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寧陽劉家黃茂 劉氏宗親</p> <p class="ql-block">根</p> <p class="ql-block"> 根據(jù)館藏家譜記載,時代不同,家譜的內容側重有所不同,排序也有所不同。古代的家譜在血緣、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都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編修家譜時都應把這些內容收錄進去,以傳示時人和后人。</p><p class="ql-block">一 古代家譜側重。</p><p class="ql-block"> 上古時期的家譜,僅為君王、諸侯和貴族所獨有,家譜作用僅為證明血統(tǒng),為襲爵和財產繼承服務,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朝代不同家譜內容側重不同:</p><p class="ql-block">先秦時期的家譜特別重世系,家譜的內容僅為世系。</p><p class="ql-block"> 魏晉至唐代家譜的內容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在書寫方面還是記錄得較詳細,如姓名:包括字、號,還包括小名、異名、別名,然后記載生平、官爵(即使沒有做過官,處士也記錄上譜),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時間、何故遇害),婚姻狀況(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門第,離、退婚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情況,以及著述、居住、遷徙、家族支系、墳墓等,尤其是以地望,家世,官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婚配記錄得比較詳細。</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家譜的作用轉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旧先サ袅岁P于岳家的內容,而重點轉移到有關祖先、世系、恩榮、祠堂、居住、田產、墳墓等方面。家譜內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總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上托帝王,名人,列出家族流傳世系。2、 恩榮,記錄本家族列祖列宗科舉,仕宦以及受到政府褒獎等情況,即使沒有人做過官,也要寫處士,實在沒有可寫的,年紀活得大,則寫上耆壽,壽婦等,努力使自己的家族門楣生光。3、對每一個入譜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都寫有傳記,詳細記錄他的名字、號謚、婚姻、生死經歷、登譜之年、妻妾、節(jié)孝,其中對子嗣記錄特別認真,嚴格掌握入譜標準,對諸如養(yǎng)子、私生子、女兒、11歲以下死亡的幼殤以及入贅等情況,特別慎重,以防出現(xiàn)“冒宗”、“亂宗”之事,保證血統(tǒng)的純凈。4 、較詳細記載祖宅、祠堂、祖塋,因為,祖宅是先人們居住、生活過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場所,祖塋是列祖、列宗長眠之地,尊崇祖先對于團結族人有著極大意義,故對祠規(guī)、祠記、祠產、義莊、義田、家禮、家訓及祖塋、祖屋的地形圖都記載。5 、最后是家傳,一般收錄有聲望的先人的墓志銘,行狀、壽序、年譜、像贊等傳記資料。有些家譜后面還專列著述或藝文一節(jié),收藏家族先人的著述、詩文等。</p><p class="ql-block">二 家譜修撰結構及內容</p><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家譜,因為時代不同,作用不同,記錄的內容也不完全相同,越到后期內容越多,越到后來記錄越詳,家譜的格式在不同時代也不盡相同。家譜修撰到了明、清兩代其結構基本定型。明、清兩代家譜格式大致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 譜序:有自序和他序的區(qū)別,其內容為敘述修撰緣起,修譜目的,本譜的修撰歷史,過程與內容大要,修譜的人員構成,修訂年月,家族的淵源傳承和遷徙經過,郡望,以往歷次修譜情況以及對譜學理論的認識等,作用是宣揚本譜的主旨,頌揚祖德,使子孫讀后能敬祖向善。