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 <b>協(xié)作研修、名師引領、骨干成長 </b></font><b><font color="#010101">研訓同臺競風流</font></b></h1><h3> ――桂馨科學教師培訓谷城縣課堂 教學改革專題培訓活動綜述</h3> <h3> </h3> <h3> 11月22日,恰逢小雪節(jié)氣。話說小雪節(jié)氣日:閉塞成冬,天氣上升,藏虹不見。</h3><h3> 亦有詩曰:太行初雪帶寒風,一路凋零下贛中,菊萎東籬梅暗香,方知大地轉陽升。</h3><h3> 在這個肅殺的季節(jié)里,菊萎東籬,虹藏不見。但是,君不見梅生暗香大地轉陽,都在悄無聲息的發(fā)生。</h3><h3> 因為,這是個孕育的季節(jié)。正像我們的谷城縣桂馨科學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專題培訓活動,在2018年11月23日,在這個隆冬,播下一粒粒種子,請他們像物候一樣,于無聲處吸取精華,積攢力量伺機而長,待到收獲的季節(jié),噴薄而出,用果實慰籍一路汗水!</h3> <h3> 突出教師主體,優(yōu)化研修活動</h3> <h3> 2018年11月23日,谷城縣小學科學教研員、科學教師共計133人,共同匯聚在谷城縣實驗小學錄播教室,參與谷城縣桂馨科學教師課堂教學改革專題培訓活動。一天的活動時間,由示范課、聽評議課、說課、專家講座等模塊組成。</h3><h3> 本次活動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主辦,經承辦單位谷城縣教育局教研室、隆中名師黃智林工作室精心策劃,是在第一階段“聯(lián)片校本研修”的基礎上,研磨優(yōu)秀課,提煉專題研究成果,開展的第二階段“集中培訓和成果展示”。</h3><h3> 活動版塊設置內容合理,實效性強,包括:優(yōu)秀課展示觀摩、名師示范說課、專家專題引領等內容。4節(jié)優(yōu)秀課的觀摩,分三個錄播教室進行網絡同步直播觀課。專題培訓和交流研討活動版塊,參訓教師全集中在四樓錄播會議室開展。</h3><h3> </h3> <h3> 本次集中專題培訓活動只是我縣骨干教師和專家團隊研修成果的展示。本次“桂馨科學教師培訓”活動,從9月28日起,全縣分為城區(qū)片、石花片和盛康片三個片區(qū),組織了3場聯(lián)片校本研修活動,組織9名骨干培養(yǎng)對象開展“定人培養(yǎng)、定課研究”,99名科學教師參與了第一階段的“聯(lián)片研修”活動,通過兩個階段連續(xù)的研修、培訓活動,很好地實現(xiàn)了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強化全縣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深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改革和服務發(fā)展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預期目標。</h3> <h3> 名師骨干同臺,展示教學風采</h3> <h3> 上午8:10分,第一節(jié)展示課,由谷城縣石花鎮(zhèn)東風小學的襄陽隆中名師陳中云,執(zhí)教小學一年級科學課《制作筆筒-思考與設計》,陳老師在引入活動中,用“如何把自己的文具收拾整齊、方便取用”這一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經歷“在整理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思考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的探究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理解:筆筒只有能夠做到分類放置文具才能方便取用;明白一只筆筒要兼顧實用、適用、穩(wěn)當、美觀的收納要求;學會設計并畫出自己的設計圖,在過程中體會創(chuàng)意設計的樂趣;了解廢物的回收利用。</h3><h3> 整節(jié)課學生被任務驅動,學生態(tài)度自主積極,遇到困難積極自主思考,與小組成員合作,最終設計出能夠分類整理,實用美觀穩(wěn)當?shù)墓P筒。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參與程度高,學習效果好。</h3> <h3> 上午9:00,第二節(jié)展示課,由谷城縣石花鎮(zhèn)后畈小學兼職科學教師楊勇執(zhí)教三年級科學課《讓燈亮起來》,在開課的“觀察交流、質疑思考”環(huán)節(jié),楊老師用點亮手電筒遇到的各種故障引入,提出問題“怎樣讓燈泡亮起來”,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思考要讓燈亮起來,必須具備電池、燈泡、導線等電子元件;在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研討”過程中,逐步提供學習需要的電子元件,啟發(fā)學生親歷觀察、思考等活動,探究電路的連接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先猜想再實踐,順利的點亮了各自的小燈泡;通過對實驗過程的研討,形成了對電路這一概念的認識。</h3><h3> 本節(jié)課,學生探究活動材料的提供,充分且有層次,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體驗探究的樂趣。</h3> <h3> 10:00,第三節(jié)展示課,由五山鎮(zhèn)謝灣中心小學青年教師彭真真,執(zhí)教鄂教版三年級科學課《磁鐵玩具》,教學從學生喜歡的磁鐵釣魚游戲引入,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與探究學習興趣;然后提出探究活動任務,組織學生分組探究“磁鐵能吸鐵”、“磁鐵兩極磁性最強”的重要特性。