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b><font color="#39b54a">引言<br></font></b><b> <br></b><font color="#b04fbb"><b>拙文原創(chuàng)發(fā)表在 2018年7月10日《宛氏文化》公眾號上。截止2019年3月10日瀏覽量為11541人次、留言103條。特別感謝留言的朋友,既給了肯定也給了建議。<br></b></font><font color="#b04fbb"><b>另外,有數(shù)十個姓氏公眾號和網(wǎng)站轉(zhuǎn)發(fā)了此文。<br></b></font><font color="#b04fbb"><b>根據(jù)留言建議,考慮到正式出版的規(guī)范,本文作了少許修改。在此,向所有的讀者尤其是留言的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br></b></font><font color="#b04fbb"><b> <br></b></font><b><font color="#39b54a">正文<br></font></b><b> </b><br></h1><h1><b><font color="#ed2308"> 理想的會長,什么樣?</font></b></h1><h1><b><br></b><b>家族事務,在中國永遠不會</b><b>消失,只是“規(guī)模”大與小的問題。無論叫“宗親會”還是叫“研究會”,總之要有人出面張羅事兒。我把這些人一并稱為“會長”。無論這個“會”注冊與否,她都是客觀存在的民間團隊。</b></h1><h1><b>“會長”的任職條件,有哪些呢?這個沒有統(tǒng)一說法,很難用德能勤績的“干部考核”標準來衡上量。因此我用“理想的會長”來說說個人看法。 </b><br><b> </b><br><b>1.興趣。也叫“心思”,或者叫“愛好”。也就是“愿意為家族服務”。這是大前提。有本事的人很多,但“主動愿意為家族服務”占比有限。會長,不是官職,沒有俸祿;是奉獻的差事,是付出的表率,是積德的機會。具體有二點要求:一是這個人要內(nèi)心愿意做家族事兒,二是這個人要把做家族事看成是積德行為。這是從“內(nèi)心”對會長的起碼要求。</b></h1><h1><b></b><b><br></b><b>2.政治。別以為做家族事與政治無關,其實關系大了。為什么“宗親會”注冊難?為什么“公務員”很少介入家族事務?為什么大型“家族活動”要報備?對這些問題想不明白、看不清楚,那就是“糊涂蟲”。簡單地說,會長,一定要有超過普通人的政治視野和素質(zhì),如果是中共黨員更好。道理很簡單,家族離不開國家,文化也不能游離于政治之外。</b></h1><h1><b></b><b><br></b><b>3.年齡。最好60歲以上、70歲以下。年齡,是人生閱歷,是社會經(jīng)驗。在禮儀之邦的中國,年齡還是一種能夠承載更多尊重的資本。60歲,人生一個甲子年,以后再也沒有體制內(nèi)的工作壓力了,所以也叫“人生第二個春天”。人生不同年齡,“第一要務”是不同的。童年求學,青年立業(yè),壯年守成。“守成”就是養(yǎng)好老的、育好小的。60歲以后的老年干什么呢?時下很流行“養(yǎng)生”。什么是最好的“養(yǎng)生”呢?肯定不是購買電視廣告的“保健品”,公認的是“活動”,也就是“找點事兒干”,自己給自己找點快樂。當然,不是說60歲以下的人不能當會長。如果把當會長看成是一種快樂,那么把這個快樂送給長者也算是“尊老”。</b></h1><h1><b></b><b><br></b><b>4.文化。家族事務的主線是文化傳承。沒有文化,也就談不上傳承文化。沒必要用學歷、學位、職稱來衡量,但最起碼的,要會寫發(fā)言稿,會用標點符號,會說普通話。對家族歷史文化不用有深入研究,但要掌握常人都知道的家族知識。這里有個重點:必須能分清“哪些是正能量文化、哪些是負能量文化”。會長是領路人,沒文化,肯定不行。心胸狹窄、氣量不大,再有錢、再熱心,也只能把家族事務搞砸,誤導后人。時下60以上的人中,當過中小學老師的,就是難得人才了。</b></h1><h1><b></b><b><br></b><b>5.性格。這是一個很難描述清楚的人格特征,是骨子里的東西。成年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不同的性格在家族事務中,會展示出不同的優(yōu)勢和劣勢。性格受文化影響,進而成為“素質(zhì)”?!八狸瘛钡娜?,聽不進別人話,如果當上會長,多半就是一言堂;愛“顯擺”的人,逢事就會講排場。性格還受職業(yè)影響,進而成為“習慣”。而家族事務是排斥某些素質(zhì)和習慣的。如果會長按出錢多少任命的,這個會長大多會考慮整合家族零散資金的“眾籌”。完美性格是不存在的,但是人們心里還是有一個基本標準,如“會辦事”。筆者認為,會長具備“如水”的性格,是比較理想的,剛?cè)岵?,屈伸自如?lt;/b></h1><h1><b></b><b><br></b><b>6.經(jīng)濟。必須有穩(wěn)定的收入。比如公職退休人員。當今人們往錢上使勁,是生存和守成的需要。如果當會長還要與錢叫勁,一是精力不夠,二是容易跑偏。做家族事務,要經(jīng)常出門訪親,花銷也大,少則一兩萬、多則數(shù)十萬。這個錢,不能花大家的,只能個人掏腰包。同時,必須有家屬支持。雖然是你的錢,老伴不同意,就會影響家庭和睦。另外還要考慮“啃老族”,子女尚未獨立,當父母的誰也不會袖手旁觀。</b></h1><h1><b></b><b><br></b><b>7.時間。靈活時間充足,自由支配度大。今人都時間緊張,公職的就不用說了,打工的要看老板臉色,個體的也要考慮生意,退休的還要照顧孫子。社會節(jié)奏很快,人心時而浮躁。如果會長整天忙于“生存正事”,也就沒有時間管“家族閑事”了。當會長,不僅要到處跑,更重要的是“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家族也是小社會,但很多事務還不能按“社會規(guī)則”處理,家族講究“情”字,否則也沒人買賬。文化傳承是雙方的默契,發(fā)出方與接收方若無共鳴,家族事務也不會有什么升華。這些雖然是“文化”層面的問題,但需要會長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檢驗。</b></h1><h1><b></b><b><br></b><b>8.身體。健康的身體,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坐飛機,還是自駕,要確保安全第一,必須防止意外發(fā)生。這里不說“命中注定”的事兒,一旦發(fā)生意外,很可能留下“忌諱”。再有,在哪個地方出事,也會給當?shù)刈迦嗽黾雍芏嗦闊?,甚至會讓外地族人對當?shù)刈迦水a(chǎn)生“照顧不周”的誤會。當然,為家族事務獻出生命的人,是可敬的、可以寫入史詩的,但不是族人愿意看到的。</b></h1><h1><b></b><b><br></b><b>9.用人。這點最關鍵。完美的人很少,“理想的會長”也不是隨處可見。時下,注冊和未注冊的宗親類的各級“社團”,數(shù)以千計,而2018年被國家民政部點名的“涉非會”僅有42家。這說明絕大多數(shù)會長是走正路的。當然,被點名的,原因也復雜。很多會長把家族事務,做得可圈可點,細想一下就會得這樣的結(jié)論:高手會長,一定是善于用人。簡單地說,會長一班人,各具千秋,優(yōu)勢互補,同時能揚長避短。</b><b><br></b><b> </b><b><br></b><b>(選自宛福成《姓氏文化隨筆》)</b></h1><h3><b></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