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2月24日,去了充滿中國歷史古跡的蘇州虎丘景區(qū)作一日游。</h3> <h3> 得益于無錫與蘇州的公交車零距離銜接,可以不乘火車到達了蘇州城區(qū),途中花了3小時,也就到了虎丘景區(qū)的北大門。</h3><h3> 以前去過虎丘,是南門進去的。這次從北門進,看看有些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h3> <h3> 虎丘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h3> <h3> 此為北門的門樓,不過沒開,游客都從游客中心的檢票口進入。</h3> <h3> 北門屋檐下掛著匾額“吳天蓬朗”,相傳這是乾隆帝的御題。內還有“巨麗名山”的匾,由學者季羨林題寫的。前面柱子上一副楹聯(lián)“孤峰涌海吳王爭霸空今古,一塔擎天劍氣沖霄貫白虹”。</h3><h3> 其中,對聯(lián)中“孤峰涌海”,就是指虎丘山?;⑶鹕皆S可?。據(jù)《史記》載: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槜李大戰(zhàn)中,在蘇州虎丘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數(shù)日他兒子將他葬于虎丘,據(jù)說,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為虎丘山。</h3><h3> 一塔擎天,自然是指著名的虎丘斜塔——云巖寺塔。</h3> <h3> 北門內的廣場上,已經(jīng)可以遠遠望見那著名的云巖寺塔。</h3> <h3> 不過上虎丘山到塔下,要走過這云巖橋。</h3> <h3> 未過橋前,看到廣場兩邊都有景點,就先看看。</h3> <h3> 廣場右邊,是孫武子祠。門廳面臨小河,門前旗桿上旗幡,寫著“武圣”。</h3> <h3> 門廳的大門上方,掛著匾“滬瀆侯祠”。</h3><h3> 這個匾對孫子稱為“滬瀆侯”,很有意思。</h3><h3> “滬瀆”是上海地區(qū)又一個別稱,上海市現(xiàn)在簡稱“滬”也是來源于此。魏晉時期漁民為了捕捉魚蝦蟹,發(fā)明了一個漁具即水下柵欄,名為“滬”。這個漁具是上海地區(qū)的百姓首先發(fā)明使用,因此上海就有滬這一稱呼?!皽麨^”隨后引申出地理軍事上的文化符號,東晉為了防止天師道孫恩起義建立了滬瀆壘,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軍事家孫武為“滬瀆侯”。</h3> <h3> 祠內最后有孫武的享堂。</h3> <h3> 堂檐下掛著匾“慷慨乾川”。乾川也即乾坤。</h3> <h3> 堂內中間是孫子的坐像,上有匾“知己知彼”,前左右對聯(lián)為“名家七書六經(jīng)一部聞天下,功高十招勛業(yè)千秋炳史中”。</h3><h3> 一般常見說的是“四書五經(jīng)”(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經(jīng)》、《春秋》五部。)。而這“七書六經(jīng)”,七書:《史記》、《漢書》、《莊子》、《韓愈文集》、《昭明文選》、《說文解字》、《資治通鑒》;六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和已經(jīng)亡佚的《樂經(jīng)》。這是曾國藩提出的一種成人之學的讀書目錄。</h3> <h3> 孫武的祠堂為何建在蘇州虎丘?</h3><h3> 蘇州光福鎮(zhèn)南穹窿山,山上有孫武苑,據(jù)傳為中國大軍事家孫武隱居寫作《孫子兵法》處。<br></h3><h3> 現(xiàn)孫武墓地位于今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鎮(zhèn)境內,即歷史記載的孫武墓所在地。蘇州是孫武的第二故鄉(xiāng)和功成名就之地,相城區(qū)更是孫武的歸隱終老之地。