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讀高爾泰《尋找家園》

柯南媽媽

<p>第一次知道高爾泰,是因為我的同事兼老鄉(xiāng),著名作家余一鳴老師。我曾經(jīng)問余老師他是不是高淳最有名的名人,他立刻否認,謙虛地說高淳出去的名人很多,其中,高爾泰先生應該是其中一個很著名的。并且也告訴了我他與高爾泰先生家的一段小淵源。</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尋找家園》是高爾泰的一本自傳體文集,用“度娘”的話說:“他用一本書書寫一生,蒼莽渾厚、精潔優(yōu)美。他的文字是歷史的真實回憶,更是對人性的深層揭示,對靈魂的深度挖掘。書中濃墨重彩刻畫了一個個形象生動的人物,記錄了很多真實的生活事件。人性中的惡一再有機會被放大、扭曲。高爾泰用文字還原了許多瑣碎小事和日常感覺,豐富著大歷史。一種稀有的、似古君子的強健寬厚之風貫穿全書?!?lt;/span></p> <p>無獨有偶,我的老鄉(xiāng)小妹妹媛媛也是個愛書之人。有一次她恰好也和我提到了高爾泰,并且向我推薦了他的《尋找家園》,記得當時她只跟我說這本書不錯,值得一讀,并沒有詳述其中的細節(jié)。</p> <p>閨蜜小雨是高淳媳婦,那一段時間咱倆喜歡互相買書或是推薦書籍,散步時我與她提到此事,她立刻就上網(wǎng)買了兩本,一人一本。我們約好一起看,看完交流。結(jié)果呢,她看完了,跟我說“還可以”,而我讀了幾頁,看著厚厚的這本30多萬字的書,就打了退堂鼓,丟在一邊再沒管它。</p> <p>這本書在我家躺了差不多兩年以后,這個春節(jié),我突然忽然對它有了興趣,決定坐下來讀一下。沒想到,前幾篇讀完,我就有點欲罷不能,一口氣把它讀完了。并且,讀完以后的這兩天,走路散步遛狗都還會不斷地想到書里的情景,忍不住坐下來,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一下我讀此書的所思所感,也算是對這個寒假的一個小結(jié)吧。</p> <p>我總結(jié)了一下,此書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p><p>第一,當然是因為高爾泰是我的老鄉(xiāng)。因為是老鄉(xiāng),心底不自覺有了一種認同感,讀他的文字,也自然多了一份親切。因為是老鄉(xiāng),他描述的很多景物,在我讀來都覺得親切無比,仿佛是隨著他的文字舊地重游一遍。比如他說:高淳這地方,山高湖大,人文薈萃,民風淳樸,比哪里都強。讀著這樣的文字,我也與他一樣,無端生出一種自豪感來。</p><p><br></p><p>比如他寫老家淳溪鎮(zhèn)(現(xiàn)在的南京高淳區(qū)政府所在地):淳溪鎮(zhèn)位于小南湖(如今的固城湖)西岸,沒有城墻,但有城門。出東門就是湖,越過葦岸邊大片大片的野菱蒲白蘆紅蓼,可以望見湖上帆影點點。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望見湖那邊隱隱約約的一發(fā)青山?!把睾泳G楊如煙,煙樹中白墻青瓦的老式民居夾雜著銀灰色的草屋,凄迷沉靜?!彼倪@些描寫讓我憶起我在高淳水鄉(xiāng)的姨媽家度過的童年歲月,似乎他就是專門寫給我們高淳人看的。</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h3>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他們家逃到了山鄉(xiāng),住在著名的游子山的一座茅屋里。他寫道:“屋在斜坡上,可以望得很遠,我喜歡;山上郁郁森森,稍有風雨,連山的松濤就像湖水一樣,我喜歡;山下的雜木林里,有銀杏樹栗子樹,栗子白果撿不盡吃不完,我喜歡。” 我一邊讀一邊跟著他的文字腦補各種畫面,也喜歡上了他的喜歡。在孩子的眼里,即使是逃難,眼睛里看到的也是生活饋贈的各種美好。</h3><h3><br></h3> <h3>作為一個高淳人,高爾泰即使在外漂泊了幾十年,他依然是“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比如他用“沒處捉數(shù)”描寫他不確定的事情;用“不是正路牲口”罵人;寫一首七絕最后的韻腳也是高淳方言。這樣的文字,只有真正的高淳人讀來才會會心一笑。我甚至懷疑他的第一章“夢里家山”會不會就是高淳山鄉(xiāng)人說的“夢里家鄉(xiāng)”?? 這個還真有待于他老人家當面來解釋呢。</h3><h3><br></h3><h3>(突然想起讀余老師的書時也經(jīng)常會讀到一些高淳話的表達方式??)</h3> <h3>本書的第二看點是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高爾泰先生的一生異??部?,從書中讀到的是他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所遭遇各種不平等以及令人難以想象的許多非人的折磨,許多評論家說他被流放西北的經(jīng)歷是“在鬼門關(guān)前徘徊的經(jīng)歷”??v使如此,在作者的筆下,你依然可以看到許多人性的善與美好。他寫敦煌研究所所長對他的青睞與照顧,他寫夾邊溝農(nóng)場的兩次邂逅,他寫押解他的警察與他結(jié)下的友誼,…… 若是自己心頭沒有那份善良,在那樣變態(tài)的環(huán)境下又如何能感知到世界對你的善意?</h3> <h3>即使被從一個勞改農(nóng)場押往另一個勞改農(nóng)場,他仍有心情欣賞風景。