陡峭石壁高達二三百米,劍門關以劍山峭壁中斷,關嵌其中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相傳古時此處并無門,劍門山割斷了南北通行。于劍閣縣境內(nèi),緊臨成(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和寶(雞)成(都)鐵路,集雄、奇、幽、秀的自然風光于一體,匯漢、唐、宋、明、清的詩人于一地。這里風光秀美,名人薈萃,既是一處充滿詩情畫意的旅游勝地,又是一處光輝燦爛的文化寶地。包括的景點有劍門關樓、劍山七十二峰、石筍峰、雙穿洞、照壁峰、仙女橋、古棧道、梁山寺、經(jīng)皇洞、姜維城、姜公祠、鐘會故壘、劍門石刻、小劍門關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山海關:“兩京鎖鑰無雙地”</b></p><p class="ql-block">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關設衛(wèi),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p><p class="ql-block">山海關關城利用了西南低、東北高的地形,突出表現(xiàn)了關城內(nèi)的重要建筑“天下第一關”城樓。“天”“一”和繁體的“關”字均是左右對稱,城墻由于地勢原因北高南低,所以作者在寫這五個字時特意將“天”字寫得最小,后面每一字更比前一字大,“第”字也換成了草字頭,據(jù)說都是為了使南側更厚重,鎮(zhèn)住南方。城墻因為有了這副匾額,才顯得更加穩(wěn)重、勻稱、優(yōu)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武勝關:“南北咽喉第一關”</b></p> <p class="ql-block">武勝關,位于河南信陽與湖北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義陽三關之一,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tǒng)一中國后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為“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p> <p class="ql-block">現(xiàn)武勝關關城下面是京廣鐵路隧道,關上鄭州-武漢公路縱穿。武勝關與東側九里關和西側平靖關成犄角之勢,古時統(tǒng)稱“義陽三關”。三關中武勝關居中,交通便捷,為歷代兵家所重視。武勝關發(fā)生的戰(zhàn)事,最早追溯到黃帝與蚩尤的爭戰(zhàn),春秋以后有記載的大大小小戰(zhàn)爭就有60多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仙霞關:“鎖浙扼閩雄風存”</b></p> <p class="ql-block">仙霞關現(xiàn)為國家AAA級風景區(qū),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保安鄉(xiāng)南仙霞嶺霞關,古稱古泉山、泉嶺山、保泉山,為中國古代關隘。古人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并稱中國四大古關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紫荊關:“漢家鎖鑰惟玄塞”</b></p> <p class="ql-block">紫荊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長城的關口之一,位于中國河北省易保定市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p><p class="ql-block">紫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nèi)。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nèi)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p><p class="ql-block">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于中,群險疵于外,規(guī)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弊锨G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nèi)三關”。</p><p class="ql-block">易縣旅游勝地眾多,特別是清西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荊關險中蘊秀的古塞風光,渾厚的文物、軍事歷史底蘊,必將隨清西陵一起成為易縣一處新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潼關:“潼關固則全秦固”</b></p><p class="ql-block">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端?jīng)注》載:“河在關內(nèi)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p><p class="ql-block">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shù)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wèi),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jīng)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nèi)首險”、“四鎮(zhèn)咽喉”、“百二重關”之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蕭關:“雁聲遠向蕭關去”</b></p><p class="ql-block">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六盤山山脈橫亙于關中西北,為其西北屏障。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p><p class="ql-block">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黨項。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曾入蕭關,襲擾北地等郡,致使關中震動。