</h3><h3> 這大概就是緣由了。</h3> <h3> 與孫武祠對著位置的廣場左邊,有一座園林——一榭園。</h3> <h3> 一榭園于2014年建成,在當年國慶節(jié)正式對外開放。</h3><h3> 一榭園的建造,系沿承歷史文化信息對古典園林的一次移地重建。</h3><h3> 據(jù)史料記載,清初在山塘街斟酌橋附近有“邑人薛雪別業(yè)”,名一榭園,薛雪是蘇州著名的詩人、儒醫(yī)?!伴壳坝谐兀h(huán)以林木竹石,登榭而憑眺,如臨鏡奩,塔影山光,歷歷入畫”,清代詩人吳周鈐曾有詩句“清風一榭隔塵氛,檻外荷花漾水云”,故名一榭園,園中“有亭翼然,負山面水,別繞幽致”。</h3><h3> 嘉慶三年(1798)為知府任兆炯購得,將已淪為薛雪兒子薛六郎墳庵的廢園改建成庭院。嘉慶七年(1802),任兆炯離任,園林為清代經(jīng)學家、乾隆探花、孫武七十五世孫孫星衍(1753—1818)所得,改為“憶嘯園”,又名“隱嘯園”。園中葺“授書堂”,并請疊山大師戈裕良堆疊假山,堂前依山臨壑,疊石疏泉,擅幽棲之勝。清嘉慶十一年,出于對上祖孫武的景仰,孫星衍在園旁建祠立碑,因北宋朝廷曾追尊孫武為“滬瀆侯”,里人將這所園林和祠堂合稱為滬瀆侯廟。</h3><h3> 1862年,一榭園毀于兵燹,一代名園就此灰飛煙沒。</h3><h3> 現(xiàn)在的一榭園與孫武祠堂相對應,也是對古跡的一種修復。</h3> <h3> 走進一榭園,是一個不規(guī)則青石鋪地的院落,四周分布黃山石與樹木,還有亭軒連廊。正東方向只見一塊石碑豎立。</h3> <h3> 這是順陵碑。此碑系武則天為其母楊氏所立碑文,當年園主喜愛之珍藏至寶。</h3><h3> 順陵,是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陵墓,位于咸陽市東北渭城區(qū)底張鎮(zhèn)韓家村。楊氏死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九月,享年92歲,以太原王妃禮葬。武則天即位后,于永昌元年(689)尊母為忠孝太后,天壽元年(690)九月,追封其母為孝明高皇后,改稱順陵。</h3><h3> 順陵外城中部,原立有《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是武則天為其母所立,碑陽題款刻“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并序”,后世俗稱“順陵碑”。</h3><h3> 順陵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時倒塌,斷為多節(jié),當時咸陽縣令取之修筑渭河堤岸,清初渭河堤出土殘碑5塊,1964年底張鄉(xiāng)出土2塊,1965年咸陽文廟出土1塊。保存至今9塊,存咸陽市博物館。</h3><h3> 現(xiàn)在此碑應為后人重新鐫刻。</h3> <h3> 院落正北是一座黃石假山,一側石上有“積書巖”三字。大概意取清末畫家趙之謙山水畫中著名作品“積書巖”。</h3> <h3> 正南方建筑為寶順齋,舊時有順陵碑文(拓片),孫星衍視為至寶而得名。</h3> <h3> 順著順寶齋外走廊走去,只見云巖寺塔露出于走廊上方。</h3> <h3> 臨湖小亭。</h3> <h3> 隔著湖面,對面有一水榭伸入湖中。</h3> <h3> 遠眺壺天小閣。</h3> <h3> 池上長廊。</h3> <h3> 壺天小閣前。</h3> <h3> 走到這里湖面開闊。</h3> <h3> 湖面清晰地映出云巖寺塔的倒影。此可謂是一榭園之舊時風景“塔影山光”的重現(xiàn)。</h3> <h3> 臨湖水榭。</h3> <h3> 曲橋遠伸。</h3> <h3> 水榭倒影。</h3> <h3> 水榭與東軒。</h3> <h3> 曲橋盡頭有翼然亭。</h3> <h3> 翼然亭中望曲廊水榭。</h3> <h3> 接著到了授書堂,這里是藏書受學之處。有今人撰寫的篆書對聯(lián): “絳帳施教,問字金箋,先生善喻明后學;焚香開卷,談經(jīng)玉版,后學真誠拜先生”。