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b>30多年來世界各地跑了近50個國家,一直期待著踏上非洲大陸。新年伊始(1.8-1.22)有幸搭上朋友的團隊,小游摩洛哥和突尼斯。團隊自主設(shè)計的線路非常有吸引力,摩洛哥14個城鎮(zhèn),含8個世遺,突尼斯8個城鎮(zhèn),含7個世遺!被稱為一網(wǎng)打盡線路!<br></b><b>摩洛哥是個古老的國家,原住民為柏柏爾人。歷史上摩洛哥先后受腓尼基、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統(tǒng)治。公元788年建立第一個阿拉伯王國。摩洛哥先后遭法國、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分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和西班牙保護地。1956年獨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為摩洛哥王國。</b><b>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東部、東南部與阿爾及利亞接壤,南部緊鄰西撒哈拉,西部瀕臨大西洋,北部的直布羅陀海峽令其與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最近處僅十多海哩距離。地理上占據(jù)著戰(zhàn)略要位,摩洛哥自古就是帝國兵家必爭之地。</b></h1> <h1></h1><h1><b>卡薩布蘭卡是落地第一站,早上8:30天還不亮,大西洋海岸冬日的太陽都是懶懶的!</b></h1> <h1><b>隨著太陽的慢慢升起,摩洛哥之行的第一程就是</b><b>卡薩布蘭卡的新標(biāo)志、</b><b>著名的哈桑二世清真寺。</b></h1> <h1><b>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b><b>也是西北非最大的現(xiàn)代化清真寺,</b><b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和麥地那清真寺之后。清真寺于</b><b>1987年8月動工修建,耗資5.6億美元。</b><b>清真寺分主體大殿和露天廣場兩部分,</b><b>占地面積9公頃,</b><b>整個清真寺</b><b>廣場上可以容納8萬名穆斯林同時禮拜,加上大殿容納的2.5萬人,</b><b>可同時容納10萬人祈禱。它還</b><b>是個最現(xiàn)代化的清真寺,200米高的宣禮塔有電梯送達,從這里發(fā)出的誦經(jīng)聲可以傳到市內(nèi)的每個角落。</b><b>塔頂裝有激光設(shè)備,夜間設(shè)備打開后,長達35公里的光束為穆斯林指引著伊斯蘭教圣城麥加的方向。</b></h1> <h1><b>哈桑二世國王在位30多年,國王品德高尚,勤政愛民,國泰民安,在人民中極具威望。國王認(rèn)為這一切都歸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決定要在摩洛哥這個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謝真主,并將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b></h1> <h1></h1><h1><b>為實現(xiàn)國王的夢想,摩洛哥舉國捐贈,籌措建筑資金5億多美元,其中3/5是國內(nèi)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資。工程由一家法國公司承包,1987年8月正式動工。3萬名工人和技術(shù)人員移沙填海,日夜奮戰(zhàn),用掉了30萬立方米混凝土、4萬噸鋼材和6.5萬噸大理石。經(jīng)過5年的施工建設(shè),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啟用。</b></h1> <h1><h1><b>哈桑二世清真寺的三分之一面積建在海上,以紀(jì)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來。</b></h1></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b>可同時容納2.5萬名穆斯林祈禱的主體大殿。