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2月8日至11日,春節(jié)大年初四到初七的4天時間里,我和子耀從麗江之東的金沙江金安橋行走到永勝程海湖畔,徒步一百多公里山路,以運動的形式愉快地度過了休閑的假期。</h3> <h3> 二十年來我無數次到達金龍橋,有徒步觀光的,有攝影拍照的,有為電影及電視劇選景和拍攝的……每次都是來到橋上就返回,這次我要不走回頭路,走得更遠,去感受一下橋那邊的風景,走向遠方!</h3><h3> 這是我二十年前給金龍橋的留影。</h3> <h3> 我們計劃的徒步路線是:從麗江市古城區(qū)金安鄉(xiāng)境內金沙江的金安橋為起點開始行走,沿麗江一側的金沙江邊往西南方向走到金龍橋(梓里橋),過江之后向東爬山到達永勝縣大安鄉(xiāng)梓里村,又向南順金沙江走到達大坪子,再向東翻山到達順州鎮(zhèn),又到程海,從程海湖西岸到達毛家灣,之后乘坐客車返回麗江。</h3><h3> 程海是世界上天然生長螺旋藻的三大湖泊之一,是云南高原最美麗的湖泊。</h3> 第一天 <h3> 8號上午九點,我們從麗江市客運站乘坐前往永勝縣的班車,2個多小時后到達金沙江邊的金安橋,下車即開始徒步。</h3> <h3>開始行走在峽谷之間的鄉(xiāng)村大道上。</h3> <h3> 風太大!</h3> <h3> 雖然與麗江只隔一座大山,幾十公里盤山公路的距離,但是金沙江兩岸卻是干熱河谷氣候,仿佛過著夏天。</h3> <h3> 江邊的香蕉林會讓你產生遠離麗江的錯覺!</h3> <h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曾幾何時,這里金沙江的江水被截流修建了龍開口水電站,高峽出平湖,江水被迫改變了模樣!</h3> <h3> 沒有滔滔江水,只見鱗鱗波光。</h3> <h3> 裸露的山崖長不出繁茂的森林!</h3> <h3> 亙古巨石,述說滄桑。</h3> <h3> 金安村的風雨橋取個納西語的名字,意為:響水橋。</h3> <h3> 結伴旅行的好處就是能夠相互拍攝隨意而自然的照片!</h3> <h3> 金龍橋遠眺。</h3> <h3> 俯瞰鐵橋,如金龍臥波,橫鎖大江。</h3> <h3> 從南往北看的鐵橋景觀。</h3> <h3> 金色的麥田是古橋的守望者!</h3> <h3> 金龍橋,我又來了!</h3> <h3> 金龍橋下游的龍開口電站水庫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301米,回水的水面高度將會淹沒金龍橋。因此,金龍橋在原址上整體抬高了6米后恢復原貌建設。<br></h3><h3></h3> <h3> 二十年前拍攝的照片。</h3> <h3> 據《麗江府志略》記載:“金龍橋,在城東八十里古井里渡。光緒五年(1879年)郡紳總兵蔣宗漢創(chuàng)建,用鐵鏈十六條,懸系兩岸,寬八尺五寸,長二十六丈,上鋪木板,旁護長欄,兩頭履以瓦屋。”</h3><h3> 金龍橋共用鐵鏈18根,其中16根為承重鏈,2根為護欄鏈,每根鐵鏈都由500多個鐵環(huán)扣聯(lián)而成。“金龍橋”的匾額為蔣宗漢當年親筆題寫。</h3> <h3> 時光倒流二十年!</h3> <h3> 關于蔣宗漢捐資建橋之目的,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清咸豐年間,蔣宗漢在鶴慶高氏土司家做長工,與高氏小姐相愛私奔。兩人逃至金沙江邊梓里渡口,船工則以拐帶人口為名刁難,聲稱“渡男不渡女,渡女不渡男”。此刻追兵將至,蔣宗漢一急,大叫一聲“渡女”,隨即自己跳下大江,拼死游到對岸,并發(fā)誓:如有出頭之日,就要在此建一座大橋。</h3> <h3> 修舊如舊的新索橋長度增加至138.48米,寬度達3.2米,除仍保留了18根鐵鏈,又新增鋼纜加固,使橋身更加穩(wěn)固,橋體格外壯麗。</h3> <h3> 正午陽光,好熱啊!</h3> <h3>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農歷正月初二中午,金龍橋突遭狂風,18根鐵鏈斷了16根。隨后,麗江縣官紳商議,推薦賴耀彩主持重修,歷時一年竣工。