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寫 文 學 偉</h3><h3> 圖 片 趙 云</h3> <h3> 同 學 情</h3><h3> </h3><h3><br></h3><h3><br></h3><h3> 小學畢業(yè)了。升初中的考試是在二十中舉行的,當時只考兩門課,語文和數(shù)學。語文考試也很簡單,只寫一篇作文,我覺得很不難。<br></h3><h3> </h3><h3><br></h3><h3> 那一個暑假過得很愉快,沒有假期作業(yè),總以為讀上一個中學也并非難事。其實并不是這樣,那時,唯成分論盛行。填報志愿也要小心謹慎。二十中不敢報,要革干子女才能上。楊中也不敢報,說是要三代血統(tǒng)老工人的子女才能上。自已從來追求自由獨立,因此第一志愿報了南岸的十一中學,最后的志愿是石坪橋中學。一天老師到家里來送錄取通知書,說我考到石坪橋中學,我心里感到很委屈。老師和母親單獨說了一會話就走了。母親看出我心里難受,就說:″能讀一所公辦中學就不錯了,你的好多同學還只能去讀民辦中學,現(xiàn)在是唯成分論,不是唯成績論,好好上學去吧。</h3><h3> </h3><h3><br></h3><h3> 就這樣我來到石坪橋中學,那時學校剛建成,只有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和一幢教師宿舍。運動場還是全校師生義務勞動修出來的。二年級的學生是從附近各中學調(diào)來的,我們一年級有十二個班。我分到68.5班,因個子矮,分在第三排。同桌便是冉淑芳,她很溫柔,也不像有的同學要用粉筆劃一條"三八"線。在我的記憶中好像我們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任何矛盾。在班上座位是固定的,但三個月縱排要輪換一次,輪到中間時,李伯英就在我座位的左邊,她的名字后來改成了劉天君。同座一年,就搞″文革"停課鬧革命了。下鄉(xiāng)后,冉淑芳分在新場公社。只是有次從茄子溪爬火車回資陽遇到過她,從此五十年沒能見到這位同桌,直到2018年底有同學說我從昆明回渝了,當時她在永川親戚家玩,特地從永川趕回重慶與我見了一面。我好感動。</h3><h3> </h3><h3><br></h3><h3> 我們的班主任胡淑娥老師教我們政治,教得很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個子較高,很有北方女子的那種性格,辦事干凈利落,她是東北人,東北解放得早,她參加革命后曾在公安局當過偵查員,后來因各種原因來到學校作教師。同學們對老師的這段經(jīng)歷自然敬佩有加。</h3><h3> </h3><h3><br></h3><h3> 那時,學校有早自習,冬季,天還是蒙蒙亮就要背著書包趕往學校,中午趕回家吃完飯又得走向?qū)W校。王福春同學的家與我們的家屬院僅一墻之隔,走到他家門前就叫他一聲,他就出來了,遞給我和袁可清一人一個煮的嫩包谷,我們就吃著去上學。多年后回憶,覺得那時的包谷真好吃。王福春純樸的性格真好。</h3><h3><br></h3><h3> 五十年后再見到他,我覺得他才是大智慧,人生的各個階段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他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該做的就果敢的去做,該不做就果敢的不做,該隱退就隱退,該休閑便休閑。他每日堅持在長江邊散步,看滾滾長江東逝水,看船只往來汽笛聲聲??椿疖嚤比ィ瓷匠敲谰?。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他看到的分明是一部社會及個人的奮進史。他保養(yǎng)身體是為了長生久視,他眼睛里總是閃爍著深沉的智慧之光,他與同學談笑風聲,語言中總是透著深深的情意。</h3><h3> </h3><h3><br></h3><h3> 文革中我們下鄉(xiāng),王福春就在農(nóng)村勞作,從一個生產(chǎn)隊長,大隊書記,鎮(zhèn)長。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的走來。為民辦實事,考慮著全鎮(zhèn)鄉(xiāng)民的生活,解決著各種矛盾和困難,能夠游刃有余,能夠成功,這與他純樸,踏實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作官而沒有傲氣,對同學亦如此,九十年代初第一次同學會就是在他的鼎力相助下成功召開的。五十年過去了,如今的他仍然對同學親切而純真。這在三十年的經(jīng)濟社會風氣影響之下能有這樣一個求真的同學,朋友真是三生有幸。</h3><h3> </h3><h3><br></h3><h3> 在這條上學的路上有一座木橋,橋下是清涼的桃花溪,常有人釣魚,撒網(wǎng)拉魚。橋的左邊有一根粗大的水管橫架溪水上。中午上學常碰到陳加惠同學,我們常常從這根水管上走過。陳加惠微胖,走這根水管常雙手橫著掌握平衡。他很健談,常能說起他的一些觀點并相互討論。走過長江劇場便是一片莊稼地,秋天,地里的紅高粱熟了,谷穗便低垂著頭在秋風吹拂下擺動。田埂路上走著很多上學的同學。鄧林芳是班上較為豐滿漂亮的一位女同學,面容粉紅嫩白,不愛講話,就是在上學路上碰見也是靦腆的一笑。走過冶金醫(yī)院就到學校了。上課玲一響,教室里就傳出朗朗的讀書聲。</h3><h3> </h3><h3><br></h3><h3> 放學鈴聲一響,千余名學生就涌出校門各自回家,路過長江劇場,有一片樹林,一塊小草地。許小華和我們幾位就在草地上彼此練摔跤。許小華動作敏銳而聰明,能變換各種摔跤的套路。與他摔跤,我一次也沒有羸過,只有甘拜下風。</h3><h3> </h3><h3><br></h3><h3> 那時的學校注重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更注重品德的教育。常常各班都舉行活動。有一次到白公館參觀。