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綜觀世界近現(xiàn)代史,巴爾干半島位于東西方交匯處,地形豐富多樣,國家民族眾多,文化傳統(tǒng)各異,經(jīng)濟實力參差,這里存在太多的地緣政治因素、民族宗教矛盾、利益糾紛沖突以及大國間爭霸操控,使之成為了動蕩的策源地。</h1><p class="ql-block"><br></p><h1>巴爾干有“歐洲火藥桶”之稱一點也不夸張,在人類社會進入到工業(yè)文明的一百多年里,這里爆發(fā)了超過4次波及全歐洲的戰(zhàn)爭。而眾多巴爾干國家當中有這樣一個國家,它歷史上曾充當了引爆火藥桶導火索的角色,其命運多舛充滿了悲情,在這片美麗峻峭的土地上至今仍保留著令人心痛的20世紀90年代內(nèi)戰(zhàn)傷疤和遺跡,它就是我們此次前南三國行程中最后到達的國家——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簡稱:波黑)。</h1><p class="ql-block"><br></p> <h1>波黑位于巴爾干半島西部,面積5.12萬平方公里,首都:薩拉熱窩,境內(nèi)多山地和河流,西南部的波斯尼亞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氣候地區(qū),東北部的黑塞哥維那則是溫和的大陸性氣候。</h1><h1><br></h1><h1>波黑雖有豐富的物產(chǎn),但經(jīng)濟相對落后。人口主要由三大民族構成:占總?cè)丝诩s40%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占總?cè)丝诩s30%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占總?cè)丝诩s20%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h1> <h1>歷史上波黑地區(qū)早期居民為伊利里亞人,公元前168年起被羅馬帝國統(tǒng)治,6世紀末斯拉夫人遷入定居,1377年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公國興起曾一度成為南部斯拉夫人最強盛的國家。1463年開始被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1878年又成為奧匈帝國領地后遭并吞。1914年6月28日發(fā)生的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8年一戰(zhàn)結束后成了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二戰(zhàn)后波黑成為南斯拉夫聯(lián)邦的一個加盟共和國。</h1><p class="ql-block"><br></p> <h1>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波黑境內(nèi)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三大民族就波黑前途發(fā)生嚴重分歧:穆族主張脫離前南獨立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克族也主張獨立但希望建立松散的邦聯(lián)制國家;塞爾維亞族則反對獨立主張仍留在南斯拉夫聯(lián)邦內(nèi)。</h1><h1><br></h1><h1>1992年3月不顧塞族人堅決抵制執(zhí)政當局強行舉行了“全民公決”,結果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穆族與克族投票贊成波黑獨立,塞族人則集體拒絕參加投票。1992年3月3日波黑議會在塞族議員強烈反對的情況下正式宣布波黑獨立,4月6、7日歐共體(歐盟前身)和美國相繼予以承認,但塞族隨即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國"脫離波黑獨立,3大民族間矛盾驟然激化,波黑內(nèi)戰(zhàn)隨即爆發(fā)。</h1><h1><br></h1><h1>曠日持久的內(nèi)戰(zhàn)整整持續(xù)了3年多,令當時總?cè)丝谥挥?00多萬的波黑死亡人數(shù)達20多萬人,超過200萬人流離失所,國民經(jīng)濟徹底崩潰。</h1><p class="ql-block"><br></p> <h1>1995年11月21日塞、克、穆三方達成協(xié)議將波黑劃分為穆克聯(lián)邦和波黑塞爾維亞共和國兩個實體,薩拉熱窩劃歸穆克聯(lián)邦統(tǒng)轄,12月22日波黑領土上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宣告結束,經(jīng)過20多年艱苦歷程波黑才逐步走出戰(zhàn)亂的陰霾。