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一年又一年秋天,來得不經(jīng)意,走得不知不覺,這說明自己的人生已出現(xiàn)了季節(jié)疲勞,有點殘忍但不得不接受。但愿詩人劉禹錫的好心情能感染到步入中年的我們。</h3><h3> </h3><h3> </h3> <h3> 打開朋友圈已是滿屏秋日勝景,不得不說秋天來了而已進入深秋。從北方飄落的第一片楓葉到南方滿樹怒放的異木棉花、紫荊花,秋意已化作了春日豪情,感覺這是時間在嘲笑南北季節(jié)差異,劉公生于洛陽,大概知道《秋詞》若寫于南方可就沒那么大的鮮明對比吧!不過后兩句"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倒是很鼓勵我,期待一個秋天。</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期待秋天,倒不是一定要賞遍南北秋天勝景,而是每個秋天都有一層人生領(lǐng)悟。無論是東北金黃的白樺林還是華北斑駁白楊樹;華中的浴金銀杏還是華南的潑綠紫荊,每片樹葉都用顏色詮釋對季節(jié)的留戀。</span><br></h3> <h3> 我生長于華中,戎馬于華北,工作于華南。秋天我常戀華北的白楊林間,在太行深處,我偶或一人躑躅在溪邊半尺多厚松軟落葉上,行于其上隨時可翻個跟頭打個滾,那種兒童般隨性的愜意回味無窮。雨后金黃蘑菇在落葉上瘋長,鄉(xiāng)間村民也沒多少人撿食,由于是野外駐訓(xùn),只撿食了一次,可蘑菇的鮮香猶在齒邊,現(xiàn)在想想都會遺憾。不遠處的蘆葦蕩,蘆花飄飄,時而驚起一群覓食鳥雀又瞬間淹沒其中,猶如一群捉迷藏的兒童。華中家鄉(xiāng)武漢秋天是另一番風(fēng)景,田野金黃稻谷,稻浪滾滾,隨風(fēng)飄香。松樹林間楓樹、烏桕鑲嵌其間,層林盡染。詩人杜牧大概是不舍這種風(fēng)景才留下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然而毛澤東對秋景的描述更具豪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托出了高瞰的基點。對于欣賞小杜詩人的自我陶醉倒不如景仰毛澤東的大局觀,參悟一下自然哲理,體驗看大千世界了然于胸的感覺。工作生活二十余年的華南對于秋天是愚鈍的,因為你會被常年的綠樹紅花所欺騙。君不見那一樹一樹怒放的異木棉花,火紅火紅的簕杜鵑,紅綠相間的紫荊花樹……你看不到北方秋天的任何氣息,除了早晚的陣陣涼風(fēng)。在南北秋景中徜徉青春,也許可以"仰頭振臂揮情致,俯身掬香送故人"吧。</h3> <h3> 期待一個秋天當(dāng)然期冀的是季節(jié)品位的升華:春季播種的希望,夏季成長的盎然,秋季收獲的喜悅,冬季蟄伏的沉默。往復(fù)循環(huán)攪動著人生一世的萬物輪回。時光任茬,你已習(xí)慣了春去冬來,不覺自已的人生已與季節(jié)同步,朋友圈的故人開始做著減法,心靈雞湯已成為同輩們交流的標(biāo)配,其實是歲月的殘酷在溫煮著你的激情。陳眉公在《菜根譚》中語:"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開始有人逐漸悟透其中意境,雖有出凡之人理解的高尚,但大多數(shù)如我一樣保留著蓬蒿之人的意識和無奈。而這種認識本身是自我認識的升華。</h3> <h3> 思想上的沉重始終擋不住風(fēng)景帶給我們的愉悅,來南方吧!在這里秒殺北秋的蕭索,甚至可以體驗"秋風(fēng)得意車輪疾,一日覽盡南國花"的囂張,仙境就在眼前……</h3><h3> </h3> <h3> 期待一個秋天,讓你我在矛盾中蛻變和重裝余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