全班同學排隊登上歌樂上。我是旗手,舉著隊旗走在前頭。畢竟矮小瘦弱。李國安就來替換我,舉旗上山走在前頭。</h3><h3> </h3><h3><br></h3><h3> 下鄉(xiāng)前的最后一次班集體活動是自發(fā)組織的。由閻平寬,李國安召集組織。從楊家坪坐車到李家沱,然后步行到堤壩。在堤壩坐小船沿花溪河上行到南泉公園。在公園全體同學合了一張影,就是這張最珍貴的南泉合影的照片。幾乎冥冥之中大家預感到可能從此大家要天各一方了。</h3><h3> </h3><h3><br></h3><h3> 合影后,下午還有時間,大家就開始自由活動,我與陳家惠幾個同學開始登山。陳家惠身體好,第一個登上頂峰。我第二個登上頂峰。登上山后我們都熱得脫掉外衣,穿著背心。有一座廢棄的古碉堡,我們站在碉堡上,看著層層山巒,長江上汽笛長鳴。心中自有頗多感慨。"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今后路在何方?又有頗多惆悵。</h3><h3> </h3><h3><br></h3><h3>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有幾個同學事業(yè)有成,又有三個同學駕鶴西去。</h3><h3> </h3><h3><br></h3><h3> 五十年的風霜刀劍,五十年的人生磨勵。愛笑愛談同學沉默了,不善言辭的同學又活躍了,人生經(jīng)歷不同,思想也不同這也無可厚非。</h3><h3> </h3><h3><br></h3><h3> 福春,趙云,加惠,金鳳,華香等同學都在晚年有著慈善仁愛的心。加惠還是那樣健談,耿直。他資肋過一次同學聚會,有錢與舍得不劃等號。<br></h3><h3> </h3><h3> </h3><h3> 同學情應是最好的友誼,因為那是一個純情的年代,大家并無利益交往,有的就是奮發(fā)向上的學習精神。所以大家更應該珍惜。</h3><h3> </h3><h3><br></h3><h3> 我因現(xiàn)實原因,又遠在外地不能參加這次五十周年同學聚會,以后有機會一定會參加的。聚會是聚一次少一次,很快大家都要走到人生邊緣。聚的人數(shù)只會越來越少。但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聚,腳不行了拄拐杖。柱不了拐杖,坐輪椅。坐不了輪椅,抬擔架。只為看一眼,那是今生的情緣。</h3><h3> </h3> <h3>1989年,全班第一次同學聚會。</h3> <h3>2019年4月,班上部分同學重返下鄉(xiāng)插隊的資陽縣丹山區(qū)義和公社,并在威峰山頂留影。</h3> <h3>筆者與班上三朵“金花“合影</h3> <h3>2019年6月8日,全班39位同學在重慶南泉聚會,慶祝上山下鄉(xiāng)50周年暨同學班慶50周年。</h3> <h3>聚會場景。</h3> <h3>筆者與鄧林芳同學合影</h3> <h3>全班女同學。</h3> <h3>酒宴上,同學們頻頻舉杯,祝愿大家健康,長壽!共同奔向第一個目標,大家一起舉辦七十大壽。</h3> <p>2021年1月8日,五位同學看望黃永蘭同學。</p> <h3> 寫后感言</h3><h3><br></h3><h3><br></h3><h3><br></h3><h3>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光如梭,歲月如歌,一轉(zhuǎn)眼我們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已經(jīng)五十年了。但同學們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經(jīng)常都在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h3><h3> </h3><h3><br></h3><h3> 憶往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在課堂中那朗朗的讀書聲,一張張笑臉是那樣的幼稚純真,那你追我趕的學習之風,猶如昨日,令人神往。過去美好的時光在我們的回憶中顯得那么溫暖,親切!如今的我們,每個人身上或濃或淡都留下了歲月的痕跡。當初的所有,在今天看來,又是多么的令人留戀和珍惜?。?lt;/h3><h3> </h3><h3><br></h3><h3> 同學!永遠是我們一生中的特殊群體,他比親人多了些熟知,比朋友多了些親切。感謝同學,給了我那段不尋常的記憶,感謝生活,給了我那段難忘的經(jīng)歷。人的一生有很多朋友與你擦肩而過。但是,我覺得,學生時代感情是最純真的。</h3><h3> </h3><h3> 五十年的歲月滄桑,阻不斷我們的情感,縱有千言,道不盡五十年的人生歷程,縱有萬語,訴不完同學的友誼。五十年花開花落,五十年風霜雨雪,五十個年輪刻畫了每個人的歲月,五十年后的重逢又讓我們感到無比的喜悅和溫馨。這同學之間兄妹般的情誼我們都應該倍加珍惜。<br></h3><h3> </h3><h3><br></h3><h3> 五十年過去了,我們從少年走到了老年,兩鬢斑白。我們經(jīng)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更懂得珍惜當下。今后,我們更要學會善待自已,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情,熱愛今天的生活,更熱愛明天的生活。讓我們真心交流,共度最美的夕陽吧!</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作者簡介: 譚學偉,西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從重慶理工大學退休。曾當過知青,工人,軍人。業(yè)余愛好:讀書,寫作,繪畫,書法,音樂及手工技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