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從解放前到文革前的一段時期(20世紀(jì)40年代到60年代),我村有一個大名鼎鼎的村級劇團(tuán),在陽城縣境內(nèi)很有名氣。發(fā)起人叫常有信(也叫圪創(chuàng)),開始演秧歌,后改演唱上黨梆子。楊家戲劇目有:《金沙灘》、《雁門關(guān)》、《乾坤帶》、《楊金花奪帥印》;岳家戲劇目有《奪秋魁》、《巧緣案》、《意恩緣》、《舉鐵龍》、《失金陵》、《復(fù)金陵》。其它劇目有《徐公案》、《彩仙橋》、《會緣案》、《胭脂》、《秦香蓮》,還演出上黨二簧《破洪州》、《牧羊圈》、《秋胡戲妻》、《掛蘢燈》。折子戲有《酒樓洞房》、《洞房歸山》、《坐山吵窯》、《清風(fēng)山》、《雙掛印》、《黃鶴樓》、《奪阿斗》、《寄女殺家》、《跳花園》、《坐宮》、《過江殺督》、《霞孟關(guān)》、《訪永寧》等。還有保留秧歌劇目《打棒槌》、《三怕老婆》、《白蛇傳》、《小禿下四川》、《李成歸放羊》、《邵秀英擔(dān)水》等。演出三天三夜節(jié)目綽綽有余。</h3><h3>現(xiàn)把當(dāng)年劇團(tuán)人員介紹如下:</h3> <h3>常有信,劇團(tuán)發(fā)起人,演大花臉,戲箱放在他家,日本侵占我地區(qū)時,把戲箱藏在自己院內(nèi)的地窖里。</h3><h3>張宏聲,劇團(tuán)導(dǎo)演,演老生、老旦。如《寄女殺家》里的馮老張,《坐山吵窯》里的胡彥,《雁門關(guān)》里的佘太君。他熟知我村演出所有戲曲的全部過場,雖不會操作上下首音樂,卻可以用嘴連打帶拉地唱出來,排戲時揮灑自如,得心應(yīng)手,好多年輕人學(xué)戲都是他教。</h3><h3>楊永文,演花臉、老生。所演《奪秋魁》里的梁王是一絕,從扮相、唱腔到身手都十分地道。他還演二花臉牛皋、老生宗澤等。他戲路寬,正反角色均可勝任。后來村里演唱現(xiàn)代戲,也經(jīng)常參加演出。</h3><h3>常欽,演大臉、老丑。如《彩仙橋》的太師,《坐山吵窯》的胡彥。</h3><h3>茹永斌,演大臉,官丑。如《奪秋魁》中張邦昌等。</h3><h3>張發(fā)榮,演紅生,如《巧緣案》中的御史,《雙掛印》中的六郎,《雁門關(guān)》中的八郎,《黃鶴樓》中的劉備等。其嗓音洪亮,表演入情入理,深為觀眾喜愛。</h3><h3>常心甫,演小丑和官丑,如《夸官拿府》和《徐公案》中的家郎,《巧緣案》中的后房兒子銀魁,《意恩緣》中的施全。常臨場發(fā)揮,逗觀眾哄堂大笑。</h3><h3>常有政,演包頭,即男人演女角。</h3><h3>張小濟(jì)(拴年濟(jì)),演包頭,如御史夫人。</h3><h3>楊金太,原演包頭,后演老生。</h3><h3>楊生濟(jì),演官丑,《巧緣案》中的祁知縣是他演得最好的角色。</h3><h3>常福順,演小生,如《彩仙橋》中的秦英,《奪秋魁》中的岳飛,《黃鶴樓》中的趙云等,后也演紅生如宗澤、王延齡等。扮相英武,嗓音高亢,非常難得。</h3><h3>張宏興,又名張濟(jì),演邊生。</h3><h3>楊福勝,演包頭,青衣正旦,還可演紅生。如《彩仙橋》中的夫人,還演宋王。</h3><h3>張?zhí)煲遥置¤F,因演《奪秋魁》中的牛皋出名,人們都叫他牛皋鐵。他做工上乘,嗓音渾厚,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h3><h3>常希中,又叫黑旺,唱過秧歌。并會打戲(編劇本:紅志革)</h3><h3>楊接昌,演紅生海瑞,小生許仙(秧歌)。</h3><h3>常新順,演小生周瑜等。</h3><h3>常樹鵬,演二花臉,如牛皋等。</h3><h3>常宏昌,演紅生,如六郎、八郎,海瑞等。</h3><h3>常永建,演紅生,也演大臉如徐延昭。</h3><h3>衛(wèi)海水,演小生,如楊宗保、趙云,《奪秋魁》里的梁興等?!都t誌閣》里的黃杰。