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游古鎮(zhèn) 識巴蜀

小娃

<p>  我國現(xiàn)有約4萬個建制鄉(xiāng)鎮(zhèn),其中不乏有著百年歷史以上的古村鎮(zhèn),它們的歷史淵源和地理區(qū)域不同,建筑風格和文化氣質(zhì)也大相徑庭。比如:徽派大家風范,嶺南個性鮮明,南詔各領(lǐng)風騷,西北樸實無華,西南另類浪漫,湘黔清秀靈逸,水鄉(xiāng)小巧精致,而北方大院則富貴大氣。</p><p><br></p><p> 四川山水險峻,人文薈萃,現(xiàn)存古代場鎮(zhèn)大多為清初時期依山而建,呈現(xiàn)粗獷又靈巧的特點,這是蜀地人民的古老智慧與各省入川移民帶來的新鮮知識和技術(shù)相融合的結(jié)果。遠遠眺望或倘佯其中,如同細讀一本世紀大書,多少能悟得巴山蜀水的前世今生。</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閬中古城</b></p><p> </p><p>南充閬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為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zhèn),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國春節(jié)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四大古城之一,5A旅游景區(qū)。</p><p> 閬中古城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h3>華光樓原為古鎮(zhèn)江樓,是閬中古城的標志性建筑,在閬中古城樓閣中建造最早又最宏偉壯觀,被稱作"閬苑第一樓"。它橫跨大東街南頭,位于上、下華街之間,臨嘉陵江,正對南津關(guān)古渡,每層樓四周游廊可供人憑欄,更有詩文匾額供人賞嘆。</h3><h3>中天樓始建于唐朝,毀于民國,2006年重建。中天樓是閬中古城的風水坐標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以它為軸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開,因此人稱"閬中風水第一樓"。</h3> <h3>戰(zhàn)國中期巴國為避戰(zhàn)亂遷都閬中,之后歷代帝王都視閬中為轄治西南的重鎮(zhèn),競相在此設(shè)置郡、州、府、道并苦心經(jīng)營。唐初魯王靈夔、滕王元嬰相繼鎮(zhèn)守閬中時,按宮苑格局大興土木、廣建殿堂,使閬中的建筑格調(diào)驟然上品位、成規(guī)模,始有"閬苑"之稱。</h3><h3></h3><h3>王子皇孫、朝廷命官在這塊風水寶地羈留期間,也紛紛廣聘能工巧匠,或興土木建府第,或擇佳處修別殿,逐漸使古城形成了獨特的唐宋格局、明清風貌。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街巷61條,古院落數(shù)以千計,總面積2.1平方公里。</h3> <h3>漢桓侯祠,俗稱張飛廟,明代又稱雄威廟。桓侯祠為明清時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規(guī)?;趾?,建造精美,由山門、敵萬樓、左右牌坊、東西廂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組成,建筑面積達2200平方米,為三國文化的一大勝跡。</h3> <h3>川北道貢院在城內(nèi)學道街、清嘉靖年間重建、原由山門、廊道、考房、大殿、二殿、后殿和考生宿房組成。現(xiàn)存有卷棚式廊道,縱橫共長50多米,廊道兩旁的木欄上帶有飛仙椅。左右有兩排考室,各室相隔,飾以雕花。至今保護較好,是全國僅存的兩處考棚之一。清朝初年,閬中代行四川臨時省會17年,在這里共舉行鄉(xiāng)試四科。</h3> <h3>古城的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棋盤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風格于一體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風格迥異的建筑群體,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范例。</h3> <h3>古城宗教文化源遠流長。自漢唐以來,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先后傳入閬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繼而來,教徒們在這里建寺廟、修教堂,構(gòu)成了閬中多元文化中一道風景線。</h3> <h3></h3><h3>古城深宅老院眾多,家家懸掛楹聯(lián),彰顯舊時考棚文采。</h3>秦家院曾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駐地。糧倉為閬中蘇維埃沒收委員會舊址。城中還有中共閬南縣委舊址、閬南縣蘇維埃舊址、保寧鎮(zhèn)紅軍石刻標語群、閬中紅軍紀念館等眾多紅色遺跡。 <p>閬中古城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川陜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指揮下,轉(zhuǎn)戰(zhàn)閬中三年之久。