漢武帝時,國力增強,重視北邊國防。漢武帝曾兩次出蕭關,巡視西北邊境,耀兵塞上,威懾匈奴。自北朝后期起,突厥稱雄塞外,中原政權頻受其擾。唐武則天時,曾任魏元忠為蕭關大總管,統(tǒng)重兵鎮(zhèn)守蕭關,以備突厥。北宋時,黨項人建立的西夏稱雄西北。在宋夏之間近百年的對抗中,蕭關一帶為雙方對峙前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涵谷關:“深險如涵扼中原”</b></p><p class="ql-block">函谷關,國家4A級景點,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zhèn)王垛村,該關西據(jù)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名叫函谷關的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史稱舊關;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史稱新關。而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函谷關,一般指的是舊關,即秦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昭關:“昭關一宿愁顏老”</b></p><p class="ql-block">伍子胥過昭關是一個古老的中國民間傳說故事。伍子胥乃楚國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師。后平王聽信少師費無忌讒言,奢被殺。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畫影圖形,到處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國,因宋國有亂,又投奔吳國,路過陳國,東行數(shù)日,便到昭關(今安徽省含山縣北)。昭關在兩山對峙之間,前面便是大江,形勢險要,并有重兵把守,過關真是難于上青天。世傳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急白了頭便是此地。由于東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lián)Q裝,伍子胥便混過了昭關,到了吳國。該故事入選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目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藍田關:“雪擁藍關馬不前”</b></p><p class="ql-block">藍田關即藍田關口,中國陜西省的關隘,位于藍田縣東南。秦(221~207)名峣關,因臨峣山得名。西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峣關大破秦軍,兵臨咸陽,即指此地。6世紀中葉北周移置青泥故城側,改名青泥關,后以關口在藍田縣為名。隋(581~618)遷舊址。藍田關口是古都長安、咸陽東南的門戶,為古代用兵要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江油關:“江油關破蜀漢休”</b></p><p class="ql-block">蜀漢江油關位于今天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南壩鎮(zhèn)的三國歷史遺跡江油關,原名江油戍,系劉備入川以后,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于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建立的軍事要塞。蜀漢后主炎興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奇襲江油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zhàn)而降,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聞名。此后歷朝歷代,多在此設關戍守,或稱江油關,或稱涪水關,成為蜀北名關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鎮(zhèn)北臺:“萬里長城第一臺”</b></p><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位于陜西省榆林城北4公里之紅山頂上。據(jù)險臨下,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鎖扼邊關要隘,為古長城沿線現(xiàn)存最大的要塞之一。臺呈方形,共4層,高30余米。臺基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64米,占地面積5056平方米。鎮(zhèn)北臺有天下第一臺之稱,是我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的結晶。</p><p class="ql-block">鎮(zhèn)北臺之各層均青磚包砌,各層臺頂外側磚砌約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設有瞭望口,各層垛口內(nèi)四周相通。其第一層周圍有屋宇環(huán)列,乃當年守臺將卒營房,至今基座尚存。平面呈正方形,高四層,內(nèi)筑夯土,外砌磚石,底大頂小,逐層收進,總占地近5000平方米。第一層為基座,北長82米,南長76米,東西各長64米,周長320米,進深12米。四面圍以墻垣,內(nèi)墻高5.5米,外墻高10米,上設垛口,東墻南側置城門,東南內(nèi)側置磚石馬道。緊依臺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磚城,名款貢城,是當年蒙漢官員接待洽談及舉行獻納貢品儀式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平型關:“疊嶂峰巒險峻成”</b></p><p class="ql-block">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時為瓶形鎮(zhèn),明、清稱平型嶺關,后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時為內(nèi)長城重要關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嶺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萬歷九年都曾增修,這就是后來的關城。</p><p class="ql-block">明代,蒙古騎兵頻繁侵邊,搶掠財物,尤其嘉靖年間為烈。