如果本譜是續(xù)修之作,那么除收載新寫的序外,以往歷次修譜的舊譜序也一并收入,對于續(xù)修次數(shù)多的家譜,有時新舊譜序多達數(shù)十篇。此外,為了增光族望,還會專請當代名人作序,并將以往名人為列譜所作的序依時代先后排列收藏。譜序在有些家譜中亦有別稱為"引"丶"譜說"、"譜銘"、"譜劵"等。</p><p class="ql-block">(二) 題詞:題詞不是每部家譜都有,大多是前代皇帝或名人為本家族或家譜題詞,放在顯著位置,目的是以此炫耀家世。若錄載凡人的題詞,會降低家聲。</p><p class="ql-block">(三)凡例:也稱譜例,主要是介紹本譜的篡修原則與編寫體例,收錄范圍,結構特點,各種著錄規(guī)則,本譜中各類目的,立類理由,適用范圍,各種可入譜和不可入譜人物的標準,以及諸如如何避諱等行文要求,中心是強調家族血緣的重要性和譜書記述的真性,內容較豐富,少則幾條,多則幾十條。</p><p class="ql-block">(四)、譜論:也稱譜說,主要收錄前代名人學者談論譜學的簡短語錄,其中尤以歐陽修、蘇詢、朱熹、程頤、曾孔等宋孺語錄最為普遍,也有將明清兩代皇帝的諭民榜,諭民詔令載入譜中,作為另一種類型的譜論。</p><p class="ql-block">(五)、恩榮:也稱告身、誥敕、賜諭、公文,集中記載歷代皇帝和地方官員對本家族或某些成員的褒獎和封贈文字,包括各種敕字、誥命、御制碑文等,有的還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員為本家族題寫的各種匾額,目的是通過重君恩來彰明祖德。</p><p class="ql-block">(六)、圖:明清時代家譜的卷首,多數(shù)有圖版,內容不完全相同,一般具有祖廟、祖塋、祠堂及牧場,水源或住宅四至圖。</p><p class="ql-block">(七)、節(jié)孝:宋代以后至明清,特別重視節(jié)孝,家族中出了節(jié)婦孝子,是全家族的光榮,因此,很多家譜都在卷首立節(jié)孝一章。</p><p class="ql-block">(八)、像贊:將本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有的還寫上贊語,置于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望族,熏陶后人,使后世子孫起敬起孝,且可借為“感奮”的目的,有的還刋載一些先人遺墨。</p><p class="ql-block">(九)、考:有疑則考。一個家族,存在幾百年,千余年,自然有些事情不太清楚,可修譜時又必須寫上,因此,只得進行考索。通常需要考證的,大抵有如下內容:姓氏來源、得姓始末、始祖、始遷祖、支派、遷徙經過和原因,如今分布、某些世系、仕籍、先人科名以及祠廟、祖塋等,尤其是本支遷徙,定居歷史和各支外遷史比較重要,其中以先世考最為重要,也最常見。</p><p class="ql-block">(十)、宗規(guī)、家訓:可單稱為族規(guī),族約、祠規(guī)、祠約、家規(guī)、家約、家戒、家法、家議、家典、家范、家訓、規(guī)約、誡諭、宗禁、祖訓、規(guī)條,是各家族自己制訂的約束和教化家族成員的家族法規(guī),內容廣泛,基本上為修身、齊家、忠君、敬祖、互助、宗法等方面:1、規(guī)約,族人必須遵守。2、家教,即訓語,教人做人行世的道理。3、廟規(guī),也稱家禮,家族祭祀禮儀,如祖廟、祠堂組成祭祀規(guī)紀、程序,婚喪儀式等等。</p><p class="ql-block">(十一)、祠堂、祠產、坊墓:記錄家族祠堂的歷史與現(xiàn)狀、規(guī)制、神位、世次、祠聯(lián)、祠匾、配享、管理以及祠產、義莊、義田、祭田的管理和牌坊、祖墓及各房墓地的分布與坐向等。</p><p class="ql-block">(十二)、派語:也稱字輩,為記載族人的排行字語。封建時代,家族排行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大多是由皇帝,名人,祖先確定,子孫后代一代一字作為排序。如孔子后代排行字語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p><p class="ql-block">(十三)、世系:也稱世系表,世系表、世系圖、根圖,是以圖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員的血緣關系,這是家譜的主要內容,通常是五代為一表,修譜不以世系為核心,這叫不靠譜。</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系錄:也有家譜稱為世系考、傳實、行實,世系錄是對世系表的解釋,即記錄一個人生、老、病、死、葬的簡歷,內容包括父名、排行、名、字、號、生卒年月日時、享年、官職、功名、德行、葬地、葬向、妻、妾的生卒年月日時、封誥、岳家、子女、女嫁之人,有無富貴外孫等,特別重生死,血統(tǒng)。