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走進大石背

長風(fēng)萬里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大石背,是位于晉城市市區(qū)東南方向的一個小山村,離市區(qū)的直線距離不超過10千米,該村隸屬澤州縣金村鎮(zhèn),與西街頭村合為一個行政村。</span><br></h3><h3> 1984年土地下戶時,村里共有39戶、143人、453畝土地。近些年,由于人口大量外遷,土地荒蕪,昔日的雞犬相聞、人聲鼎沸的情景已不復(fù)存在。留在村里的僅僅是那些對土地、對故鄉(xiāng)還有依戀情懷的少數(shù)幾個老人。</h3><h3> 大石背村四面環(huán)山,西南方向更是崇山峻嶺,<span style="line-height: 1.8;">西南面為原河西鄉(xiāng)的東賢子村,西面為晉城城區(qū)洞頭村,西北為</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澤州縣的南桑坪村。村東是西街頭村,有村級水泥路相通,這是大石背唯一的出村道路。</span></h3><h3>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及實地查看,我們推測大石背村應(yīng)形成于明末清初時期。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與西街頭合為一社。光緒三十四年,分為兩社??谷諔?zhàn)爭時期,大石背屬于中共晉東縣第三區(qū)的嶺東村管轄,為第三區(qū)的重要游擊區(qū),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作出重要貢獻。人民公社時期,大石背屬于西街頭大隊。</h3><h3> 大石背村依山就勢,建在一個山坳里。東南北三面地勢高,向西敞開,可西面的不遠處就是山溝。</h3><h3> </h3> <h3>  走遍鋪頭山山水水,當你走進這個寂靜的小山村時,你會有別樣的感受,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將告訴我們什么。</h3> <h3> 一、村大廟建于何時</h3><h3> 在晉城地區(qū),幾乎村村有廟。村民為了求神拜佛、春祈秋報,他們節(jié)衣縮食、積少成多,硬是建起村里最豪華、最堅固的社廟。</h3><h3> 大石背村的社廟叫“三教宮”,這三個大字就刻在廟門的門額上,以致保留至今。</h3><h3> 這是一座坐東向西的一進院落。山門向北開,樣式和普通民居的門庭幾乎一樣,讓初次到此的人感到詫異。</h3><h3> 進到廟內(nèi),你會馬上有了古廟滄桑、先人留痕的感覺。正殿坐東向西,面闊三間,南北耳殿各三楹,南禪房五楹。戲樓坐西向東,二層三楹,配有南北妝樓。</h3><h3> 廟的主體建筑沒有遭到大的破壞,也沒有最近的大的維修,基本保持了舊的風(fēng)貌。</h3> <h3>  這是正殿(見下圖)</h3> <h3>  這是正殿北墀頭,“善惡到頭忠有報”(見下圖)</h3> <h3>  這是正殿南墀頭,“人心舉義天早知”(見下圖)</h3> <h3>  這是北角殿(見下圖)</h3> <h3>  這是南角殿(見下圖)</h3> <h3>  這是南禪房(見下圖)</h3> <h3>  這是戲樓(見下圖)</h3> <h3>  這是大門及北禪房(見下圖)</h3> <h3>  在南禪房的墻碑上,我們了解到此廟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距今已有190余年。詳細情況,可參閱下面的碑文:</h3><h3> 昔周穆王善剏仙觀,漢明帝始建佛,昔吳孫權(quán)始造寳塔,唐高祖始剏孔子廟於文方,以助民安物阜、人傑地靈之壯也。