全縣共有19000多人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組織,紅軍撤離川陜蘇區(qū)時,有11000多人隨隊長征,其中女紅軍500余人。據(jù)統(tǒng)計,在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閬中籍紅軍戰(zhàn)士共7500多人,其中紅軍女戰(zhàn)士200多人。</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昭化古城</b></p><p> </p><p>廣元市昭化區(qū)昭化古城,位于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p><p> 昭化古城,自唐虞起有史4000多年,水毀后的秦葭萌古城遺址清晰可辯,大量的三國古遺址諸如古驛道、葭萌古關(guān)、費祎墓、武侯祠、姜維井、桔柏古渡、等風貌依舊,保存完整。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較好的一座古代縣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p> <h3></h3><h3>昭化古城位于世界奇觀劍門蜀道之上,景區(qū)境內(nèi)古蜀道全長50多公里,苑如綠色蒼龍盤旋于崇山峻嶺之間,古蜀道兩旁翠云廊,形成了一道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綠色長廊直抵劍門雄關(guān)。</h3><h3>葭萌,古縣名。民間有傳言:‘蜀漢興,葭萌起;蜀漢亡,葭萌止。”從公元211年劉備入主葭萌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52年間,昭化被推向了歷史最前沿,劉備、諸葛亮、張飛、黃忠、霍峻、費祎、龐統(tǒng)等眾多三國英雄在此運籌帷幄、厲兵秣馬、躍馬揚戈。這個“蜀道三國重鎮(zhèn)”古時見證了蜀漢政權(quán)興衰,現(xiàn)在則壟斷著全國的三國文化資源。</h3> <h3>漢城墻遺址和古城東門——瞻鳳門。</h3><h3>城門為明代遺留,有四百多年的,城樓和城墻是按明代原址原樣復(fù)建的,原建筑毀于戰(zhàn)火和文革期間。相傳在嘉陵江對岸的刀環(huán)山北端有個山嶺叫“鳳嶺”,人們站在東門城樓上便可以看見嶺上密林中雙棲雙飛的“鳳凰”,因而為樓取名為“瞻鳳”。上下城門一遭沒看到鳳凰,倒是看到城門左旁有一個鐵環(huán),是古時掛犯人人頭用的,讓人不寒而栗。</h3> <h3>昭化文廟始建于宋,曾歷七次改建,現(xiàn)存大成殿為清嘉慶22年(1817)所建,其它建筑大都被毀,2008年按原樣修復(fù)。</h3><h3>書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慶二十二年擴建,初為為糧庫,改做學堂后稱龍門書院,寓意"魚躍龍門"。書院中廳俗稱"名倫堂",昭化境內(nèi)凡考取功名者,名字均載于廳中橫梁上,以示表彰,"名堂"一詞由此而來。</h3><h3>昭化考棚平時為學子就讀學院,考試期間為周邊四縣童試及府試考場,建于道光18年(公元1838年),設(shè)考位332個??荚翰季譃槟媳敝休S線階梯狀上升,意寓步步高升,考生考試期間均住在考舍不得離開。</h3> <h3>昭化古城是中國古代最早推行郡縣制管理的縣治地之一,是名符其實的"巴蜀第一縣"。2300年間,昭化古城由奴隸制時期的苴侯國都邑到秦漢、三國時蜀漢的重要郡縣,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驛道上的重要郡縣,再到民國和新中國的昭化縣(1953年至今改為昭化鎮(zhèn)),在同一地方完整經(jīng)歷了中國地方政權(quán)不斷的建置歷史,全國甚為罕見,堪稱一座中國建制的活化石之城。</h3> <h3>“城隍”源于古代的城墻(城)和護城壕(隍)。古時認為凡與人們生活、生產(chǎn)安全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建城池的地方必建城隍廟以示敬祭。道教也把城隍納入自己的神系,專門管理陰間亡魂。</h3><h3>昭化城隍廟始建于唐代,曾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多次重建,后毀于"文革",又于2008年在原址復(fù)建。</h3> <h3>昭化古城有川主廟會、城隍會、娘娘會、舞獅、采蓮船、哭嫁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風俗近20種。民間流傳《娘送子》、《嫁歌》等兩百余首昭化名歌。昭化《提陽戲》是以酬神、許愿為主的儺祭活動,富有宗教性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古戲劇活化石。</h3> <h3>專家評價古城建筑:八字門頭,立架垂拱,青石柱礎(chǔ),木柱玄棟;三面圍廓,門扉窗欞,雕琢精良,圖飾古樸;有商賈豪宅,存歷史故事風情。</h3> <p>在昭化,可登高望遠,欣賞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體驗天人合一之精妙。還可搜尋三國古戰(zhàn)場獵獵狼煙,感悟"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之悲壯。</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洛帶古鎮(zhèn)</b></p><p> </p><p>成都龍泉驛洛帶古鎮(zhèn),坐落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二峨山麓。