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2月16日是一個難得的好天氣,前幾天西安還是霧霾沉沉,氣溫一直在零下,這兩天忽然好轉(zhuǎn),直奔零上。今日更加晴好,湛藍的天空,暖暖的冬日,我和老婆開著剛剛洗的锃亮的明銳,約上父母一同前往咸陽湖曬太陽。</h3> <h3> 我家位于三橋,距離市區(qū)和咸陽市區(qū)距離差不多,咸陽湖是我們一家經(jīng)常去的地方,爸媽嫌麻煩我們,開始還推脫不去,我說就是去換的地方曬個太陽,他們一聽也就欣然前往。</h3> <h3> 我們先來到古渡公園。<h3> 咸陽古渡公園位于咸陽市東郊,在渭城區(qū)中心靠市火車站附近,南臨渭河、東靠渭河鐵橋、北為人民東路、西接渭陽東路,交通方便。游客主要來源于市渭城區(qū)、秦都區(qū)居民及外地游客,預(yù)計年游客約百萬人次。公園園址原為市綠化隊苗圃,地勢西高東低,為一片平堤凹地,公園地勢為楔形狀,屬區(qū)級公園。</h3><h3> 前幾年,咸陽市政府投入資金,將渭河從河床中心一分為二,南側(cè)為渭河天然河水,自然東流;北側(cè)用攔河大壩將長達幾公里的河道封閉,注入大量清水,形成一大片水域。河水清澈,野鴨浮沉,碧波萬頃,涼風(fēng)怡人,成為咸陽市民游樂的好地方。</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處是去年才開放的風(fēng)雨廊橋,橋上景物也頗為美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標(biāo),不長的距離分布著渭濱公園、統(tǒng)一廣場、咸陽鐘樓、清渭樓、咸陽博物館、鳳凰臺、咸陽古橋遺址等自然和人文景點。</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渭河邊的人行道上,隔幾米就是這樣的石刻或者瓦當(dāng)石雕。</h3> <h3> 河邊還有昭陵六駿石刻,當(dāng)然都是仿制品。</h3><h3> 昭陵六駿是指陜西禮泉縣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cè)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昭陵六駿造型優(yōu)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shù)珍品。</h3><h3> 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騧(guā)"、"什(shí)伐赤"、"白蹄烏"、"特勒驃(biāo)"、"青騅(zhuī)"、"颯(sà)露紫"。為紀(jì)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h3><h3>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xiàn)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zhàn)役中的所乘戰(zhàn)馬的英姿。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xiàn)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博物館。其余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xiàn)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羅振玉在其著作《石交錄》中記載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令文物商人將昭陵六駿運往洹上村,文物商因石體重大不方便,將"颯露紫"、"拳毛騧"二石剖而運之。袁克文"怒估人之剖石也,斥不受。"之后被駐京美國文物商購得運往美國。</h3> <h3> 上圖為六駿之一——"颯露紫",色紫燕,前胸中一箭,為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牽著戰(zhàn)馬正在撥箭的人叫丘行恭,六駿中惟這件作品附刻人物,還有其事跡。</h3><h3> 據(jù)《新唐書·丘行恭傳》記載,公元621年,唐軍和王世充軍在洛陽決戰(zhàn),李世民的侍臣猛將丘行恭,驍勇善騎射,在取洛陽的邙山一戰(zhàn)中,李世民有一次乘著颯露紫,親自試探對方的虛實,偕同數(shù)十騎沖出陣地與敵交鋒,隨從的諸騎均失散,只有丘行恭跟從。年少氣盛的李世民殺得性起,與后方失去聯(lián)系,被敵人團團包圍。突然間,王世充追至,流矢射中了"颯露紫"前胸,危急關(guān)頭,幸好丘行恭趕來營救,他回身張弓四射,箭不虛發(fā),敵不敢前進。然后,丘行恭立刻跳下馬來,給御騎颯露紫撥箭,并且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然后又執(zhí)刀徒步?jīng)_殺,斬數(shù)人,突陣而歸。為此,唐太宗才特別將他的英雄形像雕刻在昭陵上。</h3><h3> 石刻中 丘行恭卷須,相貌英俊威武,身穿戰(zhàn)袍,頭戴兜鍪,腰佩刀及箭囊,作出俯首為馬撥箭的姿勢,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情景。</h3> <h3> 我們將車停放在清渭樓旁,這里地方寬敞,停車只需三元,周圍景點集中,步行便捷。<h3> 清渭樓是古都咸陽興衰發(fā)展的歷史見證和標(biāo)志性建筑,始建于秦代,名曰咸陽東樓,漢唐時期更名為"秦樓"、"咸陽樓"。北宋景佑年間,時任咸陽知縣的詩人黃孝先重修咸陽樓,更名為:"清渭樓",并留下了"黃翁愛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樓"的感嘆。歷史上的清渭樓曾與黃鶴樓、鸛鵲樓、岳陽樓并稱為中國四大名樓。唐代詩人許渾曾以"一上高樓萬里愁,兼葭楊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描述了這座千年名樓的壯麗景象。</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邊有好多家飯店,各種檔次。