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紫溪市鎮(zhèn)樂園村位于紫溪市鎮(zhèn)南部,其中11-16組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區(qū),山區(qū)可灌溉用地少,紅薯耐旱耐瘠,病蟲害較少等特點自然成了村民農(nóng)作物的首選。也因為紅薯種得多了,便衍生了許多紅薯加工產(chǎn)品,紅薯片、紅薯粉都小有名氣。</h3><h3> 紅皮黃心紅薯是樂園村民普遍種植的紅薯品種,該品種含水量高,含糖量高,味道更甜一些,是制做紅薯片、紅薯粉的首選材料。</h3> <h3> 從紅薯到紅薯粉,期間還要經(jīng)過漫長的過程,首先是紅薯淀粉的制做,地里收獲上來的紅薯,要在山泉水里細(xì)細(xì)的清洗泥沙,不然以后客人吃到粉里的泥砂,免不了要責(zé)難主婦的粗心。洗凈的紅薯打碎成漿,經(jīng)過一次次的沉淀、過濾,最細(xì)膩的那部分漿汁脫水、晾曬后才能成為紅薯粉子。</h3> <h3> 幸運的是本人也受村民的邀請體驗了一把手工紅薯粉的制做,一進(jìn)主人家,沒想到做紅薯粉還是有點大場面的,拌粉、揉粉、下鍋、撈粉,冷卻整理、晾曬必須跟流水線一樣一氣呵成,必須得邀請八九個能干的親朋好友才行。</h3><h3> 首先是拌粉,拌粉也是很需要經(jīng)驗的,沒有稱量設(shè)備,也得控制好水與淀粉的比例,過干則發(fā)硬,過濕則難以成形。二個大漢專門負(fù)責(zé)這個最費體力的活。</h3> <h3> </h3> <h3> 初拌好的淀粉是不能立即下鍋的,揉粉同樣是個體力加技術(shù)活,粉團揉得有勁道,做出來的粉條才有勁道,這個崗位一般由老師傅掌握,雖然辛苦大家都笑得這么開心啊。</h3> <h3> </h3> <h3> 粉團是通過一個三眼漏斗下鍋烹煮成形的,下鍋的師傅手腳麻利,把粉團摔進(jìn)漏斗里,然后輕輕的敲打和晃動漏斗,通過漏斗里的三眼形成細(xì)細(xì)的粉線,盤旋著下墜到滾水鍋里,很快就出現(xiàn)了紅薯粉晶瑩透徹的雛形。</h3> <h3> 這時還需要撈粉的親友用竹竿在沸水里輕柔的攪拌粉絲,確保粉絲在沸水里不糊、不成團。感覺差不多了,就可以撈出來進(jìn)入下一部工序了。</h3> <h3> 撈出的粉絲要放在水里迅速冷卻,然后整理成捆,上竹竿晾曬。這還沒完,略干之后還要細(xì)細(xì)的整理一次,才能保證成品的平順漂亮。</h3> <h3> 雖然是流水線的工作,卻沒有流水線的枯燥單調(diào),親朋好友們邊工作邊聊天玩笑,樂呵呵的忙完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親情跟友情醞釀得越來越濃。這讓我懷念起了小時候親朋好友在一起過年打滋粑的經(jīng)歷,跟這場景何其相似,大家聚在一起盡其起所能的勞動,盡其所能的幫助別人,那其樂融融的場面已經(jīng)好久不見了。</h3><h3> 其實做手工紅薯粉條成本是很高的,一畝地四千斤左右的紅薯,出粉也就三四百斤,好的粉絲也才十塊錢一斤,折算下來也就是三千多塊錢,但是其中付出的勞動力太多了,從種下紅薯苗、施肥、挖紅薯、制紅薯粉、再制成粉條,請人的話是絕對虧本的。用朋友的話來說,在家里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做點這玩意,大家都是互助也無需花錢雇傭勞力。做成的粉絲一則過年的餐桌上少不了這玩意。二則家里也沒有別的東西,沒做的親朋友好友過年也可以送點。三則多少賣點補貼家用。嗯,在這么勤勞樸實的村民面前,我還有什么好說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