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的時候,我以為媽媽的家就是自己的家,是能夠呆一輩子的地方。我以為就爸爸媽媽、我和弟弟一家四口,永遠永遠。最初的家是兩間小瓦房,記憶不深。后來我們的家搬到生產(chǎn)隊分的喂馬的三間大瓦房里,一個大雜院四五家,很是熱鬧。家里不大,但很溫馨,因為有媽媽,有可口的飯菜,有她忙碌的身影。放學回家不到家門口就會喊媽媽,聽到媽媽回應(yīng)心才踏實落了地。</h3> <h3> 后來,1993年,父母拼盡全力蓋了組合式的紅磚平房。1994年,搬進去的第一個春節(jié)我們一家還高興的合了影。那時候還有奶奶,我認為奶奶是沒有家的,因為他有五個兒子,她的家就是五個兒子的家。我媽媽是有家的,我和媽媽一個家。從沒想過媽媽會和奶奶一樣。</h3><h3>(媽媽照片上的年齡和我現(xiàn)在一樣,還戴了個絲巾)</h3> <h3> 2000年,我結(jié)婚了。我才知道媽媽的家不是我永遠待的家。我自己有了愛人、孩子,我有了小家。每次回家,稱之為回娘家。那是媽媽的家。再后來,爸爸去世了,只剩下媽媽和弟弟,直到弟弟也結(jié)婚了,有了他自己的小家,媽媽就剩一個人了。</h3> <h3> 今年春節(jié)弟弟沒回來過年,媽媽在我家,她說這里不是她的家。她覺得老家的那個家才是家,但孤零零的她回不去過年了,當她興匆匆的準備著年貨等著兒子回來過年的時候,弟弟說今年工作忙不回來了。媽媽坐在沙發(fā)上哭了,抹起了眼淚。這是她第一年沒有在自己的家過年。</h3> <h3> 直到昨天,媽媽要去給表弟剛出生的孩子紅包,拿出了自己的一個塑料小包包。媽媽說,全部家當就在這了,里邊有她的各種證件和不多的現(xiàn)金。我突然眼睛就酸了,媽媽一輩子的辛勞、忙碌,也就濃縮到這一個小包包了。而我們的將來會這樣,人生就是這么一個軌跡。</h3><h3><br></h3> <h3> 人生不過如此循環(huán)往復,我的家也終會像母親那樣濃縮成一個小包包。但媽媽是勤勞的、樂觀的、和善的、干凈整潔的。她的一生很平凡、很普通、很不起眼。無論她的人生經(jīng)歷了多少離別和困苦,她依然很努力、開朗、樂觀的生活著。</h3><h3> 這也正是我所需要傳承的家風。</h3><h3>(大年三十雙方父母都在我這過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