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h3><div> 時序進入白露時節(jié),天氣忽地就涼爽起來,真是天涼好個秋。朝陽薄薄地鍍在袁河上,像一層可人的金箔,清風(fēng)徐來,河水閃著金鯉般的鱗光;早起的漁家搖著小船在河上忙著撒網(wǎng),每一網(wǎng)下去,總能收獲魚蝦,最好的要數(shù)棍子魚,魚肥肉嫩刺少——對漁人來說,這是一個耽擱不起的時節(jié)。河畔的虎瞰山頭,構(gòu)樹綠葉葳蕤,構(gòu)樹花開得正旺,球形的花房像是紅艷的醬果,瘤狀的花序散發(fā)出甜香味,風(fēng)一吹,花落在地上,被行人踩了,道上留下一個個口紅似的印跡,花里涵養(yǎng)的糖分重,那印痕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可能消弭。</div><div> 如果要在新余城游玩,你馬上想到的可能是抱石公園、北湖公園、濕地公園等景點,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在古代,虎瞰山是新余的人文圣地和著名景點,用游人如織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div><div> 虎瞰山雖說是山,其實高不過四、五丈的矮坡而已,它的得名就有文學(xué)的成分。因為它地處袁河北岸,有石巖直下江皋,而河對岸的洲渚又低洼,所以顯得高峻。傳說在這山下,有左右二眼泉井,終年清冽閃光。因之,富于想象的古人,便將這山比作為低頭在袁河里飲水的老虎,二眼泉井喻為虎的雙眼,故命名為虎瞰山。有幾次,我很想看看這只“老虎”的眼睛,可惜漫漫歲月穢物污泥堆積,我始終沒有找到古泉井。</div><div> 在新余,沒有任何人文高地可與虎瞰山比肩,小小的虎瞰山頭,每一寸土地都有道場、琴聲、書畫、歌賦、文章和掌故,從唐朝至清朝,這狹小天地就先后建有廟宇、書院、學(xué)宮、館、樓、閣、亭、堂、軒、祠等幾十處有名建筑;許巨卿、盧肇、袁皓、李詩義、萬發(fā)祥、王飲若、鄧林、吳仁、蘇轍、黃庭堅、范梈、朱熹、梁寅、傅若金、晏斯盛等名賢大家紛至沓來,并留下名篇佳構(gòu)。清朝詩人萬立義在詩中寫的“梁子談經(jīng)處,文公講道邦”,就是描繪梁寅、朱熹等名人在這里講經(jīng)、弘道的盛大場面;而晏斯盛所作的“虎瞰山高覆彩云,鳳皇池小曲流紋。才充上苑千林秀,氣壓西江九派分”,詩風(fēng)大氣磅礴,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了虎瞰山的獨特景致及鼎盛人文,此詩被同時代的鄭板橋用他的“六分半書”創(chuàng)作成書法條屏,字字如“亂石鋪街”,卻富于節(jié)奏及韻律感,至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成為詩書雙絕的藝術(shù)佳構(gòu)。</div><div> 虎瞰山上到處生長著詩歌,信手折一根草莖,便是一首清新脫俗的詩作?!跋疅o風(fēng)夜更清,半規(guī)殘月掛孤城。撫軒危坐誰為侶,時覺漁翁撒網(wǎng)聲?!边@是北宋吳仁在虎瞰山上定居時寫的一首絕句,清新、柔美、沖淡、寧靜,正是他醉心山水、無意求仕的真實寫照。吳仁是新余吟峰人,字叔元,又字伯虎,號浩然。博學(xué)工詩,愛山林之樂,隱居不仕,為時人所敬重。有一天,他來到虎瞰山,被虎瞰山的勝景迷住了,便決定離開吟峰,在此山頭建浩然堂與秀江亭,經(jīng)年在這里咀嚼詩書,盤桓煙景,把酒臨風(fēng),浩歌吟唱。吳仁的詩文和人品,得到當(dāng)時許多文學(xué)大家的妙賞、崇敬,他們給“浩然堂”題寫了匾額。