</h3> <h3> 金龍橋不僅是東香格里的交通要道,它在軍事上也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滇西北歷史上,每有戰(zhàn)事,索橋成為決定勝負的砝碼,此橋也不止一次被拆又重修。史載:“每恃長江為要,此橋之旋修旋拆者非止一次”。</h3> <h3> 金龍橋地處梓里也稱梓里鐵橋,距今已有140年歷史,是萬里長江現(xiàn)存最古老的鐵索橋,有“萬里長江第一橋”之譽。</h3> <h3> 滾滾金沙江水被定格在從前圖片當中!</h3> <h3> 金龍橋橫跨云南省麗江市金沙江東西兩岸,東岸屬永勝縣大安鄉(xiāng)梓里村,西岸屬古城區(qū)七河鎮(zhèn)金安村。梓里早先名為“子里”,為永勝順州子氏土司領地,后劃歸麗江木氏土司管轄,改名“梓里”。</h3> <h3> 再見了!金龍橋。</h3> <h3> 自古以來,金沙江都是天塹與屏障。據地方志記載,在金龍橋建成之前,此地“冬春用雙木槽,夏秋用溜筒”渡江,兩岸交通殊為不易。金龍橋的建成,極大改變了兩岸交通狀況。</h3> <h3> 梓里金龍橋把天塹變?yōu)橥ㄍ荆缺憷麅砂陡髯迦嗣竦耐鶃?,也成為“東香格里”茶馬古道上的主要通道。</h3> <h3> 據史書記載,在茶馬古道運輸繁忙時期,每天從金龍橋上走過的騾馬,都在四五百匹以上,多時達千匹。梓里金龍橋,成為滇川藏的交通咽喉,素有“香格里拉之門”的贊譽。</h3><h3> 照片中的群山即為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的地界。</h3> <h3> 香格里是清代至民國時期麗江的一個行政單位,“里”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東香格里為金沙江沿岸地區(qū),以梓里鐵索橋為界。</h3> <h3>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社會的變革。時至1961年,金沙江上樹底公路吊橋建成。1982年,麗永公路修通,金龍橋北6公里處建成一座水泥大橋,梓里金龍橋的交通咽喉地位才發(fā)生了轉移。</h3> <h3> 云南的亞熱帶地區(qū)盛產野生滇橄欖,又稱余甘子,它生津止渴,潤喉養(yǎng)精,倍受百姓喜愛。</h3> <h3> 橄欖好吃回味甜!正當午后氣溫酷熱,我們爬山勞苦之時,能吃到一顆甘澀的橄欖,再喝上一口清泉,這才是最及時到位的享受?。?lt;/h3> <h3> 山坡上生長的球狀植物叫:卷柏。旱季把自己緊縮成球狀,減少陽光暴曬和水份蒸發(fā);雨季舒展開來,吸收最多的雨露和營養(yǎng)。適者生存!</h3> <h3> 遙望梓里村,我們在飯店吃晚飯,晚上住在飯店老板的奶奶家里。</h3> 第二天 <h3> 第二天9號早上8點,我們從梓里村出發(fā),沿金沙江邊的道路向南行進,又開始新一天的徒步之旅。</h3> <h3> 過去梓里是麗江進入永勝的門戶,滇蜀交通之孔道。如今昔日的茶馬古道已經被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公路所替代。</h3> <h3> 據史記載可知,梓里地區(qū)曾設有“子里汛”,汛塘制度是清代邊疆鞏固和山區(qū)開發(fā)的關鍵。綠營兵通過存城防守與汛塘分防,實現(xiàn)了對云南從城鎮(zhèn)到鄉(xiāng)村、從內地到邊疆、從平壩到山區(qū)最為廣泛的控制。</h3> <h3> 清代的綠營兵是在明代鎮(zhèn)戍制度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明代所置哨戍即為清代汛塘制度中汛塘的前身。</h3> <h3> 這里的田邊地頭、房前屋后都能看到這樣的愛心水窖,眾多的愛心人士為山區(qū)百姓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h3> <h3> 有了富足的水源,才會有茁壯成長的農作物!</h3> <h3> 峽江兩岸的山村,仍然保留著眾多傳統(tǒng)風格的建筑。</h3> <h3> 富裕家庭新建的房屋,更偏愛現(xiàn)代的小洋樓。</h3> <h3> 走累了,在鄉(xiāng)村小店喝一碗豆?jié){,原汁原味!