</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清渭樓西側(cè)小巷進入,五十米處就是“新興油店”遺址。</h3> <h3> 順著小巷繼續(xù)向西200米就到了咸陽文廟——現(xiàn)在是咸陽市博物館。<h3> 咸陽博物館位于咸陽市古文化一條街--中山街中段,創(chuàng)建于1962年,是國家著名的中型博物館之一。館址以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所建文廟改造而成,整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巍峨壯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明示范旅游景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游景點。</h3><h3> 咸陽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展示秦漢歷史文物為主。館藏文物 1萬余件。現(xiàn)有九個展廳,主要陳列為:秦咸陽歷史文物陳列,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陳列,咸陽碑石陳列,宗教文物陳列,以及咸陽出土歷代馬俑珍品展。<br></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身份證在售票處換票即可,不花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華夏瑰寶——石鼓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詔銘文鐵權(quá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喜歡金貨的朋友看過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片的拴馬樁,其中精品多多。</h3> <h3> 橫亙于咸陽市區(qū)北面的黃土臺塬,分布著西漢(前 206-公元25)九位皇帝的陵寢和數(shù)百座為之陪葬的后妃、功臣墓。這里展出的兵馬俑,1965年出土于本布以東約20公里的楊家灣附近,地屬漢高祖劉邦(前256或247-前195)長陵陪葬墓區(qū)。<h3> 埋藏兵馬俑的豎穴土洞式陪葬坑, 7座一穴一洞,3座一穴二洞,形成13個方陣,東西相對,排成兩列。共清理出士兵俑1965件,騎馬俑583件,盾版模型410件,號稱"三千人馬"。從俑坑地望分析,這些遺物應(yīng)是上世紀(jì)70年代發(fā)掘的楊家灣漢墓的陪葬品。</h3><h3> 1965年8月在咸陽楊家灣漢長陵陪葬墓從葬坑出土的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大規(guī)模兵馬俑群。它塑造了我國西漢皇家衛(wèi)隊的形象,人有騎兵 583人,步兵1965人,指揮車一輛。</h3><h3> 騎兵組成六個方隊,有甲騎和輕騎兩類,甲騎的騎士和馬區(qū)都較高大,通高68厘米,騎士多數(shù)身穿鎧甲手執(zhí)戟,輕騎的騎士和馬區(qū)都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鎧甲,手執(zhí)弓弩背負箭囊。</h3><h3> 步兵組成了七個方隊,有隊率、隊史、千卒、樂卒蹶張士、戟矛手等不同職能的將士,他們的服飾、姿勢、神態(tài)各不相同。</h3><h3> "三千人馬"曾赴西歐、北美、日本、新加坡等地展出,為弘揚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h3></h3> <h3> 據(jù)專家考察,這些兵馬俑是漢代初年平定諸呂之亂的大將周勃、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將周亞夫父子陵墓出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隨便一處,就足以吸引游人的目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了博物館向東30米,順著儀鳳南街向北進入,50米外就是鳳凰臺。</h3> <h3> 鳳凰臺位于儀鳳西街北口,原為咸陽北城樓,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臺高6.1米,占地800平方米,臺上有大殿4座,傳說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簫史吹簫引鳳至此;另一說是其建筑形制頗似鳳凰,故名鳳凰臺。</h3><h3> 鳳凰臺是市區(qū)內(nèi)惟一保存較完好的高臺古建筑群,同時又是革命舊址,被譽為"咸陽古城明珠",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臺,在美好名字的背后,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秦遷都于咸陽,秦穆公之女弄玉吹簫,引鳳于此。</h3><h3> 《列仙傳拾遺》記載:"蕭史善吹簫,作鸞鳳之響。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鳳鳴。局十?dāng)?shù)年,鳳凰來止。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數(shù)年,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去"。<br></h3><h3> 弄玉公主,是秦穆公的另一個女兒。她是帶玉出世的人,和賈寶玉一樣,讓周圍的人對她的來歷和去向肅然起敬。不過她的玉不是一出世就神奇地含在嘴里的,而是她出世那天秦穆公正好得到別人進貢的美玉,晶瑩潔白,是罕有的寶貝。她周歲的時候,按風(fēng)俗要"抓周"。這塊美玉放在一堆小器具和小玩具中,小公主慧眼識寶,一把抓住美玉就不放手,后來成為她喜歡把玩的隨身之物。于是秦穆公就給她起了個小名,叫做弄玉。</h3><h3> 她還有個好聽的綽號,叫做"玉女"。"玉女"的現(xiàn)代含義是清純美麗、纖塵不染的大眾親情人。弄玉沒有辜負這個稱號,她漂亮溫柔、冰雪聰明,喜歡古笙等高雅音樂。秦穆公還專門為她修建了一座露天音樂廳--鳳凰臺,讓她對著無垠的星空表演。