最嚴重的一次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蒙古韃靼部俺答又率兵大舉南侵,從大同深入渾源攻平型關,乘虛而入,遂陷平型關。接著由此直趨靈丘、廣昌(今河北淶源),進逼紫荊關。途中遇明將陳鳳率軍抵抗,蒙古兵便分頭掠繁峙,侵略蔚縣并屠掠延慶諸城,后因受到明軍與百姓阻擊又遇連日下雨便猖狂北逃。近代這里又因發(fā)生了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zhàn)役而聞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銳的板垣師團主力在平型關遭到了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的八路軍的全力攻擊,在此一役殲滅日軍近千人,毀敵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zhàn)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戰(zhàn)利品。平型關伏擊戰(zhàn)打亂了日軍的侵略計劃,壓制了日本侵略軍囂張氣焰。平型關大捷使抗日軍民士氣大振,大大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zhàn)熱情,增強了抗戰(zhàn)必勝信念。這是中國抗戰(zhàn)開始后取得的第二次大勝利(第一為1933年喜峰口戰(zhàn)役),它粉碎了“皇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zhàn)熱情。它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敵人的進攻,迫使敵人進至渾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轉移到平型關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漢鐵路和同蒲鐵路友軍的作戰(zhàn),使已陷入敵圍的出擊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殲之險厄。平型關一一我國抗日戰(zhàn)爭第一個大勝仗的遺址,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具有自然意義和歷史意義的軍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寧武關:“刀光劍影憶往昔”</b></p><p class="ql-block">寧武關是明代“九邊重鎮(zhèn)”之一的山西鎮(zhèn)鎮(zhèn)守總兵駐所。關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成化、正德、隆慶年間,均有修繕。關城位于山西忻州市,雄踞于恒山余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2公里,開東、西、南三門。為了抵御蒙古的進攻,明代在北方不斷設險置關、修筑防線。在山西境內(nèi),設偏頭、寧武、雁門三關,稱為外三關。外三關之中,偏頭為極邊,雁門為沖要,而寧武介二關之中,控扼內(nèi)邊之首,形勢尤為重要。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zhàn)爭最為頻繁的關口。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只要南下,必經(jīng)此三關。偏關由于有黃河作為天險,只有冬季匈奴的騎兵才可以踏冰而過,而雁門以山為天險,騎兵難以突破。寧武關所靠的恢河是季節(jié)性河流,在恢河斷流的季節(jié),匈奴騎兵就沿河谷揮師南進,直抵關下,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寧武關成為游牧民族和農(nóng)耕民族交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場。明末慘烈的寧武關之戰(zhàn),是明亡前的最后一場血戰(zhàn),李自成由西安帶領大軍北上,在此遭遇一場遠比他想象的艱難得多的惡戰(zhàn),守城將領周遇吉拼死抵抗終不敵農(nóng)民軍,而李自成打通寧武關后便一路高歌猛進最終進入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娘子關:“萬里長城第九關”</b></p><p class="ql-block">娘子關位于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娘子軍”駐守于此,故得今名。娘子關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所筑,有東、南關門兩座和長約650米的城墻。東城門為磚券門洞,又稱外城門,雄偉堅固,門洞上方鐫刻“直隸娘子關”五個字。上為平臺,是為檢閱士兵、瞭望敵情而筑?,F(xiàn)已修起城樓,蔚為壯觀,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十分險要。關外古道,蜿蜒起伏,為著名的燕趙古道。南城門下為磚券,上為門樓,復檐懸有“天下第九關”匾額,雄偉高大,蔚為壯觀。門洞上方額書“京畿藩屏”四個大字。城樓建于門洞之上。關城內(nèi)還有關帝廟、真武閣等古跡。街道、民宅仍保持著古代風貌,居民多為明清時期的“軍戶”后裔。娘子關東門里,桃河岸邊,有處磚砌石臺,傳說是平陽公主的點將臺。平陽公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中英杰,娘子關與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續(xù)到今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昆侖關:“邊關險峻立邕門”</b></p><p class="ql-block">昆侖關,位于廣西南寧市邕寧縣(現(xiàn)為南寧市興寧區(qū))昆侖鎮(zhèn)與賓陽交界處,距廣西首府南寧市50公里。相傳昆侖關是漢代伏波將軍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昆侖關是南寧市門戶和屏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史記載,昆侖關曾發(fā)生過數(shù)次大規(guī)模的次戰(zhàn)斗,其中,最著名是宋狄青與儂智高之戰(zhàn)和1939年中日昆侖關之戰(zhàn)。關門上刻有“昆侖關”三個大字,有“南方天險”之稱。昆侖關先后被列為賓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治區(qū)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昆侖關戰(zhàn)役為抗日戰(zhàn)爭的大型戰(zhàn)役之一,也是桂南會戰(zhàn)國民革命軍投入戰(zhàn)力最強規(guī)模部隊的一場戰(zhàn)役。