</div><div> 因為吳仁,唐宋八大家的蘇轍來了,他登上虎瞰山后,寫就名篇《吳氏浩然堂記》,并抒發(fā):“古之君子,平居以養(yǎng)其心,足乎內(nèi),無待乎外,其中潢漾,與天地相始終”的議論,這議論與其說是對“古之君子”胸襟博大的禮贊,不如說是對吳仁淡泊功名的推崇、肯定和褒揚。黃庭堅也在宋徽宗崇寧元年四月重來新余拜訪吳仁,他與吳仁“晚登秀江亭,澄波古木,使人得意于塵埃之外”,因而詩興來了,便揮毫作詩“紀(jì)其幽閑之勝”,詩曰:“舊社只今人共老,清波常與月分流。羨君瀟灑成佳趣,感此凄涼念昔游。沽酒買魚終不負(fù),斯時相與訪扁舟?!彼麄冊谠永锓褐圪p景,在秀江亭里宴飲歡歌,在浩然堂里吟詩作對,吳仁的灑脫、散淡和從容,為他贏得了友情和尊重,也為新余贏得了尊嚴(yán)。過了很多年,元代文學(xué)家范梈也慕名而來,他在《題新喻吳氏浩然堂遺事》中留下“風(fēng)云一變衣冠地,城郭重來水石幽”的感慨??梢哉f,無意仕途卻心性高潔的吳仁,為推介新余做了一件功德善事;曾經(jīng)的新余,多次在名家大賢的筆下活色生香。</div><div> 唐宋元明清,虎瞰山上最負(fù)盛名的建筑,當(dāng)數(shù)綠陰亭。</div><div> 綠陰亭,坐落在虎瞰山原學(xué)宮之右。從現(xiàn)存詠綠陰亭詩和修葺該亭的記載來看,它建于唐朝,可能是唐代宗大歷八年新余縣治由龍池墅遷來虎瞰山上建的第一個觀賞亭。</div><div> 我想象不出綠陰亭的情狀,但從歷代文人們留下的無數(shù)詩篇里,多少可以窺見其端倪。唐朝盧肇在綠陰亭下寫出“人歸別浦村煙斂,魚躍澄波檻影沉”;袁皓留下了“百里溪山都在目,一川風(fēng)月幾回頭”;宋朝鄧林贊譽虎瞰山眼前的景致為“千山橫碧一溪清,白鳥飛邊落日明”;明朝新余詩人李詩義在綠陰亭里發(fā)出“風(fēng)清對棋局,月冷彈瑤琴。繁陰映綠鬢,秀水澄清心”的感嘆;北宋宰相王欽若在他捐俸修葺后所作的《綠陰亭記》中說“清風(fēng)約明月同歸,夕照共汀鷗自去”,“縱日放懷,以觀萬象”……所以說,虎瞰山上的綠陰亭,不是一個普通的亭臺,而是一個詩文詞賦的王國,是讓人生發(fā)思古幽情的神秘所在。</div><div> “宋相留遺記,唐賢播芳吟”,遙想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那是尚文的時代,也是文人活得較為滋潤的朝代。談經(jīng)、論道、讀書、作文、弈棋、彈琴、書畫、賞景、宴飲、猜謎、作對……虎瞰山上演繹了多少好時光,簡直是文人學(xué)子的伊甸園。</div><div> 這是春天的一個日子,宋朝名士許巨卿受好友之約,乘興來到了新余,并登上風(fēng)光旖旎的虎瞰山,他首先被這里精巧的園林設(shè)計深深的迷醉了,這里的建筑是何等了得:“碧棟丹薨”、“朱欄曲牖”,他徘徊在亭臺軒榭之間,游走在粉墻黛瓦之下,把欄干拍遍。爾后他來到建于唐朝的綠陰亭,讀前朝詩文,發(fā)思古之幽情。把酒臨風(fēng),極目遠(yuǎn)眺,見碧水藍(lán)天,洲上偶爾輕籠薄煙;紅花綠草,水鳥翔飛,漁樵歌謠互答。見此情景,許巨卿心情舒暢,詩興大發(fā),情不自禁就吟出“潭黯暖而千尋,水漣回而一碧。是時青嵐斂,洲渚明;紫蘭紅蕙,間發(fā)幽香;青山白云,供我遠(yuǎn)目。而漁樵歌唱響答,鷗鳧出入忘機”……就在離開新余的前一個晚上,酒酣之際的許巨卿久久不能入眠,他披衣起身,在綺窗下點亮蠟燭,用蠅頭小楷,在宣紙上寫下:“驚波澄湛流其前,綠柳氳氤囿其后,倩影倒水,天光浮輝,相耀變化,煞有情趣,蓋有徘徊忘顧,終日不能去也” ……其文殷殷,其情切切,虎瞰山讓他流連忘返,但他又不得不回去,他的心里一片繾綣。</div><div> 他落在宣紙上的文字,就是有名的散文《綠陰亭記》。</div><div> 可惜虎瞰山上的綠陰亭,以及其他幾十處建筑,都抗不過時光的浸染,早已坍塌在歷史的深處了,只留下諸多詩文和佳話,讓后人吟誦和懷念同時,徒增幾縷惆悵和傷感。