在他的筆下:“崗樓映著殘陽,一半是玫瑰色的,一半是深藍色的?!?lt;/h3><h3><br></h3><h3>“煙不上升,在大野上凝成長條的沉云,逐漸溶解在暮靄之中,使暮靄混濁而有焦糊味。黃昏里透著晚霞的夜紫?!?lt;/h3><h3><br></h3><h3>“時方八月,蒲公英撒著滿地銀球,濃綠的荊棘叢中,野枸杞已經(jīng)成熟了,嫣紅欲滴。東一叢西一叢的紅樓,正開著淡紫色的小花?!?lt;/h3><h3><br></h3> <h3>在許多人不堪重負自殺的情形下,他也沒有選擇消沉,而是拿起了手中的筆?!扒笊谋灸芷仁刮议_始寫作。這很危險,但也顧不得了?!?lt;/h3><h3><br></h3><h3>因為寫作,他走出了死亡的陰影。我想,也是因為寫作,他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周遭發(fā)生的事情,個人的榮辱得失,也就不會看得那么重要了吧。</h3><p style="font-stretch: normal; line-height: normal; font-family: &quot;.SF UI Text&quot;; color: rgb(69, 69, 69); min-height: 20.3px;"><span style="font-family: &quot;.SFUIText&quot;; font-size: 17pt;"></span></h3> <h3>我家的書房里有一塊“玉匾”,十幾年前我和花工從舊貨市場淘來。說實話,那時候的我,也并不十分理解蘇東坡此詩的內(nèi)涵,如今讀到高爾泰先生的坎坷經(jīng)歷,我的腦海里竟一直回想起這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h3><h3><br></h3><p id="body_p" style="caret-color: rgb(51, 51, 5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quot;Helvetica Neue&quot;, Arial,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display: inline-block; font-size: 15px; height: 25px; line-height: 25px;"><span id="body_2_0" data="means_2_0" class="pome-line-span">莫聽穿林打葉聲,</span><span id="body_2_1" data="means_2_1" class="pome-line-span">何妨吟嘯且徐行。</span><span id="body_2_2" data="means_2_2" class="pome-line-span">竹杖芒鞋輕勝馬,</span><span id="body_2_3" data="means_2_3" class="pome-line-span">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span><span id="body_2_4" data="means_2_4" class="pome-line-span">。</span></h3><div><p style="caret-color: rgb(51, 51, 5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quot;Helvetica Neue&quot;, Arial,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padding-right: 10px; padding-left: 10px; display: inline-block; font-size: 15px; height: 25px; line-height: 25px;"><span data="means_2_4" class="pome-line-span">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span></h3></div> <p>歷史上總有那么一些人,他們有著超乎常人的耐受力與堅韌不拔的意志。最著名的如曼德拉,即使身陷囹圄27年,依然不忘為種族平等而斗爭。</p><p><br></p><p>平凡又不平凡的如高爾泰,即使在那個留下罪證就是死罪的時代,他依然要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的想法訴諸于筆端,把意義的追尋,化作文字。警醒后人也好,留作紀念也罷,在這樣的人看來,個人的得失榮辱,已是一場兒戲。通過抒發(fā)與反思帶來的理性讓他們能夠忍受身體的折磨而讓自己擁有可以支撐自己生存下去的意義?!皳碛辛俗晕?,也就擁有了世界?!?我想,高爾泰所說的“自我”,與我們很多人強調(diào)的自我,應該不是同一個概念吧。</p><p><br></p><p>正是因為他們對自身生命意義而不是結(jié)果的追尋,使得這樣的人可以擁有更加波瀾壯闊的人生吧。</p> <h3>樂觀的人,被蜜蜂蜇過后也會想到蜜的香甜;悲觀的人,在煙花萬重的后面,看到的是荒涼無比的太空。樂觀者只問耕耘,不問收獲;他們聽從心靈的呼聲,萬物不強求,因為知道不可強求。