建于三國蜀漢時期,傳說因蜀漢后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zhèn)旁的八角井中而得名。洛帶以"天下客家"定位,是世界客屬第二十屆懇親大會的核心分會場之一,人稱"世界的洛帶、永遠的客家"?,F(xiàn)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 <h3>古鎮(zhèn)原名甑子場,牌坊始建于三國時期?!瓣底訄觥鼻坝袀€八角井,據(jù)說三國時期蜀漢后主劉禪游玩甑子場,不慎將手中玉帶滑落井中,劉禪急令太監(jiān)淘井撈帶,不料一淘井便風雨大作,一停止便風平浪靜,再一淘又風雨大作,無法將玉帶撈起,從此甑子場更名為“落帶”,后演變?yōu)椤奥鍘А薄?lt;/h3> <h3>古鎮(zhèn)五鳳樓,又名鳳儀閣。洛帶在三國時期是蜀漢的后花園,后主劉禪常帶母親甘夫人來此游玩,朝廷專門在此修建了鳳儀館、鳳儀閣,備皇后一行小憩,洛帶老街鳳儀巷即因此得名并保留至今。五鳳樓參照歷史傳說中的鳳儀閣復(fù)建,裝飾有1500只鳳凰圖案。</h3> <h3></h3><h3>古鎮(zhèn)居民有9成是客家人,總數(shù)達2萬多,人稱“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zhèn)”。</h3>客家形成于宋末元初,是一支發(fā)源于中原的漢民族支系。西晉末年,中原諸國混戰(zhàn),百姓背境離鄉(xiāng),從中原流離至閩粵,后稱客家人。清朝初年,清政府推行“湖廣填四川”,客家人一路遷徙到西蜀的錦官城外。他們在龍泉山的森林里隱居下來,歷經(jīng)朝代更替,世事變遷,始終恪守自己的風俗習慣,沿襲客家的傳統(tǒng)禮教,保留了中原語言文化。 <h3>廣東會館位于古鎮(zhèn)上街,是洛帶鎮(zhèn)的標志性建筑,又名“南華宮”,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廣東籍客家人捐資興建。會館座北向南,主體建筑面積3310平方米,其風火墻建筑風格在四川絕無僅有。館內(nèi)石刻楹聯(lián)條幅保存完好,聯(lián)文取意及書法鐫刻堪稱上乘。其中“云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xiāng)關(guān)迢遞,歸舟欲上粵王臺”一聯(lián)最能反映客家先民拓荒異鄉(xiāng)的創(chuàng)業(yè)艱辛和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該館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完好、清代留存至今最為雄偉的廣東會館。</h3> <h3></h3><h3>江西會館又叫萬壽宮,位于古鎮(zhèn)中街,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資興建。會館布局小巧玲瓏,曲徑通幽,特別是它在中后殿之間的天井里伸出一個小戲臺,構(gòu)思獨特,為四川客家會館中所未曾見?,F(xiàn)該館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h3> <h3>湖廣會館為湖廣籍移民于清乾隆8年(1743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會館座北朝南,依中軸線對稱布局,由牌坊、戲臺、耳樓、中后殿和左右?guī)繕?gòu)成,全貼金裝飾,建筑面積2480平方米。館內(nèi)天井雖無下水道,但無論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漲,會館都不會淌水漫延,是為一大奇跡,也許是大禹保佑之故。該館現(xiàn)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h3> <h3>場鎮(zhèn)老街以清代建筑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鎮(zhèn)內(nèi)有上千年的古跡,也有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新景觀。比如“供銷社飯店”,它見證了憑糧票吃飯的過往和廢止。</h3><h3>坐雞公車,吃傷心涼粉是洛帶游重要節(jié)目?!皞臎龇邸庇卸猓阂皇菑V東客家人思念家鄉(xiāng)時做的涼粉,因思念而傷心,故得名;二指涼粉禿辣,吃涼粉的人個個眼淚汪汪,好像遇到了什么傷心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上里古鎮(zhèn)</b></p><p><br></p><p> 雅安上里古鎮(zhèn)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坐落于四縣交接之處,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它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從上里出發(fā),經(jīng)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沖,從德宏出境,即可進入緬甸、泰國,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上里還是紅軍長征北上過境地。