</div> <h3> 二</h3><div> 虎瞰山上的古建筑,如今只剩下孔廟和魁星閣了,它們坐落在山頭一個紅墻小院里。歷經(jīng)兵燹、風(fēng)雨、雷電乃至白蟻等無數(shù)災(zāi)害,一次次破損又修葺,一次次坍塌再重建,一次次荒涼復(fù)興盛。多少滄桑世事和人間冷暖郁結(jié)在心頭,但它們默然無語。</div><div> 兩幢建筑的向址、情態(tài)和作用迥異??讖R坐北朝南,闊大,主事教育,有教化民心和提升百姓素質(zhì)之責(zé);魁星閣坐東朝西,高聳,從事祭祀,為書生寄托理想和希望之所。兩者一實一虛,相得益彰。若論歷史,孔廟可謂是魁星閣的爺爺輩,它始建于中唐,也就是新余縣衙遷入虎瞰山的當(dāng)年,知縣杜臻在虎瞰山創(chuàng)立??讖R原為新余的最高學(xué)府,古代學(xué)宮所在地,現(xiàn)存的建筑為乾隆三十四年,磚木結(jié)構(gòu),整個面積達(dá)1430平方米。孔廟呈四合院布局,坐北朝南,中軸線南至北依次為大成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廨舍。整體建筑結(jié)構(gòu)規(guī)整,布局嚴(yán)謹(jǐn),層次分明,富麗堂皇。東西兩廡分別置有大牛皮鼓和大鐵鐘。大成殿里的孔子塑像形體偉岸,顏面和悅,雙掌疊于胸前,似在向跪拜的學(xué)生還禮,以至于感覺到他的廣袖微微拂動,和悅之情溢于言表。</div><div> 而魁星閣卻像一個俏皮的小孫子,似乎正從側(cè)面跑來,正準(zhǔn)備投身滄桑而開闊的爺爺懷里,纏著爺爺講有趣的故事。這個創(chuàng)建于南宋嘉定年間的魁星閣,比孔廟晚了400多年。此閣經(jīng)過多次重修,先后命名為采芹閣、東瀛閣、文昌閣、在茲閣,清同治十年,才易名為魁星閣,此后一直沿用此名。</div><div> 魁星閣為四重檐歇山頂式樓閣建筑,紅墻綠瓦,高五丈多,臺基與底層是磚石建筑,上三層為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飛檐翹角,花格門窗,碧瓦黃吻,朱甍畫棟,是座典型的古閣建筑。此閣相傳于南宋嘉定年間為臨江軍教授葉師中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八百年的歷史。</div><div> “攬勝賦長吟,每當(dāng)曉來江氣,雨后山光,憑斯樓坐收諸景;凌虛聊縱步,若要手抉云章,光羅宿海,與群英更上一層?!边@是魁星閣拱門兩側(cè)的一幅長聯(lián),隸書字體,雍容舒展,傳說這聯(lián)很有來歷和故事。</div><div> 閣的頂層設(shè)有魁星閣木雕像,魁星右手拿著石朱筆,左手端著木斗,作出點斗之勢,意思是說用硃筆點中考試過關(guān)者的姓名,所以每逢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之前,很多學(xué)子浣手潔身,攜帶香燭供果,往閣揖拜魁星,乞靈保佑奪魁;有的還卷來鋪蓋,睡在閣中,心懷“升官圖 ”,懇請魁星賜與“金榜題名”、“京街打馬”。元朝至正四年,仁孝鄉(xiāng)一位趙姓舉人上京應(yīng)試前,到閣里求夢,夢見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敲著大鼓將他迎入試場,隨后不久便高中了。為此,清末瀛州書院山長趙輝為魁星閣作了這幅對聯(lián),這對聯(lián)借景抒情,表達(dá)了“登高”才能“望遠(yuǎn)”的道理,對讀書人來說,書,才是“登高”的步梯。</div><div> 成龍成鳳、金榜題名,是每個學(xué)子的夢想,求仕是入世的一條重要途徑,這也不足為怪,這個從閣的布局和細(xì)節(jié)上也可看出端倪。