</h1><p class="ql-block"><br></p> <h1>前往波黑著名旅游城市莫斯塔爾的路上,車窗外是起伏的山巒、平緩的平原和寧靜的田野,這里地勢不像黑山那樣陡峭,放眼望去滿眼是青翠的田野、散落的村莊和靜靜流淌著的河流,在暖洋洋的陽光下空氣飄散著清新的氣味,呈現(xiàn)出寧靜祥和的景象。</h1><p class="ql-block"><br></p> <h1>在距離著名旅游城市莫斯塔爾12公里處一個叫布拉加伊(Blagaj)的迷人小鎮(zhèn),坐在從巨大的懸崖洞穴中奔涌而出的布納(Buna)河邊,我們美美地享用到達波黑的第一餐,那歡快奔流的河水美得讓人覺得不太真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莫斯塔爾( MOSTAR)</b></h1><h1>莫斯塔爾地處波黑南部,位于內(nèi)雷特瓦河畔和兩座山脈之間的山谷中, 距薩拉熱窩約80公里,它是波黑第四大城市和南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也是游客到波黑旅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h1><p class="ql-block"><br></p><h1>莫斯塔爾英文是“MOSTAR”, 當?shù)卣Z言中“most”是橋的意思,而“mostar”即“守橋人”。莫斯塔爾以橋為名,也因橋揚名,以一座16世紀老石橋為中心的老城區(qū)是莫斯塔爾最負盛名的旅游景點,2005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處評為世界遺產(chǎn)。</h1> <h1>莫斯塔爾城于15世紀由奧斯曼土耳其人興建,由于它是亞得里亞海到波斯尼亞中部之間貿(mào)易路線的重要樞紐,因此,作為重鎮(zhèn)而看守著帝國的商路,莫斯塔爾被稱為“守橋人”似乎名正言順。</h1><h1><br></h1><h1>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波黑有400多年的統(tǒng)治歷史,時至今日仍到處都能找到土耳其文化的影子。</h1><h1>1878年后此處成為了奧匈帝國領土,又為此處增添了奧匈帝國統(tǒng)治的烙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又變成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后來在南斯拉夫聯(lián)邦時期幾十年的和平與繁榮,使這里染上了鐵托時代的社會主義色彩。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波黑獨立和內(nèi)戰(zhàn)考驗,莫斯塔爾歷劫重生,現(xiàn)在逐漸回復了往日的生機。</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們住的酒店在莫斯塔爾老城中心,內(nèi)雷特瓦河西岸,石砌的房屋古樸精致,干凈舒適。</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酒店后門是熱鬧的集市街,距離莫斯塔爾老橋步行只需要幾分鐘。</i></h1><p class="ql-block"><br></p>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安頓好之后出門路過廚房,與正在廚房忙碌的帥哥大廚打個招呼就上街去慢慢地品味這座充滿了異域風情的小城。</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橋(Stari Most)</b></h1><h1>在莫斯塔爾那座以其橋名來命名這個城市的石拱橋,超凡脫俗地橫跨在穿城而過的內(nèi)雷特瓦河上,它絕對是莫斯塔爾無可爭議的視覺焦點和城市中最具重要價值、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標志。</h1><p class="ql-block"><br></p> <h1>老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約28米,寬約4.5米,橋面最高端距水面約有40多米,橋兩端均筑有石砌橋塔,整體造型優(yōu)美,線條簡潔流暢,與兩岸景色和諧地融為一體,堪稱中世紀歐洲石拱橋建筑的典范。