在研究活動中,學生經歷了分類、對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科學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了科學知識,發(fā)展了科學素養(yǎng)。</h3> <h3> 10:50分,第四節(jié)展示課,由盛康鎮(zhèn)付灣中心小學青年教師劉爽,執(zhí)教五年級科學課《橋》,教學由現(xiàn)實生活人的交通需要出發(fā),調動學生對不同種類橋的認識,再呈現(xiàn)“拱形橋、平板橋、吊橋、拉索橋”四種典型橋的圖片,組織學生觀察交流橋的相同與不同,提出研究問題“不同形狀的橋承受力一樣嗎”;啟發(fā)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利用身邊簡單易得的材料,小組合作探究不同形狀橋面的承受力差異;最后用所學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h3><h3> 本課教學,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合作有序,用棋子的個數(shù)衡量不同形狀橋面承受力的大小,具有科學性嚴謹性。</h3> <h3> 上午的活動,在滿滿的四節(jié)課堂教學中結束了,老師們帶著各自的收獲與思考,簡單的集體用了工作午餐。</h3> <h3> 名師專家引領,強化群體研訓</h3> <h3> 下午的活動,在1:30分準時開始,首先開展名師說課活動。</h3><h3> 襄陽隆中名師陳中云以“工程技術教學內容如何設計實施教學活動”為側重點,把對“制作筆筒”一課設計前后的思考與準備給老師們做展示交流。</h3><h3> 制作筆筒一課屬于新頒布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四大領域中“技術與工程”領域中的內容,是一個全新的領域。陳老師從研讀課標開始,把教學內容與課標內容對照起來,并準確的把握這一內容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來設定自己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對教材的研讀,做到逐句文字、每幅圖片都分析它的編排意圖,梳理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力求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活動;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發(fā)揮教師的組織激勵啟發(fā)引導作用,達成高效教學目標。</h3> <h3> 下午2:30分,縣實驗小學校長、湖北省特級教師黃智林作專題講座。</h3><h3> 黃校長首先肯定了參與研修的9位教師都能踐行科學課程理念,設計有效的學習活動,學生全面參與探究活動,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對展示的4節(jié)課提出了中肯的改進意見,然后以《落實課標新理念,改革課堂教學》為題,給全體參訓教師作了報告。</h3><h3> 黃校長說,自己身為特級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傳播自身的業(yè)務專長,培訓培養(yǎng)引領青年教師成長。這一站位令人感動,令人敬佩。</h3><h3> 黃校長接著從對新課標教學理念的解讀,人教?鄂教版教材的解讀,展示課給我們的啟示與思考三個方面,進行逐一闡述。每一個觀點都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和具體的教學課例作支撐,有理有據(jù),讓聽者聽懂了、學會了,可借鑒可操作,這才是一線教師最需要的培訓。</h3> <h3> 下午3:50分,本次培訓活動策劃組織者、縣科學教研員、襄陽名師龔幼平,做了《小學科學學本課堂建設與有效備課策略》的專題報告。</h3><h3> 龔老師的報告,是他多年組織骨干教師開展專題研究的成果,旨在為全縣科學教師構建有效備課工具,建設有效課堂教學;讓青年教師在理論與模式的指導下,快速把握科學課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有效實施教學;讓骨干教師們在有效備課的實踐與探索中,實現(xiàn)學生全面參與、學習主動有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課堂價值追求。</h3> <h3> 本次活動由谷城縣實驗小學副校長、科學教師、隆中名師王合建全程主持。</h3><h3> 下午5:00,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次研修活動圓滿結束。一天的活動雖然很滿、很累,但是干貨滿滿,參訓教師收獲頗豐。</h3> <h3> 落實的教師研訓活動,是撬動課堂改革的杠桿。</h3><h3> 我們感悟研究者的態(tài)度——用理性的目光審視,從不同的角度解讀。</h3><h3> 我們領悟專家名師的觀點——有高度的分析與思考,進一步學會如何不斷超越突破自己的極限而成長。</h3><h3> 這種成長是一種享受。它不同于蛻變時的鮮血淋漓,而是在教育實踐研究和自我反思基礎上的一次極大提升。這種成長架起了連接自己過去與未來的橋,我們轉變思維,改變態(tài)度,積累自信與希望。</h3><h3> 讓我們期待前行,學有所用,相信走過荊棘定能通向未來,通向美好;堅信只要邁步,整個教育人生都是盛大的舞臺!每一寸光陰都會為自己喝彩!</h3><h3><br></h3><h3> 感謝為活動順利成功開展付出辛苦努力的同志們!</h3><h3><br></h3><h3><br></h3><h3> 2018年11月29日</h3><h3><br></h3><h3>活動策劃 龔幼平 黃智林</h3><h3>組織主持 王合建 周 飛</h3><h3>圖片提供 周 飛 楊 勇</h3><h3>圖文制作 龔幼平 陳中云</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