從遠(yuǎn)處看,閣就像一頂官帽,頗有威儀。從第一層起,每層的飛檐頂端分別飾以龍、鳳,而且龍鳳的頭一律向上,大有展翅飛天之勢。閣的的另三面墻上,分別置有綺窗,每個窗內(nèi)分別鑲有9只鳳鳥,飾以金粉,非常精美。</div><div> 史料記載,魁星閣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這個傳說當(dāng)然與書生有關(guān)。有一個丑秀才,滿臉麻子,還是個跛子,但文章寫得好,鄉(xiāng)試、會試都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看到他,心中不悅,便問:“你那臉是怎么搞的?”他答曰:“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被实塾X得這人有趣,又問:“那么你的瘸腿呢?”又回答:“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被实酆芨吲d,又問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xiāng),吾鄉(xiāng)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文章后,欽點他為狀元,即“魁星”。文學(xué)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宿”星奉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后世遂建“魁星閣”以崇祀之。所以新余宋代以來的文士學(xué)子,遷客騷人,把魁星閣作為文化、游觀活動的中心。平日,三五成群聯(lián)袂登閣,子曰詩云、窮經(jīng)博古,或臨窠攬勝、詩詞唱和。</div><div> 游覽魁星閣并留下詩文的人很多,但我最敬重的是明朝詩人萬發(fā)祥,他在《登文昌閣》里寫道:“風(fēng)云最上閣崢嶸,江色空寒帶郭平。虛擬少文圖勝概,翩來太乙燭深更。干戈原野毛錐貴,鞭楚功名紫擷輕。韓范何人龔魯謝,欲窺司籍謁通明。”在他的筆下,比起戰(zhàn)爭、饑荒等災(zāi)難給百姓帶來的創(chuàng)傷,個人的“功名”又算得了什么?萬發(fā)祥關(guān)心民瘼、體察蒼生疾苦,有一顆博大的愛心,他是真正算得上文人中的“魁星”。</div> <h3> 三</h3><div> 我調(diào)到城里之后,就住在虎瞰山旁邊,所在的社區(qū)叫魁星路社區(qū),小區(qū)門口的路叫魁星閣路。我每天坐車都經(jīng)過虎瞰山麓,有空的時候,我會到這里走走。我到河對岸的龍池墅公園散步時,也喜歡隔著袁河,將這虎瞰山久久打量,向孔廟和魁星閣行注目禮,對這座山的虔誠,只有自己最知曉。在很長的時間里,虎瞰山的進出只靠山后的老東街,若說前面有路,那只有袁河里的一座古浮橋——云津橋了。公元2002年,魁星橋建成并正式通車,虎瞰山的前面才真正有了出路?;⌒蔚目菢驈纳降陌胙g逶迤而過,這時的虎瞰山頗似一個著紅袍、戴翠冠、系金腰帶的書生,正面向袁水,于綠樹紅花之中吟哦詩句,我?guī)缀趼牭搅撕肋~、鏗鏘、激越的聲音;鷗鳥從林間驚飛,向水天一色處遠(yuǎn)遁。 </div><div> 今天是入秋后的第一次到這里造訪。小院坐東朝西,西邊開個小門樓,門樓由青磚砌就,頂蓬四角飛翹。院內(nèi)的樟樹枝葉旁逸斜出,如給門樓披上了一襲綠色頭巾。拾級而上,篤篤篤叩門,在我的想象上,這時應(yīng)該有個書童出來,打問客從何而來,可是無人應(yīng)答。呢唉一聲,推開兩扇虛掩的木門,院內(nèi)的地面全由青磚鋪就,磚縫間長有苔蘚,如遇潮濕天氣,地上定是濕滑一片。院門右側(cè)一角,堆滿柱礎(chǔ)石、殘牌等,石上均有雕刻,都是房屋改建后留下的古物,每個物件都有歷史和故事。