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看不夠你的美

菡萏

<p class="ql-block">  鄂州是一個半山半水的古城,這里風景秀美,人杰地靈。城區(qū)西北端緊臨長江有一座山,山不算高,其主峰海拔只有170米,和大山相比頂多只能算是一個丘陵土包??墒?,因為它同歷史上諸多名人有著不解的淵源而名貫古今,它就是鄂州西山,一個美得讓你看不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h3>  從好漢坡沿著紅石臺階拾級而上,坡度不算太陡。經(jīng)過山門,再穿過一段桂樹成蔭的蜿蜒山路繼續(xù)上行,蔥蘢的山景便隨著徐徐清風入了眼簾。兩千多年來,這個有著厚重的人文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的地方,歷代曾有不少名士來此親近西山,感受其美,并且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和絕美的篇章。也許我的拙筆無法盡述西山的美,但是我還是禁不住要通過我笨拙的文字和非專業(yè)的圖片帶你一起慢慢地去感受這里的人文與自然之美。</h3> <p class="ql-block"><i>西山九曲亭</i> </p><p class="ql-block"> 穿過林蔭道,正前方立有一亭,名曰西山九曲亭。鄂州八景之一的"蘇子遺亭",指的就是此亭。它位于山南原九曲嶺的羊腸小道(現(xiàn)在是兩車道的柏油馬路)之上,是北宋時期的大文學家蘇軾在原址上擴地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頂即位壇、九曲亭,皆孫氏遺跡”。從蘇軾的《記樊山》中可以了解到西山九曲亭始建于三國時期。到了北宋時期,蘇軾被貶謫居黃州,時任團練副使,他常乘舟過江上西山,游山會友。蘇軾游山可不是走馬觀花的,他是一個有心之人,對西山歷史文化進行了一番認真的調(diào)查研究,了解到九曲亭為三國時期的遺跡,因年久荒廢,低矮的亭子已經(jīng)破舊不堪,且四周多古木環(huán)抱。一天,一場暴風雨刮倒了亭邊一棵高大粗壯的古木,幸得天助,蘇軾正好借此重修此亭。他差人移開了這棵古木,然后在原址上擴地重修九曲亭。如今看九曲亭,紅柱黑瓦,斗拱飛檐,四面翹角,美觀大方,具有典型的中國園林建筑特點。亭內(nèi)屏壁的正反兩面,還分別記有蘇軾的《武昌西山》詩和蘇轍的《武昌九曲亭記》供游人欣賞。</p> <h3>  蘇軾當年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可謂是春風得意的,但其仕途之路多舛不暢。宋代詩人張植有詩《西山九曲亭》"一藜屈折入高秋,惆悵天門萬里頭。世路轉(zhuǎn)看無直處,黃州以后有儋州"。可見蘇軾的政治生涯是一波三折,如九曲亭的山路一樣蜿蜒曲折。蘇軾為人率真,豁達睿智,即使政治道路坎坷,也不會意志消沉,能夠做到淡然視之,隨遇而安。蘇軾在西山重修九曲亭,也說明了他能夠在逆境中尋得一處芳草,自得其樂。</h3><h3><br></h3> <p><i>林中古剎一一古靈泉寺</i></p><p> 古靈泉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初為東晉高僧慧遠大師修建的,但初寺已廢。現(xiàn)存寺院也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了,是清代同治三年湖廣總督官文捐款修建的。</p> <p>  相傳古靈泉寺的前生還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呢。東晉名將陶侃任武昌(今鄂州)太守的時候,他差人將之前在南海打撈上來的阿育王所造文殊菩薩金像運往鄂州西山的寒溪寺中供奉,在迎請金像入寺時,寺內(nèi)崖穴泉中突然出現(xiàn)了靈光,以為這是菩薩顯靈,因此將此泉取名為菩薩泉,寒溪寺又因此泉而名為古靈泉寺。后來陶侃在調(diào)離武昌任江州刺史時,欲將金像遷往潯陽,誰知數(shù)十位壯漢卻無法搬動金像。