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遼源礦務局東山,有這樣一片住宅區(qū),它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由興到衰幾經沉浮,到了它最后的喘息。</h3> <h3>時光在這里留下了無數的擦痕, 作為歷史警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珍惜城市的發(fā)展變化,從而更加熱愛城市,熱愛家鄉(xiāng)。</h3> <h3>東山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自從一個姓陳的農民在西安縣(遼源)發(fā)現了煤炭,便有大批的商人來這里開礦,他們大多數住現在東山街。</h3> <h3>“九一八”以后,為了掠奪我煤炭資源,日本人強行霸占了這里的煤礦,并派來了大批的日本人和他們的家屬,這些老宅就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左邊這片稱上五棟,右邊這片稱下五棟。</h3> <h3>這些古老的榆樹就足以證明這片住宅年代的久遠。</h3> <h3>如今這片老街已經沒有多少人居住了,荒廢的老宅已經被荒草和綠樹包圍起來,失去了往日那車水馬龍的興旺景象。</h3> <h3></h3><h3>隨便找了一戶人家看看,扒著門縫可以看到有人來過的痕跡,敲了幾下又喊了幾聲,之后從另一個植物茂盛的院子里,走出一位老人。</h3> <h3>經過聊天得知這一代的居民多數都搬到市區(qū)樓里住了,留下這雜草叢生的老房子是等動遷的,老人家是礦務局退休工人,舍不得這里的菜園子,隔幾天就來侍弄。</h3> <h3>老宅的院子陰暗潮濕,處處散發(fā)著陳腐味,斑斑駁駁的墻面,布滿青苔。</h3> <h3>老式陳舊的煙囪,靜靜的矗立在那里,述說著往日苦難的歷程。</h3> <h3>走進老屋看了幾眼,屋子很臟亂,墻皮已經剝落,依稀可以看到老宅的痕跡。</h3> <h3>屋頂被炊煙熏得烏黑,空間充滿霉味。</h3> <h3>東山老街的北部這個鐵橋的對面被稱為日本街(音gai),是當年掠奪我煤炭資源的日本商人住的地方。此刻陰云籠罩,聽不到一點聲音,也見不到人影,讓人感覺有點恐怖。</h3> <h3>在老宅的胡同轉了一圈,沒見到一個人,回到鐵橋上見到一位老人許先生,他給我講述了這里的故事。</h3> <h3>老宅現僅存2棟,一棟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另一棟去年毀于一場大火,據說消防車連鐵橋都過不去,眼看著燒毀。</h3> <h3>這是燒過的廢墟</h3> <h3>日本街保存比較好的老宅。</h3> <h3>老宅里留下的幾戶人家仍然安定的住在這里,悠閑的在樹下聊天乘涼。</h3> <h3>在東山老街的西部這個胡同,歷史上可是興旺發(fā)達,人來車往比較多的地方,因為這個胡同的盡頭是河本大作的住宅。</h3> <h3>我們把鏡頭拉近去看看老宅的樣子。</h3> <h3>河本大作的老宅是日偽統(tǒng)治時期遼源煤礦日本統(tǒng)治者所建造的甲級住宅,只有河本大作這樣級別的人才能住。</h3> <h3>河本大作是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1928年開始謀劃部署暗殺張作霖的行動,親手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皇姑屯事件,是暗殺張作霖行動的主謀。</h3> <h3>九一八事變后,1931年11月,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命令他去接收西安(今遼源)煤礦,卻遭到了煤礦股東和地方勢力的反對,他勾結了海龍縣山城鎮(zhèn)地方頭目于芷山,以武力強行接收了西安煤礦。</h3> <h3>他接手礦山以后,對煤礦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統(tǒng)治,采取“以人換煤”的政策,有7萬余名礦工慘死在井下。在遼源煤礦死難礦工墓陳列館里展出的一張工票、勞工證和礦工墓、望魂橋、北大營等遺跡和那一排排累累白骨都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鐵證。