</h3><h3> 這一天,長空如洗、明月皎皎,弄玉有吹奏起"鳳凰鳴"的曲子來。樂聲回蕩夜空,如天上仙樂。忽然,她聽到一陣裊裊的洞簫聲,似乎從東方天際飄忽而下,分明和自己的曲子相和相鳴。過了一會,只見東南方天門大開,傾瀉樓臺,五光十色,一個美少年跨這彩鳳,翩翩降落。</h3><h3> 這位少年說:"我叫蕭史,本是神仙,因為和你有緣,才應(yīng)曲而來。"他們兩人--應(yīng)該說一人一仙,在鳳凰臺切磋音樂,十分情投意合。蕭史不愧是神仙,簫音所達數(shù)百里。一曲奏完,引來彩云繚繞;二曲奏完,引來赤龍飛舞;三曲奏完,引來鳳凰和鳴。滿朝文武和凡夫俗子都趕來看這千年不遇的景象,被仙界的光芒和超炫的音樂籠罩、震撼。</h3><h3> 秦穆公欣然把弄玉嫁給蕭史,這對年輕夫婦就到華山靜修。在蕭史的培訓(xùn)下,弄玉公主離仙女的標(biāo)準(zhǔn)越來越近,她可以幾個月不吃不喝,所奏音樂可以抵達天庭。</h3><h3> 終于有一天,上天派來兩只仙物--一條赤龍和一只彩鳳,弄玉騎著鳳,蕭史跨上龍,雙雙成仙而去。"乘龍快婿"的說法,就從此來的。</h3> <h3> 安國寺位于咸陽市區(qū)儀鳳街路口北,北依畢塬,南望渭水,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圣母行宮、關(guān)帝廟。寺院原有圍墻,南北寬,東西窄,呈四合院狀。據(jù)記載,安國寺創(chuàng)建于隋,盛于唐,明萬歷(1573)年間重修。大門正上方有“安國寺”三個楷書大字,書法灑脫,端莊有力?!杜f咸陽縣志》載“安國寺,內(nèi)石佛一、銅像三、一佛、一關(guān)帝、一無量”,至解放前夕,隨著寺廟被破壞而流失。2005年重修安國寺,增其舊制,刻古賢,復(fù)渭水之盛景,現(xiàn)有大殿四座娘娘廟、關(guān)帝廟、菩薩廟、城隍廟和圣水池,青磚布瓦,朱門玄關(guān),忍冬蔓草,錦鯉芙蓉,牡丹月季,桂花清香,櫻花綻放,梵香渺渺,木魚聲聲,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華,院內(nèi)殿廡雕梁畫棟,復(fù)原了安國寺的原貌,恢復(fù)了昔日的莊嚴、肅穆、神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康熙皇帝御書——深沉節(jié)制碑靜靜地站立在寺廟西側(cè),現(xiàn)為廉政教育基地。</h3> <h3> 康熙皇帝御書——深沉節(jié)制碑簡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焚化香表的大爐子,外形很奇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城隍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菩薩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殿壁畫色彩艷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關(guān)帝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國寺文保碑</h3> <h3> 離開鳳凰臺,一直向南200米,就來到了渭河邊的咸陽古渡遺址公園。<h3> 據(jù)有關(guān)文獻、資料記載,"咸陽古渡"美景始于秦代。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咸陽城西遷到渭水驛,"咸陽古渡"真正成為"秦中第一大渡",并一直沿用至解放初。<h3> 明嘉靖年間,曾以舟為浮橋,可常年通行;冬春水淺,露出沙灘,架設(shè)便橋;夏秋水漲,舟楫相渡。著名的關(guān)中詩人白綸曾作詩云:"渭水黃華古渡來,山河表里幾千秋。臨流不見褰裳客,冬自橋梁夏逢舟"。</h3><h3> "咸陽古渡"正對城東門,渡口旁的青渭樓、龍王油為過往行客憩息地,至今遺址仍在,唯過河的季節(jié)性便橋未能發(fā)現(xiàn),令無數(shù)神往、憑吊的人空生遺憾之嘆。</h3><h3> 2015年4月初,附近農(nóng)民在2號橋附近河道中取沙時,連續(xù)挖出數(shù)十根粗細均勻的木樁,直徑約30厘米,4根一排,寬約5米,其縱向分兩列,一列木質(zhì)較好,一列已腐爛破朽。</h3><h3> 木樁頂部高出河床僅1米余。咸陽市考古所的有關(guān)專家考證,確認這正是咸陽各地方志中所記冬春用的便橋。</h3><h3> "咸陽古渡"為絲綢之路上的要道。木橋的發(fā)現(xiàn),為人們研究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文化、軍事提供了重要的物證。</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樣,可以用身份證換票后進入免費參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橋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館內(nèi)設(shè)施現(xiàn)代,文化含量大,愛好古代文化的朋友很值得一轉(zhuǎn)。</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館內(nèi)景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就是木橋遺址,這些木樁可都是一千多年前的文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午十二點,我們又轉(zhuǎn)回到清渭樓,在前邊圖片上出現(xiàn)過的“大老碗面”吃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兩碗饸咯面,兩碗油潑面,外加辣子蒜羊血、面筋拌豆芽,一共花了63元,吃的我們直叫過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媽牙齒不好,面筋咬不動,我就讓她多吃羊血,老人家吃的很滿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吃完午飯,我們一家打道回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