</p> <h3>古鎮(zhèn)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筑?,F(xiàn)在這里是影視作品外景地,四川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h3> <h3>文峰塔又稱字庫塔,建于清同治五年。塔下有字紙爐,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燒字紙之用。</h3> <h3></h3><h3>二仙橋位于古鎮(zhèn)西約200米處的隴西河上,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沖毀,第三次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石橋與周圍山巒、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鄉(xiāng)之美。</h3><h3> 高橋建于清乾十四年。為三券供橋,橋上、橋下東西兩端各有一人行道,橋上、橋下皆可通行,又稱清代立交橋。 </h3> <h3>雅安為革命老區(qū)。1935年6月至1936年2月,紅一方面軍經(jīng)雅安在夾金山下的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紅軍在上里駐扎半年多,期間成立了 "認真、德誠、紫光、崇安"等四個代號的政治部,刻下七十多幅標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如:中國共產(chǎn)黨十大政綱、共產(chǎn)黨是窮人的政黨、赤化全川、紅軍是窮人的軍隊、紅軍是北上抗日的主力軍等。古鎮(zhèn)上,隨處可見這些珍貴革命歷史遺跡。 </h3> <p>專家評價上里:"鎮(zhèn)內(nèi)石板鋪街、木屋為舍、建筑群高低錯落、古風宛然;大院整個建筑雕梁畫棟、飛閣流丹,鏤空細刻、曲盡其妙,……均為清代佳作;從現(xiàn)狀總體風貌與居住建筑群規(guī)模而言,上里鎮(zhèn)是保護的相當完整的鄉(xiāng)土聚落。"</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磨西古鎮(zhèn)</b></p><p><br></p><p>瀘定縣磨西古鎮(zhèn)建在一個東西北三面繞水環(huán)山的傾斜高臺平地上,古鎮(zhèn)入口岔成兩條馬路。一條通往古鎮(zhèn),一條穿過新城,繞城后匯合成一圈。磨西曾是川西茶馬古道重鎮(zhèn),而更讓它聲名遠播的,是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這里召開過重要的磨西會議。 </p> <h3>石板鋪設(shè)的古鎮(zhèn)上,樓房緊挨著聚集于路兩邊。古民居已不多見。古鎮(zhèn)地處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入口處,距瀘定52公里,距康定約70公里,是觀賞冰川森林和高原名城的必經(jīng)之地。</h3> <h3>在磨西這個中國人都很少涉足的化外之地,1918年就建起了天主教堂,教堂雖出自法國傳教士之手,也融入了中國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廟宇建筑樣式。</h3><h3>1935年5月,兩萬紅軍主力曾在磨西休整七天。毛澤東宿營在教堂神甫房,還品嘗了法國神父制作的西餐。29日晚,主席和同天到達的中央領(lǐng)導(dǎo)同志在神甫房二樓開會,分析了敵我態(tài)勢后,會議做出紅軍不去康定改攻瀘定橋等一系列決定。次日凌晨4點,前方傳來先遣團的捷報,宣告飛奪瀘定橋取得了成功。歷史證明,磨西會議的正確決策,在危難關(guān)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并使得中國革命一步步走向了勝利。 <br></h3> <p>大渡河瀘定橋距磨西古鎮(zhèn)約50公里,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滴醯劢y(tǒng)一中國后,為加強川藏地區(qū)文化經(jīng)濟交流不僅御批修建此橋,還親筆題寫了"瀘定橋",并立御碑于橋頭。瀘定橋橋頭堡為漢族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風貌獨特系國內(nèi)獨有,是中國古代橋梁建筑的杰作。</p><p>根據(jù)中央磨西會議的決定,1935年5月29日,以22位勇士為先導(dǎo)的紅軍突擊隊,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橋上匍匐前進,一舉消滅橋頭守衛(wèi)。"飛奪瀘定橋"的傳奇,使之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要的歷史紀念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李莊古鎮(zhèn)</b></p><p><br></p><p>宜賓李莊,四川歷史文化名鎮(zhèn),有1460年建鎮(zhèn)史,位于宜賓市郊19公里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人稱"萬里長江第一古鎮(zhèn)",明代即為長江上游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p><p>李莊,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遺跡沉淀的古鎮(zhèn),是一個訴說著抗戰(zhàn)風云和滄桑的古鎮(zhèn),是"民族精神的涵養(yǎng)地,傳統(tǒng)文化的折射點"。