</b></h1> <h1><b>清真寺殿內(nèi)外回廊玉柱氣宇軒昂,</b><b>五顏六色的大理石和馬賽克,在四面墻壁上鑲出阿拉伯人喜愛的幾何圖形。大廳內(nèi)鋪著紅地毯,拐角處巧妙地擺放著一些精品飾物,在巨型水晶吊燈的照耀下,更顯得整個寺院富堂皇麗。</b><b>大殿鋪有地暖,寒冷天氣祈禱日開放熱氣。</b></h1> <h1><b>哈桑二世清真寺內(nèi)還設(shè)有會議和演講廳、博物館、圖書館、經(jīng)學(xué)院、地下車庫等附屬建筑。它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圖書館,館內(nèi)藏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贈送給該寺的一本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蘭經(jīng)》真本。</b></h1> <h1><b>哈桑二世清真寺通體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綠色的琉璃瓦和形狀各異的銅飾品鑲嵌其間,給莊重的清真寺平添了幾分生機。</b></h1> <h1><b>大殿的木刻頂層是取自摩洛哥阿特拉斯(ATLAS)山上的雪松木,重大活動時5分鐘左右可以打開,陽光灑進。這兩片木頂每片3400平米,各400噸重。</b></h1> <h1><b>這面門窗外就是波濤滾滾的大西洋。</b></h1> <h1><b>清真寺的25扇自動門全由鈦合金鑄成,可抗海水腐蝕,正門重35噸。正門不用鑰匙,而是使用一組密碼,就是撬也撬不開。</b></h1> <h1><b>在清晨的陽光下,寧靜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處處顯得圣潔美麗。</b></h1> <h1><b>清真寺大殿地下層面積達6000平方米的蓮花洗手池,可容納1400人同時洗浴,現(xiàn)在已經(jīng)停用了。蓮花池設(shè)計為上洗手,下洗腳。</b></h1> <h1><b>男女通用的衛(wèi)生間干凈清爽,中間是洗手洗腳池。</b></h1> <h1><b>卡薩布蘭卡現(xiàn)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達爾貝達(Dar el Beida),</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是摩洛哥歷史名城,全國最大的港口城市、經(jīng)濟中心和交通樞紐,被譽為“摩洛哥之肺”、 “大西洋新娘”。</span></b></h1> <h1><b>12世紀(jì),柏柏爾人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市,將其命名為安法,意為“高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770年,摩洛哥國王下令在安法城舊址興建一座新城,將其命名為達爾貝達,意為“白色的房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8世紀(jì)末,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達爾貝達的貿(mào)易特權(quán),將其更名為卡薩布蘭卡。在西班牙語中,“卡薩布蘭卡”同樣意為“白色的房子”。</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1956年摩洛哥獨立后,將該市名稱恢復(fù)為達爾貝達。</span></b></h1> <h1><b>國人對卡薩布蘭卡的認(rèn)知大多源于美國二戰(zhàn)愛情影片《卡薩布蘭卡》,特別是影片中的</b><b>里克咖啡館</b><b>(Rick’s Cafe)成為很</b><b>多人到卡市必游景點之一。</b></h1> <h1><br></h1> <h1></h1><h1><b>殊不知卡市的Rick’s Cafe是生于電影。一個獨具慧眼的美國人,于2004年在卡市投資了這個餐飲店。</b></h1> <h1><b>咖啡館以餐為主,只在二樓的一個角落辟出一個飲品咖啡區(qū)。</b></h1> <h1><b>小角落布滿復(fù)古懷舊風(fēng)格,加上電影的剪影為背景,如若當(dāng)年。