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龍門浩的前世今生
聽說江南龍門浩正在回歸古樸。今天,幾個(gè)朋友便來到龍門浩一探究竟 。龍門浩得名于宋朝年間,開埠內(nèi)陸口岸也早在一兩百多年前。龍門浩的建筑面朝長江而傍南山。層層疊疊依山而起。站在半山腰,望向長江江面上,一繩飛架南北,過江纜車正穩(wěn)穩(wěn)的滑向?qū)Π?。江面水上,輪船載著貨物,緩緩水中行走。不遠(yuǎn)處的東水門長江大橋頂上層,行人在那閑庭信步,輕軌就在那腳下飛快的馳過。橋下的港口,泊著將要順江而下的客船。好一派生動(dòng)鮮活的畫面。
龍門浩于重慶,只是一彈丸之地,卻存載著歷史的滄桑。這里曾是民國時(shí)期美國使館人員的下榻處,也曾讓法國水師在此安營扎寨。那層層的階梯上,曾灑下多少人力挑夫的汗水,也曾托起多少家庭孩兒的希望。
現(xiàn)在的人們來到這里,追思著過往,力圖喚醒城市的記憶,看著熟悉的那用口袋裝米的塑像,真的讓我們有穿越的欲望,那肩挑背磨的人影,其實(shí)離我們已太遠(yuǎn)太遠(yuǎn)。滄海桑田的變幻,讓那巴渝十二景中的龍門皓月也難覓蹤影。。。所以,龍門浩的前世今生,真還讓人們感嘆當(dāng)今世界殊。<br></h3> <h3>民國時(shí)代的美國駐華使館人員下榻處。</h3> <h3>長江上的空中索道?;腥婚g有空中飛車馳來。放眼江面,有輪船緩緩駛來。江岸碼頭有下江南的客輪靜靜的佇立,等待著又一批乘客去長江沿岸觀紅葉,看三峽神女,下南京,到上海,去演繹各自人生的又一段故事。</h3> <h3>街邊壁畫。生動(dòng)的展示出老重慶的一瞥。</h3> <h3>無論在哪種時(shí)代,山城重慶的"山"字,讓老重慶人始終無法忘懷。爬坡上坎,肩挑背磨,是常見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很久很久以前,沒有自來水公司的時(shí)候,一群群從長江邊取水至市區(qū)的挑水背水工就應(yīng)運(yùn)而生??看丝嗔樯婊钪鴬^斗。</h3> <h3>和風(fēng)姿綽約的老朋友在一起。</h3> <h3>墻上的一把老琵琶琴。有年代了。步君的老姐彈得一手好琴。年輕時(shí),也讓我們體會(huì)過"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意境。咋一見,讓我們頓時(shí)啞然、無語,似有似無的琴音,仿佛還繚繞在耳旁。我想起了很久很久以前,那位年輕的琴師姑娘手上長長的、青蔥般的十指在悠悠的撥弦。。。</h3> <h3>錦織的"蘭亭序"。我們估計(jì)字是機(jī)織的。</h3> <h3>長江上的東水門大橋。橋面上行人閑庭信步。腳下地鐵疾馳。江面輪船汽笛長鳴。怎么看,怎么和諧。</h3> <h3>用布袋裝米的年代,你有木有穿越的感覺?</h3> <h3>半山上的山城之一瞥。</h3> <h3>老爺車。重慶曾是抗戰(zhàn)時(shí)期的陪都。一千年前的蒙古忽必烈大帝東進(jìn)南去的步伐,就終止在重慶的嘉陵江邊。頑強(qiáng)勇敢的重慶人,擋住了侵略者的百萬鐵蹄。讓其兵敗釣魚城!至今,來自東邊,西邊的許多國家的愛國人士,前來重慶憑吊。感謝重慶城,為他們的國土完整,作出的杰出貢獻(xiàn)。重慶是座老城,龍門浩碼頭,是重慶開埠得早的地域,必然有許多人物,事物都留有歷史的痕跡。</h3> <h3>我眼中的長江最美大橋之一一一龍門浩邊的東水門長江大橋。</h3> <h3>精美古樸的古石雕。</h3> <h3>壯麗的東水門大橋。</h3><h3><br></h3><h3>此圖來自網(wǎng)絡(lu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