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漢口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武漢是個近代才有的地名,從有這個地名起,武昌漢口才被扯到了一起(當然還有漢陽),其實很長時間里,僅隔著一條江的武昌漢口一直咫尺天涯,如同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難得牽手,也就從沒有被人合稱為一地過。況且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也相距遙遠,到武昌已有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資歷后,漢口才剛剛出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武昌與漢口并立于長江兩岸的時間并不長,只有大約五百年,并且由于它們各自出生的歷史機遇不同,地理條件也相異,它們形成與發(fā)展的路徑也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武昌,首先是孫權在此依蛇山筑城,建設軍事營壘,以后的朝代又在這兒設置府治,逐漸演變?yōu)槌鞘械?。所以它開始就會有城而基本無市,“市”還只是保障城內駐扎人員所需物資的供應點。古代大多數城市都是先有城的,特別是那些分封的都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跟武昌比,漢口是個異類,因為非官辦,沒有筑城資格,所以它先有市而無城,結果得以自由生長,從小漁村發(fā)展成了大市鎮(zhè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中葉,那些順漢水而下的商人看中了這塊兩江交匯之地,競相到這兒安營扎寨,到萬歷年間,漢口已經成為糧食和淮鹽的轉運口岸,隨著大宗轉運業(yè)務的發(fā)展,商業(yè)移民在這兒定居,逐漸形成居住群落,最后成為了市鎮(zhèn)。因此可以說,漢口是個民辦城市,后來雖然納入漢陽府管轄,設置巡檢司,也因為級別低,淹沒于市井而無聞了。這種差異現(xiàn)在從市內地名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來,比如武昌,至今有戶部巷,都府堤,戈甲營,糧道街等地名,證明了以前,這些官辦機構之多,之顯赫,它們一直是武昌城里的主角。而漢口的中心卻是漢正街,一條商賈云集,終日嘈雜的街道,雖然也叫官街,但擁擠在街上的,都是貨棧,商鋪,藥行,客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說漢口是鎮(zhèn),卻又不同于遍布全國的傳統(tǒng)市鎮(zhèn),它物產集中和輻射的種類及范圍,都要比傳統(tǒng)市鎮(zhèn)大得多。因為地理上的便利,它一開始就是跨地區(qū)貿易的集散地,而不像傳統(tǒng)市鎮(zhèn)只覆蓋自己周邊的四鄰八鄉(xiāng)。所以它得以與朱仙鎮(zhèn)、景德鎮(zhèn)、佛山鎮(zhèn)齊名,成為四大名鎮(zhèn)之一,近代以來更成為對外通商的重要口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早期的漢口并不大,只是漢水邊一塊不長的狹窄街區(qū)。在這片街區(qū)里,水邊帆檣林立,岸上貨物堆積,漢正街就是它的CBD中央商務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明成化年間漢水那次決口,不僅讓漢水改道到現(xiàn)在的位置,還在漢口一側沖決出一段盲腸般的湖泊,由于沒有出口,漢水漲水時,它也順勢漲水,每逢這時地勢低洼的漢口內陸就會洪水肆虐,這片水域緊貼當時漢口街市北側的外緣,經常會嚴重侵擾市民的正常生活,所以公元1635年(即清軍入關前九年),明漢陽府通判袁焻主持修建了一道堤防。這道堤防的建設,不僅解除了漢口的“后顧之憂”,也為日后當政者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法寶,就是筑堤,只要有了堤,漢口就高枕無憂了。此后漢口又兩次筑堤,因此,漢口的城市成長史,可以用三道堤防的建設史來概括,只是每次筑堤,又都沒能圍住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道就是這袁公堤,在今天長堤街的位置,堤內面積大約有四平方公里,人口數萬。它的建造,明確了當時漢口的地理范圍,有效地阻擋了北部的水患,保證了堤內民眾的安居樂業(yè),從而吸引了更多外地人涌入漢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道堤是1865年修建的漢鎮(zhèn)堡垣,這是個亦城亦堤的建筑。之所以叫這么個名字,就是因為漢口只是鎮(zhèn),筑城不夠格,只能叫垣。這時漢口已于四年前開埠,成為對外通商口岸,沿江一帶劃出租界,開始出現(xiàn)西洋式街區(qū),這也意味著漢口的范圍擴大了。這道建筑,功能上既防水患,更為防兵亂。當時正是太平天國亂世之后,捻軍仍在肆虐時。由于太平軍為禍甚烈,人們抱怨朝廷有負市民忠誠,朝廷則以無從防守為由相推卸。人們痛定思痛,筑城遂成為當務之急。作為城垣,漢鎮(zhèn)堡垣開了七座城門,包括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并設15座炮臺。