主要地點位于中國廣西戰(zhàn)略要點昆侖關,起止時間為1939年12月18日-1940年1月11日。昆侖關戰(zhàn)役有廣義和狹義兩個說法,廣義的就是指桂南會戰(zhàn)中的防守南寧、反攻南寧和賓陽作戰(zhàn)三部分,而狹義的只是指桂南會戰(zhàn)中的反攻南寧部分。1939年11月15日,日本軍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攻占欽州、防城后,以一個師團又一個旅團的兵力于24日沿邕欽公路北犯侵占南寧。12月4日進占昆侖關,桂南會戰(zhàn)打響。國民政府調(diào)集四個戰(zhàn)區(qū)五個集團軍的兵力參加桂南會戰(zhàn),以確保桂越國際交通線的安全。第三十八集團軍中央軍第五軍奉命主攻昆侖關,12月18日凌晨戰(zhàn)斗開始打響。12月30日第五軍第三次攻克昆侖關,殲滅第21旅團5000余人,21旅團班長以上的軍士官死亡達85%以上,擊斃敵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偏頭關:“天涯盡處是偏頭”</b></p><p class="ql-block">偏頭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外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靶坳P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這是古人對偏頭關的贊譽。偏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是戰(zhàn)場,相傳趙武靈王奪取中山國攻破林胡地,在這些地方置儋林郡。偏關秦漢屬雁門,隋屬馬邑,唐置唐隆鎮(zhèn),名將尉遲敬德在關東建九龍寺。偏頭關城形狀不規(guī)則,東西長1100米,東、西、南三道城門均建有甕城。城高10米處砌磚石,南門至西門一帶,磚石大部猶存。西墻、北墻多為夯土墻,東部城墻已毀。明代除設置“偏頭關”外,在重山峻嶺的長城沿線及重要通道上建堡22座,有樺林堡、老牛灣堡、草垛山堡、老營堡等。這些堡城的邊墻現(xiàn)多僅存夯土,唯地處黃河岸邊的樺林堡地段,約30公里邊墻保存較好,全部包磚,高聳于河岸,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殺虎口:“雁行塞上走西口”</b></p><p class="ql-block">殺虎口是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nèi)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qū),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走西口”,指的便是殺虎口。殺虎口北倚長城,西臨蒼頭河,作為一代雄關,聞名遐邇,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殺虎口地勢險要,東、西兩山之間形成一條3300米長的狹長走廊,自成天然關口。殺虎口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歷史上的重要稅卡。作為中原與蒙古、俄國貿(mào)易的必經(jīng)之路,清代極盛時期,殺虎口關稅日進“斗金斗銀”,到清末解關稅還有13萬輛之多。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fā)源地和主通道,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fā)祥地就在這里。</p><p class="ql-block">清初,經(jīng)歷長期戰(zhàn)亂后,大批山西的破產(chǎn)農(nóng)民和戰(zhàn)敗的農(nóng)民起義軍,或“攜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離鄉(xiāng),冒禁私越長城,“走西口,去歸化”“覓食求生”。當時流民由土默特向西,或向蒙民租地墾種,或入大漠私墾,形成“走西口”的遷徙群體。隨著清朝對蒙古封禁政策的松馳和歷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破產(chǎn)農(nóng)民隊伍的不斷流入,“走西口”的人漸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額濟納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續(xù)不斷?!白呶骺凇笔侵袊丝谑飞献钪匾膸状未筮w徙之一,殺虎口的大名也因此而載入史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井陘關:“險塞要隘井陘關”</b></p><p class="ql-block">井陘關,要隘名。即井陘口,又稱土門關,古九塞之一。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陘縣北井陘山上。又縣西有故關,乃井陘西出之口。是太行進入古為華北平原的重要關隘?!熬€”是太行山內(nèi)一條隘道。井陘關漢朝即在此口置關,它與南面的壺關、天井關合稱“上黨三關”(因與上黨郡連界)。唐以后稱土門關或井陘關不一,明清時都稱井陘關。《述征記》謂“井陘”為太行八陘中第五陘。<b style="font-size:15px;">【太行山自北而南,由山麓全山脊,險峻不可攀越。古人謂獨有八處相通微徑,稱為八陘。它們是:1、軹關陘;2、太行陘;3、白陘;4、滏口陘;5、井陘;6、飛狐陘;7、蒲陰陘;8、軍都陘?!?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黃崖關:“雄關險隘黃崖關”</b></p><p class="ql-block">黃崖關位于天津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北齊時建,明代重修。黃崖關亦稱小雁門關,海拔高度300米,關城東西兩側崖壁如削,山勢陡峭雄偉,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著名的雄關險隘。由于山崖在夕陽西照時,反射出萬道金光,故名黃崖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襄陽:“四州水陸中樞地”</b></p><p class="ql-block">襄陽,郡名,即襄州,屬山南東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位于漢水中游,是連接鄂、豫、川、陜4省的樞紐地帶。三國時,曹、孫、劉三大軍事集團為爭奪襄陽進行多次戰(zhàn)爭。