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蠹堧娮影妫赌甑能跋恪?lt;/h3><h3><br></h3><h3> □侯群華</h3><h3>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小閨女兒要花,小小子兒要炮。”聽著這美好的童謠,盼過年、樂過年、思過年的情愫猶如清澈的漣漪,在內心深處的湖面上蕩漾。驀然回首,那一個個過去的新年,燦若朵朵馨香的小花綻放在童年的記憶里。</h3><h3> 在熙熙攘攘的年集上,到處彌漫著一層層布滿白砂粒的干海帶散發(fā)的海腥味、成捆的大蔥上的辛辣味、現場用小石磨磨出的八角茴香味、剛拐出鍋正冒著熱氣的豆沫的豆香味、肉架上屠夫砍刀砍出骨渣飛濺出的生肉味兒、熟肉攤上切割垛子牛羊肉時散發(fā)著略帶膻氣的香味兒、賣鞭炮攤試放時的火藥味兒、用刀背敲打長方形祭灶糖的甜味兒、春聯的紙墨香味……</h3><h3> 和著這些過年的味道,趕集的人認真地挑選著年貨,仔細地討價還價。孩子們的目光停留在帶有日歷的年畫(也叫歷斗)上,不肯離去。賣花攤上,扎染的布花、油紙花、用兩個竹簽撐著的變花、由小碎彩石和小鏡片做成的萬花筒,林林總總,鮮艷奪目,四周圍滿了小女孩,有的已經迫不及待地把花插到了頭上。這景象只有在年集上才能見到。</h3><h3> 發(fā)面,蒸饃、蒸棗山,是過年必不可少的。記得每年蒸饃都是體力壯的哥哥下手和面,偶爾父親也下手。天不亮時,把一袋鮮磨的面倒在一個用灌木藤條編織的大簸籮里,用溫水和,哥的小胳膊上都沾滿了面,額頭浸出汗珠,母親一邊幫他淋澆著水,一邊幫他擦汗。面和好了,蒙上棉被,放廚房里用麥秸圍得嚴嚴實實,等待面發(fā)開。</h3><h3> 用劈柴燒火,旺旺的,一鍋鍋白生生熱騰騰的圓蒸饃陸續(xù)端到堂屋擺好的薄席上晾著,用五根火柴捆成梅花狀,蘸上粉紅的顏料為每個饃點上紅點。小孩可以放開肚皮吃,但不許亂說話,尤其忌諱說“多”,有時候越是這樣,越是急得直跺腳想說——咋真多??!蒸到最后,開始展示面藝的時候了,用蒸熟的饃做芯,再蓋一層厚面包裹,頂端再蓋一層用筷子軋面片做成的桃葉,面壽桃就做成了,這是閨女走娘家必不可少的禮品,這種“大饃”做得越大,映襯晚輩的孝心越恭敬。再如,面揉搓成如意形狀,拐彎處點綴一顆紅棗,逐個拼接起來,像小山一樣,供到堂屋,寓示著來年萬事如意、五谷豐登。</h3><h3> 要說過年,壓歲錢也是過年的一個重要符號,在整個正月都是小伙伴互相炫耀的話題。小時候我身體弱,父親給我認了干大干娘,說是能健康保平安。大人們的人情交往我不懂,我最關心的是大年初一去村東頭干娘家拜年有壓歲錢可抓,還煞有介事地預先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帶拉鎖的硬革質的小錢包。年幼羞于說出拜年的話,一聲娘算是代替了拜年,叫得干娘總是給我很多的壓歲錢。當時,大人們給個塊兒八角的,小孩們都暗喜得很,況且打我記事時,起步都是五塊,后來都十塊了,嶄新的票子嘩啦嘩啦響,讓集上賣瓜子的小販看見,都十分艷羨地問我哪來那么多壓歲錢。</h3><h3> 那時,兩百響的小麥芒鞭炮才兩毛錢一盤,拿到壓歲錢,第一時間跑到集市上先買上一盤過過攢了一年的“炮癮”。拆開舍不得一下子放完,一個一個燃放,或扔到半空,或壓個小土塊,聲聲清脆的炸響,極大地滿足了過年的期盼。</h3><h3> 大年初一,家家都爭著早起床,在農村,寓意著日子早點紅火起來。起來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放三個大雷子炮,算是一家有聲有勢地開門了。父親平日里給我講些似懂非懂的天象奇觀,說是初一這天的氣象就是今后這一年天氣的濃縮寫照,如果都是晴天,往后一年都風調雨順。我放完開門炮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屋后東北角的鎮(zhèn)宅石碌上,好奇地遙望開闊的天空,很久才看到東方露出微微的魚肚白。