</h3><h3>楊冬生,演小丑,如徐猛、施全等。</h3><h3>常小臭,演二花臉《紅誌閣》。</h3><h3>死娃四,住南頭口,名字無考,因給人扳死娃又排行老四都這樣叫他,他演頭把小軍。</h3><h3>張小全,又稱麻糖全,在秧歌劇里演青蛇。</h3><h3>張宏俊,又叫張紅羅。紅生、小生、老生均可扮演。所演的八郎、海瑞等形象在我村人心目中閉目可憶。是我村的第二代導(dǎo)演,文革期間導(dǎo)演現(xiàn)代戲劇目多個。</h3><h3>以上演員大多去世,只有常樹鵬、楊東生、衛(wèi)海水等人在世。</h3> <h3>女演員有:我村第一個婦女演戲是上院的張初初,扮演穆桂英。</h3><h3>常秋云,演花旦、武旦,如穆桂英,御史夫人,酒樓洞房里的瑞芝等。扮相俊美,身段優(yōu)雅。</h3><h3>常大愛,演青衣、正旦,如《巧緣案》中的御史夫人等,去世。</h3><h3>楊小愛,演青衣、小生,如御史夫人、小王等。</h3><h3>常粉紅,演小生,如岳飛等。</h3><h3>常粉魚,演青衣、小旦,在《楊金花奪帥印》中飾演楊金花。</h3><h3>劉錦白,演青衣、小旦,《巧緣案》中演丫鬟,去世。</h3><h3>常粉眉,演老旦,如佘太君,去世。</h3><h3>常秀蓮,演《酒樓洞房》的瑞芝。</h3> <h3>后來茹長勝、常有明演三花臉,常廣河演小花臉。</h3><h3>上首樂隊,楊接昌(去世),鼓板師,丑蓮的爺常正祥(去世)打棒,二十旺拍鈸,劉保順(去世)打小鑼。后來劉保順打鼓板,常百林(去世)打大鑼,張紅慶拍鈸,楊子建(去世)打小鑼后來打鼓板;文革后常冬倉打小鑼。下首樂隊,常樹聲(去世)頭把,張家珍(去世)二把,張志功(去世)老胡;后,常子英(去世)頭把,張引堂(去世)二把,又后張玉生(去世)二把,楊喬順頭把,張啟太(去世)二把。</h3><h3>大衣箱是常維志(因一只手殘,人稱金圪朵,已去世),還會修理頭腦。二衣箱(頭腦)是楊黑禿(去世)。</h3><h3>團(tuán)長叫宋林(去世),退伍軍人,原藉四川,后落戶我村,妻子是下河人,其妻歿后續(xù)娶我村x氏(生濟(jì)的妻子)。熱心劇團(tuán)工作,動員青年人參加學(xué)戲,組織排練和演出,為我村的文化事業(yè)出了很大力氣。宋林死后葬回九隊。</h3><h3>值得記憶還有張斗銀先生(電工強的二爺),是我村劇團(tuán)的編劇,曾創(chuàng)作秧歌《寄人契》劇本。劇情描寫把人寄往某地,寄時要寫一紙契約,戲詞中有:頭至頭發(fā)稍,腳至腳后根,左右胳膊指甲稍,五臟六腑均完整。幽默風(fēng)趣,引人捧腹,令觀者不忘。</h3> <h3>劇團(tuán)除在我村演出外,還出村演,過沁河到神子頭,八十年代曾到駕嶺、園河、暖這等地演出。上世紀(jì)60年代是我村劇團(tuán)的鼎盛時期。在縣城烈士陵園與陽城一團(tuán)演對臺戲,劇目都是《奪秋魁》。陽城一團(tuán)的演員下場后顧不得擦臉來看我村劇團(tuán)演出,給予很高的品價,后來一團(tuán)多次來我村想挖走演員卻未能如愿。劇團(tuán)晚上排戲在楊永文的南屋,因抽旱煙的人多,要用席篾子摳煙鍋,不用幾夜就把他家的囫圇席扯去半條。排完戲開門,可門粗往外冒煙。由此可見當(dāng)時排戲人員之多,吸煙人之多,學(xué)戲者用心之專。</h3>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即1944年到1946年,我村曾組織小型劇團(tuán)演出文明戲。劇目有《參軍》、《互助組》、《做軍鞋》、《借糧》、《采?!贰ⅰ督饽_》、《邵秀英擔(dān)水》、《小二黑結(jié)婚》等。大多是自編,內(nèi)容是動員參軍入伍、支援前線、互助生產(chǎn),反對纏腳等內(nèi)容。當(dāng)時村里組織婦女開辦紡織廠,白天紡線織布,晚上學(xué)戲。劇團(tuán)的領(lǐng)導(dǎo)是楊永勤和茹培勲(當(dāng)時村里婦會主任,常小丑母)。