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阿格拉雖然不是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但我還是把它放在本美篇的首頁。因為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名片。公元1630年,莫臥兒帝國國王沙杰汗為紀(jì)念死去的皇妃在阿格拉修建泰姬陵,直到1653年才建成了這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宏偉陵墓。</h3> <h3>泰姬陵的標(biāo)準(zhǔn)像</h3> <h3>薄霧中的泰姬陵---印度的霧霾天氣更增添了泰姬陵的神秘色彩</h3> <h3>這幾個老外要我給他們在泰姬陵前留影,我也順便用我的相機(jī)拍了一張。</h3> <h3>泰姬陵西側(cè)的清真寺</h3> <h3>清真寺內(nèi)景</h3> <h3>從阿格拉到瓦拉納西坐的是夜間臥鋪火車。這節(jié)車廂就我一個中國人。</h3> <h3>同車廂帶娃的年輕女子。</h3> <h3>由于火車晚點,經(jīng)過近10個小時的晃悠才到達(dá)瓦拉納西。我們請車站搬運工幫我們把行李搬運出站,每件50盧比(合5人民幣)。從站廳到出口處要走一段天橋,沒有電梯可乘。這50盧比不好掙啊!他們的“頭頂功”更令人佩服。</h3> <h3>第二天清晨,當(dāng)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圣城瓦拉納西的人們忙碌開了。</h3> <h3>與泰姬陵齊名的應(yīng)該就是恒河了,她是印度的母親河。信徒們認(rèn)為在恒河中沐浴能洗去一個人的罪惡;甚至去世后將骨灰撒入恒河中,以求得到更好的來世。虔誠的教徒都會前往恒河朝圣,在恒河中浸浴或在河岸冥想。</h3> <h3>沐浴前后的更衣就在岸邊露天完成。不必有所顧忌。有信仰,無邪念。</h3> <h3>恒河夜祭,場面十分壯觀。祭師們在宗教音樂伴奏下,焚香,燃燭,撞鐘......</h3> <h3><br></h3> <h3>普什卡的駱駝節(jié)也是這次行程中的一大亮點。駱駝節(jié)既是當(dāng)?shù)厥⒋蟮墓?jié)日,也是一年一度為期一周的牲口交易集市。婦女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牽著心愛的駱駝??。她們既希望能找到好買家賣出好價錢,卻又舍不得自己的駱駝隨了人家。</h3> <p class="ql-block">“鹿野苑”,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釋迦牟尼首次布道傳授佛法之地。</p> <h3><br></h3> <h3>"粉色之城"齋浦爾的“風(fēng)之宮殿”建于1799年,因其擁有953扇窗戶的巧妙的設(shè)計,使得宮殿內(nèi)任何地方皆有風(fēng)可吹入而得名。不過,窗戶并非單為通風(fēng)之用,從鑲嵌有雕刻的窗戶中,皇宮內(nèi)眾多王妃可以俯瞰街景和慶典,又可以不被丈夫之外的男子看見自己的面容。</h3> <h3>“掃街”隨拍</h3> <h3>印度的色彩</h3> <h3>錫克族男人的頭巾裹得有腔調(diào)</h3> <h3>雖然貧窮,但臉上還是掛著笑容。</h3> <h3>含情脈脈</h3> <h3>擺弄眼睛蛇的印度人。拍照是要給錢的。當(dāng)然這也是一門營生。</h3> <h3>印度人愛讀報,而不是像我們那樣愛看手機(jī)。</h3> <h3>人力車夫空閑時也在看報</h3> <h3>在德里老城見到這位老人正用“古董”熨斗在熨衣服。這是我們兒時所見過的,看來印度與我們的差距還真不小。</h3> <h3>印度警察</h3> <h3>這也是警察。他們的執(zhí)法“利器”就是手中的棍子。但看上去還是蠻和藹可親的,個個笑容可掬。</h3> <h3>為競選拉票的某派支持者在街上造勢</h3> <h3>車廂里并未坐滿,不知他們?yōu)楹蜗矚g坐車頂。也許這就是印度。</h3> <h3>不知道這種印度飛餅味道怎樣</h3> <h3><br></h3> <h3>最后來一張“好攝”男人的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