后又加派人手,好不容易用人力搬上了船,船卻被壓得近乎沉沒,不能前行。使者回報,陶侃只得命他們再把金像送回寺中。但返程途中,金像變得很輕,不用那么多人力,就輕而易舉送回到寺里。文殊菩薩還托夢給慧遠大師,說西山是一個"清涼福地",“清凈樂土”。因此慧遠大師在此卓錫修寺,開創(chuàng)了凈土法門, 古靈泉寺成為佛教“凈土宗”的發(fā)源地。</p><p>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呀!古靈泉寺因此名氣盛廣,香火盛旺。</p> <h3><i>擁翠亭</i></h3><h3>  古靈泉寺四周綠樹環(huán)抱,遮天蔽日。寺院門前不遠處有座青龍橋,橋邊有一小亭,名為擁翠亭,此亭建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壑的幽谷斷崖之上,藏于綠蔭叢中。因為地理位置獨特,這里偶現(xiàn)云霧騰飛,如同仙境,樹木蔥郁, 如積濃翠,美不勝收。此景為鄂州八景之一,有“西山積翠”的美譽。擁翠亭距今已有兩百五十年的歷史。清代張體書法創(chuàng)始人張裕釗先生有題匾“白云深處”于亭上,此亭堪稱“天下第二亭”。清代曾有多位詩人為此景留墨點香,其中吳翼圣的《擁翠亭》詩是這樣贊美此景的:</h3><h3>西山多白云,山中不見起。</h3><h3>每到斷崖間,悠悠生袖里。</h3><h3>身與白云俱,渾望坐亭子。</h3><h3>詩人王渭鼎也有詩詠此景:</h3><h3>蘿薜蒙茸竹樹齊,郁蔥欲滴鎖巖西。</h3><h3>睛嵐縹緲江猶碧,爽氣晶瑩眼欲迷。</h3><h3>一片清光連廣漢,十分綠蔭絡招提。 </h3><h3>孫郎殿閣陶公柳,剩得空山鳥雀啼。</h3> <h3>  擁翠亭邊這顆古老的臘梅樹正向游客送去縷縷清香。</h3> <h3>  在西山"歲寒三友"松竹梅一個也不缺,你可以約三兩摯友來西山漫聽松濤陣陣,閑看翠竹青青。也可以在冬季學老蘇"步上西山尋野梅",賞梅花風姿,品暗香悠悠。</h3><h3>點此鏈接進入我的另一文中去西山賞梅。<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1vwgh8a9?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西山賞梅</a> </h3> <h3>  站在九曲亭附近的崖邊倚欄向東俯瞰山下,江面上突然升騰的平流霧隨著江風迅速彌漫山腳,建筑物在云遮霧罩之中若隱若現(xiàn),如同蜃境一般美侖美奐。這種霧騰云飛的景象最是難得一見。</h3> <h3><i>黃武亭</i></h3><h3> 初看此亭名字,我誤以為此亭是為了紀念某個名士而建的,通過多方查找也沒有找出個原由來。后來我從黃武亭立柱上的對聯(lián)看,才知道此亭與吳王孫權有關?!耙淮L流劍影書聲吳殿月,千秋形勝龍蟠鳳翥武昌山"。我個人是這樣理解的:</h3><h3> 鄂州西山為千秋形勝之地 ,吳王孫權乃一代風流人物。孫權建都武昌,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所謂黃武,其實是孫權在武昌稱王時的年號。此亭以黃武命名,則意在于孫權的政權如此亭一般,雖歷經(jīng)七年的風風雨雨,卻穩(wěn)如泰山,屹立不倒。</h3><h3> 公元222年,孫權在武昌稱王建立了吳國,史稱東吳,定年號為“黃武”。黃武年長達七年之久。那為何孫權在此期間沒有稱帝,而直到公元229才稱帝呢?</h3><h3> 公元221年,也就是曹丕稱帝建立魏國的黃初二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的章武元年,劉備興兵大舉進攻吳國,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就攻入?yún)菄硟?nèi)。此時孫權為避免其北方再遭受曹丕的討伐之苦,他一面調(diào)兵遣將,一面向曹丕稱臣,接受其冊封的吳王封號。在此期間,曹丕蹲守北方,一直沒有出兵。