參加演出人有:張?zhí)K云(常錫命母)、李便榮(我母親)、趙美容(我嬸母)、王保翠(常有庫母)、王錦仙(常英杰母)、王新愛(張鐵勝母)、王小粉(劉同日母親)、郭小必、霍小錦等。這些人里李便榮壽數(shù)最長(2017年93歲去世),還有張?zhí)K能(常廣亮母),常秀蘭,馮玉仙(大國勝母),張拴保(張鐵奎父),常興旺(賣油旺,常培任父)。除在本村管的戲臺和五道頭戲臺演出外,還多次出村,到北留、西神頭、高洼、南莊、頭南演出,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活躍了我地當(dāng)時的文藝舞臺,為廣大群眾所喜愛。</p> <h3>文革期間,到處排演樣板戲,我村曾排演《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新羊工》、《奶頭山》等劇目。排演新劇目,主要依靠老演員,新吸收演員有常小姣,扮演《智取威虎山》中的少劍波,去世。以后又排演《龍江頌》、《紅嫂》等劇目和自編小戲《女隊長》、《追肥記》等。導(dǎo)演是張紅俊,演員有楊紅苗、常月季、張聰苗、張委紅、張末霞、常倉富、劉家林(去世)、張進(jìn)才、張培善、常玉林(去世)、楊春芳(留留)、常乞耐、常粉云、張國強(白驢)等等,扮演江水英和紅嫂的女演員楊紅苗受到群眾好評。所排小戲曾多次到陽城縣城參加匯演,曾在縣廣播站錄音后,通過有線廣播在全縣播放。</h3> <h3>改革開放后我村恢復(fù)傳統(tǒng)戲演出,當(dāng)時有部分老演員還能參加排演,為了培養(yǎng)新人,又吸收了一些新演員,如張小紅、楊小耐、楊粉萍、楊雪梅、常青苗,還有演大花臉的??≡?老片)、楊沙計(小黑)等,除在本村演出外,還出箱到我縣的河北、駕嶺、潤城等地演出,并有微薄的收入。當(dāng)時楊福勝當(dāng)團(tuán)長,負(fù)責(zé)組織排練,各個演員的家里,他就不是跑了一回兩回,雖說自已不演了,卻付出了更多的辛勞。因耳聾,大家都叫他"老龍"。到了上世紀(jì)末,隨著大多數(shù)老藝人的離世,可以接班登臺的年輕人少之又少,劇團(tuán)封箱不再演出。</h3> <h3>石苑村劇團(tuán)沒有了,大衣箱也垛了好多年了。但是它給石苑村老百姓帶來了幾十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功不可沒;它給村人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我從小就從它身上受到戲曲的影響,以至長大后也參入其中。我曾經(jīng)是下手樂隊的二胡、笛子、嗩吶、揚琴的演奏者,同時還編寫一些東西,曾創(chuàng)作過好幾個小戲曲,在村里演了去公社演,然后參加縣里的匯演。雖然水平有限,標(biāo)語口號式為當(dāng)時政治服務(wù)的內(nèi)容,沒有什么可圈可點處,但確確實實鍛煉了我的寫作,學(xué)習(xí)了一些戲曲創(chuàng)作方法,尤其是唱詞用韻方面,得到磨煉。</h3><h3>唉,劇團(tuán)沒有了,我的回憶卻不能沒有!</h3> <h1><b><font color="#ed2308">本篇文章昨晚發(fā)出后至現(xiàn)在僅僅20個小時,點擊量達(dá)1千6百多人次。同時收到了一些不知名者的贊賞。作者在此感謝各位的支持,將逐步把我村的文化記憶整理出來,奉獻(xiàn)給大家!</font></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以下是石苑村劇團(tuán)歷代演職人員</b></p> <h3>常福順(去世),又名小順。常有信之子。</h3> <p class="ql-block">張發(fā)榮,紅生(胡子生)演員。嗓音宏亮寬厚,扮相英俊瀟灑,做工細(xì)致入微。