</h1> <h1>這座舉世聞名的古橋建于16世紀,至今已經(jīng)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其建成后的幾個世紀一直都被視為建筑奇觀,因而被稱為中世紀歐洲建筑史上的明珠。</h1><h1><br></h1><h1>1557年奧斯曼帝國蘇萊曼蘇丹為使帝國在波斯尼亞的戰(zhàn)略要道保持暢通,親自下令要在此地架設一座史無前例的橋梁,以取代原有的一座穩(wěn)定性極差的木吊橋。</h1><h1><br></h1><h1>據(jù)傳說,蘇萊曼蘇丹將這項任務交由土耳其著名建筑師哈杰魯?。℉ajrudin)主持設計建造,而且還嚴令如果失敗將處死建筑師,哈杰魯丁本人也做好了準備,當一旦失敗后將在施工現(xiàn)場最后一具腳手架被移走的那一天舉行自己葬禮。工程歷時9年方全部完工,成為了當時歐洲單孔石拱跨度最大的石拱橋。</h1><p class="ql-block"><br></p> <h1>橋梁竣工后即轟動一時,據(jù)說,建造師哈杰魯丁在橋下提心吊膽地呆了三天三夜以證明它的絕對可靠和安全。石橋建成后極大地促進了莫斯塔爾的發(fā)展,使之成為了波黑南部地區(qū)重要商貿(mào)、文化的中心。因此,這座橋被列為中世紀最偉大的建筑作品之一,在世界橋梁建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h1><h1>直到現(xiàn)在,人們?nèi)詫Ξ敃r技術條件下如何架設棚架;如何把石頭從河的一側(cè)運到另一側(cè);如何在這樣長的建造周期內(nèi)讓腳手架保持可靠等相關的技術問題迷惑不解。</h1><p class="ql-block"><br></p> <h1>此外,莫斯塔爾的居民主要為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人口占少數(shù)),老橋歷史上除起到溝通兩岸交通作用外,還將主要居住在內(nèi)雷特瓦河東岸的穆族和主要居住在西岸的克族居民連系在一起,促進了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人們和諧共處和地區(qū)的繁榮穩(wěn)定,因此又曾被稱為穆克文化之橋。</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端橋頭門樓的西側(cè)</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西端橋頭門樓的東側(cè)</font></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路旁一塊有著深刻意味的石頭,上書:“DON'T FORGET 93”(毋忘93),令人感慨萬千。</i></h1><p class="ql-block"><br></p>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橋西塔樓原是守橋衛(wèi)兵營房,底層曾經(jīng)還有一座小監(jiān)獄,塔樓頂部是瞭望制高點。</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橋面由淺色光滑石條石順著橋拱坡度鋪設而成,在石面中還鑲嵌一道道防滑條而形成淺臺階以方便人員馬匹通行,橋面兩側(cè)還鋪有去水道以及石砌護欄。</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橋東塔樓及建筑,</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塔樓現(xiàn)在是老橋博物館。</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緊鄰著老橋兩岸是用卵石鋪砌而成的老街,老街兩旁建筑亦以石頭為主,古樸典雅,充滿了波斯尼亞風情,極具當?shù)靥厣?lt;/i></h1> <h1>高超的建造工藝和極富建筑美學特征的優(yōu)美造型使老橋享譽盛名,17世紀土耳其旅行家Evliya Celedi 曾贊美:“橋頭從一個懸崖延伸至另一個懸崖,就像空中的彩虹,我不過是真主安拉的一個仆從,雖游歷過16個國家卻從未見過這樣的橋梁?!?lt;/h1><h1>雖然作為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見慣了眾多各式各樣的橋梁,但當我們面對這座古老石橋時仍不得不由衷地贊嘆。