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秦嶺山脈小隴山的深處,曲徑通幽,百鳥齊囀,溪水潺潺,層巒疊嶂,群峰聳峙,松濤如海。</h3> <h3> 美境中突起一座并不算高的孤峰,只見其形似麥垛,面容紫褐,崖面龕似蜂窩,棧道縱橫飛架,煙雨籠罩之時,橫云飛渡之際,猶如海市蜃樓之幻景。這就是被譽(yù)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的麥積山。</h3> <h3> 20世紀(jì)初,英國人斯坦因和法國的伯希和,都知道麥積山但是誰也上不去。上面的棧道早就被燒毀了,因此一直保存到建國后50年代。</h3> <h3> 中央政府為了調(diào)查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但是棧道被燒毀了,就從山上的樹上拴著繩子滑下去,一個一個的洞窟向下看。一看不得了,發(fā)現(xiàn)了很多東西。其實(shí)明清時期亦有修建。但清末后戰(zhàn)亂頻頻已有幾百年無人問津。加之天水雨水豐沛。林木茂盛無人能登,從而保護(hù)了這座極其珍貴的歷史寶庫!</h3> <h3> 中國歷史上有3百年的時間,一直處于大混戰(zhàn)。俗稱五胡亂華,也有稱中原淪陷。歷史學(xué)家普遍認(rèn)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zāi)難。差點(diǎn)五千年的華夏歷史續(xù)不了篇!</h3> <h3> 但其實(shí)這段時間各種元素在中原匯集,使華夏民族的文化得以豐富,最后把異族同化。這個時期出現(xiàn)過很多大的佛學(xué)家,藝術(shù)家,思想家。百花爭艷是華夏文化一次大的飛躍!</h3> <h3> 后秦~十六國時期羌人的政權(quán)。傳三世共三帝,歷時三十四年。第二位帝王名姚興在他的統(tǒng)治時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興盛。</h3> <h3> 姚興即位不久,想起爺爺曾對自己說過,羌人與佛有緣,當(dāng)年在艱難的遷徙中,曾有高僧多次幫助羌族人。于是,姚興派法顯去天竺取經(jīng),又派人到西涼去迎接回一位天竺高僧——鳩摩羅什。同時在麥積山開窟造廟當(dāng)時之盛境可謂轟轟烈烈!<br></h3><h3><br></h3><h3> </h3><h3><br></h3><h3></h3> <h3> 由于西游記,唐僧的故事婦孺皆知,卻不知在比玄奘早200年的后秦,法顯在已過花甲之年的62歲從長安出發(fā),穿行大戈壁,經(jīng)西域三十余國,過喜馬拉雅山九死一生,行程數(shù)萬里。歷經(jīng)14年,他不僅帶回梵本佛經(jīng)數(shù)十種,譯經(jīng)數(shù)十卷。并撰寫了我國第一部旅行游記《佛國記》。</h3> <h3> 而姚興迎來的鳩摩羅什年少精進(jìn),博聞強(qiáng)記,既通梵語,又嫻?jié)h文,佛學(xué)造詣極深。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經(jīng)藏、律藏、論藏三藏,并能熟練運(yùn)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師第一人,與玄奘、不空、真諦并稱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位列四大譯經(jīng)家之首,翻譯學(xué)鼻祖,語言學(xué)大師。被姚興尊為國師。</h3> <h3> 佛教傳入是公元初年前后的事,當(dāng)時由于絲綢之路成了連接?xùn)|西方的唯一路徑,所以地處絲綢之路一側(cè)的麥積山也像敦煌一樣,成了僧侶們眼中不可多得的靈巖仙境。</h3> <h3> 佛教石窟選址除了風(fēng)水還要符合教意??上朐谝粋€農(nóng)業(yè)大國的腹心上,有這么一個麥垛山,來供奉保佑人間豐衣足食、吉祥如意的佛,其中玄機(jī)就不言而喻啦!</h3> <h3> 1800年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dāng),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tuán)團(tuán),如民間積麥之垛。″</h3> <h3> 姚興崇佛便在麥積山雕鑿石窟。雕鑿在垂直90度的懸崖絕壁上面。此后的1800年,朝代不斷的更迭,麥積山鑿石的巨響不曾停歇。</h3><h3></h3> <h3> 一時間,從四面八方吸引來了100多個僧人,云集在這里,崇信佛教,追求死后或“來生”的快樂。把個寺院搞得四季香火旺盛,善男信女來往不絕。</h3> <h3> 如今古老的棧道、神秘的佛龕、精美的雕塑和斑駁的壁畫。更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h3> <h3> 在唐代發(fā)生了關(guān)中大地震,把石窟給震塌了。好不容易宋代的時候上去一些人,重新修復(fù),修復(fù)之后又遭遇大地震,再加上宋和西夏的戰(zhàn)爭,此后寂靜了數(shù)百年……</h3> <h3> 站在這本巨大的畫冊前,眼前浮現(xiàn)出不同朝代不同服飾的雕塑大師忙碌的身影。</h3> <h3> 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xì)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 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lt;/h3> <h3> 據(jù)《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xué)徒300余人。</h3> <h3> 據(jù)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xué),“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h3> <h3> 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xiàn)實(shí)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后的瀟灑與輕松。