曾扮演海瑞、宗澤、牛德安等。當(dāng)時陽城劇團(tuán)來請他,他堅決不去。</p> <h3>茹永斌(去世)</h3> <h3>楊永文(去世)</h3> <p class="ql-block">楊福勝(去世)</p> <h3>常欽(去世)</h3> <h3>常心甫(去世)</h3> <h3>張紅俊,又名張紅羅,我們村劇團(tuán)的第二代導(dǎo)演。去世。</h3> <p class="ql-block">常宏昌(去世)</p> <h3>常大愛,張紅俊妻子。去世。</h3> <h3>常永建(去世)</h3> <h3>楊金太(去世)</h3> <h3>衛(wèi)海水(2019年元月)</h3> <h3>常秋云(2019年元月)</h3> <h3>楊東生(2019年元月)</h3> <p>常樹鵬 2018年照片(2020年去世)</p> <p class="ql-block">楊永勤,解放初曾經(jīng)和茹培勳擔(dān)任劇團(tuán)領(lǐng)導(dǎo)工作。</p> <h3>李便榮(2O17年病故)</h3> <h3>王錦仙(去世)一一常樹鵬妻子</h3> <p class="ql-block">王小粉,已去世。</p> <h3>趙美容,早年遷居安徽省。已去世。</h3> <h3>常粉眉(去世)</h3> <h3>劉錦白(去世)</h3> <h3>常柏林(去世)</h3> <h3>楊子建(去世)</h3><h3>收集本文資料時曾得到楊子建兄的大力幫助,在此特致感謝,愿楊兄在天之靈永安!</h3> <h3>常東倉(2O19年4月)</h3> <p class="ql-block">張紅慶(2021.9)</p> <h3>常粉魚</h3> <h3>常小姣(去世)</h3> <p class="ql-block">楊紅苗,曾在《紅嫂》中飾紅嫂,在《龍江頌》中飾江水英。</p> <h3>張委紅,2019年3月</h3> <p class="ql-block">張聰苗,曾在《龍江頌》中飾阿蓮。</p> <h3>楊春芳近照(2019年2月)</h3> <h3>常倉富一一常有信之孫,常福順之子。</h3><h3>(2019年元月)(2019年7月30日去世)</h3> <p class="ql-block">劉家林,已經(jīng)世。曾在現(xiàn)代戲《紅嫂》中飾反面人物刁鬼,在《龍江頌》中飾黃國忠,表演出色。</p> <h3>張小紅,張?zhí)煲抑?lt;/h3><h3>(2019年元月)</h3> <h3>張國強,小名白驢。</h3><h3>(2019年元月)</h3> <h3>楊喬順 (2018年8月)</h3><h3>2019年10月病故。</h3><h3>深深地懷念老喬!從此以后,誰還能拉起頭把為演出伴奏呢?斷了絆了!</h3> <h3>常玉林(去世)</h3> <h3>常乞耐(2019年4月8日)</h3> <h3>??≡?老片)近照</h3> <h3>常小耐(2019年元月)</h3> <h3>楊粉萍(2019年元月)</h3> <h3>楊雪梅(2019年元月)</h3> <h3>常青苗(2019年2月攝)</h3> <h3>楊滿堂,2019年3月</h3> <p>楊鐵屯,曾扮演苗先生和岳飛等。</p> <h3>張培善(2019年2月)</h3> <p class="ql-block">張小國(2019年2月19日即正月十五夜)</p><p class="ql-block">曾在《紅嫂》中飾刁鬼。2024年6月去世。</p> <h1><b><font color="#ed2308">凡我村劇團(tuán)演員及樂隊人員請傳送圖片</font></b></h1><h3><b><i style=""><font color="#167efb">親人和朋友們代傳送也行!</font></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