</h3> <h3> 授書堂一角。</h3> <h3> 走出一榭園,過橋。這里就是虎丘的小武當。說起武當,都知道湖北十堰武當山,不過海拔也有一千多米。小武當山在江西最南端的龍南縣,主峰海拔864米。那么這虎丘的小武當怎么回事?</h3> <h3> 原來此地牌坊后面由湖石堆疊的假山,形象奇特,玲瓏剔透,近似湖北的武當山。</h3><h3> 相傳伍子胥逃離楚國后,思鄉(xiāng)甚切,于是吳王移來武當山勝景,故稱“小武當”,是虎丘最古的遺跡。武當山古代屬于楚國,牌坊上的字“吳分楚勝”,意為吳地分享楚的景致,點出了取景的淵源。</h3> <h3> 走過假山,登上臺階。一平臺上有一口古井,后面石碑刻有“響師虎泉”。這里是虎丘山通幽軒前,又稱虎跑泉。梁天監(jiān)年間(503-519),僧惠響嘗居虎丘,尋不到甘泉,俯地側聽云此有泉,鑿石為井,泉水涌出三丈,或謂虎為之跑,因名虎跑泉。</h3><h3> 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禍亂時,虎丘山遭到焚毀,古井也湮沒。</h3><h3> 2003年時,虎丘景區(qū)重新發(fā)現(xiàn)完好的泉眼,移來一舊井圈,恢復這一古泉景觀。</h3> <h3> 在虎跑泉前的假山石鏤空洞里看景。</h3> <h3> 通幽軒。唐常建詩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句,此取其意。俗稱“賴債廟”,原為宋人尹和靖故址,后改建為“陸羽樓”,樓毀。清嘉慶年間改建為“牛馬王廟”,保存至今。舊時每逢年夕窮人無法還債,躲于此。</h3> <h3> 繼續(xù)登上虎丘山的臺階,俯瞰到一景“書臺松影”,是虎丘十景之一。</h3> <h3> 走上幾步到了玉蘭山房,這里因舊時種有一株玉蘭樹而得名。據(jù)傳是宋朱勱從福建移植至此的,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猶存,后毀。解放后重建山房時補植。</h3> <h3> 在山房前遠眺園外,也是氣象萬千。</h3> <h3> 玉蘭山房側面。</h3> <h3> 走過這道門,就是云巖寺塔的平臺了。</h3> <h3> 云巖寺塔即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內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xiàn)塔身高47.7米。</h3> <h3> 云巖寺塔已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h3> <h3> 塔前有重修碑記,也跟著斜了一點。</h3> <h3> 云巖寺塔前,有御碑亭。</h3><h3> 至乾隆末年,虎丘山上共有三座御書亭。咸豐年間,全都毀于戰(zhàn)火。光緒十三年,江蘇巡撫松駿,在原地重建御碑亭。亭中立有三塊康熙、乾隆的御碑,碑均高一點二丈,寬四尺。中間一塊刻康熙詩一首,其他各面共刻有乾隆詩六首。</h3> <h3> 御碑亭中立有三塊康熙、乾隆的御碑,碑均高一點二丈,寬四尺。中間一塊刻康熙詩一首,其他各面共刻有乾隆詩六首。</h3> <h3> 御碑亭對面是大雄寶殿?;⑶鸫笮蹖毜钍窃谠迨齾⒋蟮钚蘅樀幕A上重新布設而成。</h3> <h3> 大雄寶殿前向下,有五十三個臺階,這就是虎丘“五十三參”。</h3><h3> 五十三參,又比喻虛心求教,不辭辛苦。《華嚴經(jīng)》〈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童子曾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故謂五十三參。</h3> <h3> 悟石軒,在大殿西側。</h3><h3> 康熙二十八年南巡之前,下了一道諭旨“將江南積年民欠一應地丁、錢糧、課稅與蠲除。”百姓被免稅后,無不歡欣鼓舞。蘇城官民為感激康熙帝的厚恩,紛紛捐資,將虎丘修葺一新,以恭候大駕。