</h3><h3> 一家之主是要做第一頓飯的,這也預示著替辛苦的女主人做了一年的飯,聊以慰藉。說是做飯,只不過是燒火,往地鍋灶里填棉柴,鍋里篦子上的饃和菜除夕晚上都放好了,水一燒開,放鞭炮,下餃子。</h3><h3> 我是沒有心思吃餃子的,隨便扒兩口就慌著去各家各戶拾弱捻的炮仗去了。</h3><h3> 拾炮也是有學問的。誰家的鞭炮又長又響,誰家起得早下餃子早,走哪個胡同最近,憑著往年拾炮的經驗基本上了然于心。去晚了放完了,讓先去的小小子拾去了,去的正好時,開始爭搶起來,顧不了那么多了,嗤嗤冒火花的也敢用手抓,真有一次在手里響了,整個手掌一天都又木又疼的,還不敢告訴家里大人。更讓人恐懼的是遇上家里有狗的人家,拾完它家的炮往另一家撤退時,往往是小跑,最容易讓狗追著咬,有一次,我跑在最后,成了一只大狗的目標,慌不擇路,突然被東西絆倒,分明感到狗的大嘴戳到我穿著棉褲的腿上,它卻又扭頭回去了,好險!</h3><h3> 時光流轉,如今,我已過不惑之年,回憶過年往事如同翻閱歷史的冊頁,一個又一個的新年,像車輪一樣承載著美好回憶,承載著歲月和夢想駛向新時代。</h3> <h3> (原稿)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小閨女兒要花,小小子兒要炮。”聽著這垂涎的童謠,盼過年、樂過年、思過年的情愫猶如清澈的漣漪,在內心深處的湖面上蕩漾。驀然回首,那一個個過去的新年,燦若朵朵馨香的小花插在童年的記憶里。</h3><h3> 在熙熙攘攘的年集上,到處彌漫著布滿了一層層白砂粒的干海帶散發(fā)的海腥味、成捆的大蔥上的辛辣味、現場用小石磨磨出的八角茴香味、剛拐出鍋正冒著熱氣的豆沫的豆香味、肉架上屠夫砍刀砍出骨渣飛濺出的生肉味兒、熟肉攤上切割垛子牛羊肉時散發(fā)著略帶膻氣的香味兒、賣鞭炮攤試放時的火藥味兒、用刀背敲打外表裹一層白面的長方形的祭灶糖的甜味兒、春聯的紙墨香味……</h3><h3> 和著這些過年的味道,趕集的人認真地挑選著年貨,仔細地討價還價。孩子們的目光停留在賣帶有日歷的年畫(也叫歷斗)上,不肯離去。賣花攤上,扎染的布花、油紙花、用兩個竹簽撐著的變花、由小碎彩石和小鏡片做成的萬花筒,林林種種,鮮艷奪目,圍滿了小女孩,有的已經迫不及待地插到了頭上。這景象只有在過年時的年集上才能見到。</h3><h3> 發(fā)面,蒸饃、蒸棗山,是過年必不可少的。記得每年蒸饃都是體力壯的哥哥下手和面,偶爾父親也下手。天不亮時,把一發(fā)面,蒸饃、蒸棗山,是過年必不可少的。記得每年蒸饃都是體力壯的哥哥下手和面,偶爾父親也下手。天不亮時,把一大袋鮮磨的面倒在一個用灌木騰條編織的大菠蘿里,用溫水和,哥的小胳膊上都沾滿了面,額頭浸出汗珠,母親一邊幫他淋澆著水,一邊幫他擦汗。面和好了,蒙上棉被,放廚房里用麥秸圍的嚴嚴實實,等待面發(fā)開。</h3><h3> 用劈柴燒火,旺旺的,一鍋鍋白生生熱騰騰的圓蒸饃陸續(xù)端到堂屋擺好的薄席上晾著,用五根火柴捆成梅花狀,蘸上粉紅的顏料為每個饃點上紅點。小孩可以放開肚皮吃,但不許亂說話,尤其忌諱說“多”,有時候越是這樣,越是急得直跺腳想說——咋真多??!</h3><h3> </h3><h3> </h3> <h3> 蒸到最后,開始展示面藝的時候了,用蒸熟的饃做芯,再蓋一層厚面包裹,頂端再蓋一層用筷子軋面片做成的桃葉,面壽桃就做成了,閨女走娘家必不可少的禮品,這種“大饃”做的越大,映襯晚輩的孝心越恭敬。再如,面揉搓成如意形狀,拐彎處點綴一顆紅棗,逐個拼接起來,像小山一樣,供到堂屋,寓示著來年萬事如意、五谷豐登。</h3><h3> 要說過年,壓歲錢也是過年的一個重要符號,在整個正月都是小伙伴炫耀的話題,更是開心的源泉。小時候我身體弱,父親給我認了干大干娘,說是能健康保平安。大人們的人情交往我不懂,我最關心的是大年初一去村東頭干娘家拜年有壓歲錢可抓,還煞有介事地預先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帶拉鎖的硬革質的小錢包。年幼羞于說出拜年的話,一聲娘算是代替了拜年,叫得干娘總是給我很多的壓歲錢。