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張毅換張貞,捐稅加二升”,這是民國時期漳州百姓耳熟能詳?shù)囊痪淇陬^禪。然而對于張毅,年輕的一代已是鮮為人知。今天張毅之孫張宏、曾孫張莽男從天津專程來漳尋找張毅在漳史跡。</h3> <h3>張毅是河北滄縣人,初在新軍第四鎮(zhèn)第七協(xié)李厚基部當兵,1915年被保送進福建陸軍隨營學校,1917年畢業(yè)后累升至營長。李厚基在閩粵戰(zhàn)爭中潰敗后,張毅收容余部組建獨立第十三旅,任旅長,入漳后歸附于北洋軍閥孫傳芳,后被委任為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兼廈門鎮(zhèn)守使。</h3> <h3>根據(jù)漳州文史資料,作為漳州軍閥首腦,張毅治漳多從其巧立名目,搜刮民脂介紹之。從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一些史料看,張毅在漳州期間,也是有做了些事,如修文廟,筑馬路橋梁,創(chuàng)辦龍溪女子職業(yè)學校,舉辦運動會,發(fā)行貨幣等。</h3> <h3>延譽亭,1923年初張毅治漳州期間以銀元500元聘請工程師雷文銓為其設計,在陸安中樞建一亭,名曰“延譽亭”。北伐進漳后改稱“北伐勝利紀念亭”。該亭四柱尖頂,因底座有三級同心圓臺階,老漳州都稱“圓圈”。</h3> <h3>1924年由漳州畫家蔡謙吉主辦的“福建青年藝術社第一回展覽會”老照片。時為張毅治漳期。</h3> <h3>民國十四年(1925年)漳州文廟大修。據(jù)說當時張毅十分重視,指示成立孔教會,延請康有為為漳州文廟重修撰寫碑記。</h3> <h3>1925年,康有為為文廟撰寫了《重修漳州學宮記》,該碑立于文廟東廡北端。碑文內容如下:“人類不能無教也。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孔子之教,物為之則而已。故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若不明、聰、溫、恭、忠,可乎?父止慈,子止孝,君止仁,臣止忠,友止信,若不慈、孝、仁、忠、信,可乎?故孔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人相與之謂仁,強恕以求仁。推心足以保四海,不推心不足以保妻子。此孔子之道所以不可須臾離也?!浭加诩鬃尤?,斷手于十一月之臘。廟工告成,祀位肅復,爺高松桷,俯循階戶,躋堂儐豆,翼翼有嚴。興學雖有待乎?庶幾說禮樂之儒將尊圣恭賢,足起后祀矣!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甲子十二月十五日,南??涤袨樽牟??!?該碑高1.84米,寬0.78米,碑文共17行計600字。碑文為正書,字體端莊凝重,古拙渾厚,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h3> <h3>“漳屬學校運動會”紀念章</h3><h3>這是張毅統(tǒng)治漳州時期所舉辦的“漳屬學校運動會”所頒發(fā)的一枚紀念章。紀念章為圓形、光背,直徑2.8厘米,紅銅質鑲嵌琺瑯彩。章面主圖是交叉的雙旗,即代表漢、滿、蒙、回、藏的“五色共和旗”和當時18個省的“十八星旗”,兩旗間為橢圓框,原應為嵌裝照片現(xiàn)已脫落,左右點綴嘉禾麥穗,上方書“漳屬各學校秋季聯(lián)合運動會紀念章”,下方是“廈門鎮(zhèn)守使張毅”字樣。</h3><h3> 1923年,張毅被委任為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兼廈門鎮(zhèn)守使,但當時廈門為海軍陸戰(zhàn)隊林國賡的地盤,林國賡任廈門海軍司令,張毅實際并沒有到廈門就任。</h3><h3> 1925年“漳屬各學校秋季聯(lián)合運動會”,地點設于漳州城郊南隅的南校場,據(jù)史料記載:“這次運動會籌備僅一個月,會期為5天。競賽項目設有田徑、排球、籃球、足球、網球5大項目,漳州各縣中小學校近千名學生參加了此屆運動會。”比賽結果,中學組以省立第二師范、省立第八中學為優(yōu),私立尋源中學和崇正中學次之。小學組以文昌宮、城守營兩小學為優(yōu)。這屆運動會是繼“閩南護法區(qū)運動會”后,民國時期漳州地區(qū)的又一次大型運動會,運動會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h3> <h3>“改建定威南北路辦法”</h3><h3>高29厘米,寬37厘米,附單“注意后列各項”高29厘米,寬18.5厘米。</h3><h3>主單內容有路線、工程計劃、預算費、分攤筑路費辦法和征收辦法五項條款。在路線條款中說:“由師部前即馬坪街口起,經府口街、汽車公司、南市場而至澄觀道止,計長二千五百二十英尺,寬度三十英尺?!痹陬A算費條款里估算定威南北路建設費用為大洋二萬七千余元。而在征收辦法條款里又分分甲乙丙丁4種。附單“注意后列各項”中則是注明4點注意事項。兩單的落款均為“龍溪縣建設局”。告示單里雖沒有落款時間,但從內容上的“師部”及“龍溪縣建設局”可以斷定為張毅統(tǒng)治漳州時期分發(fā)到定威南北路沿街住戶的宣傳告示單。</h3> <h3>1924年,張毅與臺灣人陳長福、陳長庚合辦“信托公司”,地址設于大路頭(今廈門路),業(yè)務除了存、放款外,還在南方巷口(今竹巷下)漳州軍械廠內鑄造“民國十三年福建銀毫”。</h3> <h3>銀毫俗稱“漳州毫”。該銀毫正面中央珠圈內紀值“貳毫銀幣”四字,上方紀年“中華民國十三年”,下方紀地“福建省造”字樣;背面珠圈內同樣是紀值“20”,上方刊寫英文“FOO- KIEN PROVINCE”(福建?。?,下方刊寫英文“TWFNTY CENTS”字樣?!罢闹莺痢背蹊T時質量尚可,后來銀質越來越差。</h3> <h3>漳州通敏電話公司創(chuàng)辦于1925年4月,也是在張毅統(tǒng)治漳州時期創(chuàng)辦,創(chuàng)辦人是華僑富商黃奕住。創(chuàng)辦初期,黃奕住籌集10萬元資金,委派其堂弟黃奕守和上海工程師錢咸昌到漳州、石碼兩地,分設“商辦漳州通敏電話股份有限公司”和“商辦石碼通敏電話股份有限公司”。</h3> <h3>尋源中學也是在張毅統(tǒng)治漳州的時期由廈門鼓浪嶼搬來漳州。1923年尋源中學校方為普及教育,服務內地鄉(xiāng)村,決定將學校遷往漳州,1925年新校在漳城芝山原開元寺舊址上正式開學。</h3> <h3>中山橋,俗稱舊橋,位于漳州城區(qū)南門外。宋紹興時為浮橋。嘉定初年改為石橋。民國14年張毅主政漳州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梁,工程具體由孫宗蔡負責,民國15年,建成通車,為龍詔公路上重要橋梁。民國15年,國民黨軍何應欽部入漳州后改稱為中山橋。</h3> <h3><br></h3> <h3>與漳州文史達人鄭來發(fā)老師同張毅后人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