該堡垣大體在今中山大道,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處,把華界和租界囊括其中。漢鎮(zhèn)堡垣的建成,明確了新的漢口地界已擴展到了沿江一帶。堡垣建成后,袁公堤即廢止,改成馬路,就是長堤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漢鎮(zhèn)堡垣生不逢時,在漢口開埠成為通商口岸,面臨發(fā)展機遇的時候,雖為洪楊之亂后的亡羊補牢,卻也是畫地為牢,自縛手腳,因此注定是短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張之洞來湖北后,就把這道堤給廢了。1898年,張之洞設置夏口廳來管轄漢口事務,之后漢口就與武昌漢陽一樣,具有了獨立的行政地位,三鎮(zhèn)大體平起平坐。以前武昌與岳陽,九江等地的聯(lián)系甚于漢口的局面將被改變。1905年,為了保護已經建起的盧漢鐵路路基免遭洪水侵襲,張之洞主持修建了后來被稱為張公堤的后湖大堤。這是漢口的第三道大堤。該堤從今堤角起,經岱家山,姑嫂樹,常碼頭到皇經堂止,遠離當時的市區(qū),框進來的面積是當時市區(qū)的二十倍,為漢口日后的發(fā)展預涸了大量土地。之后的近百年里,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漢口城市的快速擴張,都得益于這道堤防的建設。這道堤防的建成使?jié)h鎮(zhèn)堡垣徹底失去了存在價值,1907年,也就是堡垣誕生四十二年之際,人們又拆除了它,并在垣址上修建了后城馬路,后來叫中山路,即以后的中山大道硚口至江漢路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什么一開始修這條馬路呢?因為那時就有釘子戶,拆遷難,在這兒修路就省事了?,F(xiàn)在你去看漢口,有的街區(qū)馬路筆直寬闊,房屋疏密得當,有的街區(qū)永遠是小街陋巷,狹窄曲折,房屋密集。所有好的街區(qū),當年都在城外,就被成片開發(fā)了,而城內老街巷都難動土,就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至今變化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圖為手繪三鎮(zhèn)鳥瞰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山大道的出現(xiàn),引領了一波城市擴張的浪潮,當然這一波張浪潮并不是隨之而來的,而是在1911年10月的陽夏保衛(wèi)戰(zhàn)之后了。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清廷派大軍前來鎮(zhèn)壓,于是與武昌起義軍及漢口民軍之間爆發(fā)一場為時四十一天的戰(zhàn)爭,史稱陽夏(漢陽和夏口即漢口)保衛(wèi)戰(zhàn)。此時恰是堡垣拆除之后,漢口沒了城防,戰(zhàn)爭的結果,經過炮擊和放火燒城,清軍獲勝,但是漢口華埠幾乎片瓦不存,五分之四的街區(qū)淪為廢墟。這一損毀區(qū)域對于當時的漢口究竟有多大呢?1911年漢口華埠的范圍大體就是以今中山大道為界,從硚口起到交通路止,靠漢水和長江邊這長長的一大片,損毀五分之四,意味著差不多從民生路往上全沒了。所以戰(zhàn)后不論政府還是民間,好幾年都無力重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漢口地產大王劉歆生為首的一批紳商應時之需,于1912年提交一份漢口恢復重建的規(guī)劃書,國民政府因規(guī)劃書缺乏城市公用設施的考慮而未予批準,如此一擱就是幾年,而民間因為生存所需,卻急不可耐地開始了重建。因為資金所限以及對城市認知水平的落后,這種重建無疑是華埠老街區(qū)的低水平重復,使得政府新規(guī)劃的起步更加艱難,政府曾試圖就馬路拓寬事宜動員臨街業(yè)主將宅基地后撤,但遭到了所有業(yè)主的反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幾年后,劉歆生出馬了。這時,距后城馬路即中山大道出現(xiàn)已經近十年,距陽夏保衛(wèi)戰(zhàn)也已經過去五年了。劉歆生采取避實就虛的策略,選擇先在剛剛建成的交通路兩側空地開發(fā)房地產。交通路由新任湖北督軍王占元修建,旨在連通花樓街和后城馬路。1918年,生成南里生成北里相繼建成。它們的建成標志著漢口華埠第一次出現(xiàn)由房地產商開發(fā)的新式住宅小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后,劉歆生在中山大道以西(原來漢口城外)的大片荒地上開始了更大規(guī)模的新城區(qū)的開發(fā)。他先修了縱橫若干條道路,就是今吉慶街,銘新街,泰寧街,以及保成路,南京路到匯通路,黃石路,大智路這一大片。幾年功夫,到1926年,一個嶄新的特別模范區(qū)橫空出世。這一片新式街區(qū),馬路寬闊筆直,樓宇巍峨,里份式住宅整齊漂亮,讓時人大開眼界。特別模范區(qū)的模范二字,源于孫中山“務使首義之區(qū),變?yōu)槟7吨小币徽Z。這一大規(guī)模新城區(qū)的開發(fā)活動,受到了當時國內申報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轟動全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能是示范效應,1929年起,華埠也接連修成了幾條馬路。工程從張美芝巷開始,拓寬后成了民生路,然后依次是民權路,民族路,三民路。