因為他自知登基時間不長,處事不如其父,又恐那些遺老孤臣貌是心非不與配合,所以按兵不動,坐山觀虎斗。公元222年8月,夷陵之戰(zhàn)告捷,孫權大破劉備,劉備大軍元氣大傷,敗回蜀地。吳蜀邊境恢復了平靜。孫權稱王以后用"黃武"年號,則取了曹丕年號黃初的一個“黃"字,劉備年號章武的 一 個"武"字。從表面上看,面對強敵他是忍一時風平浪靜,守土不犯,實則恐遭曹丕劉備聯(lián)手,而腹背受敵。因此黃武年間,孫權"以武而昌"的決心一直未變,他用了七年的時間,直到公元229年才在武昌稱帝,改年號為黃龍。至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孫權稱帝后沒有多久便遷都建業(yè),也就是說武昌作為東吳的都城長達七八年之久。而在西山建黃武亭也正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的。<br></h3> <h3><i>西山松風閣</i></h3><h3> 沿環(huán)山公路繼續(xù)上行,山坡上有一座清雅別致小院,古香古韻。院內(nèi)有一座上下兩層的樓閣,古樸大方,名曰松風閣。</h3><h3>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黃庭堅于公1102年9月,與友人夜游西山,途經(jīng)松林,夜宿林中一亭閣,聽風搖松林如濤聲陣陣,沙沙成韻,遂著成《松風閣》詩,記錄所見所想的情景,以此來表達他對朋友的懷念之情。黃庭堅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行書精品,其中最負盛名的應該算是《松風閣詩帖》了,該作品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h3> <h3>  黃庭堅曾經(jīng)兩次游西山,宿于古靈泉寺中,由于酷愛讀書寫字,常洗筆墨于菩薩泉下流的池中,不久池水被染成了黛綠色,圖為菩薩泉邊的洗墨池,是黃庭堅洗墨遺跡。</h3> <h3><i>望楚亭</i></h3><h3>  從松風閣沿環(huán)山公路向其后山上行,然后再拾級而上,登上山頂,上有一亭,名叫望楚亭,此亭初建于公元1506年,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建的。</h3><h3> 公元前296年,屈原被免去三閭大夫職務,第二次被放逐,前往江南溆浦,他先到鄂渚(今鄂州),后入洞庭,這在《九章·涉江》中已有記載,“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兵攻破楚國都城郢 ,楚頃襄王君臣倉惶而逃。亡國之痛對于慘遭放逐而飽受九年漂泊困頓之苦的屈原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屈原悲憤至極,萬念俱灰,于五月初五抱石投于汨羅江中。</h3><h3> 據(jù)說站在望楚亭上極目遠眺,能看到鄂州城外數(shù)十千米以外的地方,但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蒼桑巨變,我用肉眼已經(jīng)無法找到那種"極目楚天“的曠遠景象了,因為高大的灌木遮擋了視線,就連鄂州城區(qū)也不能夠一覽無余啊。但眼前景象卻是秀色可餐喲。</h3> <h3><i>吳王試劍石</i></h3><h3>  望楚亭前有幾塊平地突起的巖石,其中有一立一臥兩塊如刀削一般橫斷于平地之上,這就是著名的吳王試劍石。其旁邊另外還有幾塊碎石,也如刀削一般,相傳這些巖石是劉備與孫權的比劍石。然而,這試劍石和比劍石背后的故事都只是個傳說,但它們卻是孫權"以武而昌"的象征。孫權劉備各有削石如泥之寶劍,可見當時的鑄劍技術已經(jīng)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今天,在我們鄂州市的燕磯鎮(zhèn)也有一項削石如泥的新技術,這項技術雖與三國時期的鑄劍技術毫無關系,但卻是因科技而昌,使燕磯鎮(zhèn)一躍成為"中國金剛石刀具第一鎮(zhèn)"。