宋元對峙中,宋軍堅守襄陽數(shù)十年。元軍不得前進半步。最后由于宋軍將領呂文煥開城投降,這才使得元軍得以長驅直入,南宋王朝滅亡。李白《襄陽曲》有“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山公醉酒時,酩酊襄陽下”、“山公欲上馬,笑殺襄陽兒”?!洞蟮糖酚小皾h水臨襄陽,花開大堤暖”。《襄陽歌》有“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都呐孪獏巧饺恕酚小敖K身棲鹿門,不入襄陽市”。另有《贈從兄襄陽少府皓》、《憶襄陽舊游贈濟陰馬少府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徐州:“南國重鎮(zhèn)鎖北鑰”</b></p><p class="ql-block">徐州古稱彭城,古代中原東部的軍事重鎮(zhèn),水陸交通要沖,歷為兵家爭戰(zhàn)之地。位于今江蘇省西北隅,介于河南、山東、安徽等省交界處。它地處黃淮平原,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區(qū),南屏江淮水澤,陸路輻輳,水路暢通,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發(fā)生在徐州及其附近的戰(zhàn)爭就達150次之多。南北朝時期,徐州更是南北爭奪的重點,有“南國重鎮(zhèn),北門鎖鑰”之稱。“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毙熘葑钤鐬榇笈硎蠂?。春秋戰(zhàn)國時屬宋,稱彭城。秦置彭城縣,屬泗水郡。秦末,西楚霸王項羽建都于此。東漢末年,彭城為徐州刺史部治所,遂也稱徐州。徐州周圍,崗嶺起伏,東有子房山、駱駝山以及泗水故道之百文洪(徐州洪)、呂梁洪要險,南有云龍山,鳳凰山,北有九里山(九嶷山)、西有楚王山等丘巒環(huán)抱,共為扼守徐州天然屏障。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徐州地區(qū)組織了著名的淮海戰(zhàn)役。</p><p class="ql-block">美國記者斯諾在其名著《西行漫記》中曾寫道,毛澤東主席告訴他:1919年從湖南到北方去的途中,瀏覽了徐州并特地在“三國上有名的徐州城墻”上繞行一周。毛主席繞行過的徐州古城墻,就是清代遺存的城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倒馬關:“北岳綿蜒關隘峻”</b></p><p class="ql-block">倒馬關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xiāng)倒馬關村,戰(zhàn)國時初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現(xiàn)存倒馬關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倒馬關置關較早,《戰(zhàn)國策》稱其為鴻上關,漢稱常山關。但目前可見到的關于修建倒馬關城的記載,都是明朝的。倒馬關分上城下城,上城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改名上城口;下城即今倒馬關城?,F(xiàn)倒馬關鄉(xiāng)政府院內(nèi),保存著一塊已從中折斷的漢白玉石碑,為《倒馬關建城碑》。碑文記載了1465年修建倒馬關的情況。由此可知,倒馬關城始建于1452年,后又于1465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修建。倒馬關城,周長約2.5公里,城墻底寬6米,頂寬4米,高約10米,墻為黃土夯筑外砌磚石。關城東、西、北設有3個城門。關城建筑設計獨特,它依峭壁,傍深澗,一半在溝谷,一半在山上,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唐河水由西、北、東三面環(huán)繞關城而流。山、水、關城在這里相得益彰,互為險阻。古人謀略之深,設防之嚴,建筑之奇,令人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漢中:“一夫當關抵萬兵”</b></p><p class="ql-block">漢中位于今川、陜、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占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jù)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故曾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其險。據(jù)文獻記載:“郡臨漢水之陽,南面漢水,故名漢中?!薄妒酚洝份d:“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余里,置漢中郡。”楚漢相爭時,劉邦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三國時曾屬蜀漢。解放后不久設南鄭市,1953年改漢中市,1964年改漢中縣,1980年重名漢中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荊紫關:“雞鳴三省荊紫關”</b></p><p class="ql-block">荊紫關在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荊紫關鎮(zhèn),位于豫、鄂、陜?nèi)〗Y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荊紫關現(xiàn)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紫關成于唐,興盛于明清,古稱“豫之屏障”。憑著優(yōu)越而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歷代賈客競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p><p class="ql-block">它是三邊地帶百里之內(nèi)最繁華的古老集鎮(zhèn),又是古代我國南方和北方交往的水陸交通要塞。它背倚群山。面臨丹江,西接秦川,南通鄂蜀,長期以來,金戈鐵馬頻頻在這里征戰(zhàn),南北商人紛紛在這里云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軍事、交通、商貿(mào)要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大境門:唯一“關口”稱“境門”</b></p><p class="ql-block">大境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風景區(qū),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區(qū)北端,建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歷史。