近只我境諺,民不堪,敢參聖帝之德焉,齊古賢之功,且我處農(nóng)野而亦彈丸之地,不足十室之家,豈何殷實之居,茲隣近僅八里之遙招賢管剏自至大,大德年間有神水一道出巡逰社,每亦經(jīng)至我處,春祈秋報,農(nóng)夫之常規(guī),受皇王之水土,報皇王之恩德也。但我處不足十室,豈敢妄想功德,商通議,合邀四方大德,恭請搖會一個,以積玉堆金之資可建微局,或於道光五年,我處有大德之賢善施地基足可以建神廟,閤社承恩之不盡也云爾。選擇於道光八年七月望日宜用乙山辛向上梁,剏建大殿三楹,南角殿三楹,北角殿三<span style="line-height: 1.8;">楹,南禪房五楹,祈保閤社人口平安,田蠶茂</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盛,永為計耳。</span></h3><h3>三家施谷三石韓大祥施□伍百元</h3><h3>寜茂□施谷□乙千元</h3><h3>毋進如施廟上九間地基及東南角山翅外道路施主交糧</h3><h3>毋進庫施廟地基甚地一畆一分其初言明情□均半</h3><h3>毋進功施糧銀四分總付廟基施主毋進庫名下</h3><h3>衛(wèi)先君施廟東北角譲路</h3><h3>衛(wèi)先君、毋興河施廟后大石邊小東坡南頭斜坡一塊樹木均不許伐掘內(nèi)有衛(wèi)明揚厠坑一個</h3><h3>閆存富施正西莊泊池荒地一處施主交糧</h3><h3>會首</h3><h3>毋進堂、閆存富、毋進功、馮文動、馮正忠</h3><h3>毋進玉、焦裕明、毋進堆、毋進庫</h3><h3>維首</h3><h3>毋進良、李開運</h3><h3>風(fēng)鑑老先生衛(wèi)明秀</h3><h3>玉工&nbsp; 申金庫</h3><h3>梓工毋興明、焦元仁</h3><h3>李久維書&nbsp;&nbsp; 衛(wèi)明揚鐫石</h3><h3>大清道光二十二年歳次壬寅八月初一日榖旦&nbsp;&nbsp;&nbsp; 勒石</h3> <h3> 二、“三山會”緣何成立:</h3><h3> 在晉城地區(qū)的古廟存碑中多有“三山會”的提法,我們不清楚不同的村落為什么會有相同的組織,直至走進大石背村,我們的疑問才得到解答。</h3><h3> 在明朝開國初年,明成祖發(fā)起“靖難之役”。在誓師祭旗時,突然烏云四起,謀士僧道衍(俗名姚廣孝)宣稱這是真武神顯靈,由此而生發(fā)“神佑燕王”的社會輿論,對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役非常有利。因此,當朱棣率軍入南京即帝位后,馬上派人祭祀真武神,并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派遣勛臣貴戚大修武當山真武宮觀,以報答神恩。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朝廷下旨云:“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睆拇耍洚斏奖徽诫贩鉃椤按笤馈?,明代歷史上有了“六岳”之說。到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明世宗重修武當山宮觀,于是武當山又被朝廷尊稱為“玄岳太和山”,其名號、地位更是明顯高于五岳,成為“天下第一名山”。由此可見,明代武當山“鎮(zhèn)雄五岳而祀超百代”是當時盡人皆知的常識。</h3><h3> 從明朝開始,我們晉城地區(qū)應(yīng)該建立起了“三山會”。村中善士在初春時節(jié)結(jié)伴“渡黃河、登嵩岳;越函谷、朝華山;歷紫荊、躋武當”。這“三山”指:中岳嵩山、西岳華山、大岳武當山。</h3> <h3>  下面是大石背村廟南禪房墻碑記載: </h3><h3> 大石背村廟塑真武像記</h3><h3> 吾鄉(xiāng)社廟多祀真武大帝,以祈以報,而得見扵祀典者實自明朝始其著,威靈受崇拜而祀徧天下者,亦自朱明方享護國庇民之封爵也。