當時,大人們給個塊兒八角的,小孩們都已經暗喜的不得了了,況且打我記事時,起步都是五塊,后來都十塊了,嶄新的票子嘩啦嘩啦響,讓集上賣我瓜子的小販看見,都十分艶羨地回頭問我父親哪來那么多錢?!</h3> <h3> 那時的兩百響的小麥芒鞭炮才兩毛錢一盤,拿到壓歲錢,第一時間跑到集市上先買上一盤過過攢了一年的“炮癮”。 拆那時的兩百響的小麥芒鞭炮才兩毛錢一盤,拿到壓歲錢,第一時間跑到集市上先買上一盤過過攢了一年的“炮癮”。 拆開舍不得一下子放完,一個一個的燃放,或扔到半空,或壓個小土塊,聲聲清脆的炸響,極大地滿足了過年的期盼。</h3><h3> 大年初一,家家都爭著早起床,在農村,寓意著日子早點紅火起來。起來第一件事是放開門炮,放三個大雷子炮,算是一家有聲有勢地開門了。父親平日里給我講些似懂非懂的天象奇觀,說是初一這天的氣象就是今后這一年的天氣的濃縮寫照,如果都是晴天,往后一年都風調雨順。我放完開門炮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屋后東北角的鎮(zhèn)宅石碌上,好奇地遙望開闊的天空,很久才看到東方露出微微的魚肚白。</h3><h3> 一家之主是要做第一頓飯的,這也預示著替辛苦的女主人做了一年的飯,聊以慰藉。說是做飯,只不過是燒火,往地鍋灶里填棉柴,鍋里篦子的饃和菜除夕晚上都放好了,水一燒開,放鞭炮,下餃子。</h3><h3> 年三十兒,男人們貼春聯、上墳燒紙請祖回家過年;女人們備年夜飯、包餃子。按習俗,都要把一個硬幣包進餃子里,初一早上誰吃著這個特殊的餃子誰這一年最有福氣。印象中總是父親吃到,家人也都心照不宣地想讓父親吃到,還真能年年如愿,既寄托著家人的祝愿,又充滿著神奇的色彩。</h3><h3> 不出五服的門內晚輩用熘布子兜幾個熱蒸饃、端一碗剛下好的餃子相互給彼此的長輩送去,一臉喜悅,一臉敬慕,堂哥堂侄們在還沒來得及起來的年過七旬的老奶奶床前開始拜年祝福了。我是沒有心思吃餃子的,隨便扒兩口就慌著去各家各戶拾弱捻的炮仗去了。</h3><h3> 拾炮也是有學問的。誰家的鞭炮又長又響,誰家起的早下餃子早,走哪個胡同最近,憑著往年拾炮的經驗基本上了然于拾炮也是有學問的。誰家的鞭炮又長又響,誰家起的早下餃子早,走哪個胡同最近,憑著往年拾炮的經驗基本上了然于心。去晚了放完了,讓先去的小小子拾去了,去的正好時,開始爭搶起來,顧不那么多了,嗤嗤冒火花的也敢用手抓,真有一次在手里響了,整個手掌一天都又木又疼的,還不敢告訴家里大人。更讓人恐懼的是遇上家里有狗的人家,拾完它家的往另一家撤退時,往往是小跑,最容易讓狗追著咬,有一次,我跑在最后,成了一只大狗的目標,慌不擇路,突然被東西絆倒,分明感到狗的大嘴戳到我穿著棉褲的腿上,它卻又扭頭回去了,好險!慶幸遇到一只有著過年感知而又嘴下留情的善良的狗,或許那年是狗年吧。</h3><h3> 有一年拾炮,掛在樹枝上的鞭炮引繩末燃盡,恰巧飄落在我后領子下沿,衣服熰了一個大窟窿,我心疼不已。這件將軍綠的呢子中山裝是當年非常流行的女款,是二姐的最愛,內領上還縫有二姐用細毛線勾織的襯領,平日里二姐是舍不得穿的。因為過年沒有給我添新衣不愿去干娘家拜年而挨了父親的打,二姐心疼我,把這件珍貴衣服讓給了我,我卻……</h3><h3> 時光流轉,已是不惑之年,回憶過年如同翻閱歷史的冊頁,一個又一個的新年,像車輪一樣承載著美好回憶,承載著歲月和夢想駛向新時代。感嘆今非昔比,打開家門,家家都有冬暖夏涼的小環(huán)境;推開衣柜,各式各樣、色彩充盈、琳瑯滿目的衣物掛滿了摞滿了感嘆今非昔比,打開家門,家家都有冬暖夏涼的小環(huán)境;推開衣柜,各式各樣、色彩充盈、琳瑯滿目的衣物掛滿了摞滿了各個空間;翻開鞋柜,單的棉的皮的、高腰的低腰的、旅游的休閑的,層層擺滿;拉開冰箱,保鮮的、冷凍的食品飲品果品應有盡有;回到故鄉(xiāng),我可以幸福地看望曾給留下美好童年記憶的健在的干大干娘,拉不完的家常。</h3><h3> 感恩祖國改革開放這四十年,讓人們過上了小康的日子,天天就像過年。不是嗎?(2019.01.14凌晨于鄭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