修葺后的虎丘,在悟石軒處新建了萬歲樓,樓高三丈六尺,重檐復角,臨千人石的南面開啟軒窗,兩旁分列畫欄,樓上則朱欄四圍,方欞三面,上懸“萬歲樓”金匾,中立御碑一座,高一丈九尺八寸,碑座雕龍,上刻康熙免稅諭文。</h3><h3> 附近還有曹寅(曹雪芹祖父)的生祠(指為活人修建的祠堂)。</h3><h3> 這些建筑毀于太平天國戰(zhàn)亂。后悟石軒重建。</h3> <h3> 致爽閣,取詩句“四山爽氣,日夕西來”命名。清朝康熙八年間圈入行宮,咸豐十年毀于火,現(xiàn)存建筑是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h3> <h3> 在這里遠望可看到獅子山,這頭獅子正伏著在地上回首望虎丘,這就是著名的“獅子回首望虎丘”景觀。</h3> <h3> 致爽閣里陳設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致。</h3> <h3> 致爽閣四周有回廊。</h3> <h3> 下來到石觀音殿,這是虎丘十八景之一。</h3> <h3> 北宋天圣年間,湖州臧逵臧寧兄弟侍奉雙親十年如一日。臧逵積勞成疾,經(jīng)濟拮據(jù)。他潔齋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晚上夢見白衣人針其耳,毛病馬上好了。臧逵善畫,臧寧精刻,倆人發(fā)愿雕觀音像,但不清楚具體的模樣,有一天臧逵又夢見了白衣仙人,醒來連忙追憶,所繪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親,體態(tài)健美,神態(tài)莊重,使人肅然起敬。時人看了無不稱好,謂之應夢觀音,傳為佳話。</h3><h3> 其后又在太湖洞庭山覓得一塊質地極佳的青石,它溫潤如玉,叩之有磬,高八尺有余,然后叫擅長雕刻的弟弟臧寧依此畫像雕花一尊與真人大小的觀音。</h3><h3> 石觀音雕成后,須建設一座寺院供奉,而臧逵、臧寧兄弟生計拮據(jù),無力承擔,于是從秀州到杭州,又到蘇州,四處化緣。蘇州人樂善好施,更得到縉紳鐘離智鼎力相助。熙寧七年(1074)九月初一,終于在虎丘第三泉南側建成了以武康石鋪地坪的石觀音殿,又稱應夢觀音殿。</h3> <h3> 石觀音殿內。2006年發(fā)掘遺址后恢復,其中武康石地坪墻基等為宋代遺物。</h3> <h3> 西面墻上嵌著一后雕刻觀音線畫像。</h3><h3> 此處遺址為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h3> <h3> 石觀音殿旁邊是第三泉。</h3> <h3> 唐代茶圣陸羽評品此泉,稱“水質甘冽、味甜醇厚”,為天下第三而名。巖上建有三泉亭。</h3> <h3> 旁邊巖石上的石刻“鐵華巖”,是蘇東坡“鐵華繡崖壁”之意。</h3> <h3> 第三泉前面,是著名的虎丘劍池,一塊別有洞天的石匾,可以引出多少有趣的故事!</h3> <h3> 進入“別有洞天”圓洞門,頓覺“池暗生寒氣”、“空山劍氣深”,氣象為之一變。舉目便見兩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鎖住了一池綠水。池形狹長,南稍寬而北微窄,模樣頗像一口平放著的寶劍,當陽光斜射水面時,給人以寒光閃閃的感覺,即便是炎夏也會覺得涼颼颼的。這就是劍池。</h3> <h3> 據(jù)史記記載,春秋時期吳王闔閭葬于池下,以扁諸、魚腸等數(shù)千劍殉葬,故名劍池。</h3> <p class="ql-block"> 水中照出一道石橋的影子。抬頭望去,拱形的石橋高高地飛懸在半空,此情此景顯得十分奇險。此橋即雙井橋,橋面有雙井,舊時為山上寺僧汲水之用。也傳說春秋時,西施曾在井邊梳妝打扮以其為鏡。</p> <h3> 劍池前,有二仙亭。</h3><h3> 二仙亭坐落在千人石北側,得名于陳摶和呂洞賓曾在此下棋的神話傳說。石亭原為宋代建筑,清嘉慶年間重建,全用花崗巖石材。石亭雕刻精細,亭內石碑刻有陳摶、呂洞賓“二仙”的神像,亭石刻掛落有雙龍戲珠等浮雕精品。</h3><h3></h3><h3><br></h3> <h3> 二仙亭前是千人石。