</h3> <h3> 山上養(yǎng)的山羊,一定會是非常美味!</h3> <h3> 我喜歡一路的各種景色。子家村的田園風光!</h3> <h3> 農民是大地藝術的雕塑家和畫家!</h3> <h3> 耕種山區(qū)零碎的坡地,用牛犁地最是得心應手。</h3> <h3> 盤山大道路常常是山路十八彎,此時走林中小路是最快的捷徑。</h3> <h3> 走進森林大氧吧,空氣都散發(fā)著松油的香味!</h3> <h3> 早早開放的杜鵑花為誰而開!</h3> <h3> 山茶花也不甘寂寞,跟隨而來,競相開放。</h3> <h3> 走出森林,豁然開朗。</h3> <h3> 時而走在山坡上,芳草萋萋。</h3> <h3> 時而走在林間小路,遮天蔽日。</h3> <h3> 老麻地的盤山公路左彎右拐,一下子就垂直下降了百米高差。</h3> <h3> 我們要小路走下去。</h3> <h3> 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宋朝邵雍的這首古詩:</h3><h3>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h3><h3>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h3> <h3> 今天我們步行了近三十公里的路程,徒步應該告一段落了!</h3> <h3> 晚上我們借宿在秀美村的一戶納西族人家,圍著火塘,享受美食,香香甜甜地睡上一覺,明天繼續(xù)加油。</h3> <h3> 走累了,看著美食都要流涎了!</h3> 第三天 <h3> 吃得好,睡得香。早晨起來我們又像是充滿電的車繼續(xù)行駛在前進的道路上。</h3> <h3> 花石巖,因山崖上這塊造型奇特的巖石而得地名。</h3> <h3> 遠望平靜的金沙江水面。</h3> <h3> 層層疊疊的梯田像是為巨人修建的登天樓梯。</h3> <h3> 納西和大哥告訴我們:翻過前面的這座高山要比順著金沙江邊的道路行走近幾十公里的路程,我們決定爬山到達下一個目的地——順州鎮(zhèn)。</h3> <h3> 照片中的村子叫大坪子,我們從這里開始爬山。</h3> <h3> 爬到半山腰的村寨叫炭山坪。</h3> <h3> 做好心理準備,爬上更高的山峰。</h3> <h3> 爬山前先錄一段視頻,不然氣喘吁吁,說話太費力。</h3> <h3> 再艱難的山也必須攀登。</h3> <h3> 山頂的森林植被與山下的樹木截然不同。</h3> <h3> 看見大樹上長著這樣的“胡子”就知道這里的海拔已經超過3000米了!</h3> <h3> 立此存照。</h3> <h3> 林中“慢”步。</h3> <h3> 納西和大哥曾說一個小時就能爬到山頂,我們卻爬了三個多小時,而且都已經快累垮了,爬到山頂必須坐下來喘口氣!</h3> <h3> 翻過山頂,遠望前方。</h3> <h3>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到達山下的仙人坪村,民居建筑墻體上畫的納西族東巴象形文字壁畫,證明了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納西村寨。</h3> <h3> 回望仙人坪,仙人在何方?</h3> <h3> 加把勁,趕快走。還有十公里就是順州鎮(zhèn),今晚我們必須到達那里。</h3> 第四天 <h3> 11號早晨我們從順州鎮(zhèn)來到程海鎮(zhèn)湖畔的黑伍村。當地人都習慣把程海叫黑烏海,是因為每逢夏季程海湖中快速生長的螺旋藻數量極大把湖水變成了烏黑的顏色,因此而得名。</h3> <h3> 程海你依舊那么美麗! </h3><h3> 我們沿著程海西岸的公路向南行進,準備去到毛家灣。</h3> <h3> 湖邊公路上晾曬銀魚的婦女。</h3> <h3> 程海里生長的銀魚是引進的魚種,由于外來生物的入侵,原來湖中生長的16種土著魚已經難尋蹤跡,要得美味就只能天價品嘗了!</h3> <h3> 南方絲綢之路,因其以販運絲綢而著稱,比北方絲綢之路還早兩個世紀,起點是從成都出發(fā)過雅安、西昌、華坪、永勝,渡過金沙江進入大理賓川、下關,跨過瀾滄江,越過博南山,經保山、騰沖、德宏,而至緬甸抵達印度甚至更遠地區(qū),故又稱為蜀身毒道。