</h1><p class="ql-block"><br></p> <h1>這座精美石橋誕生之后也催生了莫斯塔爾一道獨特風景,每到夏天時節(jié)眾多年輕男子從古橋護欄上飛身躍入橋下的河水中,這種危險的游戲其實是激動人心的跳水比賽,據(jù)說原本是當?shù)厍嗄昴凶訛檎宫F(xiàn)英雄氣概和吸引異性青睞的儀式,后來成為當?shù)鬲毺氐奈幕瘋鹘y(tǒng),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現(xiàn)在每年7月都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跳水愛好者慕名而來參加這項刺激的賽事,也吸引大批游客前來一睹盛況。</h1><p class="ql-block"><br></p> <h1><i><font color="#167efb">由于我們到達的不是時候,沒能一睹盛況,此圖為后來到此游覽的朋友提供,非常感謝!</font></i></h1> <h1>美麗的內(nèi)雷特瓦河宛若翡翠玉帶一般蜿蜒地從莫斯塔爾城中流過,古橋橫空飛架,橋下碧水蕩漾,岸上清真寺宣禮塔和教堂的鐘樓尖塔交相輝映,石屋商鋪遍布,不管從任何角度觀賞兩岸景色都猶如一幅美輪美奐的十六世紀世紀波斯尼亞風情畫。</h1> <h1>然而,這座精美而獨特的老石橋雖在過去幾百年時間里經(jīng)受住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一次次考驗仍依舊巍然挺立,但來到20世紀90年代卻沒能逃過人類用當代工業(yè)文明生產(chǎn)的大威力武器轟擊的厄運。</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67efb">在波黑內(nèi)戰(zhàn)中被炸毀的莫斯塔爾古橋</font></i></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i><font color="#167efb">(本圖采自互聯(lián)網(wǎng))</font></i></h1> <h1>1993年是莫斯塔爾充滿悲劇的一年, 無情的炮火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肆虐,摧毀著一個又一個美好的事物,也結束了石橋長達四百多年的安寧,在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之間激戰(zhàn)中,這座優(yōu)美的老橋被克族武裝所摧毀,也成為了控訴那場令人痛心疾首、手足相殘慘劇的歷史見證。</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font color="#167efb">橋上鑲嵌著記錄了國際社會資助修復石橋情況的銘牌</font></i></h1> <h1>波黑內(nèi)戰(zhàn)結束后,在國際社會的資助下老橋于2001年開始了重建,據(jù)說因為建造老橋是一種被為“Tenelija”的特殊石料,其色澤能根據(jù)陽光照射強度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在修復過程中,為了能盡可能還原老橋的原貌,施工方聘請匈牙利軍方潛水員潛入河中把被炮火轟擊掉落在河底的石塊收集起來,但仍不得不重新回到幾百年前建造這座橋時的采石場去開采了1000多塊石料,按照原來的樣貌對老橋進行修復。</h1> <h1>重建工作于2004年7月正式完工,劫后重生的老橋又再次屹立在內(nèi)雷特瓦河上,被視為波黑內(nèi)部民族和解與國際合作的象征,同時也被寄予了不同文化、種族和宗教社會間和睦相處的希望。</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只貓安靜地蹲在一塊立在老橋邊上的介紹牌旁邊,靜靜地打量著每一個從橋上走過的游人。</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 ※ ※ ※ ※ ※ ※ ※ ※</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莫斯塔爾是一個既保留著中古世紀色彩又帶有濃厚伊斯蘭風味的小城市。莫斯塔爾本地主要的居民是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內(nèi)雷特瓦河將穆克兩族分隔東西兩岸,老橋東岸是穆族聚居區(qū),也是莫斯塔爾保存其傳統(tǒng)城市風貌最完好的地方,這里伊斯蘭風情更為濃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憑借著彎刀和鐵騎使其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作為政教合一的帝國統(tǒng)治者要統(tǒng)御空前遼闊的疆土,對被其征服土地上的人民采取“一手持刀劍,一手拿古蘭經(jīng)”的政策,以強力鎮(zhèn)壓反抗和推行伊斯蘭化作為維持其持久統(tǒng)治的手段。