里中善士向集有三山會,或五年,或十年,集伴侶、邀親朋,千里徒步,渡黃河、登嵩嶽,越圅谷、朝華山,歴紫荊、躋武當,以遂朝真之願,如是其虔誠也。行恒百數(shù)十日,冥心默禱,詑神庇佑,而歸述其見聞,雖黃耆婦孺,莫不欽嚮,可謂宇宙間之正神矣。自丁丑以來,國步多艱,関河難越,朝山進香心願莫遂,在會善士集議曰:神之在上,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無往而不得也,茍心誠意虔,念與神會,何地而不可朝乎。村廟南殿塑像供奉,以享以祀,其誰曰不宜。衆(zhòng)謀咸同,招匠而營,於月之廿七日,大功告成。迎神奏樂,潔具粢盛,鄉(xiāng)中父老皆得興俯中儀,申其□誠焉,董茲事者,皆鄰里善士,應(yīng)揭名扵左,昭示後禩,以勸來者,並告以立祀之始末,是為記。</h3><h3>里人&nbsp;&nbsp; 閻有德&nbsp;&nbsp; 書</h3><h3>三山會善士</h3><h3>毋鳯周、毋鳯輦、毋鳯泰</h3><h3>焦鈺崑、馮廣義、馮發(fā)義</h3><h3>玉工&nbsp;&nbsp; 衛(wèi)秉誠鎸</h3><h3>中華民國三十年九月廿七日敬立</h3> <h3> 三、“水官會”用于什么</h3><h3> 在晉城地區(qū)有“四管八廟”之說,其中最有名的四大管(或館)是:城東南13公里處的招賢館(在澤州縣鋪頭村,廟會三月二十)、城東7.5公里處的烏政館(在澤州龍化村,廟會四月初八)、城西的湯王館(在晉城電廠,廟會四月十八)、城東北3.5公里處的崇素館(在晉城城區(qū)小張村,廟會四月二十八)。四大管都是湯王(商湯)掌正殿。每逢這些神靈的誕辰,幾村、幾十村有組織、有秩序地組織聲勢浩大的祭奠,即迎神賽社。</h3><h3> 據(jù)傳招賢館的賽事有38村、48社參加,擔任會首的叫“水官”,并且有大、小水官之分。從有關(guān)碑文、口傳知,大水官八年一次,小水官四年一次。</h3><h3> 由于擔任水管的要在祭期前一個多月請主祭、陪祭、禮儐,訂陰陽、樂戶、各村的故事、執(zhí)事人員等,還要準備供品“頂梁桌席”,因此花費很大,一般是村社推選殷實戶口來當“水官”。</h3><h3> 因為水官責(zé)任重大,事務(wù)繁多,所以各村紛紛成立水官會,以操辦神事。水官會如何選舉、如何辦事,現(xiàn)在的我們知之甚少。歲月的刀痕留下的些許印記,只會讓我們?nèi)ゲ孪搿?lt;/h3> <h3>  下面是大石背村的兩塊墻碑記錄:</h3><h3> 墻碑1</h3><h3> 且夫有善事者必得善人傳之,若無善人傳之事,雖善必湮沒不彰。村人毋進庫施到山門外地基六尺,馮富齡施到屋后崗脈地一処,弟恐年久無聞,特立石以記永逺。嘗謂莫為扵前,雖善弗彰;莫為扵後,雖盛弗傳。本村向有湯帝神會,一道充著水官,八年一次。合社公議公舉殷實戶口辦理神事。光緖二年輪□本村充膺,彼時公舉本村毋興倫、毋興孝、馮德倉三家公辦,斯時三家各出谷子七石,邀請社首出放生息,以偹祀神費用,不意三年歳遭大祲,吃谷之戶死兇大半,神事難往前行,幸各執(zhí)事善為董理,將谷出費□置田地九畆,每年積租以偹花費,□執(zhí)事扵六年將地交給三家自行經(jīng)管,花費多少與社無干,<span style="line-height: 1.8;">茲該水官將地分撥,各自出資祀神,除花費訖,餘地二畆施入大社,得息以偹香燈之需,弟恐日久淹沒,公同勒石,庻舉執(zhí)事之勞得彰,而三家之善以可傳是為序。</span></h3><h3>(略)</h3><h3>大清光緖十年歳次甲申□月初八日(1884年)</h3> <h3>  墻碑2</h3><h3> 大石背水官會紀事碑</h3><h3> 蓋天神庥佑祈祀,深印世習(xí),相沿嘗瞻盛舉。