大境門是中國萬里長城中四大關口之一,在歷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在國內(nèi)外學術界已被列入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同樣重要的關口。我國萬里長城的關口都以“關”“口”稱謂,而只有張家口的這個關口被稱做“境門”,這其中即包含著“商文化”和“武文化”的魅力,也流淌著民族融合的歷史淵源。從明朝隆慶5年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mào)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里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大境門外成為了我國北方國際易貨貿(mào)易的內(nèi)陸口岸。封建王朝以長城和門為界,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熬抽T”意思是指邊境之門。1927年察哈爾督統(tǒng)高維岳在大境門門楣上書寫的“大好河山”四大顏體大字,蒼勁有力,頗為壯觀,更為大境門增添風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b></p><p class="ql-block">婁山關亦稱太平關,原名婁關,后稱太平關。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qū)與桐梓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關名的來歷,源于古代對婁山山脈的稱謂。它是大婁山脈的主峰,海撥1576米,南距遵義市50公里,在匯川區(qū)與桐梓縣的交界處,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為黔北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古稱天險。關上千峰萬仞,重巒疊峰,峭壁絕立,若斧似戟,直刺蒼穹,川黔公路盤旋而過。據(jù)《明史紀事本末》載,萬歷年間,總兵劉與播州土司楊應龍曾激戰(zhàn)于此。人稱黔北第一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p><p class="ql-block">清咸豐、同治年間的黔北農(nóng)民起義,都以全力占領此關。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與黔軍大戰(zhàn)婁山關前,經(jīng)過反復爭奪,殲滅黔軍兩個團。揭開了遵義戰(zhàn)役的序幕。兩次婁山關戰(zhàn)役保證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是我國重要的“紅色”基地。往南40公里是著名的遵義董酒廠。作為黔北第一要塞,婁山關景色秀麗,峭壁絕立,是眾多游客的常去之地。</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填有《憶秦娥·婁山關》詞一首,描寫紅軍指戰(zhàn)員英勇鏖戰(zhàn)的壯烈情景?,F(xiàn)以行草手書體放大鐫于高14米,寬25米的大理石碑上,益增雄關聲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鴉鶻關:“烽火浪煙山崖間”</b></p><p class="ql-block">鴉鶻關位于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西南近百里處,是明長城遼東鎮(zhèn)上的一個重要關隘。其為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遼陽副總兵韓斌所建,關門設障三道,故又稱為“三道關”。頭道關在今新賓縣葦子峪鄉(xiāng)三道關村南0.5公里,關城修至兩側山脊,現(xiàn)存遺址墻高3米,基寬約7米,為方料石包砌,內(nèi)填夯土而筑。二道關設在兩崖對峙的山谷之中,砌石為障。第三道關設在一拔地突起的巨石旁側,此石柱高約30余米。此關東西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峰巒疊嶂,惟此處有一形勢險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時,鴉鶻關是遼東鎮(zhèn)通往建州衛(wèi)主要通道,亦為朝鮮使臣入貢的必經(jīng)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王門關(遺址):“西塞名關通絲路”</b></p><p class="ql-block">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臺)遺址。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御匈奴,聯(lián)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jù)兩關”,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筑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p><p class="ql-block">“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边@首詩出自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陽關:“西出陽關無故人”</b></p><p class="ql-block">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南湖鄉(xiāng)境內(nèi),因在玉門關以南,故名陽關。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jù)兩關”的兩關之一。陽關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jīng)關卡,為西部邊境之門戶。唐代詩人王維所作“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今譯就是,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i>【編輯 分標題/楊振東】</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