</h3> <h3>老宅占地很大,解放后煤礦工人成了這里的主人,分給了多戶人家居住,現在多數都人走屋空,正巧趕上南側這戶人家的主人回來取東西,我走進來拍了幾張照片。</h3> <h3>走進東側這戶人家,門虛掩著,屋子里好像沒人,隨手拍了幾張照片。</h3> <h3>這是河本大作老宅的后院,挺<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一片房子。</span></h3> <h3>走出河本大作舊居,遠遠看見一片寬闊的院落,透過鐵柵欄可以看見一座保存完好的日本住宅,院子里栽有果樹和鮮花,在綠樹濃蔭中顯得很安靜。</h3> <h3>他的正門在這里,一條窄窄的巷子在他房前蜿蜒而過。</h3> <h3>透過鐵柵欄看見屋內有人走動,前去叫門。</h3> <h3>它現在的主人王先生,是礦山分局退休老干部。他給我講述了許多關于老宅的故事。</h3> <h3>老宅的屋子里基本保持原來的樣子。</h3> <h3>純老式鑄鐵暖氣片。</h3> <h3>寬大的玻璃窗,厚厚的墻壁,保溫性能比較好。</h3> <h3>木制窗欞一樣的東西,做工精細。</h3> <h3>松木地板經歷了百年冷熱變化,基本沒有腐爛。</h3> <h3>內部格局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h3> <h3>據王先生講這個大門的外邊原來是河本大作的后花園。</h3> <h3>這座老宅基本保持原來的樣子。墻的基礎不是本地的青石頭,而是土紅色的火山石。是專門從長白山那邊運來的。</h3> <h3>我走出老宅,回頭看我先生還站在那里,他告訴我,他要堅定的守下去,因為他對老宅有感情,老宅是文物、是歷史,對后人有警示教育作用,也許還不止這些。</h3> <h3>在遼源東山南部日本人遺留下來的老宅中還有許多保存完好的,由于年久沒人居住,它們被包裹在重重荒草樹木中,如果不走進去,很難看見它們的真實模樣。</h3> <h3>解放后,國家對煤礦實行國有并進行了全面開發(fā),從全國各地調來了大批的工人,這些日本人的老房子都分給了煤礦工人居住,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原有的住宅都不夠用,就前搭后接的蓋上了小房或偏廈,到現在成了名副其實的棚戶區(qū)。</h3> <h3>遼源煤礦成了國家重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一車車優(yōu)質煤炭源源不斷的從這里運往全國各地。</h3> <h3>煤礦工人翻身成了國家主人,地位、待遇、收入都很高,住在這里的礦工生活很優(yōu)裕,成了市民都向往的地方。</h3> <h3>在計劃經濟的年代,東山臨街的兩側是沒有門市房的,都是普通的日式住宅和早年留下的楊樹和榆樹。</h3> <h3>人們統(tǒng)一到礦山去上班,沒有人經商開店。</h3> <h3>改革開放后,大力提倡個體經濟,于是有頭腦的人,在自家門前因地制宜蓋起了儉漏的小偏廈,開起了簡單的店鋪,直到棚戶區(qū)改造開始,才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h3> <h3>時光在四季變化中行走,這些低矮的老房子就像一個久病的老人在痛苦的呻吟,也許有一天就該壽終正寢了。</h3> <h3>東山老街遺存的這些日本老宅,生動的展示了曾經在這里住過許多日本殖民統(tǒng)治者和他們在遼源煤礦犯下的反人類罪行,從而使國人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提升對遼源煤礦的歷史乃至對中國近現代史的了解,自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建設繁榮富強的自由民主之國家而奮斗。</h3> <h3>走出東山老街,眼望山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再回首綠樹掩映的那一片老宅,不知道它們是否還能安然固守與世無爭的那份悠然。也許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些老宅只能停留在我的記憶中,隔著悠悠歲月,演繹一個又一個悲喜交集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