</p> <h3>李莊古鎮(zhèn)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薈萃,古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xiàn)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筑的特點。</h3><h3>玉佛寺原名天上宮,清道光25年由福建籍移民捐資修建,主要供天后圣母,以體現(xiàn)對媽祖的祟敬。</h3><h3>奎星閣初建于清光緒年早期,原是三層八角全木建筑,可為長江過往船只導(dǎo)航,遠看猶如浮在水上。大師梁思成說它是“從上海到宜賓沿長江兩千多公里中建造最好的亭閣”,可惜原閣文革中拆除。</h3> <h3>李莊有不少建于清代的私宅大院。抗戰(zhàn)時期,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干等云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國建筑史》就誕生在李莊。這對李莊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h3> <h3>李莊是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同濟大學在校園被日機轟炸后輾轉(zhuǎn)萬里搬遷多省,1939年學校有意入川,時任國民黨李莊區(qū)黨部書記的鄉(xiāng)紳羅南陔與當?shù)仡^面人物商議后,發(fā)出“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6字電文。自此,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上萬人相繼遷駐李莊,直到1947年抗戰(zhàn)勝利后復(fù)原。故宮博物院的數(shù)千箱珍貴文物也歷經(jīng)艱辛轉(zhuǎn)運李莊,放置在張家祠內(nèi)保存五六年之久。</h3><h3>在李莊辦學期間,同濟大學的校本部設(shè)在禹王宮,工學院搬進了東岳廟,祖師殿是醫(yī)學院的解剖課堂,南華宮則是理學院的教學用房。五年時間,培養(yǎng)學生1500多人。<br></h3> <h3>留芬飯店是李莊白肉創(chuàng)始店,也是在抗戰(zhàn)期間背井離鄉(xiāng)文化人的精神驛站?,F(xiàn)居臺灣的當年同大學子、中華大漢書藝協(xié)會會長,八十余歲的劉緯世先生寫有十八首“憶李莊”詩,其中有一首便寫到“回憶當年在李莊,三餐勉強塞饑腸。留芬一頓打牙祭,數(shù)月還余飯菜香?!?lt;/h3> <p>李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稱多根據(jù)其位置、特征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如羊街,古時為牛羊的交易市場。席子巷,則是一條過去為前店后廠加工和銷售草席而得名的小巷,這條建于清代初年的小巷長60米,寬不過2.5米,兩邊均為木結(jié)構(gòu)、青瓦頂?shù)亩用窬?。平日,席子巷十分靜謐清閑,只有三兩婦女、老人和孩子坐在石階上靜靜地玩耍。席子巷是李莊古街巷的代表。</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安仁古鎮(zhèn)</b></p><p><br></p><p>成都大邑安仁古鎮(zhèn),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始建于唐朝,現(xiàn)存的舊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時期,尢以民國年間劉氏家族鼎盛時期的建筑最多,風格中西式樣結(jié)合,莊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造就了安仁鎮(zhèn)特殊的建筑風貌,號稱“川西建筑文化精品”。</p><p>安仁古鎮(zhèn)有四大看點:一是劉氏莊園,二是民國風情街,三是電影博物館,四是建川博物館聚落??梢哉f,安仁古鎮(zhèn)本身就是一個大博物館。</p> <h3>劉氏莊園由近代四川大官僚地主劉文彩及其兄弟陸續(xù)修建的五座公館(劉文淵、劉文昭、劉文成、劉文彩、劉文輝)和劉氏家族的一處祖居構(gòu)成,分布為南北相望的兩大建筑群,占地總面積達7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1萬余平方米,房屋共545間,是國內(nèi)目前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地主莊園建筑群。 </h3> <h3>劉文彩長子的三進描金大床;劉家珍寶之一點點,瑪瑙手杖和大煙槍劉文彩老年時須臾不離;鴉片煙庫利用合適的溫濕度存放鴉片,階級教育時把它編成了關(guān)押雇工的地下牢房;四十年代劉文彩花重金置辦的轎車,純手工打制,為此他還專門修筑了安仁到成都的幾十公里公路。</h3> <h3>劉文彩獨資按照大學規(guī)模設(shè)計修建的文彩中學(后名安仁中學),占地140畝,1942年開學,劉出任董事長。學校逐漸成為安仁乃至川西地區(qū)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h3> <h3><h3>劉文彩,民國時期川西地區(qū)著名的大地主及商人,軍閥劉文輝之兄。