</h1><p class="ql-block"><br></p> <h1>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波黑時期,統(tǒng)治者規(guī)定了只有穆斯林才可進入上流社會,以此打壓本地信仰其他宗教的民眾,將他們排斥于主流社會之外,還規(guī)定了其它宗教信仰的民眾如改信伊斯蘭教則可減免捐稅。</h1><h1>因此,在長期高壓與利誘作用下,大批原信仰其他宗教的波斯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莫斯塔爾東部慢慢地成為了穆斯林的聚居地,城市也被逐漸地賦予了濃厚土耳其風格的伊斯蘭風情。</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he Old Bazaar 老集市</b></h1><h1>漫步在布滿漂亮鵝卵石的街道,留連于琳瑯滿目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商店,游走于充滿土耳其風格的餐廳和咖啡館之間,你可以欣賞到莫斯塔爾最古老的部分,這就是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中葉的莫斯塔爾老集市,它與老橋一樣是這座城市的代表,也是莫斯塔爾居民幾百年來生活狀態(tài)歷史演變的寫照。</h1><p class="ql-block"><br></p> <h1>老街一大特色是以顏色深淺不一的鵝卵石鋪砌而成的路面,踩在凹凹凸凸的路面上,那種古樸和滄桑感覺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從腳下傳導給了你。</h1><p class="ql-block"><br></p> <h1>這些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商鋪,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奧斯曼帝國時代,五百多年來它們曾經(jīng)目睹和見證了無數(shù)來自東方的商旅,牽著馱滿貨物的馬隊和駱駝踩過鵝卵石鋪成的道路,通過這里前去亞得里亞海和意大利、威尼斯 ,然后再將從西方采購的貨物從這里運往到遙遠的東方,維系著一條溝通東西方的商路。</h1><p class="ql-block"><br></p> <h1>在歷史上莫斯塔爾也是有名的手工業(yè)重鎮(zhèn),傳統(tǒng)的銅器、鐵器制造、地毯編織和皮革加工等產(chǎn)業(yè)相當發(fā)達,據(jù)說,在奧斯曼帝國興盛時期這里沿河兩岸有500多個此類的手工業(yè)工場和作坊,曾為這座城市的經(jīng)濟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直到如今這些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過現(xiàn)在它們更多的是為將莫斯塔爾打造為國際著名旅游城市而扮演著重要角色。</h1><p class="ql-block"><br></p> <h1><i><font color="#167efb">軍迷或軍品收藏愛好者,或許能在這里淘到罕有和心儀的東西,還有很多是前南、內(nèi)戰(zhàn)時期的頭盔、軍帽、獎章和其他軍用物品等,喜歡的話可不要錯過了,不過這些東西能不能帶回國或出境就不得而知了。</font></i></h1> <h1>老城的任何角落都少不了無孔不入的餐廳和咖啡館,哪怕只是很小的空間都會放著一兩張餐桌或兩張條凳,讓你可以隨時隨地停下來,享受古橋和老城的美麗與安寧。</h1><p class="ql-block"><br></p> <h1>莫斯塔爾也是一座遍布清真寺的城市,據(jù)稱全城有大大小小的各類清真寺20多座,這些挺立著尖塔的建筑既小巧又高雅,帶著濃濃的土耳其風格,無論從建筑和文化的角度來看都非常值得觀賞,而且這也是波黑自身獨特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h1><p class="ql-block"><br></p>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Pasha Mosque 帕夏清真寺</b></h1><h1><i><font color="#167efb">這座清真寺始建于17世紀初,距離內(nèi)雷特瓦河僅5米,站在宣禮塔上可以欣賞到莫斯塔爾壯觀的城市全景,清真寺靠河邊的庭院遙望那座美麗的拱橋,絕對是最佳的觀賞角度。</font></i></h1> <h1><i><font color="#167efb">清真寺內(nèi)院有一個古樸的六角亭,它是一個洗漱池,來此禱告的人在進入清真寺前都要在此清洗。