</h3> <h3>  站在此處,我突然有一種很荒誕的想法:</h3><h3> 屈原和孫權這兩個相隔近五百年的歷史人物,有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背景,卻在鄂州西山因為有望楚亭和吳王試劍石兩處聚在一起的景點而水乳交融。他們同處亂世,憂國憂民。分別代表了一個文一個武,一個是以文立國,一個是以武安邦。屈原輔佐楚頃襄王,卻未遇明君,慘遭迫害,結果國破家亡。而吳王孫權在武昌是"以武而昌",結果成就了霸業(yè)??磥磉€是要在"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啊。這世間之事多半是不盡人意的,吳國在三國之中雖然是歷時最久的國家,但也不過短短59年的時間。如若屈原能再活五百年輔佐吳王,那么吳國的政權也許會更長久一些吧。</h3><h3> 因此掌握了政權還需設法穩(wěn)定政權,只有文武同治,方能長治久安??!</h3> <h3><i>西山秀園</i></h3><h3>  西山秀園與鄂州八景中的“書堂夜雨”密不可分,此處原是東晉時期武昌太守陶侃所建的讀書堂。陶侃出生寒門,勤勉好學。在職期間常利用公余時間,到西山讀書堂讀書學習。他常對身邊的人說“大禹圣人,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游荒醉,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因此東晉名士孫盛評價陶侃說:"侃勤而整,自強不息"。陶侃讀書堂后來荒廢不見蹤跡。據(jù)文獻記載,陶侃讀書堂應該是在西山秀園附近,一個秀谷藏幽的靜謐之所。<br></h3><h3> 現(xiàn)在的西山秀園,園內(nèi)竹林蒼翠,梅送暗香;林中小徑,曲徑通幽;更有山泉飛瀑,碧水魚翔;亭臺樓閣,飛檐翹角;九曲回廊,雕欄畫棟。這個古風古韻的園子,若為當年陶侃的讀書堂,實在是一處幽靜清涼的好地方。</h3> <p class="ql-block"><i>西山望江亭</i></p><p class="ql-block"> 說起望江亭,我便會聯(lián)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寫懷》。岳飛當年帥領大軍從襄陽,一路北上進軍洛陽,所向披靡,抗金戰(zhàn)果捷報頻傳。正欲直搗黃龍府,可是宋高宗趙構與奸臣秦檜各懷鬼胎,連下了十二道金牌令,要求岳飛撤軍而俯首求和??上胶涌衷匐y收,其中之苦讓這個愛國大將壯志未酬,思緒萬千,在當時的武昌縣(今日鄂州)登高望江亭處,面對浩瀚奔騰的長江長嘆,寫下了《滿江紅·寫懷》?!芭l(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有人說岳飛當年登高處是在黃鶴樓,也有人說是在鄂州西山的望江亭,至今爭議不斷,各有說詞。無論是黃鶴樓還是西山的望江亭,長江之水一脈相連,當年登高之處在哪里,已經(jīng)不重要了,英雄的傷感與惆悵已隨長江之水東流逝,留下的卻是《滿江紅·寫懷》的精神為萬世傳唱。</p> <h3><i>武昌樓</i></h3><h3> 緊臨望江亭有一個高大的樓閣——武昌樓。因為古望江亭已經(jīng)滿足不了人們的視野需求,上世紀未建成的武昌樓成為西山最高觀景點。登上武昌樓頂倚欄向西遠瞰,滾滾長江由西而來,大片的綠色沙洲也阻礙不了他奔騰東去的步伐。江面寬闊,煙波浩瀚,百舸爭流,馬達聲聲不時入耳,好一片繁忙的景象;向東望去“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蔚為壯觀;再向東南方極目遠眺,遠處的群山若隱若現(xiàn),綿延起伏,那是橫亙鄂贛邊陲的幕阜山脈。<br></h3><h3> 站在武昌樓上觀景,陣陣清風拂面,爽氣怡人,四周美景盡收眼底,心情頓覺舒揚愉悅。仿佛也有杜甫征服自然的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感。