</h3><h3>在傳媒尚不發(fā)達的六十年代,人們大多是從全國巡展的大型泥塑《收租院》知道其人的,泥塑展示了地主的各種剝削方式,把劉文彩塑造成中國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雖然宣傳揉進了很多文學色彩,確有不實之處,《收租院》仍因其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和特殊的政治歷史因素,和天安門廣場的革命英雄紀念碑一樣名列國家一級文物。</h3></h3> <h3><h3>民國風情街興建于民國時期,包括樹人、裕民、紅星三條老街,及原安仁中學、安仁劇院、袍哥樓、米市和中西合璧的10座公館(安仁現(xiàn)有保存完好中西合璧的公館共27座),是一個集購物、住宿、娛樂、休閑、餐飲、觀光、影像欣賞等于一體的民國風情體驗街區(qū)。</h3><h3>有的公館在精心打造下,成了各色展館。老式有軌電車,串聯(lián)了安仁老街及分散在古鎮(zhèn)上的劉氏莊園、公館群落及原樣重現(xiàn)的民國電影街區(qū)等景點。<br></h3></h3> <h3>小店先人原是劉文彩的管家,三樣招牌小吃真的美味。</h3> <h3>崔永元電影傳奇館位于劉文輝新公館內(nèi),占地總面積近5000㎡,涵蓋基本陳列、電影放映、互動休閑和電影學術(shù)研究四大功能。通過崔永元先生的各種藏品,講訴百年電影的傳奇故事,展示電影這門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在展陳方式上,電影傳奇館擯棄了單一的展覽展示手段,加入了眾多高科技元素的運用,十二個不同主題的分館內(nèi),都有各自的互動參與性節(jié)目,寓教于樂,這也是博物館走進普通人生活方式的一種全新探索。<h3>古鎮(zhèn)還另有一個電影博物館。</h3></h3> <p>建川博物館,由民營企業(yè)家樊建川創(chuàng)建,博物館占地500畝,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擁有藏品1000余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29件。博物館以"為了和平,收藏戰(zhàn)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zāi)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建設(shè)抗戰(zhàn)、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zāi)四大系列30余座分館,已建成開放25座場館,是目前國內(nèi)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shè)規(guī)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nèi)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p><p>為了參觀全館,我在展館內(nèi)的生活區(qū)住了三天,仍意猶未盡。</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平樂古鎮(zhèn)</b></p><p><br></p><p>邛崍市平樂古鎮(zhèn),古稱"平落",史前蜀王開明氏時期,平落四面環(huán)山的綠色小盆地即因修水利、興農(nóng)桑而起聚落并得名。據(jù)《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蔡·蒙履平,和夷底績。"將穿鎮(zhèn)而過的白沫江用飛沙堰分為"內(nèi)江"、"外江",形成一江分三水的獨特格局。到公元前150年西漢時期就已形成集鎮(zhèn),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p> <h3>作為“茶馬古道第一鎮(zhèn)”,平樂曾是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古街、古寺、古橋、古樹、古堰、古坊、古道、古風、古歌……聞名遐邇的"九古"風華,承載了平樂道不盡,說不完的文化風韻。<h3>當年徐向前率紅二方面軍與國民黨軍隊鏖戰(zhàn)七天七夜,即在此取水做炊飲馬。魚崖上至今還留有紅軍作戰(zhàn)的掩體。</h3></h3> <h3>樂善橋建于清同治元年,是四川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由鄉(xiāng)賢周潼宣、張大賓等人出資修建。七年采石,到竣工整整花了十年時間,有“邛南第一橋”之稱。<h3>霽虹橋,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鐵索橋。跨度57米寬4米,由18根鐵索鏈懸吊兩岸,上鋪橋板。位于西漢的蘭津古渡,古為舟筏渡口。東漢架篾橋后改木橋,1475年改建鐵索橋。</h3></h3> <h3><h3><br></h3></h3> <h3>八店街緊靠水碼頭,古時進出貨物均在此裝卸,常年熱鬧非凡。街上原有八間店鋪,最出名的就是王氏鐵匠鋪。祖?zhèn)魅延邪倌隁v史,現(xiàn)仍保留原始的打鐵風貌。<h3>鄉(xiāng)間小路邛陶路,以本地紅砂石和邛陶碎片相砌而成,陶片均采自臨邛南郊唐代邛窯遺址窯包,距今已有千年歷史。</h3></h3> <h3>平樂花楸村是著名的生態(tài)村,所產(chǎn)花楸茶清朝時即是皇家飲料,康熙御封花楸堰為“天下第一圃”。<h3><br></h3><h3>文中照片均拍于2014年6月,整理時從網(wǎng)上看到有的古鎮(zhèn)已整修一新,游人如織,不禁讓人心生矛盾:古鎮(zhèn)是新生了,還是消逝了?</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