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教師播放視頻,欣賞19世紀(jì)末的藝術(shù)作品</h3><h3>提問:你對哪幅作品一見傾心呢?</h3> <h3>生:我喜歡2號,色彩很豐富</h3><h3>生:我喜歡3號,色彩很強烈</h3><h3>師:巧,它們都出自同一個畫家之手</h3> <h3>今天我們來了解這位畫家,梵高</h3> <h3>活動一:分組,拿出每組的圖片欣賞,并嘗試將這些作品分類</h3><h3>生:分3類!根據(jù)明暗,線條明顯與線條不明顯分</h3><h3>生2:分兩類,有外輪廓線條,無線條</h3><h3>師:為什么同一個人畫的畫差別這么大呢?</h3> <h3>進入梵高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時期:荷蘭時期</h3><h3>欣賞吃馬鈴薯的人</h3><h3>描繪社會底層的人</h3> <h3>不喜歡這種生活,進入田園生活</h3><h3>師:向日葵代表著什么呢?</h3><h3>陽光</h3><h3>師:加什么顏色的背景可以讓它……</h3> <h3>活動二:學(xué)生打開平板,試試給向日葵添加背景色彩</h3> <h3>看看梵高添加的是什么顏色的背景?</h3><h3>數(shù)一數(shù)畫面中有多少種黃色?</h3><h3>使用這么多種黃色讓你有紋樣的感受?</h3><h3>生:有深有淺,有層次感</h3><h3>生:強烈</h3> <h3>活動三:找一找桌面上的圖片:有沒有像這樣有層次感,色彩強烈的圖片</h3> <h3>這三張作品里運用了哪些色彩?</h3><h3>生:橙色和藍色</h3><h3>黃色和紫色</h3><h3>紅色和綠色</h3> <h3>和前期作品比較,作品有什么不同感受?</h3><h3>生:讓人感覺對比強烈,第一幅作品顏色比較暗</h3> <h3>活動三繼續(xù):尋找桌面上色彩對比強烈的圖片</h3> <h3>這個時期,梵高最大的變化是什么?</h3><h3>生:色彩變得很鮮艷</h3><h3>生:從灰暗色系到越來越明亮</h3> <h3>欣賞</h3> <h3>第三個時期,身體療養(yǎng)好,來到圣雷米,他的畫風(fēng)有什么改變呢?</h3> <h3>配音欣賞~星月夜</h3><h3>與前期作品比較有什么不同的感受?</h3><h3>活動四:與同桌一起討論,填寫學(xué)習(xí)單</h3> <h3>匯報:這張作品描繪了什么?給予你的感受?</h3><h3>生:描繪了夜晚,感受了動感</h3><h3>師:在哪里感受到動感?</h3><h3>生:圓形中間,呈螺旋形一層層</h3><h3>生~那座小山感覺不斷往上長</h3><h3><br></h3> <h3>仔細觀察局部:</h3><h3>線條很多</h3><h3>筆觸痕跡,有力</h3><h3>你覺得畫家?guī)е裁葱那楫嬤@幅畫呢?</h3><h3>生:難過、生氣</h3><h3><br></h3> <h3>欣賞星月夜的動感版</h3> <h3>視頻欣賞最后一個時期的作品創(chuàng)作</h3><h3>變化是什么?</h3><h3>生:寫實,色彩更豐富</h3><h3>生:還有更多的線條</h3><h3>師:他用自由奔放的感觸畫出的線條</h3><h3>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浮世繪的青睞</h3><h3>然而,他在此時停止了創(chuàng)作,為什么呢?</h3> <h3>通過視頻了解梵高的一生!</h3><h3>看完視頻你的感受是什么?</h3><h3>他很善良,他很熱愛繪畫</h3> <h3>孩子分角色朗讀,嘗試通過文字,了解梵高的內(nèi)心</h3> <h3>他雖然不在了,但是他給世人帶來持續(xù)的影響……</h3> <h3>帥哥老師說課:</h3><h3>1、學(xué)生學(xué)得開心,我教得不累,你們聽著不疲憊</h3><h3>2、我喜歡看電影,我把一節(jié)課當(dāng)成自己導(dǎo)演的電影</h3><h3>3、音樂的選擇是本課的重要因素</h3><h3>做刪減,吃馬鈴薯的人特色并不明顯,重點放在后兩個階段</h3> <h3>臺灣教授評課:如果讓孩子先了解梵高生平再賞畫或許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東西被挖掘出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