</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Taba?ica Mosque 清真寺</b></h1><h1><i><font color="#167efb">這座清真寺建于16世紀至17世紀之間, 位于內(nèi)雷特瓦河的西岸,距離老橋約100米,從我們住的酒店可以輕易地看到它的身影。</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卡拉德約茲 - 貝格清真寺</b></h1><h1><i><font color="#167efb">這座位于新城的清真寺是莫斯塔爾16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伊斯蘭建筑之一,內(nèi)部裝飾著華麗的蔓藤花紋和植物圖案。清真寺內(nèi)有一座噴泉,一所伊斯蘭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甚至還有一個為窮人提供的公共廚房,在清真寺后面是這座城市最古老的穆斯林墓地。</font></i></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kriva cuprija 古橋</b></h1><h1><i><font color="#167efb">在著名的老橋(Stari Most)不遠處,還有另一座古老的橋:Kriva cuprija(或crooked bridge),它橫跨了內(nèi)布雷特河西岸的另一條支流上。它與老橋樣子很像,可以說是老橋的迷你版。據(jù)說它比莫斯塔爾老橋歷史還悠久,因為它是當年老橋的建筑師為修建老橋而做的縮小版模擬實驗品。橋拱也是一個漂亮的半圓形,寬8.56米,高4.15米。小橋于2000年曾被洪水沖毀,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下于2001年重建完工。</font></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橋的一端就是我們所住酒店的側(cè)門,小橋上的臺階都與老橋同出一轍,橋面用突出的石條和碎石混合鋪成,橋兩端、橋側(cè)以及與橋相連的小路都鋪設著鵝卵石。</i></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老土耳其公共浴室</b></h1><h1><i><font color="#167efb">公共浴室(土耳其浴室)是奧斯曼統(tǒng)治時期一種常見的公共場所。這座莫斯塔爾唯一保存下來的土耳其公共浴室,也是現(xiàn)今整個波黑境內(nèi)僅存的幾座土耳其 浴室之一。浴室建于16世紀末,為典型的土耳其古典風格建筑,整座建筑沒有一個窗戶,蓋有一個圓形的屋頂,以此保護顧客的隱私。這座公共浴室在奧斯曼帝國瓦解后就不再被使用,后來得益于法國和土耳其的援助,現(xiàn)在它已成為博物館,被用于舉辦展覽和文化活動。</font></i></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天主教圣方濟教堂</b></h1><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除了伊斯蘭教的清真寺,莫斯塔爾還有其他的宗教場所。高高矗立在西岸的天主教圣方濟教堂的鐘樓高達107米,是波斯尼亞地區(qū)最高的鐘樓。</i></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這座天主教堂原建于1866年,但在1992年波黑戰(zhàn)爭期間教堂被毀,2000年在原教堂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座更大的教堂。教堂里面擁有來自東西方世界的古籍藏品50,000冊,還收藏了一批16至17世紀時期一些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是目前波黑收藏古代歷史典籍最多最大的圖書館。</i></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 ★ ★ ★ ★ ★ ★</span></h1><p><br></p><h1>古老的石屋,石板的屋頂,精巧的門窗,混搭的裝飾,安閑的節(jié)奏,莫斯塔爾老城處處散發(fā)著古老而別致的氣息,令人感覺賞心悅目。</h1> <h1>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和平寧靜,我們并沒有感受到之前想象中可能會存在的緊張和敵對氣氛,或許這里曾經(jīng)“敵對”的雙方早已摒棄前嫌,合力聯(lián)手對付現(xiàn)在共同目標——游客。