<br></h3><h3> 茶馬古道,它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是馬幫馱運茶葉進藏的商貿運輸線。滇藏線南起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經過大理、麗江、迪慶,分別進入四川和西藏到達拉薩。</h3><h3> 文化與商貿緊密相連, 兩條古道都與永勝密不可分,永勝自然成為了文化傳播的文明驛站。</h3> <h3> 古代邊疆屯田,是政府利用戍卒、農民和商人進行墾殖,以資軍餉和稅糧的重要措施。云南的大規(guī)模屯墾,始于元代,盛于明朝。</h3><h3>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造型酷似舟船的《中國永勝·云南邊屯文化博物館》的用意就在于此吧!</h3> <h3> 《中國永勝·云南邊屯文化博物館》的正立面像一只展翅飛翔的雄鷹,是全國惟一的邊屯文化博物館。</h3> <h3> 博物館用圖片和文字展示永勝的歷史沿革及文化變遷。</h3> <h3> 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開滇之時,今永勝縣屬越嶲郡遂久縣。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月渡瀘”的地點就在永勝金江古渡……</h3> <h3> 《毛澤東銅像廣場》巍然屹立的毛澤東塑像。<br></h3> <h3>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沐英之子沐春奏準在今永勝設置瀾滄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原駐昆明的云南中衛(wèi)數千官兵調衛(wèi)北勝州,擔負守衛(wèi)和屯墾任務,此舉稱為“洪武調衛(wèi)”。</h3> <h3> 毛澤東先祖毛太華在洪武調衛(wèi)時期來到永勝程海南岸鳳羽村毛家灣屯墾,并娶當地少數民族女子王氏為妻。</h3> <h3> 據《韶山毛氏族譜》載:“太華公攜清一、清四官楚后,留在瀾滄衛(wèi)的清二、清三等兒子及其繁衍的后裔,形成了與韶山毛氏同一始祖的永勝毛氏?!?lt;/h3> <h3> 毛氏宗祠為清朝康熙初年毛清二的十一世孫毛翼圣建立,比湖南湘潭韶山的毛氏宗祠早建了50年。</h3> <h3> 1893 年12月26日,毛太華第20代孫毛澤東在韶山誕生。讓云南人引以為榮、尤感親切的是,毛澤東身上流淌著云南先民的血脈。</h3> <h3> 正殿的“敦本堂”,為永勝和韶山毛氏家族統(tǒng)一用的分堂號,它敦促毛氏的子孫們不忘根本。</h3> <h3> 祠堂正中供奉著永勝和韶山毛氏共同始祖的牌位,兩側懸掛著毛叔鄭、毛遂、毛萇、毛寶、毛讓、毛休、毛太華、毛清二(名用)、毛澤東等毛氏著名人物的畫像。</h3> <h3> 永勝毛氏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原文化與邊疆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見證,更是云南邊屯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h3> <h3> 滇西永勝,程海聚寶。金江環(huán)抱,古渡壯麗。文化璀璨,文明遠播。</h3> <h3> 傍晚我們乘車從永勝程海返回麗江古城,圓滿完成了這次愉快的徒步旅程。</h3> <h3>高海拔tallman 美篇號:188795。</h3><h3><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208z3y2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 style="line-height: 1.8;"><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瓦之顏</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