本村古有招賢管水官,每經(jīng)念四年例選康裕之家獨力措辦,有同戶者多年,社欵宕然迨民,念八年該戶嗣絶,遺産變價後入社欵百元,而經(jīng)村民議決,以欵永作水官會□金,併選維首十二名,各募榖一斗,三年□由各維首之經(jīng)營,孳轉(zhuǎn)本息已得谷十五石,唯國是多艱,兼亢旱災(zāi)迫十室九空,苛費靡遏,為救濟燃眉計,決將該谷悉□社用,而今後大小水官由社負完全責(zé)任,故撰文鎸石,昭垂後世,是為記。</h3><h3>里人&nbsp; 郭子英 撰拜書</h3><h3>水官會維首</h3><h3>焦廣樂、毋鳯□、毋添祥、毋鳯岐</h3><h3>焦鈺崑、毋鳯崙、毋麟友、毋麟春</h3><h3>馮金庫、毋鳯鐸、毋鳯至、馮廣義</h3><h3>仝閭社</h3><h3>毋添秀、毋添政</h3><h3>毋鳯璋、毋鳯翔</h3><h3>玉工&nbsp;&nbsp; 焦廣岐&nbsp; 鎸</h3><h3>大中華民國三十一年九月吉立(1942年)</h3><h3> 兩塊碑記相差58年,從清光緒十年(1884年)一直延伸到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h3><h3> 從碑記上獲得一個重要信息,招賢管應(yīng)該在1942年農(nóng)歷九月還沒有被燒毀。</h3><h3> 1940年4月20日,日軍第四次進犯晉城,于1945年4月27日逃離晉城,盤踞整整五個年頭。日軍曾在鋪頭宮嶺修筑碉堡,建立據(jù)點,控制晉城東南交通要道,直接威脅東南地區(qū)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由于招賢館地勢較高,為了防止日軍作為據(jù)點,我游擊隊主動燒毀了招賢館。</h3> <h3>  四、古民居特色怎樣</h3><h3> 漫步于大石背村的村中小巷,我們可以看到,村中的老房子主要集中在村北的向陽坡上。其中有一院房子引起我的注意,這個院子有堂房、東屋、西屋,都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房,在一層的窗戶的過木下都有卷云磚,這是明朝及清初晉城地區(qū)民居的典型代表樣式。由此,可推斷此村應(yīng)該在清康熙時代前已建立。</h3><h3> 熱心的村民告訴我,我看到的院落叫“東院”,其實“西院”建的更早,只是在修好東院后又重修了西院,所以西院看起來沒有東院早。</h3> <h3> 村中的古院落至少也有八院。</h3> <h3>  五、各家族如何傳承</h3><h3> (1)在大石背村能看到的最早記載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一塊墓碑,距今264年,這時正處于康乾盛世。</h3><h3> 碑文涉及四代人:</h3><h3> 父:毋印廷</h3><h3> 子:毋成得、毋成泰、毋成虎</h3><h3> 孫:毋有金、毋有銀、毋有富、毋有才、毋有貴、毋有榮</h3><h3> 曾孫:毋引群</h3><h3> (2)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碑文上涉及的姓氏有:韓、寧、毋、衛(wèi)、閆、馮、焦、李、申九姓,其中:</h3><h3>毋姓:毋進如、毋進庫、毋進功、毋興河、毋進堂、毋進玉、毋進堆、毋進良、毋興明,共9人,興(2人),進(7人);</h3><h3>衛(wèi)姓:衛(wèi)先君、衛(wèi)明秀、衛(wèi)明揚,共3人,先(1人),明(2人);</h3><h3>馮姓:馮文動、馮正忠,2人,文(1人),正(1人);</h3><h3>焦姓:焦裕明、焦元仁,2人,裕(1人),元(1人);</h3><h3>李姓:李開運、李久維,2人,開(1人),久(1人);</h3><h3>韓姓:韓大祥,1人,大(1人);</h3><h3>寧姓:寜茂□,1人,寧(1人);</h3><h3>閆姓:閆存富,1人,存(1人)。