相傳南朝時,梁代高僧"生公"說法于此,千人坐于此石上聆聽,而得名。另一傳說是,吳王闔閭葬后,怕工匠泄漏秘密,殺工匠千人于此,故名"千人石"。</h3> <h3> 二仙亭劍池一帶巖石上,到處是摩崖石刻。</h3> <h3> 千人石旁邊,一個水池即白蓮池。池中有一方石頭疊在其它一石頭之上,名為“點頭石”,刻有“點頭”,為王寶文所書。相傳異僧竺道生曾講經(jīng)虎丘寺,人無信至,乃聚石為徒,興談至理,石皆點頭?!豆锰K志》載“生公說法時,池生千葉蓮花,故名”。</h3> <h3> 白蓮池對面,就是登大雄寶殿的五十三參臺階。</h3> <h3> 在千人石上仰望冷香閣。冷香閣是與石觀音殿連在一起的建筑,是春天踏青賞梅觀景、平時雅聚品茗休閑的好去處,冬季則無梅可賞。</h3> <h3> 從千人石走到一個大平臺上,這里就是孫武練兵場。</h3> <h3> 在此處望云巖寺塔及劍池等景,可謂一覽無余。</h3> <h3> 走下練兵場,在五十三參旁邊,有一塊石頭是刻著“仙人石”三個字,后面有很小的洞,沒有介紹,大概是仙人洞。據(jù)說古代有一賣橘老人偶然間走到了這個洞,看見兩個大仙在這里下棋,所以稱這里為仙人洞,洞前石塊為仙人石。</h3> <h3> 旁邊就是可以看到養(yǎng)鶴澗的小路。</h3> <h3> 向下看去,一條小溪靜靜的流過。這就是養(yǎng)鶴澗,澗周圍是密密的樹林,還有著幾株紅楓留著深秋的色彩。</h3> <h3> 走上平林遠野門。這“平林遠野”,是明代文徵明寫的。</h3> <h3> 里面一座高高的樓臺。</h3> <h3> 登上平臺,這里有平遠堂。</h3><h3> 平遠堂是康熙的行宮。原建于致爽閣旁,1997年在建于此。</h3><h3> 康熙帝先后四次來游虎丘,最后一次在康熙四十六年,就住在這平遠堂。夜間,他憑高遠眺,郊外青山如畫,夜晚月影照簾,滿懷的詩興豪情油然而生,于是揮筆寫下“四面嵐光俱入座;一輪蟾影恰當簾”(現(xiàn)存的由當代蘇州書畫家謝孝思書),以及“松聲竹韻清琴塌;云氣嵐光潤筆床”。他有感于周圍波光映月、山色秀美,又書“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h3> <h3> 平遠堂后,有五賢堂,門匾曰“曠代風流”。</h3> <h3> 五賢堂原名五賢祠,祭祀唐代劉禹錫、白居易、韋應物、宋代王禹偁和蘇軾諸先賢。堂內有五賢碑刻畫像。</h3> <h3> 接著來到一座名為“千頃云”屋子。為1982年重建。</h3> <h3> “千傾云”,來源于蘇軾之句“云水麗千頃”。匾額為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秀才、蘇東坡第28世孫蘇局仙102歲題寫 。</h3> <h3> 旁邊有一處廊懷小方亭組成的建筑,在此,可以遠眺姑蘇城的萬家煙火,因名“萬家煙火”。</h3> <h3> 往南一點有“望蘇臺”。走進圓洞門,即可極目遠觀繁華的姑蘇城。</h3> <h3> 這天天空通透度尚可,能看見城內北寺塔。</h3> <p class="ql-block"> 接著又到了萬景山莊,這里是以盆景為主體的園中園。園里集中了蘇派盆景精品600多盆。有樹樁盆景和水石盆景兩個展示區(qū)域。</p> <h3> 并有蘇州盆景歷史文化陳列館。</h3> <h3> 奇石館。</h3> <h3> 大型水石盆景——巖壑天成。</h3> <h3> 最后走到了斷梁殿,就是虎丘二山門,建于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此山門的正梁是斷開的,有明顯的接縫。</h3><h3> 細看斷梁殿,會發(fā)現(xiàn)從正梁之下生出二十四根“琵琶木”,把整個屋頂?shù)闹亓糠纸獾搅⒅蛪w上,構思極其巧妙。</h3> <h3> 走出了山門,也就是虎丘景區(qū)的南門,結束這天的虎丘之行?;⑶疬€有一些景點,如“擁翠山莊”、“憨憨泉”等以前也走過的,沒有再去。</h3> <h3> 文中介紹景點歷史典故的部分,系網(wǎng)絡資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