</h3> <h3> 北魏孝武帝,就是那個文治武功的元宏之孫元修,生性放蕩淫亂禍國。與三個表妹肆意放縱,把個好端端的北魏拱手讓給高歡,逃到長安投靠宇文泰。25歲就被宇文泰毒殺。北魏壽終正寢。分裂為東、西魏。從此演出了一幕幕的悲劇。堪比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h3> <h3> 歷史太長講不完咱只講麥積山。講那綿綿無盡的愛情,講那憋屈千年的冤情!</h3> <h3> 西魏時,魏文帝元寶炬為開國皇帝,但只是個傀儡。最悲催的是娶了一個貌美如仙,勤儉持家,賢良溫柔的公主。演義了一把憒憾千年的愛情悲劇。而麥積山則是原配皇后乙弗氏的葬身之地,“鑿麥積崖為龕而葬。”</h3> <h3> 她是青海王最寵愛的女兒,母親是孝文帝的四女兒淮陽公主,這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公主,生得國資天色,氣質(zhì)高貴。鑒于數(shù)代聯(lián)婚傳統(tǒng),十六歲的乙弗氏便嫁給了孝文帝之孫、京兆王元愉的兒子元寶炬。</h3> <h3> 俗話說:娶妻娶德,娶妾娶色。乙弗氏16歲嫁給皇帝,31歲被皇帝含淚賜死,短短13年間就給皇帝生了12個孩子,是歷史上賢妻良母的典范,更破了皇后生孩子的記錄!可見其恩愛。</h3> <h3> 麥積山第44窟,主佛高約1.6米,水渦紋高肉髻,結(jié)跏趺坐。舉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無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與愿印”。鼻梁高而修直,額頭寬廣。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蓋過雙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幾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質(zhì)感厚重,線條飄逸,層次分明,具有濃厚的裝飾趣味。這尊主佛坐姿極為沉靜,衣褶的曲線卻動感十足。更讓人贊嘆的是她的面部,薄唇小口,嘴角浮現(xiàn)出一抹親切神秘的微笑,那神秘的氣度顯然來自佛國,悲憫祥和,但親切的意味卻分明來自人間,溫暖慈愛……這便是乙弗氏兒子按照母親的容貌雕鑿的!</h3> <h3> 按照《魏書》記載,元寶炬的皇后乙弗氏簡直將女性所有的美德聚于一身,她性情溫柔如水,吃齋念佛,勤儉節(jié)約,從不佩戴珠玉身穿羅綺,平素里只穿著舊衣,為人寬厚而沒有嫉妒心。</h3> <h3> 然為了迎合柔然,宇文泰要求元寶炬娶柔然公主并休了乙弗氏。生生把兩個相愛的人拆散。這也且便罷,柔然公主生性嫉妒。央求父親屯兵邊境,非要皇帝把已入佛門的前皇后處死。無奈皇帝派人將乙弗氏賜死,時年31歲。</h3> <h3> 遠(yuǎn)在長安的元寶炬,始終也無法忘記這位為他而死的結(jié)發(fā)妻子,在自己的寢陵竣工后留下親筆文書,說自己去世后,由乙弗皇后配祭。元寶炬的長子元?dú)J登位后完成了他的心愿,在他駕崩后,追謚乙弗氏為文皇后,配祭于太廟,終將自己的母親與文帝合葬于永陵。</h3> <h3> 可憐的柔然公主年僅16歲死于難產(chǎn)。元寶炬這個懦弱的男人保護(hù)不了女人,卻能得到女人的摯愛,不得不讓人唏噓。</h3> <h3> 乙弗氏的孫子娶了宇文泰的女兒,也是你歡我愛。但宇文泰為篡權(quán)謀殺皇帝,命女兒恢復(fù)公主身份。女兒自殺殉情,是整個中國史上唯一自愿殉葬的皇后!</h3> <h3> 第44窟的造像技術(shù)遠(yuǎn)遠(yuǎn)勝于麥積山同類石窟,不難理解,這畢竟有來自西魏皇室的全力支持。</h3><h3> </h3> <h3> 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并序》。</h3> <h3> 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h3> <h3>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h3> <h3> 真實(sh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shù)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h3> <h3> 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于對現(xiàn)實(shí)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向往。</h3> <h3> 隋唐造像豐滿細(xì)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shí)面貌莊重。<br></h3> <h3> 從不同時代造像,可窺見當(dāng)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以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shù)的夸張、想象、概括、提煉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翩翩如生。</h3> <h3> 石窟的牌匾是清初書法家王了望題寫,“是無等等”四個字取自佛教經(jīng)文,“是”指正確的,得到的,存在的東西,“無”指錯誤的,失去的,不存在的,“等等”意為如此而已,完整的解釋就是:對也好,錯也好,得到也好,失去也好,都不過如此。</h3> <h3> 麥積山石窟最大的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造像建于隋代,中間的佛祖釋迦牟尼高約17米,兩側(cè)的菩薩高13米,據(jù)說這龕佛像原來也藏身于石窟之中,后來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于是便成了“露天大佛”。</h3> <h3> 歷史學(xué)家范文瀾曾譽(yù)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h3> <h3> 一座麥積山,一部編年史?!裰?!厚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