而且這幾條馬路還很先進,首次鋪設了瀝青路面,兩邊除了地下排水溝外還修了電纜溝,將電話線置于地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別模范區(qū)建成后的約十年時間里,京廣線市內段的里側空余部分,除英法租界擴展部分外,基本都相繼開發(fā)完成,這樣,中山大道恰好成為一條縱貫線,貫穿新的漢口市中心,從此取代漢正街,成為市民贊譽的漢口脊梁。漢口市中心的轉移,不僅是市區(qū)面積擴大后的簡單位移,實質表達了漢口城市品質的提升。它與早幾年形成的歆生路(即江漢路)一起,為更多的近代工商業(yè)落戶,組成新的都市商圈創(chuàng)造了條件,亨達利鐘表店,綢緞莊等著名商行以及一批出版業(yè)的書店,都相繼在這一帶開門營業(yè)。伴隨著新型房地產業(yè)的興起,這一切迅速有力地改變了城市面貌,也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使?jié)h口具有了現(xiàn)代城市的模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漢口市區(qū)在由沿河向沿江擴展時,延續(xù)了原有的特色,把與江平行的街道命名為街,與街相交的名為路。這樣的安排,最初突顯的是路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而街主要擔負滿足城市生活的功能。但是后來,冠名為大道的道路擔負了城市主干道職能,而且商店云集,寸土寸金,所以在城市生活中,大道的功能更為全面且重要,而作為城市民宅建筑的里份則遍布街和路。里份如同城市的細胞,是最具活力的所在,也是漢口社會風俗和時尚的發(fā)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份式民宅建筑,是一種中西合璧風格的封閉式雙層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即三面為住房,缺口處是單元大門,底層中部為公共廳堂,后有樓梯通達二樓。由于每個單元都是一個由多戶人家合住的封閉空間,這種合住形式有助于加強居民的彼此認同,形成一個利益與義務共享或者分擔的小社會。漢口市民就是在這種居住環(huán)境中學會并養(yǎng)成鄰里相處之道,形成共同的市民價值觀的。里份式住宅的出現(xiàn),結束了民宅全由自己搭建的歷史,開始了商品房居住階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與里份式住宅相似的,還有一種不稱為里而叫村、坊的居住群落,比如洞庭村、六野村、大陸坊、咸安坊等,這類民居是當時的高檔住宅,它的戶居面積更大,用料更講究,做工也更精細,有些實際是聯(lián)排別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算上流民所搭建的臨時棲居的棚屋——這類棚屋大多在京漢鐵路市內段的外側,因此在漢口人的口語里,習慣上把那一帶稱為鐵路外——漢口的民宅一般可分為四種形態(tài):自建私宅、里份、村坊、棚屋,四種民宅雖然互有摻雜,但是大體分布在漢口的四個區(qū)域,分別對應著構成全體市民的四類人群,亦即四個階層。第一種自建私宅主要集中在由漢正街為中心的華埠,即漢口最原始的街區(qū)。由于漢口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茶、棉、桐油、生漆等八大商品貿易的集散地,因此這一帶是各路商人和各種手工業(yè)作坊主的世襲領地,以及為這類人群提供日用商品和服務的各種店鋪的集中地。第二種里份建筑主要分布在京漢鐵路內側,除上述華埠以外的廣大區(qū)域。里份的居民成分復雜,城市里各色人等都有,不過主體應該是當時的中產階層,職員階層和各種工薪階層。第三種村坊建筑均在昔日租界范圍內,其居民主體是銀行家,實業(yè)家,企業(yè)高管或者社會名流。棚戶區(qū)主要在鐵路外側,居民以外來流民為主,主要是小生意小手藝從業(yè)者或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純體力勞動者。漢口是個港口城市,近代以來對碼頭裝卸和搬運的勞力需求量大增,催生了以裝卸和搬運為謀生手段的勞動群體。流行至今的“打碼頭”一語,就反映了早期碼頭作業(yè)市場的無序與血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陽夏保衛(wèi)戰(zhàn)后,以本地地產大王劉歆生,寧波籍實業(yè)界巨子宋煒臣為代表的商界精英不論在財力上,還是智力上,都貢獻突出,在漢口的恢復重建以及新街區(qū)的開發(fā)上,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又抓住歷史機遇,在提升城市品質上走了在全國前列。正因為有了這樣一批走在時代前列的商界英才,從1911年到1937年的二十多年中,漢口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不僅誕生了一系列標志性建筑,還誕生了總共幾十條里份,為漢口的以后幾十年預備了一座大城市所應具有基礎,高度,容量和格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漢口的城市擴張史從1861年起持續(xù)了七十余年,最后因抗戰(zhàn)的爆發(fā)而中斷,老城區(qū)的市容市貌定格在了那個年代,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都少有改變。