</h1><p class="ql-block"><br></p> <h1>從老集市繼續(xù)往北走到莫斯塔爾的新城,說是新城其實只是相對于老城而言,這里的房屋建筑多是近代的產(chǎn)物,前南斯拉夫時期的痕跡相當濃重。</h1> <h1>與老城相比新城的街道寬闊了許多,路面從卵石變成了水泥,現(xiàn)代氣息代替了古樸氛圍,裝飾時尚的商鋪和花花綠綠的廣告告訴你,原來莫斯塔爾并非只是一座滄桑的古城,它同時也是一座21世紀的城市,這里也有著與老城一樣的安詳寧靜,人們也一樣從容淡定地過著自己的生活。</h1> <h1>不過繼續(xù)往北走,我們慢慢地就見到了一些令人震驚的景象。由于莫斯塔爾的老城已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在遺產(chǎn)保護區(qū)范圍內(nèi)其重建修復得到國際社會的資助,但在保護范圍外的新城其他地方,或許只是一條馬路之隔,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和財力加以重建修復,至今仍遍布著戰(zhàn)火硝煙洗禮過的痕跡,更加讓人深感震撼。</h1> <h1>1961年前南斯拉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伊沃?安德里奇曾把莫斯塔爾稱作“一片天生有?!钡耐恋?,然而,或許陰差陽錯的緣故,苦難與浩劫亦絲毫沒有讓這片土地有逃脫的機會。</h1><h1><br></h1><h1>波黑內(nèi)戰(zhàn)期間這美麗的小城成了民族混戰(zhàn)的前線,大半個城市在戰(zhàn)火中被毀,現(xiàn)在莫斯塔爾雖然擁有一個經(jīng)歷大規(guī)模重建的迷人老城區(qū),但在離老城中心區(qū)稍遠一些的地方依舊散布著很多支離破碎的廢墟,那是20世紀90年代波黑內(nèi)戰(zhàn)慘烈的見證。</h1> <h1>被炸彈損毀的廢墟仍在靜靜地等待自己的歸宿,被戰(zhàn)火熏黑的建筑似在無聲地講述當年這里發(fā)生的一個個可怕故事。</h1><h1><br></h1><h1>同一幢居民樓上布滿彈孔的外墻與旁邊鮮花盛開的陽臺似乎很無奈地在一起地和平共處,一個個炮彈的穿孔與密密麻麻的彈痕,生生地告訴人們那場20多年前的殘酷戰(zhàn)爭其實離我們并不是太遙遠。</h1><p class="ql-block"><br></p> <h1>慘烈異常的波黑內(nèi)戰(zhàn)持續(xù)了三年多,莫斯塔爾自然也無法擺脫被卷入戰(zhàn)爭的命運,1992年春天塞族人在前南斯拉夫軍隊支持下曾占領了莫斯塔爾東部地區(qū),后來克族聯(lián)合穆族把只占人口少數(shù)的塞族人趕出了莫斯塔爾,之后克族與穆族都各自想要將此地變成由自己單一民族控制的地區(qū)而又互相開火。</h1><h1><br></h1><h1>據(jù)有關報道稱,這座內(nèi)戰(zhàn)前人口原有10多萬的小城,內(nèi)戰(zhàn)中傷亡人數(shù)就達3萬多,包括老橋在內(nèi)的城內(nèi)很多歷史建筑慘遭破壞,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穆、克、塞三個民族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然而,莫斯塔爾的凄慘的命運只不過是波黑國家悲劇的一個縮影。</h1><p class="ql-block"><br></p> <h1>這場被稱為二戰(zhàn)后歐洲最慘烈的一場戰(zhàn)爭,始于后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解體,看似是穆族、塞族、克族之間爆發(fā)的地域爭端,還常常被一些人描述成“不同民族之間的戰(zhàn)爭”,但事實上參戰(zhàn)的穆、克、塞三方本都是同宗同源的一家人。</h1><h1><br></h1><h1>他們擁有共同祖先,使用同一種母語,差異在于經(jīng)過近幾個世紀的歷史演化,逐漸分化成有著各自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族群,雖然在民俗習慣、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但實際上三族人當中仍然有不少人世代混居和互相通婚,早已是血肉相連、難分彼此。然而,一場殘酷且極為復雜的內(nèi)戰(zhàn)還是爆發(fā)并持續(xù)了將近4年,參戰(zhàn)各方都犯下了殘忍的暴行,生靈涂炭,慘絕人寰。</h1> <h1>歷史上這些民族的命運由于被操控在大國和征服者手上,往往成為強權博弈的棋子和被犧牲的工具。