</h3><h3>申姓:申金庫,1人,金(1人)。</h3><h3> (3)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的碑文記載中涉及的姓氏有:閆、毋、焦、馮四姓,其中:</h3><h3>閆姓:閻有德,1人,有(1人);</h3><h3>毋姓:毋鳯周、毋鳯輦、毋鳯泰,3人,鳳(3人);</h3><h3>焦姓:焦鈺崑,1人,鈺(1人);</h3><h3>馮姓:馮廣義、馮發(fā)義,2人,廣(1人),發(fā)(1人);</h3><h3> (4)在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的碑文記載中涉及的姓氏有:焦、毋、馮三姓,其中:</h3><h3>焦姓:焦廣樂、焦鈺崑、焦廣岐,3人,廣(2人),鈺(1人);</h3><h3>毋姓:毋鳯□、毋添祥、毋鳯岐、毋鳯崙、毋麟友、毋麟春、毋鳯鐸、毋鳯至、毋添秀、毋添政、毋鳯璋、毋鳯翔,12人,鳳(7人),添(3人),麟(2人)</h3><h3>馮姓:馮金庫、馮廣義,2人,廣(1人),金(1人)。</h3><h3> 現(xiàn)在的大石背村的主要三姓是:毋姓、焦姓、馮姓,這三姓在道光二十二年都已來到村中,距今已176年,應(yīng)該經(jīng)歷8代人。</h3><h3>毋姓字輩可能有:…、印、成、有、引、…、興、進、…、清…、鳳、添、麟、…;</h3><h3>焦姓字輩:…、裕、元、…、鈺、廣、…;</h3><h3>馮姓字輩可能有:…、文、正、…、義、…、廣、發(fā)、金、…。</h3> <h3>  六、古村落生活暢想:</h3><h3> 1、水源:大石背村的古井較多,我至少見到兩面。在西街頭村的碑文中知道,每遇天旱,附近的三村就吃水困難。我是冬季來到大石背,井里的水幾乎伸手就能觸到,說明現(xiàn)在正是豐水時節(jié)。問村里人,他們說是擔水吃,村里沒有自來水設(shè)備。井離村不遠,擔水還是較容易的。</h3> <h3>  2、田地:我走在村外的麥地里,麥苗綠油油的,嗅著泥土的芳香,倍覺心情舒暢。望著遠處錯落有致的山峰,不免會有一種身在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回望那用石塊壘成的地堎,我會想到農(nóng)民的不易,更會想到最先來到此處墾荒的先輩們。在過去的時代,土地是多么珍貴啊!</h3><h3> 由于人口減少,大石背村的土地并沒有全部耕種。我看到不少荒地,雜草叢生,蒹花飛揚。也許時間久了,這些土地就很難種莊稼了。正好遇到從長子縣遷到村里的一位村民,他說種了二十畝地,我感到很驚訝。種地很不容易,現(xiàn)在的人都不太想種,難得有他這樣勤勞的人。</h3><h3> 3、碾磨:在過去的時代,糧食加工靠的是碾磨。年齡大點的人都推過碾、拉過磨。每當看到村中廢棄的碾磨,總會思憶兒時的光景,苦難而又快樂。</h3><h3> 在大石背村,你隨處都可見到或立或臥的碾盤、磨盤。這些古物無人珍惜,風(fēng)吹日曬,雨淋雹打,不久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h3><h3> 4、英烈:</h3><h3> 毋李生(1914-1951),大石背村人,共產(chǎn)黨員,五八七團偵察班長,在朝鮮戰(zhàn)斗中犧牲。</h3><h3> 毋洛孩(1911-1944),大石背村人,嶺東村村警,在晉城縣嶺東村站崗時被日寇殺害。</h3><h3> </h3><h3> 大石背村,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留給我們的是珍貴的歷史,是山村的閑適、靜謐,希望朋友們有空去看看那里的山,喝一口那里的水,呼吸一下那里清新的空氣。 </h3><h3> 作于2019.02.0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