由于它的大部分建筑都是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時期誕生的,這種中西合璧式的城市樣貌影響了好幾代人對于漢口的認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漢口又開始了它的急劇擴張期,新修的兩條交通干道以及附著在它們兩側的建筑群,填滿了張公堤內所有的地塊。近二十年來,隨著城市的改建,老城區(qū)又進入了更新期,老建筑老街區(qū)開始快速消失,新建筑和住宅區(qū)正不斷涌現(xiàn),要不了多久漢口將變得面目全非,雖然那些標志性建筑還在,但是老輩人生于斯長于斯的里份,那些從小就熟悉親切的環(huán)境將會消失殆盡,作為漢口人,一定會傷感,會悵然若失。因此,至少知道這座城市的既往,不僅可以慰藉心靈,還會讓自己覺得不枉作了一回它的市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圖上清楚地顯示出漢水在漢口內陸上長出一段盲腸式湖泊,也顯示出修筑袁公堤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76年的漢口,漢鎮(zhèn)堡垣內,袁公堤已拆除,民居外側即長堤街,長堤街和漢鎮(zhèn)堡垣(即中山大道)之間還是空地,左端已可見英國領事館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份地圖表示的應該是1905-1907年之間的漢口,未著色街區(qū)部分系華埠,彩色部分為租界,依次為英俄法德日租界。整個街區(qū)外緣帶有城堞標志的黑線為漢鎮(zhèn)堡垣,堡垣外面那條線是京漢鐵路。該圖表現(xiàn)了漢口自形成市鎮(zhèn)以來,到1907年時的模樣,漢鎮(zhèn)堡垣(中山大道)里邊基本被街區(qū)填滿。1912-1949年間,市區(qū)擴展到城垣外側,基本將京漢鐵路內側空地填滿,鐵路外側則有部分棚戶區(qū)。由此可以看出,堡垣改成的馬路——中山大道,恰好縱貫新的漢口市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4-1905年修筑張公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圖可能攝于1907年漢鎮(zhèn)堡垣變身道路的初期,可見最初后城馬路修在城垣頂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圖應該拍攝于1907-1911年之間,后城馬路已經落地,馬路兩側還沒有被正式開發(f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陽夏保衛(wèi)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zhàn)后慘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歆生向家人展示城市規(guī)劃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典型的老城區(qū)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圖左側注明張美芝巷,即日后的民生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攝于1920年的施工場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下圖可以看到特別模范區(qū)已經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別模范區(qū),銘新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成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匯通路,現(xiàn)在依然很漂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匯通路吉慶街口,昔日應該是很漂亮的二層小樓,如今破敗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榆蔭里,福蔭鄉(xiāng)梓之意,典型的漢口里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昔日張美芝巷,后來的民生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應是中山大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日中山大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眾樂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張圖上,漢口內環(huán)線里邊大體就是漢鎮(zhèn)堡垣保護的范圍,陰影部分大體就是拆了城垣后擴張的范圍,圖上可以看出,張公堤不愧為大手筆,現(xiàn)在城市擴張才基本填滿了張公堤所框定的范圍并有所突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漢口應該永遠銘記的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