這時,一個身材敦實,發(fā)際線很高的老頭從孔廟里跑出來,要求來客登記、囑咐不準(zhǔn)吸煙;問他這孔廟有什么故事嗎?答曰:沒有。我看登記本上來訪的游人不多,再加上院子不通風(fēng),感覺有股霉味,如一本很久不翻看的線裝古籍。</div><div> 魁星閣拱門緊閉,鐵鎖已經(jīng)生銹。請求他開門登閣看看,答曰:“不行,閣上的瓦掉下來會砸傷人?!彼越鼛啄陙?,我沒有登過一次魁星閣,“萬山一水界,眾壑二泉分”的美麗景象,只能在想象中出現(xiàn)了。</div><div> 虎瞰山曾是教育圣地,古代書院、學(xué)宮就有幾家。十幾年前,新余的民辦教育如火如荼,曾引起教育部重視,被譽為“新余現(xiàn)象”,這是虎瞰山的教育之光,隔著千年時空,再次點亮了這座城市?如今,學(xué)子云集地,早已不在虎瞰山了,盡管虎瞰山上還有一所全城最老的中學(xué),但辦學(xué)規(guī)模偏小,在全市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有限,只是每天上課下課的音樂鐘聲,提醒人們這里曾有的繁華和輝煌。</div><div> 這幾年,我喜歡在除夕這天,到山頭的院里走走,外面的魁星橋上掛滿成串成串的紅燈籠,爆竹在院外時而炸響,而院子里面非常安靜,聽得到葉落的聲音,真有恍若隔世之感。我不敢輕慢這里的一片殘磚斷瓦、草葉上的水珠,甚至陽光里的每一縷塵埃,它可能與古代的詩歌、大儒和歷史有關(guān),只是我們不知曉罷了。即使小院圍墻下面的那段墻基,都不可小覷,它是一段始建于北宋靖康元年、明朝嘉靖四十一年改建的麻石古城墻,墻體仍十分堅固,此城墻成了新余城僅存的一段古城墻了。記得前年除夕,我游歷此院后,發(fā)了一組微信圖片在朋友圈,我的堂兄留言:“我們都舍近就遠(yuǎn)去拜假菩薩,身邊的真菩薩卻忘記朝拜了?!蔽艺J(rèn)為他說的很有道理。對讀書人來說,萬世師表的孔子才是我們的真“菩薩”,虎瞰山是值得我們朝圣的地方。</div><div> 據(jù)《新余縣志》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34年),在這里曾舉辦一場盛大的“虎瞰文會”,縣志里還收錄了參與詩會活動的張鎮(zhèn)、張存性、萬立義等三位詩人的6首八言律詩。從“南風(fēng)拂絳幙,雅集快同群”的“來”,到“天柱高文筆,名臣萃此邦”的“聚”,再到“歸路笙歌徹,奎垣映綺窗”的“散”,可以說歡樂、熱鬧而又高蹈的氛圍伴隨著詩會的始終,我猜測,詩會上肯定還有歌吹、曼舞,娉婷少女水袖抖起,輕揚的香風(fēng),拂到所有書生的心坎里了,他們一個個都醉了、酥了。為著這個好日子的到來,多少學(xué)子興奮得幾個晚上睡不著,為了在詩會上奪魁,他們在燈下苦思冥想,燈花啪啪爆響,就像他們腦里突發(fā)的一個個靈感,讓他們激動得心兒噼噼跳。這可能是虎瞰山最后的風(fēng)華絕代,之后便歸于沉靜。</div><div> 陽光自天井間透下來,如水般溢滿院子的角落,水杉、玉蘭仍然一片碧綠,鳥兒隱在林間啁啾,院子更顯安靜;院外的構(gòu)樹花香,隔著圍墻飄過來,使院子多少透出一點凡塵味;仄巷里的柚樹上,還掛著一個泛黃的柚子,孤零零的,似乎是對當(dāng)今虎瞰山的隱喻?;㈩降暮竺媛柫⒅啻备邩?,不要說孔廟,就是魁星閣也顯得十分低矮了,“宮墻壁萬仞,虎踞嘯層云”的氣象早已湮沒在歷史深處。南宋詩人黃伯樞寫過一首題為《詠采芹閣》的詩:“數(shù)椽古屋對云沙,小語空梁燕作家。冠蓋不來庭戶悄,東風(fēng)隨意長芹芽?!秉S伯樞是有眼光和智慧的:寂寞,才是讀書人應(yīng)該有的境界。時光會改變一切,不變的是山下的袁河,河上仍行走著舴艋小舟,河水仍閃著千年幽光,一如既往向前流。</div><div> 發(fā)表:2018年10月26日《新余日報》。</div>