<br></h3> <p class="ql-block"><i>吳王避暑宮</i></p><p class="ql-block"> 西山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林木茂密,而且有山泉潺潺, 鳥語花香。因為西山植被覆蓋率達到了98%,所以每年夏季,山下酷暑難耐,而山上卻是松竹蔽日,清風徐徐,爽潤怡人,氣溫要比山下低兩三度呢,實為消暑度假的神仙之所。</p><p class="ql-block"> 三國時期,孫權尋得西山為武昌城中的“清涼福地”,于是在此修建行宮,用來講武修文、宴飲祭天、避暑讀書。該行宮始建于公元221一229年,已經(jīng)損毀,現(xiàn)在的吳王避暑宮為近幾年重修的。</p> <h3><i>讀書堂</i></h3><h3> 鄂州西山曾有多位名士在此讀書、吟詩、寫字。比如陶侃、黃庭堅、孫權、龐統(tǒng)等人都曾在此留下過遺跡。這也說明了西山的確是一處讀書寫字的清涼僻靜之地。 圖為吳王避暑宮附近的讀書堂,是1998年重修的吳王孫權的讀書堂。</h3> <h3>  沿著這條岔道通過門樓前往三國遺址一一龐統(tǒng)讀書處、諸葛亮祭風七星壇</h3> <h3>  用紅沙石鋪成的山路直通七星壇(已荒廢),據(jù)說當年諸葛亮就是在這里祭風火燒連營的。朔風中的七星壇殘垣破壁,滿目蒼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此景沒能重修對游人開放。</h3> <h3>  冬日里,山上的老樹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有些蒼涼凄婉之美。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當年的舊事。</h3> <h3>這條溪流冬季已經(jīng)干涸,可是只要有雨水,她就會立刻變得歡快鮮活起來。</h3> <h3>這些樹木盤虬臥龍,奇形怪狀的,仿佛有些靈氣。</h3> <h3>  <i>石門開</i></h3><h3> 位于西山主峰的西南面,有兩塊巨大的巖石對掛于崖壁之上,形似兩扇半開的石門。這就是石門開,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關于石門開的傳說刻于下圖之中石碑上)。當你了解了關于它的古老傳說之后,再來仰望石門開,傳說中的那個貪婪奸佞之人不停地往袋子里裝金銀珠寶的丑陋影像會迅速閃現(xiàn)在眼前。也許石門開的傳說就是在告戒人們貪念是禍,平淡是福吧。也許你會在此得到一時的感悟而暗自批判那個貪饞之人,然后淡然了之吧。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心無貪念天地寬呢。</h3> <h3>蛙蹲石</h3> <h3>西山張裕釗陵園,在我的《西山櫻花園》一文中已有介紹。<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176haaop?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賞花節(jié):西山櫻花園</a></h3> <h3>  鄂州西山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而成為歷代名士在此避暑隱居,習武讀書,講經(jīng)布道,游獵宴飲的形勝之地,鄂渚樂土。陳毅元帥游西山時曾感嘆道“西山不亞于廬山呀!”。</h3><h3> 由于西山植被豐富,它也是一處絕好的天然氧吧?,F(xiàn)在每天到西山旅游和晨練的人很多,而我也是晨練大軍中的一員,喜歡帶上手機邊行邊拍,記錄下沿途美景。從春天拍到夏天,又從秋天拍到冬天。同一個景點在一年四季中變換著她不同的色彩,展示著她不一樣的美,而我怎么看也是看不夠的。<br></h3> <p>本文已被美篇加精,感謝您賞讀!</p> <h3>文字:菡萏原創(chuàng)</h3><h3>圖片:菡萏原創(chuàng)</h3><h3>華為P20 pro手機拍攝于鄂州西山</h3><h3>本文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