</p><p class="ql-block">(十五)、傳記:與世系錄有點相似,不同的是世系錄是本家族每個男性成員均有,而傳記類則是家族中有功名賢能,特殊事跡,豐功偉業(yè),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傳。形式包括行狀、墓志銘、神道碑和年譜等多種。傳記又分內外傳兩種:內傳為有懿行的女子傳記,外傳為男子傳記,可由后人寫,也可請當代名人寫。也有的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分類排列。</p><p class="ql-block">(十六)、仕宦錄:也稱薦辟系、科第錄,用以記載族中歷代及第人士族人的名單、履歷、科名、政績、功勛、著作等。</p><p class="ql-block">(十七)、志:家譜中另一種比較重要內容,大多為家族中專門資料的匯集,如科名、節(jié)孝、仕宦、宗壽、宗才、封贈、族內學校、學產、歷代祖屋、祖塋、祖產分布等。</p><p class="ql-block">(十八)、雜記:其他類不收入或遺漏的均在此處敘述,大多為本家族的一些專門資料,如男女高齡,爭訟,田產,塋地的契約,合同,訴訟文字等,范圍很廣、很雜。</p><p class="ql-block">(十九)、文獻:也稱著述、藝文、文苑,收藏的均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種家規(guī)、家訓、家范、墓志、行狀、詩文、帖、簡、奏疏等。有的全收,還有僅開列目錄。 (二十)、修譜姓氏:一般包括兩項內容,一為領銜,編纂人姓名,一為捐獻經費人姓名,均列在譜末。</p><p class="ql-block">(二十一)、領譜字號:為防止家譜外傳,一般在家譜后面都有順號,或用一段特殊文字,然后登記注冊,某人領某號,定期抽查。</p><p class="ql-block">(二十二)、特殊內容:有的家譜中設立特殊的內容,如專設義譜一類,收載族內各支派所收異姓養(yǎng)子,義子的世系,有的家譜中收錄家族中重要人物的年譜資料等。</p><p class="ql-block">(二十三)、附記:專門記述本次收譜的經歷和遇到的問題等。也有的家譜注明修譜時的收支賬目。</p><p class="ql-block">(二十四)、統(tǒng)計圖表:近代家譜中在后面附有歷史紀元表,支派分布表,人口統(tǒng)計表等。</p><p class="ql-block">(二十五)、余慶錄:家譜修成,末尾照例留幾頁空白紙,上書“余慶錄”,意為子孫綿延,留有余慶。</p><p class="ql-block">作為家譜的格式,并不是每一部家譜都完全具備的內容,由于時代,地區(qū),家族的差異,所修的家譜詳略程度不完全一樣,格式分合、排列次序也不完全一致,但基本含括以上內容與結構。</p><p class="ql-block">三 家譜(宗譜)與聯(lián)譜異同。</p><p class="ql-block">編修譜書,過去專門編修家譜,也叫宗譜或族譜。先秦時期的家譜特別重世系,家譜的內容較單一,僅為世系。魏晉以后加選官,婚姻,以至社會交往均看門第,家譜在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大大增強,特別襲爵。人類出現(xiàn)了姓氏,姓統(tǒng)管百世,記載血源綿延,家譜主要內容就是世系。</p><p class="ql-block">家譜與聯(lián)譜都是譜,其內容相同,結構排列存異。所編修的家譜與近代所編的聯(lián)譜主要不同特征就是:家譜是縱向連,即一個家族記載著血緣連接,一脈相承,各支派延綿世系銜接緊,能體現(xiàn)一個家族的源流。而聯(lián)譜是現(xiàn)代的一種編譜格式,聯(lián)譜是橫向聯(lián)接同宗,勿略血緣銜接,只是同宗的始遷祖的家譜精簡(世系丨一一5代或丨一一10代,突出內容的精髓部分),平等地排列聯(lián)起來,即把各地區(qū),各自然村始遷祖的家譜通過去粗取精,編成一部聯(lián)祖聯(lián)宗的綜合性新譜書。聯(lián)譜編纂比家譜容易,因為,只需根據(jù)現(xiàn)有家譜有關的內容,不需要對始遷祖追根溯源以及各支派是否鏈接。聯(lián)譜編纂目的是:聯(lián)結同宗、睦族,增強兄弟凝聚力,為社會發(fā)展和和諧,家族興旺、發(fā)達而編纂。</p><p class="ql-block">文章來源:今日頭條《武平王氏宗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