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年初聞聽在深山之中有楊升庵先生的手跡碑刻,卻一直未能成行。</h3><h3> 戊戌孟冬時節(jié),余與好友義馬、瑞國相約去探尋,在密林之中苦苦尋覓,歷經(jīng)辛勞,終于一睹碑刻尊容,果然氣度不凡。</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碑通高235cm,其中:碑額高56cm、寬100cm,主碑高180cm、寬80cm,</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碑</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厚11cm。</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共有28列,滿列66字,全文約1700余字,每字2cmX2cm。</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石碑平放在地面,碑額向東、底部朝西。</span></h3><h3>余20多年來未在野外發(fā)現(xiàn)這種厚種大氣的古碑,心中欣喜,路途的疲勞感皆無。</h3> <h3> 碑額“象山琴表”四字為明代大理名士李元陽所書。</h3> <h3> 碑名:壽官靜齋×翁墓表。惜<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姓被鑿去。</span></h3> <h3> 撰文作者為明代張志淳之子張含(號禺山)。</h3> <h3> 惜被鑿去,但仍可識別出碑文為楊慎(號升庵)書丹、李元陽篆額。</h3><h3><br></h3> <h3> 作為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楊升庵,雖在保山生活三十五年,但存世的碑刻墨跡稀少,該碑的發(fā)現(xiàn)越發(fā)顯得彌足珍貴。</h3> <h3> 落款為“皇明嘉靖乙已(公元1543年)春正月三日",<span style="line-height: 1.8;">距</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今475年。</span></h3><h3> 仔細欣賞楊升庵的楷書,雄強俊秀、勁挺奔放,暢達而腴潤,自然精妙,匠心獨運??吹贸鏊€是一位優(yōu)秀的書法家。</h3> <h3> 碑刻體型碩大,抓緊時間做拓片。</h3> <h3> 好友相助</h3> <h3> 石碑周圍環(huán)境潮濕,耗時約五個多小時方才做成拓片。</h3><h3> 碑文主要記載主人公,字彥輝(姓被鑿去)、號靜齋,浙江安吉人,先世祖于洪武中年謫戌金齒司永昌衛(wèi)至今,終年八十有六,以及本家族繁衍生息的情況。</h3><h3><br></h3> <h3> 碑額</h3> <h3> 仙鶴祥云紋纏繞“象山琴表”四字,精美的紋飾端莊大氣,滲透著主人靜齋家族的顯赫。</h3> <h3> 李元陽書寫的小篆碑額,用筆逆起駐收、內(nèi)斂含蓄、筆法流暢,功力深厚。</h3><h3></h3> <h3> 余不由想起同樣為張含撰文、楊升庵書丹、李元陽篆額的另一塊名碑,那就是騰沖的《鄭國秀墓志銘》。</h3><h3> 余認為,這塊新發(fā)現(xiàn)的《壽官靜齋×翁墓表》與《鄭國秀墓志銘》堪稱姊妹篇。</h3> <h3> 碑的附近生長著一叢本應(yīng)長在水邊的蘆葦……</h3> <p> 余與大家分享一下該碑三位作者的基本情況,凸顯《壽官靜齋鄭翁墓表》的歷史價值。</p><p> 首先是碑文的撰寫者張含。</p><p> 張含(1479~1565),明代人物。字愈光,一字用光,云南保山人。 代表作品 《云南通志·明世說新語》,他少舉于鄉(xiāng),不樂仕進,游梁、宋間為李夢陽所知,與楊慎友善。學者稱禺山先生,與楊慎等人創(chuàng)辦“明詩堂”詩社。晚年好縱筆作草書,不師法帖,殊自珍詫。卒年八十七歲。因父子三人皆文才超群,張含與其父張志淳、其弟張合,并稱為張氏父子。</p><p> 其次是碑文的書寫者楊升庵。</p><p> 婦孺皆知的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臨江仙)的詞作者正是楊升庵先生。</p><p>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士楊廷和之子。</p><p> 楊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fù)為翰林修撰,任經(jīng)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議大禮”受廷杖,謫戍于云南永昌衛(wèi)。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后雖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終老于永昌衛(wèi)。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謚“文憲”,世稱“楊文憲”。</p><p> 楊慎在滇三十余年,博覽群書。后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p> <h3> 圖為2002年重建的保山楊升庵寓所“狀元樓”。</h3> <h3> 文保單位保護碑</h3> <h3> 通往狀元樓路邊的百年皂角樹</h3> <h3> 皂角熟了</h3> <h3> 一九九九年始立在云南保山太保公園內(nèi)的楊升庵紀念碑</h3> <h3> 楊升庵紀念碑碑額</h3> <h3> 云南保山蔣懷洲先生所著《楊慎傳》</h3> <h3> 云南保山楊曉富先生所著《楊慎》</h3> <h3> 楊升庵家鄉(xiāng)四川成都的升庵祠</h3> <h3> 楊升庵畫像</h3> <h3> 楊升庵塑像</h3> <p> 再說說碑額的篆寫者李元陽先生(上圖為李元陽塑像)。</p><p><br></p> <h3> 2018年8月10至11日,省委書記陳豪同志一行在保山調(diào)研時提出,要立足于“山水田園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開放創(chuàng)新之城”三個定位。該碑的發(fā)現(xiàn),為保山“歷史文化名城”這張名片又增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h3><h3> 據(jù)悉,該碑已引起有關(guān)部門的關(guān)注,廣大歷史文化愛好者希望其能有一個好的歸宿并加以研究宣傳,不枉張含、楊升庵、李元陽三位先賢給保山留下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h3><h3> (文中部分圖片、文字源于網(wǎng)絡(luò))</h3> <h3> 李元陽(1497~1580)字仁甫,號中溪,別號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縣人,白族。李元陽自幼沉默寡言但聰明過人,勤讀詩書,尤好文史。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年),取云貴鄉(xiāng)試第二名;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由于參加議論為嘉靖皇帝生父封號的所謂“議大禮”而被貶江西分宜縣。后改授江蘇江陰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害,體恤民苦,并以廉潔著稱,當?shù)匕傩赵鵀橹⒈?,載其種種善舉。晉京任戶部主事后不久,改任監(jiān)察御史,負責彈劾官吏、整肅政紀。他剛正不阿,曾直言嘉靖皇帝:“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祿得君子,近年來以爵祿畜小人?!北煌欧Q為“真御史”。正是這種直言不諱使他在官場上屢屢碰壁。嘉靖十五年丙申,以御史巡福建。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年),因上疏請求嘉靖皇帝不要去承天,被貶往荊州任知府。在荊州府任上,荊襄百里之間沒有水井,他帶頭捐俸打了幾十眼井,限期各縣修復(fù)河堤池塘,使沿江州縣不受水災(zāi),當?shù)厝嗣袼煲浴袄罟?、“李公堤”命名,以茲紀念。李元陽清正耿直,對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的現(xiàn)實極為不滿,又不能解決現(xiàn)實問題。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年),借奔父喪,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隱居大理40年未再出仕。他寄情于蒼山洱水之間,省卻了爾虞我詐的傾軋,再無宦海的羈絆,既與楊士云、楊慎、張含、李摯等文化名流詩文唱和,又勤于著述,其詩文集有《艷雪臺詩》、《中溪漫稿》,理學著作有《心性圖說》,并在晚年編纂了嘉靖《大理府志》和萬歷《云南通志》。由于他在哲學、史學、文學、書法、教育諸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譽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在云南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萬歷八年(1580年)病逝于家中,享年84歲。</h3><h3> 《壽官靜齋×翁墓表》集明代三位名士于一身,其厚重的歷史價值不言而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