二戰(zhàn)期間由德、意法西斯扶植的“克羅地亞獨立國”傀儡政權對塞爾維亞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約30萬塞爾維亞人慘遭殺害,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兩族也結下了世仇。</h1><h1><br></h1><h1>在鐵托領導時期強調(diào)民族團結,民族矛盾得到緩和,但20世紀60年代末南斯拉夫境內(nèi)其他加盟共和國的大批穆斯林遷入波黑,使波黑穆斯林人口迅速超過了原占大多數(shù)的塞爾維亞族人口,但也因利益紛爭又加深了民族間的矛盾。</h1><p class="ql-block"><br></p> <h1>歷史積怨、力量失衡和利益紛爭等各種因素層層疊加,如一團亂麻地被攪進了沖突的旋渦,而尋求和平的努力卻被已斗到眼紅的各方一起集體無視。</h1><h1><br></h1><h1>此外,波黑內(nèi)戰(zhàn)與外國勢力的介入不無關系,參戰(zhàn)各方的背后都有不同外國勢力和利益集團的支持和操控。最終亂局變成了一場戰(zhàn)爭,直到最后全部都精疲力盡,死傷慘重。</h1> <h1><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黃昏時分,淺色的石拱橋在落日余暉之中熠熠生輝,入夜后莫斯塔爾老城被籠罩在夜色韻味十足的光影中,有如夢幻般的感覺。</i></h1><p class="ql-block"><br></p> <h1>發(fā)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那場人間悲劇似乎已告一段落,今天我們看到重生后的莫斯塔爾到處顯露出戰(zhàn)爭之殤后的寧靜。但前一段時間發(fā)生的一件事件又一次引起世人關注:</h1><h1>2017年11月29日,海牙國際法院前南戰(zhàn)爭刑事法庭開庭,對1993年11月18號下令將莫斯塔爾老橋炸毀的克族軍官普拉利亞克以犯有戰(zhàn)爭罪行判處20年監(jiān)禁,而普拉利亞克卻在宣判后當庭高喊:“我不是戰(zhàn)爭罪犯!”之后就在眾目睽睽的法庭上服毒身亡,有報道稱,此舉有人嗤之以鼻,而有人則視其為英雄……</h1> <h1>被炸毀的老橋雖然已經(jīng)修復了,但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并非能輕易地愈合,現(xiàn)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橋梁倒塌了可以重建,而作為溝通人們心靈的橋梁垮了卻就不那么容易被修復。波黑內(nèi)戰(zhàn)已結束20多年,波黑各個民族、宗教之間對立緊張情緒其實依然存在,徹底和解與互信仍將任重道遠。</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望著夜色中的老橋,不禁想起了橋頭上那塊寫著:“DON’T FORGET 93”的石頭,到底其真正含義是要提醒人們不忘記戰(zhàn)爭所帶來的苦難與傷痛,努力維護得來不易的和平,讓戰(zhàn)火永不重燃,抑或只是表達不要忘記仇恨,寄望來日報仇雪恨?這誰也無法說清楚,或者只能見仁見智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不管怎樣那些戰(zhàn)爭中無辜的冤魂和一切被破壞的美好事物都不應被世人所遺忘,那場造成巨大災難的戰(zhàn)爭應該作為歷史的一面鏡子,以警示所有善良的人們。</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前南三國游記未完待續(x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記我之所見所聞,</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講自己的旅行故事?!?lt;/b></h1><h1><b>本篇僅為作者旅行記錄,不作其它用途。所引用的資料、數(shù)據(jù)均未經(jīng)嚴格考證,如有謬誤,敬請見諒并指正。篇中圖片、文字內(nèi)容,未經(jīng)同意請勿借用。</b></h1> <h3>小小經(jīng)驗分享: </h3><h3>強烈建議,在出境旅游出行前購買(網(wǎng)購比較便宜)一些中國明信片,內(nèi)容既可反映中國風光風貌的、中國戲劇和書畫等文化精品的,也可以是極具中國元素的大熊貓、中國節(jié)日風俗等,作為旅行中與當?shù)厝嘶雍捅磉_友好的小禮物,效果真是好得出奇?;ㄙM不多,既可拉近與當?shù)厝酥g的距離,又可為宣傳我們的國家出點力,特別是用來邀請與當?shù)厝撕险?,絕對收獲燦爛的笑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