</h3> <h3>本書第三點令人難忘的是作者描述的敦煌文物的痛失,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敦煌藝術(shù)的昌盛,以唐為最。雖然后來“一代不如一代”,但一千六百多年的敦煌藝術(shù),其價值還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里,人們簡直像中了邪一樣地與各種美好過不去。于是,很多的塑像被砸毀,從“洞子里”清除出去,被拉到戈壁灘上丟棄;還有在被掠奪搶救途中損失的精彩,那更是不可計數(shù);“平時的損失,來來往往敬香趕廟會過路砍柴的人磕磕碰碰,撞斷塑像一根手指或一條胳膊,磨掉壁畫上一只眼睛或一個面孔,從來沒人過問”;“民國十一年,當?shù)卣仓冒锥硖油稣呶灏俣嗳嗽谀呖呔幼?,任他們在洞?nèi)生活做飯,刻劃涂抹,損失無法統(tǒng)計”…… 讀著這些描述,身為一個中國人,你如何做到無動于衷?</h3> <h3><br></h3><h3>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張大千先生對敦煌壁畫的損傷。著名的張大千先生到敦煌臨摹壁畫,在莫高窟住了兩年七個月,作摹本兩百七十多件,也曾呼吁政府圍墻保護文物,弘揚敦煌藝術(shù),功不可沒。但是,“張大千的臨摹,是用透明薄紙在墻上直接拷貝,對原作造成很大的損傷。由于內(nèi)行人挑選的臨摹對象,大都是壁畫中的精彩部分,問題就更嚴重了。后來也有更多的畫家與美院師生去實習,也都造成了名畫的巨大損失。再后來,莫高窟成了旅游景點,人潮帶來的空氣污染,環(huán)境改變造成的生態(tài)失衡,大大加快了壁畫酥堿、起甲,大面積脫落的速度,要糾正已經(jīng)很難。”</h3><h3><br></h3><h3>嗚呼,人類文明的進步,是幸抑或不幸?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古國有多少文化遺產(chǎn)可以任人揮霍糟蹋呢??????</h3> <h3><br></h3><h3>本書第四個看點是高爾泰先生對各種人物的描寫。為了保護國家文物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貌不驚人,技藝高超的竇占彪;一心為孩子,為教育殫精竭慮的辛安亭先生;堅持真理的馬克思主義者韓學本先生;理性與感性都達到極致的蘇恒先生;深諳官場之道的駝子劉光琛。還有作者的三個岳母,三任妻子,以及二十多歲的美好年華里自殺身亡的大女兒高林。每一個人物在他的筆下都特色鮮明,令人過目不忘。</h3> <h3><br></h3><h3>讀到高爾泰一生中遇到的那些知己或是伯樂,有敦煌研究所的所長常飛鴻先生,蘭大、南大、四川大學或是四川師大等的一眾教授,他們對真知的追求,人才的賞識,讓我分明看到了那個年代如西南聯(lián)大那樣的一群真正的知識分子的風骨。</h3><h3><br></h3> <h3><br></h3><h3>而最讓我揪心的便是高爾泰先生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兒高林。余老師與她認識,并且在文章中也寫過這個叫高林的小妹妹,因此我讀到有關(guān)她的描寫就如同在聽一個熟人的故事,總是想知道更多。</h3><h3><br></h3><h3>天性聰慧的高林因母親早逝,父親顛沛流離而在人生的早年就遭受了各種磨難,以至于后來患了抑郁癥,最后在25歲選擇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h3> <h3><br></h3><h3>如果高林活著,我說不定還有機會認識她,她其實也就比我大兩歲。高林以及高林大姑(那個曾經(jīng)愛做夢的文藝女青年)的遭遇或許都是那個時代帶來的不幸吧。</h3><h3><br></h3><h3>實在沒有勇氣再來咀嚼和分析高林當時的心理,因為所有的苦痛一定都有它的理由,不是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熬過那么多艱苦歲月的高林如何會選擇這樣的一條路呢?</h3><h3><br></h3><h3>我想,她的離去,帶給她父親的不僅是痛苦與遺憾,應該也有不少的反思吧。</h3> <h3><br></h3><h3>我不是宿命論者,但讀了這本書,我忍不住勸說自己,或許人的命運真的是天定的。我忽然又想到了《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如果俞平伯的考證正確的話,王熙鳳的掌上明珠巧姐最后是被劉姥姥從妓院里救出,嫁給了劉姥姥的外孫子板兒。造化弄人,強悍能干如王熙鳳,又如何能預料這樣的結(jié)局?因此,當你抗不過命運的時候,不如接受。人生真的如同兒戲,你又如何預知你的未來?唯有活好當下,珍惜每一天吧。</h3> <h3><br></h3><h3>葉落歸根。漂泊在外的游子,或許一輩子都在尋找自己的家園。我們很多人,也一直試圖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尋求一份心中的寧靜。我們的家園到底在哪里?高爾泰先生在書中寫道:“以前在驚濤駭浪中浮沉,我曾經(jīng)渴望寂靜,夢想著有一個風平浪靜的港灣,好安頓遍體鱗傷的身心?,F(xiàn)在我得到了寂靜,同時也就明白了,寂靜不等于安寧。輕柔溫軟的寂靜,有一個冷而且硬的內(nèi)核:它是剎那與永恒的中介,是通向空無的橋梁?!?lt;/h3><h3><br></h3><h3>于是,我釋然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