</b></h1> <h1><b>咖啡館里的熱飲、冷飲均價格合理,可以接受。侍從介紹三樓是店主的家,大廳按電影布景布置,想必店主是這部經(jīng)典電影的超粉。</b></h1> <h1><b>大西洋的海浪拍打著卡市,為它帶來夏日的清涼、冬日的和煦。</b></h1> <h1><b>卡市老城區(qū),白色是建筑基調(diào)。</b></h1> <h1><b>卡市的大巴扎-集貿(mào)市場,人頭涌動,電影中阿拉伯集市場景慢慢浮出。</b></h1> <h1><b>卡市的城軌穿城而過,每列有8-10節(jié),不大的城市,公共交通便利。</b></h1> <h1><b>共和廣場四周的歐式建筑布滿歲月痕跡。</b></h1> <h1><b>建于1930年的前羅馬天主教堂,于1956年終止宗教活動,現(xiàn)已改為公共文化中心。</b></h1> <h1><b>卡市里一家私人博物館展出的藝術(shù)作品。</b></h1> <h1><b>卡市街景,在穆罕默德五世廣場周圍的政府部門。1、建在老建筑上的法院,與馬拉喀什的神學(xué)院相似;2、市政府;3、財政部;4、郵政局;5、卡市城建局;6、鴿子廣場</b></h1> <h1><b>卡薩布蘭卡西南約100公里處的埃爾杰迪達(El Jadida )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畔,是加迪達省的首府。</b></h1> <h1><b>埃爾杰迪達的馬扎甘軍事要塞是此次行程中的第一個世遺點。</b></h1> <h1><b>馬扎甘軍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紀(jì)早期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殖民地之一。</b></h1> <h1><b>馬扎甘是歐洲與摩洛哥文化相互影響交流和融會的例證,這一點在建筑、技術(shù)和城鎮(zhèn)規(guī)劃方面均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b></h1> <h1><b>防御工事及其城墻和堡壘具有文藝復(fù)興軍事設(shè)計的早期風(fēng)格,保留下來的葡萄牙式建筑包括水塔和圣母升天教堂,帶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曼奴埃爾風(fēng)格。</b></h1> <h1><b>1502年,一幫葡萄牙水手登上了摩洛哥西北部海岸,他們看中了此地獨特的戰(zhàn)略位置,于1506年,建成了雄偉的馬扎甘要塞。1542年,他們又用一大圈厚厚的城墻將要塞圍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城池。這就是當(dāng)年被稱作馬扎甘的杰迪代的一角。</b></h1> <h1><b>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摩洛哥的柏柏爾人王朝曾多次想收復(fù)這座城堡,但是,葡萄牙人憑借優(yōu)勢的火力,有效地抵御了摩洛哥人的多次進攻。</b></h1> <h1><b>面對長期重重圍攻,葡萄牙人巧妙地將海邊懸崖峭壁中的巖洞打通并改造成為碩大的蓄水池,以解決飲用水問題。</b></h1> <h1><b>葡萄牙人從1502年登上這片土地一直堅守到1769年,摩洛哥士兵冒著槍林彈雨潛伏到城下,在墻基處打眼、埋火藥、引爆,將一段段城墻轟倒塌后,攻陷城堡奪回主權(quán)。</b></h1> <h1><br></h1> <h1><b>古城中新生代的現(xiàn)代生活。</b></h1> <h1><b>古城中與旅游緊密相關(guān)的市井生活。</b></h1> <h1></h1><h1><b>18世紀(jì)下半葉,新城進駐了許多猶太人,他們建立了商社和麥拉赫(猶太人居住區(qū)),為繁榮這座城市的經(jīng)濟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五十年代中期,隨著以色列的復(fù)國,許多猶太人毅然離開了此地,前往他們的祖國。從古城墻上遠看新城。</b></h1> <h1><b>隨著城市的建設(shè)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當(dāng)年的小漁港如今變成了深水港,</b><b>具有兩座港口,其中之一的焦夫·拉斯法港是非洲第一座礦石轉(zhuǎn)運港口。</b></h1> <h1><b>索維拉(原名莫加多爾)是此行中的第二個世遺點。</b></h1> <h1><b>索維拉是位于非洲西北端的一個旅游勝地,在阿語中</b><b>索維拉的意思是“美如畫”。</b></h1> <h1></h1><h1></h1><h1><b>1505年葡萄牙人在這里修建的碼頭、城堡成為世遺留給了后人。</b></h1> <h1><b>索維拉古城城門之一獅門。</b><br></h1> <h1><b>索維拉的古城墻</b></h1> <h1><b>不同于多數(shù)歐洲國家的城市街道,索維拉古城的街道要寬裕許多。</b></h1> <h1><b>索維拉港建立于18世紀(jì)下半葉,在建成后的近百年中,曾是往來歐洲、非洲、美洲船舶的重要港口,直到鄰城卡薩布蘭卡的崛起。如今這里風(fēng)光旖旎,古老的城墻靜靜守護,港口里停泊著的小船大都是鮮艷的藍色。</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這里是《權(quán)力的游戲》中阿斯塔波城(Astapor)的取景地,龍女在此購買了無垢軍團,解放了奴隸并處死了善主。</b></span></h1> <h1><b>堅實的古城堡城墻抵抗住了地震的破壞。</b></h1> <h1><b>17世紀(jì)的西班牙大炮已失去真實威力,只留下歷史痕跡讓后人評說。</b></h1> <h1><b>索維拉有“非洲風(fēng)城”的美譽,從大西洋來的風(fēng)終年光臨著小城,吸引著很多沖浪和帆板運動愛好者。</b></h1> <h1><b>索維拉是一座完全在地震廢墟上重建起來的城市。1960年2月29日,一場持續(xù)僅15秒鐘的大地震把這座城市徹底摧毀,這是一座全新的城市。</b></h1> <h1><b>重建后的索維拉城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這個20萬人口的小城每年接待30萬的游客。</b></h1> <h1><b>索維拉古城的一個文化館里收集了反映歷史、建筑、人文、藝術(shù)的資料和圖書。</b></h1> <h1><b>文化館里索維拉古城沙盤,曾經(jīng)的古城精美典雅。</b></h1> <h1><b>這座白色建筑曾是美國的領(lǐng)事館。</b></h1> <h1><b>夜色下的古城</b></h1> <h1><b>自古,索維拉就是一個匯合了多民族和多種文化的“大熔爐”,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爾人、猶太人都在這里和平共處,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文化氛圍。</b></h1> <h1><b>索維拉古城外廣場周圍的酒吧餐館是當(dāng)?shù)鼐用窦巴鈦淼母鲊慰偷姆e聚點,也是文化交流、撞擊點。</b></h1> <h1><b>燈光中的索維拉色彩斑瀾,讓人蠢蠢欲動。</b></h1> <h1><b>這里的手工藝品折射出了阿拉伯及地中海風(fēng)情,很有地域特色。</b></h1> <h1><b>各種手繪瓷器、手織地毯、手編織品、皮制品、首飾配件、調(diào)料品、銅器物件...應(yīng)有盡有,很有吸引力。只是對遠道而來的游客們實在是負(fù)重感太強。</b></h1> <h1><b>我們下榻的飯店是索維拉的第一個飯店,建于1948年,面向大西洋。</b></h1> <h1><b>飯店后身</b></h1> <h1><b>離開索維拉駛往馬拉喀什的路上碰巧遇到索維拉奇景-羊上樹。由于當(dāng)?shù)貧夂蜓谉岣稍?、寸草難長,僅分散著一些耐旱耐高溫、適于南部撒哈拉大沙漠氣候的灌木林。當(dāng)?shù)氐纳窖蛟谌鄙偎?、缺少草地的條件下為求生存,慢慢學(xué)會了上樹的本領(lǐng),最終它們能夠在樹上輕松攀登、跳躍,甚至站立在枝頭上。這些山羊爬的樹是摩洛哥特有的“阿甘樹”,由于這種樹木十分堅硬,有些摩洛哥人又稱其為“摩洛哥鐵木”。該地區(qū)的柏柏爾牧羊人會跟隨在山羊后面,隨時揀拾從山羊嘴里掉落地上的阿甘果核。然后把果核砸開,從中取出具有苦味的果仁,磨碎之后,從中榨出十分珍貴的阿甘油,用于烹調(diào)和制作化妝品?,F(xiàn)如今,“羊上樹”已成為了世界各地游客不可錯過的獨特景觀,也給當(dāng)?shù)貛砹丝捎^的經(jīng)濟效益。</b></h1> <h1><b>旅游產(chǎn)品“阿甘油”。</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